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早期诊断与检疫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16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32.14 |
完成/联系人 | 王中全1 崔晶1 姜鹏1 刘若丹1 张玺1 张红卫2 徐冬梅1 官亚宜3 陈颖丹3 王莉1 付光宇4 井丰军1 李灵招1 刘晓林1 文慧1 |
来源省份: | 河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郑州大学1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3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4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旋毛虫病,检疫方法,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
传媒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国感染者达4000多万人。旋毛虫病多呈群体性暴发,疫情凶猛,如未早期诊断与治疗,病人死亡率达3%~10%。该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还严重威胁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屠宰生猪强制性检疫的病种。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WHO/国际兽医局(OIE)及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CT)推荐用于旋毛虫病诊断的抗原,但有2~3周抗体阴性的“窗口期”。FAO/WHO/OIE推荐的人工消化法用于旋毛虫检疫的敏感性是3条幼虫/g肉,而旋毛虫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最低感染水平是1条幼虫/g肉。
该项目建立了旋毛虫病早期诊断与检疫关键技术体系,解决了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存在有诊断“窗口期”而不能用于该病早期诊断及低度旋毛虫感染肉类检疫时漏检的国际性难题:
①主持制定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旋毛虫病的诊断》WS369-2012与《旋毛虫病暴发处理技术规范》WS470-2015,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②建立了感染早期检测旋毛虫DNA与循环抗原方法:在感染后3~12h粪便中旋毛虫特异性DNA检出率为100%;IgY-单抗夹心ELISA检测循环抗原敏感性为1ng/ml,在感染后3d即可检出血清中循环抗原,感染后10d检出率达100%,可用于早期诊断与疗效考核。
③发现了旋毛虫23kDa蛋白为适宜国情的Western blot确认旋毛虫感染的特异性抗原组分;在国际上率先鉴定与制备的旋毛虫早期诊断抗原rTsSP与rTs31,将检测旋毛虫抗体从感染后12d提前到感染后7~8d,诊断早期旋毛虫病人的敏感性分别为95.24%与95.83%,特异性分别为99.53%与99.13%,均明显高于FAO/WHO/OIE等推荐的传统肌幼虫ES抗原的70.83%与85.22%。
④修订了旋毛虫检疫的人工消化法,敏感性提高了30倍,从传统消化法的3条幼虫提高至0.1条/g肉;建立了肉类中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方法;研制了检测肉汁抗体的旋毛虫快速检疫试纸条,可用于轻度感染肉类旋毛虫检疫的初筛,对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⑤首次证实中国人体旋毛虫病的病原体为旋毛形线虫;中国猪源与果子狸源旋毛虫均为旋毛形线虫;阐明了河南省猪旋毛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泔水传播型,猪旋毛虫感染率较高,但感染度较低,为快速鉴定旋毛虫病的病原体和精准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
该项目制定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2个,获专利2项,发表JCR3区以上SCI论文24篇(一区2篇,二区8篇,3区14篇),四区12篇,核心期刊35篇;他引559次;该项目建立的旋毛虫病诊断/检疫技术已编入国家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及权威专著《人体寄生虫学》第4版、《现代寄生虫病学》第2版、《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及《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等。
成果说明
该项目为社会公益类,制定的国家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旋毛虫病的诊断》WS369-2012,与《旋毛虫病暴发处理技术规范》WS470-2015,国家卫计委于2012年3月和2015年4月颁布后,已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2012-2017年,广西、四川、重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所研究所(云南),以及南阳和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按照旋毛虫病诊断原则(流行病学史、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