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求取 ⇩

中医外科学2

总论2

第一章外科发展简史2

第二章 外科疾病分类和病名释义3

第三章 病因病机5

第四章 辨证7

第五章 治疗8

各论11

第一章疮疡11

第一节 概论11

第二节 疖12

第三节 疔12

第四节 痈14

第五节 发14

第六节 丹毒15

第七节 有头疽16

第八节 无头疽16

第九节 发颐17

第十节 流注17

第十一节 走黄与内陷18

第十二节 流痰19

第十三节 瘰疬19

第二章乳房疾病20

第一节 概论20

第二节 乳头破损21

第三节 乳痈21

第四节 乳癖21

第五节 乳腺增生病22

第六节 乳疬22

第七节 乳漏22

第三章 瘿23

第四章 瘤23

第五章24

第一节 失荣24

第二节 乳岩25

第六章肛肠疾病25

第一节 概述25

第二节 痔27

第三节 肛裂28

第四节 肛隐窝炎28

第五节 肛门周围痈28

第六节 肛瘘28

第七节 锁肛痔29

第七章男性前阴病30

第一节 子痈30

第二节 水疝30

第三节 前列腺炎31

第四节 前列腺肥大31

第八章皮肤病32

第一节 概论32

第二节 热疮34

第三节 火带疮34

第四节 疣35

第五节 血疳35

第六节 脓疱疮36

第七节 癣36

第八节 疥疮37

第九节 湿疹37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38

第十一节 药物性皮炎39

第十二节 虫咬皮炎40

第十三节 瘾疹40

第十四节 多型性红斑41

第十五节 白疕41

第十六节 白屑风42

第十七节 粉刺43

第十八节 结节 性红斑43

第十九节 油风43

第二十节 牛皮癣44

第二十一节 皮肤瘙痒症44

第二十二节 红斑狼疮45

第九章其他外科疾病46

第一节 烧伤46

第二节 冻伤47

第三节 毒蛇咬伤47

第四节 破伤风49

第五节 臁疮50

第六节 脱疽50

第七节 血栓性静脉炎51

第八节 肠痈51

〔附〕试题解答示范52

《中医外科学》自学考试大纲57

中医伤科学72

总论72

第一章伤科发展简史72

第二章 损伤分类75

第三章病因病机76

第一节 病因76

第二节 病机77

第四章辨证79

一、望诊79

二、问诊81

三、闻诊82

四、切诊82

五、对比83

六、量诊83

七、X线检查83

第五章外治法83

第一节 基本手法83

第二节 药物外治疗法85

第三节 练功疗法85

第六章内治法86

一、初期治法87

二、中期治法87

三、后期治法88

各论89

第七章骨折89

第一节 概论89

第二节上肢骨折96

一、锁骨骨折96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96

三、肱骨干骨折97

四、肱骨髁上骨折98

五、肱骨外髁骨折99

六、肱骨内上髁骨折99

七、尺骨鹰嘴骨折100

八、桡骨头骨折100

九、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100

十、桡尺骨干双骨折101

十一、桡尺骨干单骨折102

十二、桡骨下段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102

十三、桡骨远端骨折103

十四、腕舟骨骨折103

十五、掌骨骨折104

十六、指骨骨折104

第三节下肢骨折105

一、股骨颈骨折105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105

三、股骨干骨折106

四、股骨髁间骨折107

五、髌骨骨折108

六、胫骨髁骨折108

七、胫腓骨干骨折109

八、踝部骨折109

九、距骨骨折110

十、跟骨骨折110

十一、跖骨骨折111

十二、趾骨骨折111

第四节躯干骨折112

一、脊椎骨折112

〔附〕外伤性截瘫的诊治原则113

二、肋骨骨折114

三、骨盆骨折114

第八章脱位115

第一节 概论115

第二节 下颌关节脱位118

第三节 肩关节脱位118

第四节 肘关节脱位119

第五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120

第六节 月骨脱位120

第七节 掌指关节脱位121

第八节 指间关节脱位121

第九节 髋关节脱位121

第十节 膝关节脱位122

第十一节 髌骨脱位123

第十二节 跖趾关节脱位123

第十三节 跖间关节脱位124

第九章伤筋124

第一节 概论124

第二节颈部伤筋127

一、急性伤筋127

二、慢性劳损127

第三节肩部伤筋128

一、急性伤筋128

二、慢性劳损128

第四节肘部伤筋129

一、急性伤筋129

二、慢性劳损129

第五节腕部伤筋129

一、急性伤筋129

二、慢性劳损130

第六节手指伤筋130

一、急性伤筋130

二、慢性劳损130

第七节髋部伤筋131

一、急性伤筋131

二、慢性劳损131

第八节膝部伤筋131

一、急性伤筋131

二、慢性劳损132

第九节 踝关节扭伤132

第十节腰部伤筋133

一、急性伤筋133

二、慢性劳损133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134

第十章内伤135

第一节 概论135

第二节损伤内证136

一、损伤血证136

二、损伤昏愦137

三、损伤疼痛138

四、伤后发热138

五、损伤口渴139

六、损伤呕吐140

七、伤后癃闭141

八、伤后便秘141

九、心烦不寐142

十、麻木痿软142

十一、伤后肿胀143

十二、损伤喘咳143

十三、耳目失聪143

十四、伤后食少144

十五、伤后健忘144

第三节 头部内伤145

第四节 胸部内伤146

第五节 腹部内伤148

〔附〕试题解答示范148

《中医伤科学》自学考试大纲151

中医妇科学161

总论161

绪言161

第一章妇女的生理特点162

一、胞宫162

二、月经163

三、妊娠与生育164

第二章病因病机165

一、病因165

二、病机165

第三章诊断概要167

一、四诊167

二、辨证要点168

第四章 预防与保健168

第五章治法概要169

一、内治法169

二、外治法170

各论171

第六章月经病171

第一节 月经不调171

一、月经先期171

二、月经后期172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173

四、月经过多174

五、月经过少175

六、经期延长175

第二节 闭经176

第三节 崩漏178

第四节 痛经180

第五节 经行吐衄181

第六节 经行泄泻182

第七节 经行乳房胀痛182

第八节 经行头痛183

第九节 经行浮肿184

第十节 经断前后诸证184

第七章 带下病185

第八章妊娠病187

第一节 恶阻187

第二节 妊娠腹痛188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189

第四节 胎萎不长、胎死腹中190

第五节 妊娠心烦191

第六节 妊娠肿胀191

第七节 妊娠眩晕、子痫193

第八节 子淋194

第九节 妊娠小便不通194

第九章产后病195

第一节 产后腹痛196

第二节 恶露不绝196

第三节 产后发热197

第四节 产后排尿异常199

第五节 缺乳200

第十章妇科杂病201

第一节 ?瘕201

第二节 不孕症202

第三节 脏躁203

第四节 阴挺下脱203

第五节 阴痒204

〔附〕试题解答示范205

《中医妇科学》自学考试大纲210

针灸学230

绪言230

上篇:经络腧穴232

第一章经络概论232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组成232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232

二、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232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特点233

四、标本、根结、气街、四海235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235

一、生理功能235

二、病理反应235

第三节经络的临床应用235

一、诊断方面235

二、治疗方面236

第二章腧穴概论236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236

一、经穴236

二、奇穴236

三、阿是穴236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作用237

一、近治作用237

二、远治作用237

三、特殊作用237

第三节腧穴的定位法237

一、骨度分寸法237

二、体表标志法238

三、手指比量法238

第四节特定穴238

一、五输穴238

二、原穴、络穴239

三、俞穴、募穴239

四、八脉交会穴239

五、八会穴239

六、郄穴239

七、下合穴239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239

第一节十四经脉常用腧穴241

一、手太阴肺经241

二、手阳明大肠经242

三、足阳明胃经242

四、足太阴脾经244

五、手少阴心经244

六、手太阳小肠经244

七、足太阳膀胱经245

八、足少阴肾经247

九、手厥阴心包经247

十、手少阳三焦经248

十一、足少阳胆经248

十二、足厥阴肝经250

十三、任脉250

十四、督脉250

第二节 经外奇穴252

中篇:刺灸方法253

第一章毫针刺法253

第一节毫针的基本知识与练习253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保藏253

二、针刺练习253

第二节针刺前的准备254

一、针具的选择254

二、体位的选择254

三、消毒254

第三节毫针刺法254

一、进针法254

二、针刺角度与深度255

三、行针与得气255

四、针刺补泻256

五、留针与出针256

第四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256

一、晕针256

二、滞针257

三、弯针257

四、断针257

五、针刺损伤257

六、针刺的注意事项257

第二章灸法(附:拔罐法)258

第一节 灸用材料258

第二节灸法的分类与操作258

一、艾炷灸258

二、艾条灸258

三、温针灸259

第三节 灸法的作用259

第四节灸法的注意事项259

一、施灸的程序259

二、灸疮的处理259

三、灸法的禁忌259

附:拔罐法259

第三章其他治法260

第一节三棱针260

一、操作方法260

二、适应范围260

三、注意事项260

第二节皮肤针260

一、操作方法与扣刺部位260

二、适应范围260

三、注意事项260

第三节皮内针260

一、操作方法260

二、适应范围261

三、注意事项261

第四节电针261

一、操作方法261

二、波型选择与适应范围261

三、注意事项261

第五节水针261

一、操作方法261

二、适应范围262

三、注意事项262

第六节耳针262

一、耳廓表面解剖与耳穴分布的规律262

二、耳针的应用262

三、常用耳穴分布的基本规律、定位及主治263

四、注意事项265

第七节头针266

一、主要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266

二、操作方法266

三、注意事项267

第四章针刺麻醉267

第一节针麻的特点267

一、生理干扰少,安全可靠267

二、术后副作用少、康复快267

三、操作简便经济,易于推广267

第二节针麻的方法267

一、术前准备267

二、选穴原则267

三、刺激方法268

四、辅助用药268

下篇:治疗269

第一章治疗总论269

第一节脏腑经络辨证269

一、肺269

二、大肠269

三、胃270

四、脾270

五、心270

六、小肠270

七、肾271

八、膀胱271

九、心包271

十、三焦271

十一、肝271

十二、胆272

第二节 针灸准则272

第三节配穴处方272

一、配穴原则272

二、特定穴的应用273

第二章各论275

第一节内科疾病275

感冒275

眩晕276

头痛276

痹证277

腰痛277

胁痛278

不寐278

心悸怔忡279

咳嗽279

哮喘280

胃痛280

腹痛281

泄泻282

痢疾282

第二节外科疾病283

疔疮283

乳痛283

风疹283

乳癖284

痄腮284

扭伤284

蛇丹285

第三节妇儿科疾病285

月经不调285

痛经286

胎位不正286

少乳286

小儿遗尿287

疳积287

小儿痿证287

第四节五官科疾病288

目赤肿痛288

麦粒肿288

聤耳289

耳鸣耳聋289

牙痛289

咽喉肿痛290

近视290

第五节急症290

晕厥290

虚脱290

高热291

抽搐291

急痛291

出血292

[附]试题解答示范293

《针灸学》自学考试大纲295

1990《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南中医学院自考办公室主编 1990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