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α7nAChR调控肥胖时促酰化蛋白炎症效应及应用》

点击下载 ⇩

技术领域: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内分泌学。学科代码为:32024;

主要技术内容:

肥胖是能量存储与能量消耗的持续动态失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脂肪细胞、骨骼肌是肥胖发生时重要的两大能量效应器。脂肪细胞作为功能强大的内分泌器官,更多地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机制调节储脂。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ASP)不仅是重要的内源性脂代谢调控激素,还是脂肪细胞中触发早期炎症反应的重要分子之一。ASP引发的免疫活性细胞重新分布、炎症瀑布正反馈环及脂肪组织异位沉积于肝脏、骨骼肌等,进一步引发全身慢性炎症反应,最终引发胰岛素抵抗、ASP抵抗和其他代谢紊乱危险。骨骼肌是重要的能耗系统,其线粒体发生障碍,耗能下降同样是导致胰岛素抵抗、ASP抵抗,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而脂肪异位沉积则是肥胖时并发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的血管病变的基础,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加速了脂质在血管内皮的沉积,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探寻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与肥胖发生诸多环节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多家医院科研团队研究的热点。

基于此,该研究重点分为三部分:①从能量蓄积角度,评价促酰化蛋白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细胞器脂滴形成过程的影响;评价肥胖时非神经元型胆碱能重要组分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7(α7AChR),对促酰化蛋白触发的代谢性炎症效应的影响;②从能量消耗角度,评价肥胖时胰岛素抵抗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否存在直接关联;③当能量蓄积过多,消耗过少时,会出现能量过剩,脂质异位沉积,该部分侧重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时非神经元型胆碱能重要组分毒蕈碱型胆碱能受m3(m3AChR)对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技术方法:(1)研究对象: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骼肌;(2)方法:(ⅰ)应用[3H]油酸掺入技术测定不同刺激状态下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率;(ⅱ)应用[3H]-2-脱氧葡萄糖掺入技术测定不同刺激状态下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率;(ⅲ)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联合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SP对脂滴生成相关蛋白包括adipophilin、perilipin及TIP47时序性表达变化的影响,及涉及的PLC、PI3K信号通路分子变化;(ⅳ)应用ELISA技术检测脂肪细胞内NFκB p50及p65转录活性;(ⅴ)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代谢性炎症诱发STAT3转录后修饰;(ⅵ)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高脂肥胖鼠胰岛素敏感性,应用[3H]-2-脱氧葡萄糖技术测定高脂肥胖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率;(ⅶ)应用酶学分析方法检测骨骼肌线粒体复合物Ⅰ—Ⅴ酶活性;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线粒体DNA数量,并结合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线粒体发生关键因子包括SIRT1、SIRT3、PGC-1α、PKB和磷酸化PKB;(ⅷ)应用荧光标记法检测血管内皮通透性变化;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内皮细胞黏着连接功能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结合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信号分子。

应用推广情况

该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著4篇,均在中科院JCR分区3区,影响因子共计13.5分,总引用共计14次。针对罹患各类疾病合并超重/肥胖或单纯性肥胖人群,在国内、省内与多家医院合作探讨多学科协作的的体重健康管理模式,并进行肥胖及并发症的健康宣教,提升中国医务人员对超重/肥胖人群的重视和专业诊疗水平,受到各协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成果说明

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著4篇,均在中科院JCR分区3区,影响因子共计13.5分,总引用共计14次。近4年多来,分别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对于具备检测条件的医院在我们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与多学科协作,开展肥胖儿童运动及要素饮食控制干预的健康宣教,心血管并发症的健康教育、无创监测及风险评估,指导针对肥胖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针对超重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