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在前庭阵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领域神经病学专业,为社会公益类。

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病人的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人群发病率高达10%,尤其是反复发作的眩晕性疾病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 VP)以反复发作的眩晕为主要表现,且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头晕和眩晕门诊病人的3.9%,但由于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为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VCC)导致神经脱髓鞘改变,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和冲动的传导异常,进而导致前庭神经及蜗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出现眩晕、耳鸣等。由于前庭神经通路广泛分布于脑干和小脑,前庭终末感受器也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加之内耳迷路没有侧支循环,对缺血十分敏感。基于这一机制,临床普遍开展微血管减压术(MVD)解除责任血管的压迫,术后眩晕的缓解率达到75%-100%。然而,有报道称在非VP人群中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 nerve, VN)亦存在NVCC现象,其发生率约占20%~50%,与非VP病人相比,VP患者NVCC有哪些特征,怎样在影像表现中识别致病NVCC从而提高诊断率,以及VP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现状,该项目组自2013年即开始进行VP的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诊治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该项目组利用MRI三维-时间飞跃-脑血管成像序列(3D-TOF-MRA)对存在NVCC现象的VP患者进行研究,探索责任血管压迫神经特征对VP发病的影响。研究发现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角度、程度对VP发病可能有影响,具体如下:

①责任血管压迫神经多在前庭蜗神经自脑干发出的15mm以内,即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的中枢部,因为此区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缺乏神经内膜、束膜和外膜,导致此区较脑神经的周围部脆弱,抗压性差,此区的血管压迫会导致发病;

②责任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的角度多大于45度,课题组认为由于神经血管之间的夹角越大,血管内的血液产生的血流动力越大,对前庭蜗神经垂直向下的冲击力也就越大,更有利于血管搏动向神经的传导,从而更易发生脱髓鞘病变,使得神经冲动异常传导而引起VP;

③责任血管压迫神经程度较无症状者重,研究中课题组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致其变形和/或移位、甚至萎缩、变细在VP病人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在非VP患者中未发现此类现象,可能是因为此种压迫类型使神经承受压力大,更易发生脱髓鞘性病变而引起VP;

④VP患者NVCC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且其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

⑤卡马西平与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疗效相似,联合倍他司汀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并将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中,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同时引发国内VP磁功振表现研究的热潮,为VP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支持。

该项目经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对该项目的科技查新时限内未见相同研究报道。该项目成果已有18篇文章发表,其中3篇中华系列文章,2篇论文被SCIE数据库收录,均属于JCR3区,余13篇均被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录用,至今已被其它文章引用百余频次。同时该研究成果已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等省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评价,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说明

本研究取得了省内医院的应用推广: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3D-TOF-MRA项目,根据磁共振血管压迫前庭神经的部位、角度、程度诊断VP。共计筛查病人290余例,发现了VP患者并早期进行干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河南省人民医院应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研究的项目,通过患者行3D-TOF-MRA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神经多在前庭蜗神经自脑干发出的15mm以内,即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的中枢部,此区的血管压迫会导致VP发病,共筛查病人100余例,降低了患者的延误就治的风险,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