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点击下载 ⇩

正文内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表现为特定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的眩晕发作,于1921年由Barany首先描述,为常见多发病,门诊头晕患者中占17~42%,终生患病率为2.4%,更年期妇女、老年人更易发病。通常认为发病机理为耳石从椭圆囊斑脱落,漂浮到半规管或附于壶腹嵴帽,从而引起管结石和嵴帽顶结石症。半规管包括后半规管、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以后半规管BPPV和外半规管BPPV最常见,而上半规管BPPV少见。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通常复位操作步骤需要由经过训练的医师来完成,通过Dix-Hallpike检查和滚转试验等诊断手法,结合观察患者眼震特点,眼震方向及眩晕轻重,由此来判断耳石症类型及耳石位于哪一侧哪一个半规管,然后再选用相应的复位手法。不仅如此,各复位法还存在多种方法改良,即便临床医师也常常难以理解和掌握。文献常用医学美术插图或局部解剖图来演示脱落耳石的复位过程,半规管空间方向表示也存在不一致,对半规管空间方向的研究不足,缺乏BPPV复位方法系统理论的解剖生理验证。该研究通过研究观察半规管解剖结构,多种方法测量半规管空间方向,用半规管模型进行模拟演示,设计新诊断、复位方法,应用于后半规管、外半规管、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半规管空间方向是BPPV研究的基础,但相关研究数据较少,空间坐标系统较难建立。课题组使用多种方法对半规管空间方向进行了测量,使用python编程自行开发了夹角计算软件,采用半规管眼底平面作为水平参考平面,纠正了文献报道半规管总脚分叉点和眼球中点为水平面的错误认识,不仅为MRI数据的空间方向测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平面,也为BPPV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半规管解剖空间方向数据。BPPV诊治方法众多,但缺乏基于半规管解剖学测量数据的论证。课题组根据带空间方向的半规管模型建立BPPV模型,对BPPV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和观察,指出了各复位法的关键步骤,并进行了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不仅如此,还对BPPV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改良,使得其诊断的特异性更高。而且基于壶腹嵴空间方向数据,课题组还对背地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的次要定位体征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和文献报道不同的观点。该研究对BPPV的诊断策略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传统BPPV的诊治需要在诊室由专业医师完成,也可后继回家后继续按照特定的复位法针对性进行复位操作。该研究提出的自我复位法对各半规管BPPV都有复位作用,可以作为患者家庭自我复位。基于真实数据的带空间方向的标准半规管模型,不仅对于BPPV的机制研究和复位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对于BPPV的教育也很有帮助。该研究创新改良BPPV诊治手法10余种,自我复位法临床研究达到诊治复位类同复位效果。获相关专利1项,另2项专利申报中。获软件著作权1项。获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发表、收录相关论文13篇,完成研究生答辩论文1篇,在投论文6篇。获后继研究温州市科技局课题3项。成立眩晕和平衡障碍中心,开设眩晕病门诊。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