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品健康品质提升的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点击下载 ⇩

海洋食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保障中国的食品供应安全、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海洋食品在原料保藏、加工及流通环节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海洋食品的健康品质难以达到消费者的需求。项目历时十四年,在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支持下,实现理论、技术、产品创新并产业化,形成了国家标准,为提升中国海洋食品的健康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基于内源性危害消减和控制的海洋食品原料品质保障新技术。

针对海洋食品引发的过敏问题,建立了中国首个含1000人以上的海洋食品过敏患者血清库,鉴定并解析了中国海洋食品中的主要过敏原,建立了海洋食品主要过敏原检测的免疫学新方法,实现8种以上过敏原同时检测,检测速度比常规ELISA技术提高2.8倍,灵敏度提高5倍;针对海洋食品原料贮藏中易发生氧化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纳米脂质体的天然抗氧化剂缓释新技术,保质期比常规贮藏方法延长了4天;探究了水产品中组胺的来源,研发了海洋食品原料中组胺的控制新技术。

2.研发了加工过程中精准提升海洋食品健康品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海洋食品过敏原控制方面,首次采用生物工程、超声波等耦合食品加工技术,研制了海产食品耦合处理新装备,在保持食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致敏性降低85%以上;针对山东地区普遍存在的盐摄入量超标等问题,建立了以两段式工艺为主的新型腌制工艺,并结合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技术解决了腌制品过氧化值高的问题,产品含盐量较传统产品降低30%以上,为减少人们因盐摄入量超标带来的慢性疾病提供了物质基础。针对新型危害物-糖基化终末产物,采用生物酶竞争技术降低热加工海洋食品中危害物的含量达63%以上。

3.创立了覆盖原料-加工-流通等生产全链条的海洋食品健康品质控制技术体系,并主持建立起《水产制品生产卫生规范》国家标准。

建立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抗氧化、抗微生物的双效活性包装技术,海洋食品的保质期被延长达30%以上。建立了基于时间-温度指示的新型显示技术,实现流通过程中海洋食品品质的实时监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ACCP的海洋食品健康品质控制体系,相关成果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20941-2016),并进行推广和应用。

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制定了《水产制品生产卫生规范》国家标准,并在多家企业进行示范和推广,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编写国际专著2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2名(留学生2名),为企业培训和输送人才300人次。创建了核心技术成熟的原料品质控制新工艺和加工流通过程中危害因子的控制新技术,显著提升了海洋食品的健康品质,验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增加就业1000余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成果对切实提高海洋食品的健康品质,推动中国海洋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成果说明

该项目建立了从原料-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海洋食品健康品质提升技术体系,并形成了集检测、加工技术、包装技术、操作规范等为一体的不同种类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在相关单位进行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其海洋食品的健康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三年(2016-2018)累计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1068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930.2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1)项目自2011年开始在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转化,构建过敏原控制技术规范并通过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过敏原强制标签标准的认证,新建牡蛎产品生产基地,扩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