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运行机制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再探索》求取 ⇩

导言1

第一篇总论3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转核心3

第一节社会必要产品(V+M)3

一、实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上的偏差3

二、社会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V+M)5

第二节V+M的内在矛盾与实现机制9

一、V+M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矛盾9

二、V与M之间的矛盾12

三、迂回曲折的实现形式14

第二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双重运行机制16

第一节双重运行机制及其产生基础16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双重运行16

二、双重运行机制的产生基础18

第二节双重运行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状态20

一、双重运行机制的构成20

二、双重机制的运行状态23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主体27

第一节经济运行主体的历史考察27

一、主体模糊与经济运行的畸型27

二、理顺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关系的探索29

第二节经济运行的主体构成31

一、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与层次性31

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矛盾36

第二篇微观经济运行(Ⅰ)41

第四章企业经济运行目标和动力机制41

第一节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41

一、企业经济地位的历史考察41

二、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43

第二节企业目标46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目标的历史回顾46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双重目标48

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目标51

第三节企业的动力机制54

一、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动力机制54

二、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相结合56

三、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58

第五章企业的决策机制61

第一节企业决策主体和决策依据61

一、企业决策主体的演变61

二、企业决策的依据63

第二节企业决策的约束和优化66

一、企业决策的约束66

二、企业决策的优化68

第六章企业运行机制的再造71

第一节国有企业80年代运行状态考察71

一、承包制企业的运行状态71

二、租赁制企业的运行状态73

三、股份制企业的运行状态75

第二节企业运行机制扭曲及其再造的思路77

一、企业行为扭曲的深层原因77

二、企业运行机制再造的思路79

第三篇微观经济运行(Ⅱ)89

第七章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目标取向89

第一节个人经济行为89

一、个人经济身份的历史考察89

二、个人的经济行为90

第二节个人行为的目标取向91

一、个人行为的多元目标91

二、个人行为目标取向的价值观94

三、个人行为目标取向的社会制约97

第八章个人作为所有者的经济行为101

第一节全民所有制内部个人主体的双重地位101

一、全民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101

二、同全民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劳动者102

第二节所有者意识和行为的强化和优化104

一、全民企业中个人主体的所有者地位和权利104

二、传统体制下个人主体的所有者意识弱化105

三、“企业主人翁共同体”的建设107

第九章个人作为劳动者的经济行为112

第一节劳动者个人的双重动力机制112

一、单一政治动力和动力真空112

二、单一经济动力和动力畸形114

三、社会主义的双重动力机制115

第二节劳动者个人的双重流动机制118

一、单一计划调配及其弊端118

二、单一市场调节及其矛盾121

三、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双重流动机制122

第三节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双重分配机制125

一、单一政府分配机制与平均主义125

二、单一市场分配机制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127

三、社会主义的双重分配机制131

第十章个人作为消费者的经济行为134

第一节个人消费决策134

一、消费决策和消费者主权134

二、传统体制下个人有限的消费选择136

三、个人消费的国家引导139

第二节个人储蓄行为141

一、个人的储蓄动机142

二、个人不自愿的储蓄行为144

第三节闲暇消费146

一、闲暇消费的重要意义146

二、闲暇时间数量的增加148

三、闲暇消费质量的提高150

第四篇宏观经济运行155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与失衡155

第一节几种不同的均衡与失衡155

一、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与失衡155

二、传统计划经济中的均衡与失衡158

第二节短缺或“紧运行”161

一、恼人的短缺161

二、短缺形成的基本原因163

三、评“紧运行”“常态”论168

第十二章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172

第一节总需求的构成和决定172

一、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决定因素172

二、投资需求的形成和决定因素177

第二节总供给的构成和决定181

一、总供给的构成181

二、决定总供给的因素182

第三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及其机制185

一、经济均衡与总量均衡185

二、均衡的条件186

三、总量均衡中的矛盾188

四、实现均衡的双重调节机制190

第十三章货币的需求和供给194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194

第二节货币的供给199

一、货币供给的决定199

二、货币供给的控制202

第三节货币量的供需均衡208

一、失衡与价格总水平208

二、实现货币量供需均衡的机制211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均衡214

第一节作为总量均衡延伸的结构均衡214

一、经济结构均衡的历史考察214

二、影响经济结构均衡的诸因素218

三、宏观经济的深层均衡220

第二节经济发展目标与结构均衡222

一、速度型目标与震荡式均衡222

二、效益型目标与匀称式均衡225

第三节经济调节方式与结构均衡228

一、单一计划调节下的结构均衡228

二、完全市场调节下的结构均衡232

三、双重调节机制下的结构均衡234

第五篇中观经济运行239

第十五章中观经济:运行研究中亟待开发的新领域239

第一节中观经济在改革中生成和发展239

一、地区经济日趋活跃和地方之间矛盾的显化239

二、地方权利独立化和中观层次的生成242

三、中观层次形成的原因与对地方财政“大包干”的评论243

第二节中观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246

一、中观层次的形成条件246

二、中观层次的类型247

三、中观层次运行的基本机理249

第三节值得开拓的新领域251

一、一个被西方和东欧经济学遗忘的角落251

二、中观经济研究有待深化252

第十六章省区经济运行255

第一节省区经济运行状态考察255

一、传统体制下的省区经济运行255

二、省区经济运行的新变化257

第二节省区经济运行的一般机理259

一、省区经济运行的重要主体——省级政府259

二、省区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260

三、省区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262

第三节省区经济运行的合理化目标263

一、加强省区经济合作263

二、克服地方主义265

第十七章中心城市运行机制269

第一节中心城市运行状态考察269

一、中心城市运行的历史状况269

二、体制转轨时期中心城市的运行状态271

第二节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273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273

二、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目标模式的内容275

三、双重运行机制对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的影响277

四、中心城市深入改革的思路278

第十八章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交往280

第一节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两种形态280

一、梯度经济概况280

二、三大地带运行条件的差异282

三、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的差异284

第二节梯度差异与梯度战略286

一、梯度差异的形成过程286

二、80年代梯度差异的扩大趋势287

三、梯度战略选择289

第三节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经济运行291

一、工业区位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291

二、工业区位的生成与拓展293

三、工业区位战略与社会综合效益295

第十九章中观经济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297

第一节中观经济和宏、微观经济的啮合297

一、中观经济:国民经济运行的中介297

二、中观经济的经济功能299

第二节中观经济的双重效应301

一、正向推进效应301

二、负向摩擦效应303

三、双重效应并发的深层成因306

第三节中观经济机制的矫正和完善308

一、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的矫正308

二、中观经济运行合理化的思考309

第六篇社会主义经济总运行与调节体系315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总运行与调节模式315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的总运行315

一、宏观、中观与微观经济协调运行的一般原理315

二、社会主义经济总运行的基本特点318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模式321

一、社会经济运行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321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双重调节模式325

三、双重调节模式的实现条件327

第二十一章双重调节模式中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329

第一节计划机制329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机制329

二、指令性计划332

三、指导性计划334

第二节市场机制336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市场机制336

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培育339

第二十二章价格机制344

第一节价格机制与经济运行344

一、价格机制的历史考察344

二、价格机制的运行功能346

三、价格机制作用的正负效应347

第二节体制转轨时期的双轨价格348

一、双轨价格现状考察348

二、双轨价格成因剖析350

三、双轨价格发展趋势351

第三节推进价格改革的思路352

一、双重调节机制下的多元价格形式352

二、价格模式转换的不同思路比较353

第二十三章金融机制356

第一节金融机制与经济运行356

一、金融机制的历史考察356

二、金融机制的现状及特征358

三、双重金融机制的目标模式360

第二节信贷机制362

一、信贷资金运行方式362

二、信贷膨胀及其原因363

三、信贷平衡及其实现365

第三节利率机制366

一、利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66

二、进一步发挥利率作用的有关思路368

第二十四章财税机制370

第一节财政机制370

一、财政机制与经济运行的历史考察370

二、财政机制的作用372

三、实现财政平衡,完善财政机制374

第二节税收机制376

一、税收与经济运行的历史考察376

二、税收机制的作用378

三、税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380

第二十五章汇率机制383

第一节汇率机制与经济运行383

一、汇率的历史考察383

二、汇率的现状与问题385

三、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及制约因素388

四、汇率在宏观调节中的作用391

第二节影响汇率的因素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392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392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395

三、汇率机制的利用问题397

第二十六章行政与法律手段400

第一节 双重运行机制和非经济手段的内在关联400

第二节行政手段402

一、行政手段与经济运行的历史考察402

二、行政手段的协调功能及其范围403

三、行政手段的发展态势406

第三节法律手段407

一、法律手段与经济运行的历史考察407

二、法律手段的协调功能及其特点409

三、完善经济立法,强化法律调节411

第二十七章经济调节机制的作用体系413

第一节经济调节机制的体系性413

一、经济调节机制不协调的现状413

二、经济调节机制的体系效应415

三、经济调节机制体系协调的条件417

第二节经济调节机制的系统作用419

一、调节机制系统对总量的调节419

二、调节机制系统对结构的调节421

第七篇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演变史427

第二十八章战时共产主义模式427

第一节战时共产主义经济427

一、战时共产主义经济的运行目标427

二、战时共产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428

第二节战时共产主义经济的深层分析430

一、模式的特征430

二、模式的历史特殊性及其评价431

第二十九章新经济政策模式435

第一节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向新经济政策模式的转变435

一、1920年底苏联面临的困难和危机435

二、历史性转变的理论准备436

第二节新经济政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438

一、模式的基本特征438

二、成果和意义441

第三节有关经济调节者问题的争论444

一、几种代表性观点444

二、对这场争论的分析446

三、两点重要启示447

第三十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449

第一节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449

一、模式的确立和特征449

二、模式的初始效果453

第二节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内在机理剖析453

一、运行基础453

二、两大机制及其特征455

三、两大机制衍生的短缺机制及其特征457

四、传统模式的缺陷458

第三十一章社会主义各国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460

第一节改革的两大思潮和三种模式460

一、两大改革思潮460

二、三种模式462

第二节南斯拉夫的自治协议机制模式462

一、基本特征462

二、模式深层分析465

第三节匈牙利的计划市场机制模式467

一、基本特征467

二、模式深层分析469

第四节 苏联引入市场因素的计划模式471

编后记474

1990《双重运行机制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再探索》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雍文选主编;杨建文等编写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