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觉论 对于作家感觉世界的考察》求取 ⇩

目录1

自序1

第一章导论:艺术感觉概述5

第一节艺术感觉世界是感觉和知觉的世界5

对于感觉和艺术感觉的认识5

——关于感觉和知觉的四种意见5

——感觉和知觉的融合性造成理论的困难5

——艺术感觉世界是感觉和知觉的世界5

——悟性”结构12

——“感应”的终极目标:“情感12

——“感应”方式的“感”的基础与“觉”的超越12

——艺术感觉表达了感觉和悟性的协同关系12

对于艺术感觉的两种解释12

第二节艺术感觉作为一种“感应”方式12

第三节艺术感觉对于创作发生学的意义20

创作发生学与艺术发生学(艺术起源论)的区别20

——艺术感觉为创作发生提供两种能量20

——情感能量在作家创作心理中的积蓄20

——感悟能量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爆炸”行为20

第四节艺术感觉的结构和功能30

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论意义30

——艺术感觉的结构形式概述30

——艺术感觉的功能意义概述。上编结构论30

——借喻基点:进化论的“选择”与发生认识论的“建构”45

——逻辑假设与借喻基点45

第二章艺术感觉过程是选择与建构的统一45

第一节寻求描述艺术感觉过程的“借喻基点”45

对于艺术感觉过程的描述的意义45

第二节物理场:生活的原始“选择”与感觉载体的建构47

感觉的物理现象与选择的可能性47

——三级选择模式:目标选择、定性选择和抽提选择47

——在“过程”转换中追求感觉的象征语言47

第三节心理场:文化心理结构的“反省”意识与知觉位置54

历史意识和个人经验的双重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54

——在反省物理场感觉中选择自己的知觉位置54

——作家主体的“心理期待”与“我”的感觉54

——内在心理驱力:作为特定的“象征语言”的想象62

——审美知觉能力对感觉映象的变形62

第四节审美场:想象力对于心理知觉模型的“变形”62

对感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破译62

第三章情—感觉论70

第一节知觉情感与生命感觉70

情—感觉的概念内涵70

——情感与感觉的双向交流关系70

——知觉情感的生命意识70

——生命感觉的情感形式70

——知觉情感的个性特征78

——情感活动的偶然性和随机性78

第二节艺术感觉的情感导向78

情感导向的深层意义78

——哲学情感导向与艺术情感导向的区别78

第三节作家情感逻辑的内化运动85

情—感觉中的情感逻辑85

——情感逻辑化运动中的情感内化中介85

——情—感觉中情感的两级内化运动85

——情感自然表现与艺术表现的语言关系85

——感觉变异体现了艺术感觉的深层意识92

——情感双层次运动与感觉变异92

——两种变态心理体验造成两种情感效果92

情感撞击的两个必要前提92

第四节情感撞击下的感觉变异92

第四章潜感觉论100

第一节潜感觉是一种“不自觉的感觉”100

潜感觉与潜意识的区别100

——潜感觉的理论前提:“昧觉”说100

——作为感觉能量收集器的潜感觉100

——人对现象世界的潜在的审美感知100

——“忘破绽”:潜感觉的心理状态100

——潜在直觉显现的参照系统:原始创造动力和自我意识能力109

——潜在直觉显现的心理内化中介:审美感知图式109

——潜在直觉在物象能量和心象能量的双重充满中变异为审美直觉109

第二节潜在直觉的能量充满和心理内化109

作为潜感觉的本质形态的审美直觉109

第三节灵感发生的双重机制:潜在直觉和想象力118

灵感发生的两种解释118

——潜在直觉的内在机制和想象力的外在机制118

——从双重机制对于灵感发生的描述与例证118

——灵感的“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118

作为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的中介的经验世界130

——经验世界与艺术感觉的同构对应关系130

——经验世界以“观照和解释”现实达到完整自足130

第一节作家的经验世界:超越知觉积累的结构130

第五章作家的经验世界130

第二节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与艺术感觉的新起点137

经验的无限性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137

——知觉定势的限制与主体观念的约束137

——有限性形成知觉新起点137

第三节作家知觉经验结构的深层调整144

知觉经验的调整在于反省和超越经验144

——“架桥”:超越经验世界的特殊方式144

——在不断观照现实中重新审理经验世界144

第四节统觉144

——主体“心灵的气氛”及其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把握151

——以知觉、想象、概念为内容的统觉作用151

——作家的整体性心理经验151

知觉是意识的所有能力的参与151

第六章作家的记忆和记忆形态160

第一节缠绕与覆盖:作家的记忆与知觉的协同活动160

作为艺术创造的“参与”的记忆的缠绕160

——作为复活和组合历史片断的知觉的覆盖160

——缠绕与覆盖的交互活动160

第二节想象160

——知觉、记忆和想象的协同作用167

——知觉中的想象导入两种记忆形态167

想象因素使记忆过程“内在化”167

——强化作家记忆建构过程的内在因素167

第三节有意记忆:“常醒的理解力”和知觉的集中定向175

从“过程”看记忆方式的有序化175

——分辨、理解现象意蕴与知觉经验的整合175

——有意记忆作为知觉对特殊对象的集中定向175

第四节无意记忆:“情感的凝聚力”和知觉的开放系统183

有意和无意之间:记忆的最佳心态183

——“情感凝聚力”作为无意记忆的动力机制183

——补充情感能量消耗的知觉开放系统。下编功能论183

——注意因素对感觉的双重支配作用:诱发与控制195

——经验因素的三种模式: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195

以经验因素和注意因素的互补方式构成的作家主体意识195

第一节作家主体意识与艺术感觉195

第七章作家对于感觉的把握195

第二节作家理性思维对感觉的整合与调节212

从席勒“游戏说”的感觉冲动和形式冲动看思维与感觉的统一性212

——思维功能之一:整合感觉映象关系,确定感觉整体结构的效果指向212

——思维功能之二:调节感觉语词系统,为表象提供内省化的感觉语言212

——主体检索能力确定对象的特定方面的筛选选择模式231

——主体过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形成的经验选择模式231

——主体情感倾向在审美感知结构中形成的情感选择模式231

——主体审美注意和个体感受力形成的指向选择模式231

——选择性:外在形式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的契合231

选择功能对于艺术感觉活动的意义231

第一节艺术感觉活动中的选择模式231

第八章艺术感觉中的选择功能和价值取向231

第二节价值的感觉和艺术感觉的价值取向246

“价值的感觉”与感觉的审美价值关系246

——作家的精神价值活动与自我实现246

——形成作家精神价值的最高需求的审美需要取向246

——形成作家新型的人格心理结构的人格审美取向246

——形成作家心理特定的节律形式的心理审美取向246

——形成作家超越性的感觉功能的求新审美取向246

——“有规划的感知”与观察的不间断性264

显示观察的协同作用的“思维的知觉”264

——选择“观点”对于观察的目的性意义264

第一节艺术观察的本质264

第九章艺术观察中作家的知觉功能及其超常意识264

——“思维的知觉”264

第三节作家超常意识的内在心理结构*278++271

——超越主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超常意识271

——自我观察能力形成深潜的“内心经验”271

观察活动中的常态意识对感官的凝固271

第四节超常性271

——艺术观察中的感知方式是一个动态结构271

——“场组织作用”与观察的整体知觉性271

艺术观察的选择和建构271

第二节从格式塔看观察过程的整体知觉功能271

——“对于人的灵魂的感觉”285

超越常态观察力与“对于人的灵魂的感觉”285

——超越对细节的感觉与揭示现象因果律285

——超越表面信息与建立艺术观察语言285

【本章附录】论艺术观察系统293

第十章艺术发现中作家的知觉功能及其超前意识310

第一节艺术发现的知觉性与作家知觉活动的指向性310

在居间的感觉行为中,发现下一步或最近一步的生活310

——及时转移在生活敏感区中的知觉位置,寻找新的知觉点310

——在不同知觉形态的比较中,迅速调准知觉指向性310

——思维“后结构”所表征的作家对于现象的超前知觉能力319

第二节艺术发现中的“预感视界”与作家的超前意识319

“预感视界”的形成的两种动作因素:推理和想象319

——超前意识与作家的审美理想329

【本章附录】论艺术发现329

——特性之一:复呈记忆所无法复呈完整的感觉348

——特性之三:对于感觉的“预体验”348

——特性之二:生活和心灵的契合点的离合348

——特性之四:体验断路所引起的感觉变形348

感觉体验是一种假定性的审美体验348

第一节作家对于感觉的体验特性348

第十一章审美体验中作家的知觉功能及其超我意识348

第二节原型体验:气质性的感觉反射357

穿透原型体验的情感经验因素357

——原型体验中的模糊心态和情绪撞击357

——作为作家心态与原型体验的中介的气质性感觉357

第三节深层体验:意象直觉、内部体验和深层感悟364

深层体验作为最高的审美体验364

——方式之一:从表象直觉走向意象直觉364

——方式之二:从外部体验走向内部体验364

——方式之三:从浅层感触走向深层感悟364

后记373

1989《艺术感觉论 对于作家感觉世界的考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健民著 198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爱的感觉(1998 PDF版)
爱的感觉
1998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相思的感觉(1993.02 PDF版)
相思的感觉
1993.02 兰州大学出版社
初恋的感觉(1993.02 PDF版)
初恋的感觉
1993.02 兰州大学出版社
艺术感觉·直觉·潜意识(1990 PDF版)
艺术感觉·直觉·潜意识
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最初的感觉(1989 PDF版)
最初的感觉
1989 青岛:青岛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1985 PDF版)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家的感觉(1994 PDF版)
家的感觉
1994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攻防的感觉(1990 PDF版)
攻防的感觉
1990 北京:华夏出版社
感觉的分析(1986 PDF版)
感觉的分析
1986 北京:商务印书馆
雨季的感觉(1994 PDF版)
雨季的感觉
1994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感觉的分析(1975 PDF版)
感觉的分析
1975 北京:商务印书馆
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1983 PDF版)
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感觉商界(1998 PDF版)
感觉商界
1998 北京:改革出版社
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1940 PDF版)
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
1940 商务印书馆
感觉与立论(1996 PDF版)
感觉与立论
1996 南宁: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