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帆伞设计》求取 ⇩

第一节序言1

第二节发展史2

2.1历史的回顾2

2.1.1 环帆伞的设计原理2

2.1.2 第一个样品伞的演变2

2.1.3 伞衣形状和结构的演变6

2.1.4 环帆伞多伞系统的研制14

2.1.5 环帆伞的总结24

第三节性能特性29

3.1阻力系数30

3.1.1 伞衣单位载荷(W/SDSo)的影响30

3.1.2 比例影响30

3.1.3 伞绳长度的影响30

3.1.4 伞衣透气量的影响31

3.1.5 下降速度的变化32

3.1.6 多伞系统的影响32

3.2开伞动载系数33

3.2.1 开伞动载—时间特性37

3.3充气时间间隔(时间、距离、kf)40

3.3.1 充气时间和kf40

3.3.2 充气距离41

3.4 稳定性43

3.5 收口阻力特征46

3.6 开伞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47

3.7 破坏的忍耐性49

第四节重量和体积51

4.1 不包括连接绳的降落伞本身的重量51

4.2 与连接环连接的伞绳51

4.3 连接绳装配件51

4.4 整个降落伞系统51

第五节设计方法54

5.1 基本尺寸计算55

5.2选用材料58

5.2.1 伞衣织物59

5.2.2 伞绳和顶孔绳60

5.2.3 辐射带60

5.2.4 连接绳60

5.2.5 圆周带60

5.2.6 垂直带和横带60

5.2.7 各种各样的织物构件61

5.2.8 金属零件61

5.3 用计算机设计环帆伞61

第六节设计分析方法62

6.1 计算系统的轨迹63

6.2环帆伞的气动力特性63

6.2.1 下降速度63

6.2.2 阻力系数64

6.2.3 收口阻力特征64

6.2.4 收口绳长度的计算65

6.2.5 充气时间66

6.2.6 无量纲充气时间的推导67

6.2.7 稳定性68

6.3预计开伞动载69

6.3.1 动载系数法70

6.3.2 质量——时间法71

6.3.3 面积——距离法73

6.4应力分析74

6.4.1 结构设计系数74

6.4.2简要法75

6.4.2.1 伞衣75

6.4.2.2 伞绳76

6.4.2.3 辐射带77

6.4.2.4 连接绳77

6.4.2.5 圆周带77

6.4.2.6 收口绳78

6.4.2.7 引导伞连接绳和支绳79

6.4.3 计算机方法79

6.5环帆伞重量计算80

6.5.1 伞衣和伞绳80

6.5.2 连接绳81

6.6 计算环帆伞的透气量81

第七节设计细节83

7.1 帆的图形83

7.2 帆边带(横带)84

7.3 辐射带84

7.4 垂直带84

7.5 伞衣幅分组件84

7.6 辐射缝合部84

7.7 圆周加强带84

7.8 伞绳和顶孔绳84

7.9 引导伞连接绳之支绳85

7.10 连接绳85

第八节制造与装配86

8.1 铺料和裁剪86

8.2 帆边带86

8.3 辐射带86

8.4 垂直带86

8.5 伞衣幅分组件86

8.6 圆周带87

8.7 伞绳和顶孔绳87

8.8 连接绳87

8.9 伞衣装配件87

8.10 降落伞装配件87

8.11 尺寸容差88

8.12 质量控制88

附录A出色的环帆伞90

附录B环帆伞的特殊用途135

附录C样品设计问题140

附录D三倍织边物的技术条件148

1977《环帆伞设计》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降落伞技术编委会编 1977 降落伞技术编委会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