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求取 ⇩

目 录1

第一篇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探索1

第一章 生态经济系统2

一、生态经济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

(一)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客观的普遍性2

(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6

(三)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生态经济系统12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17

(一)有机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特征17

(二)融合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实体特征20

(三)两重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属性特征22

(四)有序性——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特征23

(五)继承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25

(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发展的历史过程27

三、现代生态经济的基本矛盾27

(二)现代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29

(三)生态经济系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提供了新思路42

第二章 生态经济关系45

一、生态经济关系范畴的一般意义45

(一)生态经济关系的客观基础45

(二)生态经济关系的实质50

二、生态经济关系与生态经济利益53

(一)生态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生态经济利益关系53

(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56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62

(一)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协调好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62

(二)必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64

(三)必须正确处理局部和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67

(四)社会主义经济本制改革,必须促进我国现存的生态经济关系逐步实现协调发展70

(一)广义的生态经济结构72

第三章 生态经济结构72

一、生态经济结构的涵义及其重要性72

(二)狭义的生态经济结构74

(三)生态经济结构在生态经济系统运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8

二、生态经济结构的历史考察和对我国生态济经结构的评价81

(一)生态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81

(二)对我国生态经济结构的评价83

三、农村生态经济结构与城市生态经济结构92

(一)农村生态经济结构92

(二)城市生态经济结构96

四、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结构合理化的目标、原则与途径102

(一)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102

(二)实现生态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103

(三)建立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104

(一)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108

第四章 生态经济平衡108

一、生态经济平衡的实质108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实质及其范围和形式111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114

(一)生态经济平衡的必然性115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基本内容118

三、不同社会制度下生态经济平衡的特点121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经济平衡问题121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经济平衡问题124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平衡原则126

(一)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必须做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127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开发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生态经济论证和研究129

(三)正确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130

(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133

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133

第五章 生态经济效益133

(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137

(三)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必然性139

二、生态经济效益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经济范畴141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割裂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142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客观基础143

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5

(一)充分认识问题的必要性145

(二)提高生产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146

(三)提高建设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150

(四)提高流通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153

(五)提高消费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154

一、生态经济目标是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机制159

(一)生态经济目标是客观的经济范畴159

第六章 生态经济目标159

(二)生态经济目标是社会主义目的的客观内容161

(三)生态经济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系162

二、我国过去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验教训164

(一)过去三十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选择上的失误及其教训164

(二)中国经济学家对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批判167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单一的经济目标向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170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入生态经济目标的新阶段173

(一)十二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完善173

(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的发展176

(三)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必须朝着生态经济目标方向前进179

第七章 生态经济规律182

一、生态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182

(一)生态经济规律是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辩证统一182

(二)生态经济系统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运动的规律性185

二、生态经济规律是特殊的经济规律189

三、生态经济规律是一个规律体系192

(一)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和局部规律192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作用的形式和特点194

四、按照生态经济规律进行现代化建设197

第二篇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203

第八章 生态经济两重形态理论204

一、人的两重性——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204

(一)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04

(二)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统一208

四、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发展210

二、劳动的两重性——既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又是人与人间的劳动交换215

(一)劳动的两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人的两重性决定的215

(二)劳动的两重性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217

(三)生态经济学的劳动两重性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219

(一)社会生产的自然过程223

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既是物质改变的自然过程又是价值形成的经济过程223

(二)社会生产的社会过程224

(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225

四、经济运动的两重性——既是自然生态的演替进化又是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226

第九章 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231

一、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作用231

(一)历史发展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231

(二)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作用的表现232

二、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237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属于人类238

(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属于人类社会239

(三)对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241

三、现代经济社会是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245

(一)人的两重性的互相依存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根本原因246

(二)劳动和自然界的互相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纽带248

(三)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转化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实现条件249

(四)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一致性使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250

四、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时代252

(一)人、社会与自然界发展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表现形式252

(二)社会主义为人、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54

第十章 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257

一、现代人类的全面需求257

(一)人类需求变化的三个阶段257

(二)生态需求是现代人类全面需求的显著特征260

二、当代“生态饥渴症”与三种形态的生态需求265

(一)当代“生态饥渴症”的主要表现265

(二)三种形态的生态需求的相互关系270

三、社会主义应该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273

(一)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273

(二)实现人民的全面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必然趋势276

(一)马列主义生产目的原理的实质277

四、马列主义生产目的原理的发展277

(二)正确认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280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历史责位282

第十一章 生态经济生产理论285

一、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是生态经济再生产285

(一)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运动必然表现为生态经济再生产运动285

(二)现代生态经济系统再生产的构成与实质288

(三)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根本问题,是四种再生产的协同运动和协调发展290

二、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本质特征294

(一)马克思关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的原理的启示295

(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自然主义历史观的区别296

(二)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性与不平衡性297

三、实现生态经济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99

(一)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核心是经济再生产的总需求与自然再生产的总供给的平衡协调问题299

(二)生态经济再生产运行中的生态赤字的严重性与生态补偿的必要性302

(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和价值补偿问题305

第十二章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314

一、生态经济价值理论是现代生态经济系统314

运动的必然产物314

(一)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具有价值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314

(二)生态经济价值论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319

二、生态价值的形成与价值量及其价值的构成322

(一)确定生态价值形成的几个原则322

(二)生态价值量与价值构成及其生态经济价值量325

三、以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生态经济财富观327

(一)传统经济学财富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缺陷327

(二)生态经济学的广义财富观330

四、生态经济价值论的实践意义334

(一)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理论基础334

(二)正确制定自然资源价格的科学依据336

(三)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340

第十三章 生态经济循环理论342

一、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342

(一)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处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中342

(二)循环运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启记遍现象344

(三)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346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47

(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含义和渠道347

(二)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的转化关系351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353

(四)经济能流对经济物流和自然物流的不同作用356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358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358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初步实践359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光明前景362

(四)实现我国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战略措施366

第十四章 生态经济战略理论369

一、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369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369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371

(三)现代生态经济模式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373

二、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战略问题379

(一)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发展现代化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379

(二)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382

(三)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路子的重要途径387

三、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发展关系的战略转变390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390

(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生态环境发展战略具体目标的选择394

四、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方法道路396

(一)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增长指标转向多元指标构成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396

(二)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397

(三)从传统的资源消费战略转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399

第三篇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探讨402

第十五章 关于人类生态经济前景的论战403

一、悲观派与乐观派的辩论403

(一)悲观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403

(二)乐观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406

(三)在论战中悲观派的基本立场及其变化410

二、现实派的观点与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413

(一)现实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及其影响413

(二)从现实论到发续发展的战略思想415

三、对悲观论、乐观论、现实论的几点简短评论416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协调论420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协调论的产生与发展42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没有过时431

一、社会制度与生态经济的关系431

第十六章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争论431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436

(二)西方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436

(三)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440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经济的关系444

(一)生态悲观主义和生态乐观主义的科技观都是不正确的444

(二)科学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态经济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因素446

(三)依靠科学进步,搞好技术改造,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449

三、人口增长与生态经济的关系453

(一)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453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457

(三)努力探索我国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458

第十七章 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的争鸣461

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61

(一)对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见解的评论461

(二)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466

二、生态经济学的性质和它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468

(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经济学性质认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468

(二)生态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472

(三)生态经济科学体系与分类474

第十八章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争议478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是个命题478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科学含义478

(三)关于生态经济学的两重性与对待西方生态经济学的问题48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特点486

(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需要487

三、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490

(一)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回顾490

(二)把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493

(三)努力探索我国生态经济研究的正确道路495

1989.04《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思华著 1989.0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态经济问题研究(1985 PDF版)
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安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PDF版)
西安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1992 PDF版)
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1992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社会经济统计若干问题研究(1998 PDF版)
社会经济统计若干问题研究
1998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特区财政若干问题研究(1993 PDF版)
经济特区财政若干问题研究
1993 厦门:鹭江出版社
农业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1994 PDF版)
农业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
1994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国民经济核算若干理论问题(1988 PDF版)
国民经济核算若干理论问题
1988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农业经济法若干问题研究(1991 PDF版)
中国农业经济法若干问题研究
1991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湖南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993 PDF版)
湖南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研究
1993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旅游(1994 PDF版)
旅游
1994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生态经济问题研究(1985 PDF版)
中国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198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996 PDF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研究
1996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改革若干问题研究(1995 PDF版)
中国经济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1995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技术进步管理(1985 PDF版)
科学技术进步管理
1985 安徽省人民政府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1991 PDF版)
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
1991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