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用白铜管短流程生产技术研发》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于新材料与有色金属关键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中国现阶段的铜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其中铜管材也是中国铜加工材中唯一净出口的品种,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铜管材的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传统的铜管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管坯质量差和成材率低等缺陷,现在逐渐受到新型高效短流程铜管生产技术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于是决定与郑州冠中特种金属材料研究所联合自主研发“上引连铸-冷轧-拉伸”是一条新型的高效短流程的铜管生产工艺路线,以前能实现海水淡化用白铜管加工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带动中国的铜合金管加工业向着节能、环保、低耗、低成本、低碳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内容:通过对上引连铸工艺生产管坯的缺陷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确定“上引连铸管坯-冷轧-冷拉”的短流程生产工艺进行海水淡化工程铜合金冷凝管的生产的可行性;确定上引连铸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上引连铸设备,减少上引连铸管坯的各种缺陷;如何精准的控制好铸锭的化学成分,提高铜溶液的质量;如何减少铜液的氧化以及温度和液位的波动;解决冷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技术问题,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海水淡化工程铜合金冷凝管。创新点:在中国采用上引连铸法生产紫铜杆坯和管坯的技术已趋于成熟,但上引铜合金管坯的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难度较高,实现其产业化的单位极少。而该项目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不懈的科研攻关,现已实现海水淡化用BFe101-1-1白铜管的上引连铸,并可将其产业化。技术指标:牌号:BFe101-1-1;状态、规格:M 25.4×O.7×6060;化学成分(%):Ni9.0~11.0,Fel.0~1.5,Mn0.5~1.0,Zn≤0.3,Pb≤0.02,Si≤0.15,P≤0.006,S≤0.01,C≤0.05,Sn≤O.03,杂质总和≤0.70,Cu余量;尺寸允许偏差:外径公差:±0.10mm、壁厚公差:±0.07mm;性能:抗拉强度≥290MPa;屈服强度≥90MPa;延伸率≥25%;平均品粒度:0.010~0.045mm;扩口(扩口率30%)、压扁、汞盐(或氨薰)试验无裂纹和裂口;表面质量:管材的内外表面清洁、光滑,不存在影响使用的有害缺陷。经济指标:该项目投产后累计销售海水淡化用铜合金管1786.2吨,实现销售收入约1.15亿元,出口创汇近1700万美元,实现净利润500余万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该项目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并为该公司带来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的铜合金管加工业向着节能、环保、低耗、低成本、低碳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