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牡丹核心种质构建及新优品种育繁关键技术》

点击下载 ⇩

该成果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原牡丹品种核心种质的SRAP分析”(122102110111)、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牡丹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112102110021)、河南省高校河南科技学院博士启动(07010607004)等项目的产出成果,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以400个中原牡丹品种31个表型性状的12400个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牡丹品种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策略,构建了包含120个品种的初级核心种质库。在此基础上采用8种方法进行遗传信息聚类压缩取样,构建了含有60个品种的核心种质库,对表型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表型性状多样性达99.0%,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的保留率达到了94.7%以上,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对原始种质的代表性良好。进一步对获得的核心种质进行了SRAP分析,证实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为牡丹优异基因发掘、亲本选择、种质创新和有效保存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2.以‘凤丹’(中原牡丹品种)为母本,分别以‘似荷莲’(中原牡丹品种)、‘肉芙蓉’(中原牡丹品种)、‘莲鹤’、‘浪花锦’为父本,杂交选育出观赏牡丹新品种4个(‘吉星高照’、‘争艳’、‘古都瑞雪'、‘光彩’);在‘凤丹’的实生后代中,选育了油用牡丹新品种1个(‘洛凤1号’)。培育的5个新品种均在2014年获得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林木良种证书。该项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原牡丹的观赏品种类型,增加了油用牡丹品种数量,为河南省的牡丹产业注入了活力。研究了牡丹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及花粉贮藏技术,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保证。3.在常规繁育技术方面,研发了牡丹根砧贴接育苗技术、牡丹种子双促快速育苗技术,并编写了技术规程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加快了新优牡丹品种的推广应用;在组培快繁方面,研发了牡丹侧芽外植体的平切刻伤技术,使不定芽诱导率高达96%,是对照的4.7倍;筛选出最佳的不定芽的增殖培养基WPM+6-BA3.0mg/L+IAA0.2mg/L,增殖率达787.1%;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组培苗生根的细胞学机制,发现牡丹组培苗不定根发生为诱导型,低温诱导的新根多发生在中轴鞘;采用低温(4℃)暗培养处理,诱导的组培苗新根能很好地与不定芽的维管束相连,提高了组培苗的生根质量。基于多年的组织培养实践,研发了“一种培养基配制装置”、“一种牡丹组织培养瓶”,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这些专利使培养基配制效率提高150%,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消耗。该研究成果在河南洛阳、焦作、南阳、新乡、安阳等地区的7个单位推广应用,累计新增利润4475.65万元,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