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钢结构试验与监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063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TU391 |
完成/联系人 | 罗尧治1 许贤1 沈雁彬1 苏亮1 赵阳1 邓华1 姜涛1 袁行飞1 张治成1 董石麟1 肖南1 高博青1 俞锋1 |
来源省份: | 浙江 |
完成单位: | 浙江大学1 |
所属部门: | 浙江大学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
研究主题: | 空间钢结构,施工工艺,自动加载装置, |
联系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
传媒
空间钢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是衡量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试验和监测技术是支撑空间钢结构理论、设计和建造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项目组经过20年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取得了从"硬件装置"、"软件系统"、"集成平台"到"工程应用"的系列核心技术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制了国内外首创的空间钢结构节点球形全方位机电一体自动加载装置和立方体多维加载装置,为研究复杂多向荷载作用下节点力学性能提供了有效手段,降低试验成本50%以上,提高效率4倍以上,系统揭示了节点复杂受力性能和机理,提出了简化计算模型与设计公式。成果纳入《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单层网壳嵌入式毂节点》标准。
(2)创建了空间钢结构大尺度整体模型试验平台与成套技术,研发了“柔性”和“刚性”空间钢结构整体模型试验专用装置与技术体系,取得了索桁、张弦、开闭、网格等结构体系创新和施工新工艺的若干关键技术。成果纳入《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开合屋盖结构技术规程》等标准。
(3)研发了新一代空间钢结构无线传感监测技术与产品,实现了智能动态组网、毫秒级同步采集、多源异构参数协同传输,解决了空间钢结构监测参数多、面域广、成本高等技术难点。成功实施了上百个测点的风压同步实测,首次揭示了大型屋盖风荷载行波效应,并创造了单体最大监测面积15.6万平米、单体最大组网测点数836个和连续工作时长8年等应用记录,实现了无线传感技术在大型空间钢结构工程中的规模化应用。
(4)构建了国内首个空间钢结构施工及运营物联网监控与预警平台,提出了空间钢结构性能评估与安全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空间钢结构风场、温度场和结构性能的综合评价难题,实现了空间钢结构远程、在线、可视化安全监控,全面揭示了国家体育场等特大型结构非均匀温度场效应,首次实现了对开启结构从“固定屋盖拼装->卸载->活动屋盖吊装->开闭”的全过程跟踪和数据挖掘,成功预警了多起大型工程的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项目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纳入国家及行业标准7部、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163篇(SCI收录39篇),应用于国家体育场、杭州奥体中心等百余项重大工程,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117288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310万元。由周绪红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马克俭、陈政清、岳清瑞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