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博览 上》求取 ⇩

第一章 经学1

第一节 经学总论1

一、经之名称1

1、经之定义1

2、经籍2

3、经术2

4、经艺2

5、经传3

6、经记3

7、经学3

二、经之种数3

1、六经3

2、四经4

3、五经4

4、七经4

5、九经5

6、十经5

7、十一经5

8、十二经5

9、十三经5

10、十四经6

三、经之次序6

1、六经之次序6

2、九经之次序9

3、十三经注疏之次序9

四、经之简介10

1、周易10

2、尚书26

3、诗经39

4、周礼53

5、仪礼76

6、礼记80

7、春秋三传91

甲春秋91

乙左传98

丙公羊传103

丁春秋谷梁传108

8、论语110

9、孝经118

10、大戴礼记121

第二节 经学师儒127

一、先秦之经师127

1、孔子127

2、左丘明128

3、卜商129

4、曾参129

5、公羊高130

6、谷梁赤130

7、孔伋131

8、孟轲131

9、荀况131

二、两汉之经师131

1、田何131

2、伏胜132

3、申培132

4、辕固133

5、韩婴134

6、高堂生134

7、张苍134

8、丁宽135

9、欧阳生135

10、毛亨136

11、孔安国136

12、瑕丘江公137

13、胡母生137

14、董仲舒138

15、儿宽138

16、施仇139

17、孟喜139

18、梁丘贺140

19、夏侯胜140

20、夏侯建140

21、戴德141

22、戴圣141

23、严彭祖142

24、颜安乐142

25、张禹143

26、京房143

27、费直143

28、高相144

29、刘歆144

30、杜林145

31、郑兴145

32、陈元145

33、卫宏146

34、范升146

35、郑众147

36、贾逵147

37、马融147

38、卢植148

39、郑玄148

40、荀爽149

41、何休149

42、服虔150

三、三国晋南北朝之经学师儒150

1、李譔150

2、王朗151

3、虞翻151

4、陆绩151

5、王肃152

6、何晏152

7、谯周153

8、陆玑153

9、王弼154

10、束皙154

11、杜预154

12、韦逞母155

13、梅赜155

14、范宁156

15、韩伯156

16、刘献之156

17、徐遵明157

18、伏曼容158

19、贺玚158

20、皇侃159

21、崔灵恩159

22、卢景裕160

23、熊安生160

24、沈重160

25、李铉161

26、张冲162

四、隋唐之经学师儒162

1、辛彦之162

2、褚辉163

3、何妥163

4、刘焯163

5、刘炫163

6、顾彪164

7、陆德明164

8、孔颖达165

9、贾公彦165

10、啖助166

11、施士匄166

12、仲子陵167

13、郑覃167

五、宋之经学师儒168

1、聂崇义168

2、邢?168

3、孙奭169

4、朱熹169

5、陈襄169

6、蔡沈170

7、魏了翁170

8、李如圭171

9、卫湜171

10、王应麟171

11、王柏172

六、元明之经学师儒172

1、金履祥172

2、吴澄173

3、陈栎174

4、黄泽174

5、胡广175

6、曹端175

7、来知德176

七、清之经学师儒176

1、顾炎武176

2、张尔岐177

3、应撝谦178

4、王夫之178

5、毛奇龄179

6、徐乾学180

7、胡渭180

8、阎若璩181

9、陈启源182

10、朱鹤龄182

11、高士奇183

12、姚际恒183

13、臧琳184

14、郑元庆184

15、任启运185

16、惠士奇185

17、顾栋高186

18、江永186

19、沈彤187

20、程延祚188

21、杭世骏188

22、惠栋189

23、秦蕙田190

24、褚寅亮190

25、庐文弨191

26、庄存与191

27、戴震192

28、纪昀192

29、程瑶田193

30、毕沅194

31、王鸣韶194

32、王鸣盛195

33、金榜195

34、任大椿196

35、崔述196

36、汪中197

37、洪榜197

38、武亿198

39、洪亮吉198

40、刘台拱199

41、孔广森199

42、孙星衍200

43、凌廷堪200

44、徐养原201

45、张惠言201

46、江藩202

47、焦循203

48、阮元203

49、洪颐煊204

50、刘文淇205

51、顾广圻206

52、臧庸206

53、陈寿祺207

54、凌曙207

55、刘逢禄208

56、宋翔凤209

57、胡承珙209

58、胡培翚210

59、马瑞辰210

60、陈奂211

61、刘宝楠212

62、魏源212

63、陈乔枞213

64、陈立213

65、陈澧214

66、俞樾214

67、黄以周215

68、孙诒让、216

69、皮锡瑞216

八、民国经学师儒216

1、章炳麟216

2、王闿运217

3、廖平217

4、刘师培218

5、康有为219

6、梁启超219

第三节经学述著220

一、易类220

二、书类228

三、诗类235

四、礼类243

1、周礼类243

2、仪礼类244

3、礼记类245

4、三礼总义类249

五、春秋类250

六、孝经类257

七、四书类260

八、群经总义类267

第四节 群经大义275

一、周易之旨义275

1、处衰世之道276

2、阐学术之本276

3、明天人之义276

二、尚书之旨义277

1、言行之典范277

2、施政之龟鉴277

3、考古之依据277

三、诗经之旨义278

四、周礼之旨义279

1、政治思想279

五、仪礼之旨义281

六、礼记之旨义281

七、春秋左氏传之旨义283

1、礼为修己安人之本283

2、彰忠孝之行284

3、明人伦之要284

4、寓民主之义284

5、阐治国之道285

八、春秋公羊传之旨义285

九、春秋榖梁传之旨义286

1、宗圣286

2、正古286

3、博闻287

4、达古287

5、特识287

6、定论288

十、论语之旨义288

十一、孝经之旨义289

十二、大戴礼记之旨义290

1、明有夏之历时290

2、存古礼之逸文290

3、载古史之旧闻291

4、述孔子之政见291

5、存孔门之语录291

6、记曾子之言行291

7、录荀贾之论议291

8、记明堂阴阳之制度291

第二章子学292

第一节诸子起源292

一、庄子、淮南子、汉书艺文志之诸子起源论293

1.庄子天下篇293

2.淮南子要略293

3.汉书艺文志294

二、清季以来各家之诸子起源论295

1.章学诚295

2.龚自珍296

3.张尔田297

4.江瑔297

5.梁启超297

6.蒋伯潜299

7.马浮301

第二节 诸子流别301

一、庄子天下篇302

1.墨翟、禽滑厘302

2.相里勤、五侯之徒、苦获、己齿、邓陵子302

3.宋钘、尹文303

4.彭蒙、田骈、慎到303

5.关尹、老聃303

6.庄周303

二、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蔽篇303

1.非十二子篇303

(1)它嚣、魏牟304

(2)陈仲、史鱿304

(3)墨翟、宋钘304

(4)慎到、田骈304

(5)惠施、邓析304

(6)子思、孟轲304

2.天论篇304

3.解蔽篇305

三、韩非子显学篇305

1.儒家305

2.墨家305

四、尸子广泽篇305

五、孟子滕文公篇、尽心篇306

1.滕文公篇306

2.尽心篇306

六、吕氏春秋不二篇306

七、淮南子要略307

八、史记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307

1.阴阳307

2.儒307

3.墨307

4.法308

5.名308

6.道308

九、汉书艺文志309

1.儒家309

2.道家309

3.阴阳家309

4.法家309

5.名家309

6.墨家309

7.纵横家309

8.杂家309

9.农家309

10.小说家309

十、隋书经籍志311

1.儒311

2.道312

3.法312

4.名312

5.墨313

6.纵横313

7.杂313

8.农314

9.小说314

10.兵314

11.天文314

12.历数315

13.五行315

14.医方315

十一、旧唐书经籍志316

十二、新唐书艺文志316

十三、宋史艺文志318

十四、明史艺文志318

十五、四库全书子部320

1.子部总叙320

2.子部分类说321

(1)儒家321

(2)兵家321

(3)法家322

(4)农家322

(5)医家322

(6)天文算法323

(7)术数323

(8)艺术323

(9)谱录324

(10)杂家324

(11)类书325

(12)小说家325

(13)释家326

(14)道家326

十六、清史稿艺文志326

第三节 诸子发展327

一、先秦时期327

1.儒家327

2.道家328

3.墨家329

4.法家329

5.名家330

6.阴阳家330

7.纵横家331

8.杂家331

9.农家332

10.小说家332

二、两汉时期332

1.独自著书立说者333

2.为先秦诸子作注者33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335

1.儒家335

2.道家335

3.杂家341

4.纵横家341

5.治汉诸子341

四、隋唐五代时期342

1.儒家342

2.道家343

3.墨家347

4.法家348

5.名家348

6.纵横家349

7.杂家349

8.治汉诸子349

五宋(辽、金)时期350

1.儒家350

2.道家351

3.法家354

4.名家354

5.杂家354

6.治汉诸子354

六、元明时期354

1.诸子总论355

2.儒家355

3.道家358

4.墨家368

5.法家369

6.名家372

7.杂家374

8.纵横家377

9.治汉诸子378

七、清代382

1.诸子总论384

2.儒家384

3.道家388

4.墨家396

5.法家397

6.名家400

7.纵横家401

8.杂家402

9.农家403

10.治汉诸子404

第四节 诸子其人406

一、先秦诸子406

1、儒家诸子406

(1)晏子406

(2)漆雕子406

(3)宓子406

(4)景子407

(5)世子407

(6)魏文侯407

(7)李克407

(8)公孙尼子407

(9)孟子407

(10)荀子408

(11)芈子409

(12)寗越409

(13)王孙子409

(14)公孙固409

(15)羊子409

(16)董子409

(17)俟子409

(18)徐子410

(19)鲁仲连410

(20)虞卿410

2、道家诸子410

(1)伊尹410

(2)太公410

(3)辛甲411

(4)鬻子411

(5)管子411

(6)老子411

(7)文子411

(8)蜎子412

(9)关尹子412

(10)庄子412

(11)列子412

(12)老成子412

(13)长卢子412

(14)王狄子413

(15)公子牟413

(16)田子413

(17)老莱子413

(18)黔娄子413

(19)宫孙子414

(20)鹖冠子414

(21)孙子414

3、阴阳家诸子414

(1)宋司星子韦414

(2)公梼生414

(3)公孙发414

(4)邹子415

(5)乘丘子415

(6)杜文公415

(7)南公415

(8)容成子415

(9)邹奭415

(10)闾丘子415

(11)冯促415

(12)将钜子415

(13)周伯415

(14)于长415

4、法家诸子415

(1)李子415

(2)商君416

(3)申子416

(4)慎子416

(5)韩非子416

(6)游棣子417

5、名家诸子417

(1)邓析417

(2)尹文子417

(3)公孙龙子417

(4)成公生417

(5)惠子417

(6)黄疵418

(7)毛公418

6、墨家诸子418

(1)尹佚418

(2)田俅子418

(3)我子418

(4)随巢子418

(5)胡非子418

(6)墨子418

7、纵横家诸子419

(1)苏子419

(2)张子420

(3)庞煖420

(4)阙子420

(5)国筮子420

8、杂家420

(1)孔甲420

(2)伍员420

(3)子晚子421

(4)由余421

(5)尉缭子421

(6)尸子421

(7)吕不韦421

9、农家422

(1)神农422

(2)野老422

(3)宰氏422

10、小说家422

(1)伊尹422

(2)鬻子423

(3)师旷423

二、两汉诸子423

1、西汉诸子423

(1)朱建423

(2)陆贾423

(3)刘敬424

(4)贾山424

(5)孔臧424

(6)贾谊424

(7)刘德425

(8)董仲舒425

(9)儿宽425

(10)公孙弘425

(11)终军425

(12)吾丘寿王425

(13)虞丘426

(14)庄助426

(15)臣彭426

(16)李步昌426

(17)桓宽426

(18)刘向426

(19)扬雄427

(20)曹羽427

(21)婴齐427

(22)公孙浑邪427

(23)鼌错427

(24)蒯子428

(25)邹阳428

(26)主父偃428

(27)徐乐429

(28)庄安429

(29)聊苍429

(30)刘安429

(31)东方朔429

(32)伯象430

(33)司马相如430

(34)董安国430

(35)氾胜之430

(36)蔡癸430

(37)臣饶431

(38)臣寿431

(39)虞初431

2、东汉诸子431

(1)桓谭431

(2)王充431

(3)王符431

(4)崔寔432

(5)应劭432

(6)荀悦432

(7)徐干433

(8)仲长统433

(9)蔡邕433

三、魏晋至隋诸子434

1、曹丕434

2、刘劭434

3、傅玄434

4、张华434

5、葛洪435

6、刘昼435

7、王通435

第五节 诸子其书435

一、汉志诸子略所志现存诸书436

二、汉志诸子略今亡佚诸书443

三、周秦诸子不见汉志诸书463

四、汉志以外两汉之重要诸子书465

五、先秦诸子存目表(辑有佚文者亦录之)467

第六节 诸子要义513

一、儒家思想要义513

1.孔子思想要义513

(1)伦理思想513

(2)政治思想514

①礼治社会514

②德化政风514

(3)教育原理514

(4)孔子之精神514

①人本精神514

②入世之人生515

2、孟子思想要义516

(1)道性善516

(2)说仁义516

(3)倡仁政516

(4)尚养气517

(5)贵自得517

3、晏子思想要义518

4、荀子思想要义519

(1)中心思想519

(2)天道哲学520

(3)政治哲学520

(4)教育哲学522

二、道家思想要义523

1、老子思想要义523

(1)形上思想523

(2)知识论524

(3)人生哲学525

(4)政治哲学526

2、庄子思想要义527

(1)本体论527

(2)人生观528

3、列子思想要义530

(1)道之诠释530

(2)人生之意义530

4、关尹子思想要义531

三、阴阳家思想要义531

1、空间假定532

2、时间运转533

(1)相生533

(2)相胜533

四、法家思想要义534

1.管子思想要义534

(1)礼与法535

(2)刑赏之要535

(3)为政之道535

(4)崇法重令537

(5)平抑权险538

(6)严明赏罚538

2、商子思想要义538

(1)顺时宜538

(2)尚实力538

(3)任法治538

(4)重刑赏539

(5)励农战539

(6)禁诗书539

3、申子思想要义539

4、慎子想想要义539

(1)人生哲学539

(2)政治思想539

5、韩非子思想要义540

(1)哲学思想540

(2)政治思想541

(3)国防思想542

(4)教育思想544

五、名家思想要义545

1、邓析子思想要义546

2、尹文子思想要义547

(1)重道547

(2)任法547

(3)讲刑名547

3、公孙龙子思想要义548

(1)指物论548

(2)白马论549

(3)坚白论549

(4)通变论549

(5)名实论550

4、惠子思想要义550

(1)中心思想551

(2)思想学说551

六、墨家思想要义553

1、墨子思想要点553

(1)律己以俭554

(2)待人以爱554

(3)接物以智555

(4)力行之精神556

(5)交相利之社会557

2、墨子之思维理则558

七、纵横家思想要义558

八、杂家要议559

1、吕氏春秋要义559

(1)尊师560

(2)法天爱民560

(3)贵贤560

(4)用兵之道560

(5)刑名法术560

(6)合纵560

(7)民主思想561

(8)学术统一561

(9)经济思想561

2、淮南子要义561

(1)以道为宇宙之本体561

(2)循天而与道游562

(3)言性善欲反民心之本初562

(4)杂糅法之无可而治562

九、农家要义563

十、小说家要义563

十一、两汉魏晋诸子要义564

1、陆贾新语要义564

(1)以诗、书六经为治国之本564

(2)德化之政治主张565

(3)建立儒、道并行互用之学风565

2、贾子新书要义565

(1)建立汉代外儒内法之政治型态565

(2)批判黄老刑名,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先躯566

(3)以儒术作政治之用,不在理论之发挥567

3、董子春秋繁露要义568

(1)论天——道德之天568

(2)阴阳五行说568

(3)倡天人相副569

(4)灾异符命569

(5)历史演变之三统说571

(6)论人性谓有善质而未全善571

(7)申明春秋义法571

(8)仁义五常之伦理道德观573

(9)合天道之儒家理想之治574

4、桓宽盐铁论要义575

5、刘向新序要义575

(1)以正治国576

(2)任用贤能576

(3)评点贤臣576

6、刘向说苑要义576

7、扬雄太玄要义577

(1)玄为宇宙之本体577

(2)阴阳交错为宇宙变化之法则577

(3)易经与老子之杂糅577

8、扬雄法言要义577

(1)推崇伦理道德577

(2)论人性主善恶混578

(3)政治之因革损益乃视时而定578

(4)反对方士神仙长生之说578

9、桓谭新论要义578

10、王充论衡要义579

(1)天地合气杀万物579

(2)天道即自然579

(3)命有吉凶性有善恶579

11、王符潜夫论要义580

12、仲长统昌言要义580

13、崔寔政论要义581

14、荀悦申鉴要义581

15、应劭风俗通要义582

16、刘劭人物志要义582

17、蔡邕独断要义583

18、徐幹中论要义583

19、曹丕典论要义583

20、傅玄傅子要义583

21、张华博物志要义584

22、葛洪抱朴子要义584

23、刘昼新论要义584

24、王通文中子要义584

第三章 玄学585

第一节 汉代道家对玄学之影响585

一、黄老与老庄之区别586

二、道家超越形躯之摄生落为道教执形躯之养生593

三、道家之达生观复变为任诞悖俗之狂放行为598

第二节 汉代儒家对玄学之影响604

一、孔孟心性论与汉人天人相应说之区别604

二、告子荀子性说对汉儒之影响610

三、汉儒性说与魏晋才性论之关系616

第三节 玄学之酝酿与形成624

一、道儒阴阳名法之混杂624

二、清议品评之兴起629

三、魏晋名理之兴起634

四、魏晋玄学之形成641

第四节 玄学之内容647

一、四本论647

二、三理651

三、玄660

第五节 正始时代之名理学者668

一、才性论者668

1、傅嘏668

2、钟会671

3、李丰674

4、王广676

二、玄理论者678

1、何晏678

3、王弼683

3、荀粲687

第六节 何晏王弼之玄学690

一、何晏之学说691

二、王弼之学说695

1、以无为本反本为用695

2、得象忘言得意忘象699

3、圣人有情论703

4、王弼大衍义710

第七节 竹林七贤与林下之风714

一、七贤林下同风714

二、竹林七贤行思之别717

1、阮籍718

2、嵇康723

3、刘伶与阮咸734

4、山涛与王戎737

第八节 向秀郭象二庄注743

一、向秀郭象注庄考743

二、向秀郭象注庄异同748

三、向郭注庄之要义749

1、向郭之逍遥义753

2、向郭之寄言出意758

3、向郭之迹与所以迹761

第九节 列子张湛注与玄学765

一、张湛与列子765

1、张湛生平考略765

2、张湛与列子767

二、紧湛之思想771

1、阐内宏外以合儒道771

2、命定与肆情之调合774

第十节 葛洪抱朴子与玄学之关系777

一、葛洪之生平与著作777

二、葛洪内道外儒之思想781

三、由道家渡向道教784

四、对名教之维护789

五、葛洪对清谈之态度与批评792

第十一节 结论797

一、玄学与经学797

二、玄学与佛学802

三、玄学对后世之影响806

第四章 佛学812

第一节 中国佛学之缘起812

一、佛教之成立及其背景812

1、佛陀以前印度之思想界812

(1)婆罗门教及其教典812

(2)思想界之革新及混乱813

2、佛陀出世前印度之社会815

(1)四姓阶级之不平等815

(2)民族与社会之变迁816

3、佛陀正觉与佛教之成立816

(1)佛陀之年代及族系816

(2)佛陀之出家及正觉818

(3)转法轮及佛教成立819

(4)佛陀之教团及行化820

二、原始佛教之基本教理822

1、佛陀教说之大纲822

(1)四谛诠释822

(2)三转四谛823

2、佛法立义之大本824

(1)何谓因缘824

(2)十二因缘825

(3)两重因果829

3、佛家之修道行持829

(1)入正道829

(2)戒定慧830

4、佛家之正见法印831

(1)诸行无常832

(2)诸法无我832

(3)寂静涅槃833

5、佛家之心物观察833

(1)何谓五蕴833

(2)五蕴和合836

三、佛陀灭后之印度佛教837

1、结集经律圣典837

(1)何谓结集837

(2)五百结集837

2、教团根本分裂838

(1)七百结集838

(2)大天五事839

(3)第三结集840

3、学派枝末分裂841

(1)学派分裂841

(2)分化原因841

(3)枝末分裂843

(4)分立事由844

(5)部派学说846

4、大乘佛教之兴起850

(1)大乘缘起850

(2)大乘名义850

(3)行菩萨道851

(4)二乘大较852

(5)大乘分系853

5、龙树系之大乘853

(1)龙树之思想853

(2)龙树之后继855

(3)中观派末流855

6、无著系之大乘856

(1)空观与唯识856

(2)无著之思想857

(3)世亲之思想859

(4)大乘起信论860

(5)瑜伽行二派861

7、真心派与密教861

(1)真常唯心论861

(2)密教之变迁863

(3)佛教灭于印865

四、佛教之输入及其路线866

1、佛教传入之传说866

(1)伯益已知有佛866

(2)周世佛法已来867

(3)孔子知佛为圣867

(4)尸罗来朝燕都868

(5)古阿育王寺之发现868

(6)室利防赍佛经来化869

(7)汉初东方朔言劫火869

(8)张骞使大夏闻浮屠之教870

(9)汉武帝事休屠王之金人870

(10)刘向列仙传叙在佛经者872

(11)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873

(12)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道873

(13)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877

2、佛教传入之路线877

(1)南海之通道877

(2)西域之交通878

第二节 中国佛学之发展881

一、中国佛学之兴起881

1、汉至西晋为佛法之输入时期881

(1)桓灵间为佛教在中国之纪元881

(2)注经讲经与沙门之西行求法882

(3)西晋以前弘扬佛法多籍神通883

2、东晋为佛学在中国生根之时期884

(1)佛法于东晋始盛中土之原因884

(2)道安恢宏中土佛学厥功至伟885

(3)慧远结白莲社盛弘净土法门887

(4)鸠摩罗什为佛典旧译之秦斗888

(5)佛驮跋陀罗肇华严宗之端绪888

3、南北朝为佛教宗派之形成时期889

(1)扩充译场继前期未竟之馀绪889

(2)昙无谶译涅槃拓展中土佛理891

(3)佛道二教论争与佛法之厄难891

(4)性宗传入与南北宗派之形成893

4、隋唐为佛教中国化之开展时期894

(1)隋唐译场发展与译业之完成894

(2)宗师辈出与创宗教判之完成895

(3)隋唐佛法之所长与其中国化897

二、中国佛学之开展与演变898

1、俱舍宗898

(1)历史898

(2)经论898

(3)教义898

(4)行证899

(5)果位900

2、成实宗900

(1)历史900

(2)经论901

(3)教义901

(4)行证901

(5)果位901

3、律宗901

(1)起源与法统901

(2)律典及教判903

(3)主要之教义904

(4)行证与果位906

4、三论宗906

(1)起源与流传906

(2)经论及教判907

(3)主要之教义908

(4)行证及果位910

5、天台宗911

(1)起源与法统911

(2)经论及教判912

(3)主要之教义915

(4)行证与果位917

6、华严宗919

(1)起源与法统919

(2)经论及教判920

(3)主要之教义923

(4)行证与果位927

7、法相宗929

(1)起源与法统929

(2)经论及教判930

(3)主要之教义932

(4)行证与果位936

8、禅宗937

(1)起源与法统937

(2)经论及教判939

(3)主要之教义939

(4)行证及果位951

9、净土宗951

(1)起源与法统951

(2)经论与教判953

(3)主要之教义953

(4)行证及果位954

10、真言宗955

(1)名义及经论955

(2)源流与教判956

(3)主要之教义958

(4)行证及果位961

11、各宗之融合962

第三节 中国佛学之典籍964

一、中国大藏经964

1、藏经概说964

(1)藏经之意义964

(2)三藏之成立965

2、中国大藏经之编译967

(1)藏经中译之分期967

(2)译分新旧之原因967

3、中国大藏经之组织970

(1)开元释教录之格式970

(2)至元法宝勘同录之格式971

(3)明蕅益阅藏知津之格式972

(4)大正新修大藏经之格式973

4、中国大藏经之版本974

(1)历代敕修之写本974

(2)宋代刊印之版本975

(3)元代刊印之版本976

(4)明代刊印之版本977

(5)清代刊印之版本977

(6)高丽刊印之中国藏经977

(7)日本刊印之中国藏经978

二、中国佛学典籍提要978

1、经义978

2、目录1006

3、总集1009

4、别集1011

5、传记1015

6、类书1026

7、杂记1027

第五章 理学1029

第一节 绪论1029

一、理学之义界1029

二、理学之根原1030

三、理学之勃兴1033

四、理学之价值1035

五、理学之前导1037

第二节 宋代之理学1042

一、周敦颐1042

1、传略1042

2、学说1042

3、述评1045

二、邵雍1046

1、传略1046

2、学说1047

3、述评1052

三、张载1053

1、传略1053

2、学说1054

3、述评1061

四、程颢1062

1、传略1062

2、学说1063

3、述评1068

五、程颐1070

1、传略1070

2、学说1071

3、述评1079

六、程门诸子1081

1、谢良佐1081

2、游酢1082

3、杨时1083

4、尹焞1085

5、吕大临1086

6、罗从彦1087

7、李侗1089

8、胡宏1091

七、朱熹1093

1、传略1093

2、学说1094

3、述评1108

八、朱门诸子1110

1、葵元定1110

2、葵沈1111

3、黄榦1112

4、陈淳1113

5、真德秀1114

6、魏了翁1115

7、黄震1116

8、王应麟1117

九、陆九渊1118

1、传略1118

2、学说1119

3、述评1122

十、陆门诸子1123

1、杨简1123

2、袁燮1125

3、舒璘1126

十一、湘学1128

1、胡安国1128

2、张栻1129

十二、浙学1131

1、吕祖谦1131

2、袁溉1134

3、郑伯熊1134

4、薛季宣1135

5、陈傅良1136

6、叶适1137

7、陈亮1139

8、唐仲友1141

第三节 元代之理学1143

一、赵复1143

二、许衡1144

1、传略1144

2、学说1145

3、述评1145

三、刘因1146

四、吴澄1147

五、郑玉1149

六、赵偕1152

第四节 明代之理学1153

一、吴与弼——门人:胡居仁、娄谅1153

二、陈献章——门人:湛若水1157

三、薛瑄——门人:吕柟1164

四、王守仁1164

1、传各1167

2、学说1167

3、述评1168

五、王门诸子1191

1、徐爱1191

2、王艮1192

3、王畿1195

4、钱德洪1197

5、邹守益1198

6、薛侃1199

7、聂豹1202

8、罗洪先1203

9、欧阳德1203

10、刘文敏1206

六、罗欣顺1206

1、传略1206

2、学说1207

3、述评1210

七、刘宗周1211

1、传略1211

2、学说1213

3、述评1215

第五节 清代之理学1216

一、黄宗羲1216

1、传略1216

2、学说1217

3、述评1220

二、顾炎武1221

三、孙奇逢1226

1、传略1226

2、学说1226

3、述评1229

四、李颙1230

1、传略1230

2、学说1230

3、述评1233

五、陆世仪1233

1、传略1233

2、学说1234

3、述评1238

六、汤斌1238

1、传略1238

2、学说1239

3、述评1240

七、陆陇其1241

1、传略1241

2、学说1241

3、述评1244

八、颜元1244

1、传略1244

2、学说1245

3、述评1249

九、戴震1250

1、传略1250

2、学说1250

3、述评1257

第六节 理学书目提要1258

1990《中国文化大博览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燕中人 1990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外文化交流博览(1994 PDF版)
中外文化交流博览
1994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轻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经验介绍  1982-1983年( PDF版)
轻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经验介绍 1982-1983年
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  2006( PDF版)
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 2006
香港亚洲出版社
中华野史大博览  上( PDF版)
中华野史大博览 上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国地理博览(1997 PDF版)
中国地理博览
1997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晶体管静电计基础(1981 PDF版)
晶体管静电计基础
198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中国文化大博览  中(1990.08 PDF版)
中国文化大博览 中
1990.08 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中国文化大博览  五千年中国文化第1部指南(1990 PDF版)
中国文化大博览 五千年中国文化第1部指南
1990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世界三大宗教文化博览  佛教文化(1992 PDF版)
世界三大宗教文化博览 佛教文化
1992 长春:长春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1994 PDF版)
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
199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古籍博览  上(1988 PDF版)
中国文学古籍博览 上
1988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人民共和国春秋实录(1992 PDF版)
人民共和国春秋实录
199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野史大博览  上(1992 PDF版)
中华野史大博览 上
1992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规选编(1990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规选编
1990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笑林博览(1995 PDF版)
中国笑林博览
1995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