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底动脉弯曲促发后循环缺血事件的机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245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43.33 |
完成/联系人 | 张道培 尹所 任雅芳 彭艳芳 |
来源省份: | 河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基底动脉弯曲,危险因素,脑梗死,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金水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
传媒
后循环缺血事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早期识别困难。针对基底动脉弯曲促发后循环缺血事件机制不清楚的问题。该项目研究成果提供了基底动脉弯曲的量化评估新技术和后循环缺血事件的早期识别新策略,发现了基底动脉血流减慢是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重要机制之一的新规律。有助于早期识别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有助于认识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的量化关系。技术临床已经广泛推广,社会效益显著。
一、任务来源:郑州市普通科技攻关项目(121PPTGG494-12)。
二、主要技术内容:课题研究结果建立了早期识别后循环缺血事件的临床新策略,而且基底动脉弯曲量化评估的新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前期成果已经通过鉴定。①发现伴有高龄、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底动脉弯曲者桥脑梗死发生率增加的新规律,提出基底动脉弯曲与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容易导致桥脑梗死的新科学假说;探讨了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在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与后循环缺血事件的临床关联。成果还发现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与基底动脉弯曲长度有正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大于3.77毫米是桥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阐述了椎基底动脉异常与桥脑梗死存在量化关系新技术,为深入揭示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证据。②发现老年合并血管危险因素的急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存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时合并小梗死(梗死直径
成果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了基底动脉弯曲量化评估的技术,提供了鉴别后循环缺血事件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策略和检查手段。应用基底动脉弯曲量化评估技术,解决了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事件关联缺乏客观标准的难题,抓住了及时识别高危后循环缺血事件患者的关键环节,达到了提高疗效、减少致死、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的临床效果,降低了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作频率,减少住院次数,减轻了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通过及时识别和及时的治疗减少了患者平均住院日。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及通过鉴定后,在郑州市科技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山西大同大学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