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形》求取 ⇩

译者的话1

中译版序言1

引言1

序言1

第一章 地壳变形的观测方式及其研究手段1

目录1

一 沉积岩观测2

二 地球的地貌形态4

三 岩石内部构造观测5

(二)古老变形研究7

四 所使用的不同学科7

(一)现代和近代变形的研究7

(三)变形机制研究8

第二章 地壳9

一 定义9

二 研究地壳的方法10

三 莫霍面和不同的地壳类型11

四 大陆型地壳12

(一)无重大隆起的稳定大陆带12

(一)典型大洋带14

五 大洋型地壳14

(二)山脉14

(二)大洋中脊15

(三)内海15

六 中性地壳15

七 关于地壳性质的结论15

八 现代地壳和古老地壳16

(一)非洲板块实例18

2.非洲板块的海洋延伸部分18

1.非洲大陆18

一 板块、或无变形带18

第三章 地壳的各种状态18

3.对“板块”一词的说明20

(二)地球在近代演化中的八大板块20

二 地壳的不同变形类型22

(一)收缩带或山脉22

(四)回顾几个定义22

(二)伸展带23

(三)垂直运动23

(四)平移运动23

三 挤压和伸展的不同作用方式23

四 对五千万年以来地壳变形的一般总结25

一 应力概念27

第四章 岩石力学概念27

(一)地壳岩石的应力状态28

二 根据三轴试验建立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29

(一)各种试验类型30

(二)应力-应变曲线31

(三)时间-应变曲线32

(五)破裂方式33

(六)围压对变形的影响35

(七)温度对变形的影响36

(八)岩石随深度增大而呈现的性态37

(九)浸透流体对变形的影响38

(十)岩石的各向异性对变形的影响39

(十一)应力、围压和温度对蠕变的影响39

三 对几个构造作用的试验研究40

(一)定性研究41

(二)定量研究45

1.几个试验研究45

(1)岩层粘性与褶曲(由扭曲作用造成)波长之间的关系45

(2)重力构造研究47

(3)膝折带的形成48

第五章 基础构造术语的定义49

一 断层49

(一)断层几何学49

(二)断层的命名51

1.地层保持水平的简单情况51

(1)对一个断层进行确定51

(3)断层带的确定53

2.岩层未保持水平的情况53

(2)对两个共轭断层的确定53

(1)复杂的情况55

(三)断层的表示方法55

二 节理56

三 褶曲和连续变形57

(一)利用一个参考面进行确定58

(二)借助几个参考面进行确定60

(三)按照褶曲的一般产状进行确定65

(四)褶曲的表示方法67

1.纯变形或压扁变形68

(三)严格意义上的变形68

(一)直移68

四 对几种构造“转换”的确定68

(二)旋转68

2.简单剪切变形或简单滑动变形70

3.旋转压扁变形71

4.全面“转换”71

五 构造建造的几何性质和对称因素71

(一)大陆板块内部的伸展作用74

1.非洲板块内部的近代伸展作用74

一 全球规模的伸展作用74

第六章 伸展作用74

2.西欧的近代伸展作用81

3.几个古老伸展作用的实例82

(二)大洋板块内的伸展作用82

1.洋中脊的形态、性质和构造82

2.洋中脊磁异常及洋中脊形成的一般机制84

3.大洋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问题86

4.对洋中脊总体形态的解释86

5.对一亿年以来海洋带伸展作用的概要总结90

(1)恢复原则90

(2)大西洋的演化过程91

(3)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演化过程94

6.关于海洋带近代伸展作用的结语96

7.两亿年前海洋带内的伸展作用96

二 山脉中的伸展作用97

三 地区性的伸展作用97

(一)张性构造的不同类型97

(二)对西欧新生代地堑的描述98

(三)具有倾斜擦痕的张性断层100

(四)洋中脊部位伸展作用的形态:以冰岛为例101

(五)局部伸展作用具有的几种情况102

(六)正断层的产状与倾角103

(七)断层的演化过程105

1.和沉积作用同时代的断层105

2.连续活动断层106

3.重褶正断层106

4.关于正断层的年龄107

5.关于几个例外情况107

(1)环太平洋山脉109

2.成千公里范围内的山脉109

1.大板块范围内的山脉109

(一)一般论述109

第七章 全球范围的挤压作用109

一 近代山脉(或称阿尔卑斯期山脉)109

(2)陆间山脉111

(3)小结112

(二)阿尔卑斯期山脉的各个演化阶段112

1.一次沉积期112

2.多期挤压112

3.一次破坏期112

(一)海西期山脉113

(三)阿尔卑斯期山脉的变形样式113

二 古老山脉113

(二)加里东期山脉114

(三)前寒武纪山脉115

三 结论116

第八章 山脉的典型演化118

一 关于山脉座落部分的地壳性质118

二 沉积期(或“地槽期”)119

(一)“地槽”的形态和规模119

(三)“地槽”沉积层的厚度和岩相120

(二)“地槽”的形成方式120

(四)地槽期的持续时间121

三 褶皱期(或构造运动期)121

四 均衡调整期122

五 关于山脉的形成机制123

第九章 构造层次的概念124

一 确定构造层次的原则124

二 上、中、下构造层次的确定126

(一)区域范围128

三 构造层次的位置128

(二)山脉范围129

(三)构造层次和叠加构造131

第十章 挤压断层133

一 断层存在的条件133

二 断层的产状133

三 逆断层的倾角134

四 逆断层和逆掩断层138

(一)山脉地区138

(二)区域范围140

(一)与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关系148

五 平移断层148

(二)对几个大型平移断层的研究149

(三)对几个区域性平移断层的研究154

1.山麓带的小断距平移断层154

2.与褶曲共生的平移断层154

3.侏罗山的平移断层155

4.朗格多克地区的平移断层156

(一)单岩层的变形研究157

1.连续变形157

一 挠曲滑动褶曲(或等厚褶曲)157

第十一章 各类褶曲157

2.非连续变形160

(二)叠置岩层中的变形研究160

1.褶皱作用的一般形态160

2.断层形态163

(三)等厚褶曲和缩短作用167

二 压扁褶曲167

(一)不同的压扁作用方式168

(二)压扁褶曲的几何形态171

(三)压扁褶曲和缩短作用172

三 流动褶曲173

(二)褶皱的几何形态174

(一)变形形态174

(三)流动褶曲的物理条件176

四 挠曲—剪切褶曲176

五 挠曲—压扁褶曲177

(一)挠曲作用先于压扁作用177

(二)挠曲作用与压扁作用同期178

六 膝折和尖楞形褶曲179

(一)膝折机制180

(三)膝折的一般形态182

(二)尖楞形褶曲的形成机制182

第十二章 表层构造185

重力作用与滑落推覆体185

一 表层构造的特征185

(一)鸟瞰地势面的情况185

(二)水面以下的情况187

二 重力造成的构造 滑落推覆体的情况188

(一)概论188

1.滑落推覆体在山脉中的分布192

2.滑动发生的岩性条件192

(二)滑落推覆体的研究192

3.坡度问题193

4.滑落推覆体与挤压构造运动的关系193

5.滑落推覆体的构造滑塌岩块与滑塌层195

6.北非的滑落推覆体197

第十三章 中间构造层次的等厚褶曲201

一 一般产状201

二 等厚褶曲演化的不同程度204

(一)侏罗山的褶曲205

三 若干实例的研究205

(二)外阿尔卑斯山脉209

(三)比利牛斯山脉的褶皱山麓带210

(四)北非阿特拉斯山的褶曲212

(五)中东阿尔卑斯期山脉的褶皱山麓带213

第十四章 下部构造层次的不等厚褶曲215

一 对下部构造层次的各种进一步划分215

二 直立劈理带的褶曲218

(一)莱茵劈理化地块和德国的海西期地块218

(三)撒丁岛伊格莱西亚斯220

(四)加利西亚海西造山期220

(二)高加索220

(五)法国南部海西造山期晚期221

(六)比利牛斯山脉中的垂直劈理221

(七)与平移断层有关的垂直劈理223

三 倾斜劈理带中的褶曲223

四 近水平劈理带中的褶曲225

(一)黑山的海西期推覆体227

(二)塞文山脉的海西期构造229

(三)嘎尼古的海西期推覆体230

(四)阿尔卑斯山脉内带231

(六)霍加尔地区的前寒武纪晚期山脉233

(五)苏格兰的加里东期山脉233

五 流动区的褶曲238

(一)阿尔卑斯山脉内带的佩奈恩推覆体238

(二)挪威南部的前寒武纪推覆体239

(三)格陵兰加里东期造山带的流褶曲241

第十五章 微构造242

定义242

微构造学方法242

一 断裂的微构造学分析242

1.平面状断裂的情况243

(一)位移方向的确定243

2.非平面状断裂的情况244

3.复杂情况244

(二)缩短方向的确定及缝合结构245

(三)伸长方向的确定及裂隙252

(四)对非连续变形的总体解释253

(五)节理的研究256

(六)等厚褶曲断裂的研究256

2.流劈理258

1.定义258

(一)劈理258

二 劈理带内的微构造258

3.叶理260

4.破劈理262

5.褶破劈理与折劈理262

6.各种劈理之间的关系262

(二)线理266

1.交切线理266

2.拉伸线理271

3.矿物线理271

4.微褶线理或细褶线理273

(三)微褶曲274

(四)劈理、线理与褶皱三者之间的关系275

1.同劈理褶曲的一般形态275

2.褶曲中拉伸线理的形态276

3.破劈理和劈理扇的形态细节276

4.同劈理褶曲的几何形态细节277

(1)挠曲与压扁作用联合的实例277

(五)应用劈理、线理与微褶曲的规则279

1.单一构造期的情况279

(2)由破裂造成的复杂情况279

2.多期叠加构造的情况280

(1)两期构造的情况281

(2)具有两个以上构造期的情况284

(六)对叠加构造的实际评述284

第十六章 垂直运动或具垂直分量的构造运动287

一 大陆板块中真正的垂直运动288

(一)由于冰盖的形成或融化而造成的特殊类型的垂直运动289

二 与裂谷形成有关的垂直运动290

三 由山脉的地壳均衡调整造成的垂直运动291

四 沉积槽地中的沉降作用292

五 垂直运动——褶皱运动的直接结果293

六 局部原因引起的垂直运动295

第十七章 对山脉若干构造特征的研究297

一 山脉的规模和总体形态297

(一)在西欧山脉中的研究实践298

二 山脉构造的走向与倒向299

三 构造样式301

(二)构造样式与岩性302

1.盖层构造302

(一)构造样式与构造层次302

2.基底构造303

四 构造期或挤压期的概念304

(一)定义304

(二)中间构造层次和上部构造层次中的挤压期305

(三)下部构造层次中的挤压期306

(四)内壳构造和外壳构造研究总结308

五 山脉的一般变质作用308

(一)回顾一般变质作用的某些特点308

(二)构造与引起变质作用的地热异常之间的关系309

六 山脉在褶皱运动前的历史:地槽的概念311

(三)变质等变线与构造结构的关系311

(四)结论311

(一)地槽的某些特征312

七 山脉演化的各种事件316

(一)深成作用316

(二)同构造或构造后的磨拉石阶段317

(三)与垂直运动有关的构造期后火山作用317

(四)结论317

(一)普遍的看法318

二 认识的现状318

一 关于构造现象的范围318

第十八章 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机制318

(二)有关机制的论述319

1.岩石圈及板块构造的概念319

2.软流圈的概念325

3.山脉的形成326

4.结论327

三 尚待明确的概念327

结束语334

索引335

1984《地壳变形》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法)马托埃(M.Mattauer)著;孙坦,张道安译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上(1979 PDF版)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上
197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预报经验交流会议资料汇编(1971 PDF版)
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预报经验交流会议资料汇编
1971
国际地震论文专辑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4 PDF版)
国际地震论文专辑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4
国外情报资料  地壳形变与地震  2(1980 PDF版)
国外情报资料 地壳形变与地震 2
1980
地壳形变与地震译丛  国外诱发地震专辑  1985(1985 PDF版)
地壳形变与地震译丛 国外诱发地震专辑 1985
1985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变形纱(1992 PDF版)
变形纱
1992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1985 PDF版)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1985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壳(1983 PDF版)
地壳
1983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壳变动连续观测技术(1989 PDF版)
地壳变动连续观测技术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1984 PDF版)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震地形变观测技术(1995 PDF版)
地震地形变观测技术
1995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壳变动与地震  第1集(1989 PDF版)
地壳变动与地震 第1集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稻壳变能源(1984 PDF版)
稻壳变能源
1984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杆、板、壳大变形理论(1994 PDF版)
杆、板、壳大变形理论
1994 科学出版计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下(1980 PDF版)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下
1980 北京:地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