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围术期处理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点击下载 ⇩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腺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之一。由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终板处突触后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对肌松药反应存在特殊性,术后存在并发肌无力危象及呼吸衰竭的危险,其围术期管理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该项目从术前准备、风险预测、麻醉选择、术后管理和并发症防治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重症肌无力病人的围术期的处理策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优化治疗的围术期处理”新方案,在方案的设计、科研、试验、构建、应用上取得系列成果,推动了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进步。主要技术内容:建立了重症肌无力患者基于风险预测的术前准备方案,提出术后拔管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基于分型的术前用药方案,降低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建立了基于肌松预测的个体化麻醉管理方案。深层次探讨非去极化肌松剂在MG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系统比较研究,提出了硬膜外复合浅全麻、术中用非去极化肌松剂控制呼吸、术后予硬膜外镇痛的麻醉实施方案,提高了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了术后肌无力危象集束化防治方案。根据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通过鉴别危象类型,改良头盔式通气面罩,实施头罩通气有创-无创序贯脱机,并采取口腔去定植、营养支持、分泌物清除的集束化气道管理措施,有效地防治了肺部感染,减少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促进了患者康复。进行系统技术与器具的创新并实际应用。在诊治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设计改良头罩,为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专利和知识产权: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技术经济指标:从术前准备、术中麻醉实施与管理、术后并发症防治上确立了重症肌无力围术期关键诊治技术。提出MGFA分型、QMG评分对术后呼吸支持的预测价值,制订了高危病人麻醉的肌松管理策略,提高了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设计了2种头罩,并成功应用10余例。应用推广情况:该项目历时13年,对重症肌无力围术期关键诊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累计成功完成胸腺切除术70余例。项目在该单位及全省5家医院进行了临床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分别在《Int J Clin Exp Med》、《中华麻醉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4次在《围术期病人的处理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在《危重患者脏器功能监护与治疗新进展》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讲授推广,2012年获安徽省中青年麻醉医师优秀论文奖,2013年获安徽省麻醉医师论文大赛二等奖。受邀在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及全国重症医师协会年会学术交流10余次,壁报交流3次。经济及社会效益:该项目显著提升了重症肌无力临床救治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了急危重症领域的技术进步。在行业中广泛实施该技术后,降低了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和医疗资源消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