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水源地咸潮控制和保障体系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118713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TU991.11 |
完成/联系人 | |
来源省份: | 上海 |
完成单位: | 上海市水务局 |
科研日期: | 2011 |
研究行业: | 环境监测 水资源管理 |
研究主题: | 水源地,咸潮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
联系地址: | 上海市大沽路100号 |
传媒
项目研究以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首次明确提出了通过流域水资源配置保障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分月控制临界流量的涵义和标准,并通过野外实测、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数值计算(二维和三维)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相互结合、互为验证,系统确定了长江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和变化,定量分析了径流量、潮汐、风应力、海平面上升和口外陆架环流等因素对咸潮入侵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了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咸潮期大通站临界流量分月控制过程,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统计模型和数值模型并以此作为长江口咸潮的预测预报工具,系统规划了长江口咸潮入侵的监控网络并建立长江口咸潮动态数据库及其信息管理系统,首次开展了北支咸潮倒灌盐通量现场监测并进行了北支整治对南支水源地的影响评估,系统提出了提出长江口水源地咸潮入侵控制和保障的措施。研究成果对于上海市科学管理长江口水资源和实施长江口水源地保护,并向流域管理机构争取上海市的水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可为枯水期流域水资源的配置提供借鉴。项目建立了数理统计模型(2个模型)、平面二维、三维盐度数学模型共4个模型,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工具。其中,基于长历时实测资料和咸潮入侵动力机制建立了长江口盐度特征值预测的统计模型;利用陈行取水口1994年来历年实测资料分月份建立了咸潮入侵历时的统计模型;基于国际先进的荷兰Delft3D模型,建立了高精度的长江口平面二维盐度数学模型;基于先进的3rdHSIMT-TVD数值模式,建立了国际先进的高精度的长江口三维盐度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可进行长江口水动力和盐度的预测预报并互为验证,技术手段先进、分析成果可靠。项目系统收集、全面整理长江口咸潮入侵资料及成果,阐明长江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利用建立的先进的三维盐度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河口咸潮入侵的动力机制,定量分析了径流量、潮汐、风应力、海平面上升和口外陆架环流五大因素对咸潮入侵的影响,得到咸潮入侵特征值对各因素的敏感性。项目认为径流量和潮汐是决定长江河口咸潮入侵的主要动力因子,风应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海平面上升加强了咸潮入侵但作用较弱,长江口外陆架环流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动力因子。这在长江河口咸潮入侵动力机制和理论上有所突破。项目从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动力机制出发,提出了临界流量的涵义,并通过对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能力的调研,界定了临界流量的标准;利用统计模型,建立了大通流量与河口取水口盐度历时的关系;利用统计模型、数值模型,设计多种计算方案,多种手段互相验证,综合确定了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咸潮期分月份的临界流量。得到临界流量与潮汐强度、前期来流量有关,以月为单位进行流量过程分析计算,并通过三峡运行调度分析了临界流量可达性。此外,项目利用盐度数学模型对北支倒灌的盐通量、北支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以后的盐通量、水源地取水口氯度超标天数和临界流量的变化进行了定量计算,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项目在全面系统收集长江口咸潮入侵资料及咸潮期间相关水文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专业软件建立了长江口咸潮入侵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料展示、查询、分析以及维护等功能;并通过调查长江口咸潮监测现状,分析了监测站网存在的问题,规划并设计了长江口咸潮监测站网布局方案;以长江口咸潮入侵监测网络以及咸潮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相应信息管理系统和平台,提出咸潮监测应急预案,探讨长江口咸潮监测与信息管理的机制与实施方案。该项工作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是一项奠基性的工作,对今后的长江口系统监测具有指导作用。项目根据临界流量及北支倒灌盐通量的研究成果,对应对长江口咸潮入侵控制和保障对策措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拟定的长江下游特枯水情下的应急预案提出优化建议,成果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