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椎菌林下半人工种植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21758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759.81 |
完成/联系人 | 曾广宇 梁文汇 李勇江 李开祥 陈宁 李金怀 庞兴 陈启升 赵志珩 韦小英 甘福丁 余军 庞育 李叙昌 邓小军 吴建文 曾春阳 黄建国 伍琪 林光强 曾聘 廖健明 韦锋 杨树琪 黄开顺 |
来源省份: | 广西 |
完成单位: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所属部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
科研日期: | 2016 |
研究行业: | 林业服务业 |
研究主题: | 红椎菌,施肥,食用菌, |
联系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武路23号 |
传媒
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广西林科院主持的广西林业科技项目“红椎菌林下半人工种植研究”(桂林科字[2012]13号);广西林科院主持完成的广西地方标准《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技术标准》(2008-2009);由钦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持完成的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浦北红椎菌》(2008-2010)。课题背景: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发展林下经济能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也能进一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林业综合效益和产业化水平,走出一条“不砍树、更快富”的新路子,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建设;发展林下经济,资源广、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深受广大林农的欢迎。红椎菌是锥林在特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下方可生长出的野生食用菇,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D、E、V和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富含抗癌物质——微量元素硒。红椎菌对增加产妇乳汁分泌、改善贫血等方面具有有特殊食疗价值,几百年以来,产区产妇坐月进补必吃红椎菌。红椎菌一般人都适合食用,尤其适合儿童、孕妇、贫血者、免疫力低下、癌症患者食用。红椎菌具有养血壮体、护肤美颜、防癌抗癌、延缓衰老等保健功效,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纯天然保健食用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畅销中国福建、广东等省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市场销售价格连年上扬。广西红菇生长密集、产量大、价格高,给当地林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到红菇采收时节,林农就在山上红菇场搭棚住扎管护红菇。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是中国的四大红锥天然林分布中心,国家红锥林保护基地在广西钦州市东部,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广西约有75万亩锥林地,其中钦州市境内就拥有全国最大连片27万亩原始次生天然红锥林,主要分布在浦北县,是广西红椎菌的主要生产区,产菌区域主要分布在龙门、北通、大成、张黄等镇,加上零散及白锥林浦北县约有锥林地38.4万亩。该区各地红椎菌出菇产量参差不齐,单就广西出菇最多的浦北县龙门镇而言,不出菇(包括原来出,现在不出)的红锥林地就占到全镇红锥林地的三分之二,整个浦北县以及容县、博白、岑溪、藤县等产红椎菌的县市也有类似情况。如果能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这些已出菇的红锥林地提高出菇产量,曾经出过菇现不出菇的林地及从未出过菇的部分林地出菇,通过施肥技术提高菇的产量及品级,通过浇水提高产量及增加出菇茬数,通过总结出的采摘时机及方法保护出菇菌根、孢子扩散及菌品级,利用较好的烘干工艺对红椎菌鲜品进行烘干得到更高品级干品,利用干品分级标准规范指引生产及销售,利用研制的红椎菌酒、红椎菌营养粉等深加工技术拉长其产业链,那么广西红菇产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迎来更大的辉煌,林农也将得到更多的实惠,具有深远的意义。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根据红椎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利用生态学原理调控红椎菌野生生长环境,使其更加适宜红椎菌生长,利用种群生态学学理论以保障林地群落以红(白)椎树种及红椎菌为优势种群,具体实施措施为椎林地改造。制定了一套不同林况红锥林通过生境改造调控提高红椎菌产量的技术方法,经测产红椎菌产量平均提高2.4倍;提出了锥林地施肥和浇水促繁技术。通过施肥促繁,产量提高26.1%,提高了产品等级,效益提高44.1%;通过浇水促繁,提高了出菇茬数,产量提高43.8%;总结出红椎菌菌根无损伤采摘方法,研究出最佳烘干技术,制定了干品分级标准。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红椎菌是在锥林下特定小环境生长的珍贵菌根食用菌,项目针对红椎菌自然产量低、尚未突破人工栽培等问题进行研究,选题正确,对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意义重大。项目创新性解决了红椎菌原种制种、林地生态调控、施肥浇水、菌根无损伤采摘等促繁关键技术;制定了锥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技术规程,为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提供了技术保障。研究出最佳烘干技术,制定了干品分级标准;研制出红椎菌酒、红椎菌营养粉等深加工产品,为红椎菌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制订了《锥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技术规程》和《地理标志产品浦北红椎菌》地方标准;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授权1件;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验收评价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资料、数据完整齐全,结论可靠。该成果在红椎菌人工促繁技术和干品分级标准方面有实质性创新,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经过小试、中试及多年推广证明,该技术已经成熟,适于红椎菌及菌根型食药用菌,技术安全可靠。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技术在浦北、容县等县进行了应用推广,成果应用稳定,效果非常好,暂无出现异常问题。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