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黑色素瘤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蛋白标志物的筛选鉴定》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277467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9.7 |
完成/联系人 | |
完成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科研日期: | 2007 |
研究行业: | |
研究主题: | 葡萄膜,黑色素瘤,蛋白标志物,筛选鉴定, |
传媒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眼部群体发病率为6/100万,我国眼科死亡患者中0.4%~0.5%死于UM。相当多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即便在没有明确的转移病灶之前进行眼球摘除,UM的5年死亡率仍有29.9%,10年内致死率达到61%。最常见转移部位及主要死亡原因是经血循环肝转移(89%),肝转移后1~2年致死率为80~92%。可见,UM具有较高的致盲率及死亡率。由于UM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影响UM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葡萄膜黑色素瘤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蛋白标志物的筛选鉴定”(项目编号:7072019)针对UM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采用手术局部切除后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进行蛋白质组研究,寻求有价值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该课题已鉴定出葡萄膜黑色素瘤蛋白数为237个,其中与肿瘤相关的蛋白有67个。
课题组建立了UM蛋白质表达谱,分析UM差异性蛋白,鉴定UM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UM发生机制、多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及蛋白质水平干预奠定基础。
该课题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UM的发病机制,全面系统的寻找与UM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特异性标志蛋白,确定蛋白水平药物治疗的靶点,筛选鉴定UM标志物,有助于UM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
魏文斌教授主持研究的第二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NF/TK双基因辐射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杀伤机制”(项目编号:7092021),将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有机结合,探讨双基因-放射治疗对UM的多重杀伤作用及其协同作用机制,为UM治疗开辟新途径。以UM发病机制及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为基础,以人脉络膜黑色素瘤OCM-1细胞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兔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因治疗及巩膜外敷贴的新技术,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基因稳定释放特性的PLGA纳米粒为载体,提高目的基因靶向转染率,降低载体副作用;以辐射敏感基因Egr-1为启动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同时偶联具有肿瘤细胞毒性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抑瘤作用的TNF-α基因和HSV-TK自杀基因,构建辐射诱导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Egr-TNF-TK。在研究TNF/TK双基因治疗抑制UM的同时,提高UM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降低其辐射抗性;在辐射杀伤UM细胞的同时,提高基因转染率,并调控Egr-1启动其下游TNF-α和TK基因同步表达,实现了UM双基因转录水平靶向可调控抑制。
课题组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继续开展“葡萄膜黑色素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谱筛选评价”研究。
目前,课题组已筛选出8个多肽峰1207,1467,1741,2024,3194,4396,4645,4964 Da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已获得两个多肽的鉴定结果,1207 Da和1467 Da均为人纤维蛋白原片段,在UM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标本中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魏文斌教授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参加了2007年4月中国成都第二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会议、2007年6月27日—30日意大利Siena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cular oncology 会议、2008年中国香港世界眼科大会暨第13届全国眼科年会中英文展板“Serum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in pre –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uveal melanoma patients with bead-based affinity-fractionated proteomic technology”交流;于2008年4月27日到5月1日ARVO大会发言“Biomarker discovery of uveal melanoma by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