《抗宫颈癌疫苗的研制与免疫学效应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804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7.33,R730.5 |
完成/联系人 | 唐隽 徐云升 欧荣英 任发亮 陈仕胜 |
来源省份: | 安徽 |
完成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所属部门: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宫颈癌,疫苗,肿瘤治疗, |
联系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
传媒
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病呈多样性,包括寻常疣、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等。与宫颈癌相关的HPV主要是高危型中的HPV16和18型。高危型HPV感染易于致癌,主要是由于其早期基因编码的E6和E7蛋白的转化特性。近年来,针对HPV感染的疫苗主要着眼于疾病的预防或(和)治疗作用,其中预防性疫苗研制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有两种多价HPV预防性疫苗上市,分别是Merck公司的四价疫苗“Gardasil”(包括HPV6,11,16,18)及GSK公司的双价疫苗“Cervarix”(包括HPV16和HPV18)。但是预防性疫苗对业已建立的感染相关病变没有治疗作用。这便迫切要求科研人员在发现及清除宫颈癌细胞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治疗性疫苗则代表这一研究方向。HPV治疗性疫苗主要是针对感染相关病变细胞中高水平且呈构成性表达的E6及E7蛋白而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诱发产生针对癌蛋白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而HPV感染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还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急需在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抗原表位的优化、载体的选择、免疫佐剂的使用、多价疫苗的开发及疫苗成本的降低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为此,在2002.01-2013.12期间,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危型HPV新型免疫原的分子设计》(30500537),已结题;《高危型HPV多抗原肽-HSP 110复合物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30972800),已结题;《高效DC细胞靶向性DNA疫苗抗HPV感染的免疫效应研究》(81371748),未结题;《宫颈癌HLA-1基因多态性与HR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81373075),未结题)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HSP110靶向DC的新型HPV16纳米颗粒疫苗的分子设计及免疫学效应观察》(1408085MH149),未结题)资助下,在抗原表位的优化、载体的选择、免疫佐剂的使用、多价疫苗的开发等方面对HPV疫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7抗原HLA-A2限制性CTL表位进行预测、筛选并最终鉴定出E711-19和E749-572条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抗原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CTL表位抗原性较强,可作为HPV感染治疗用肽疫苗的候选表位。(2)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7抗原的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HPVl6 E711-20及HPVl6 E749-57进行氨基酸置换修饰及鉴定,修饰表位具有更好的结合力和较强的抗原性,可以代替原有序列E711-20及E749-57作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治疗性肽疫苗分子设计的候选表位。(3)创新性地设计了HSP110-HPV16 E711-20、HSP110-HPV16 E749-57、Tat-E7/pGM-CSF纳米颗粒疫苗和OPR150-E749-57/poly(I:C)等多种新型HPV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效应。
这些研究结果不但提供新型宫颈癌疫苗形式,为进一步开发潜在HPV免疫治疗奠定基础;还可通过对该疫苗免疫学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其他肿瘤的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实验技术,具有广阔的潜在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Vaccine、Clin Vaccine Immunol、Cancer Epidemiol、Cancer Biol Ther和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上发表SCI论著5篇,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著18篇,被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正面它引和评述48次。该成果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会议论文5次,先后培养了博士2人、硕士3人、进修生和客座研究10余人次。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