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提高原发性肝癌疗效及解决若干关键技术》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274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5.7,R730.55 |
完成/联系人 | 曾昭冲 蒋国梁 梁平 王建华 汤钊猷 向作林 吴志峰 梁世雄 胡永 张建英 |
来源省份: | 上海 |
完成单位: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肝癌,肿瘤治疗,放射治疗, |
联系地址: | 上海市枫林路180号 |
传媒
所属学科:肿瘤治疗学;代码:3206750。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三位,80%的肝癌患者因不能或不愿手术而接受非手术治疗,如介入栓塞化疗和索拉菲尼等分子靶向治疗。但是,介入只针对肝内病灶姑息治疗,索拉菲尼仅能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2.8个月,费用高。急需一种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放射治疗(下称放疗)是治癌的三大手段之一,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前,采用全肝放疗技术均认为肝癌放疗无效。该项目针对肿瘤进行局部放射综合治疗,经过20年攻关,建立了不同病期肝癌的放疗体系和解决了若干放疗关键技术,并致力于国内外肝癌放疗的推广应用。主要创新如下:
该项目拓展了不同病期或转移部位肝痛放疗指征:该研究显示,早期小肝癌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生存期与外科切除相岀;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转移、不能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放疗显著延长生存期;放疗可改善骨、肾上腺、肺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综合一系列研究成果提示,不同病期肝癌的原发灶或转移灶均可以接受放疗。美国肿瘤学家在Cancer J 2005; 10:201-3发表了评论文章“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放疗时代到来”,时隔一年又在Cancer J 2006;12:102-4发表了题为“放疗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的评论文章,高度赞扬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曾昭冲团队的肝癌放疗创新工作。美国NCCN肝癌指南明确指出“无论肿瘤位于何处都适合放疗”,就是引用该项目的研究结果。
该项目解决了放射治疗两个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放疗剂量与放疗范围:
该项目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放射性肝损伤(RILD)的预测模型,在国人病毒性肝炎背景下,把握肝癌放疗的最安全放射剂量,写入国际放疗教科书。该项建立了RILD的动物模型,探索RILD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国人全肝放射耐受量低下的原因,就是肝炎背景下的肝纤维化逆转正常肝脏Toll样受体4免疫耐受,促进RILD。
国际上率先探索出肝癌癌周外侵的规律,提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从可见肿瘤体积(GTV)到临床靶区放疗体积(CTV)的外扩范围。肝肿瘤受呼吸运动影响,导致靶区的不确定性,该研究规范了压腹技术,减少肿瘤靶区(ITV)的运动幅度。这些研究被北美放疗协作组引用为肝癌靶区外扩的指南。
建立肝癌不同部位转移的预测体系:该研究发现放疗会诱导肝癌释放某些细胞因子,促进癌转移潜能,并成功干预癌细胞转移;率先建立肝细胞癌骨或淋巴结转移的分子预测模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模型,为高危患者的筛选及放疗提供理论依据。制订不能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评估的复旦标准。这预测体系对医生判断放疗预后和预防转移有重要意义。
经查新,该课题的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最先报道,发表论文95篇(SCI 73篇),总影响因子242分,被引1341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编写《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专著1本,牵头编写《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亚太共识》和中国的《原发性肝癌放疗共识》,参与编写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举办13期学习班和2届“全国肝胆胰肿瘤放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745位放疗科医生接受肝癌放疗培训,培养博士26名、硕士10名。技术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0余家单位,近2万患者接受放疗。与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相比,每例患者每月节约治疗费用至少10万元,社会效果显著。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