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专题研究》求取 ⇩

第一部分军事篇3

壹、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3

一、关于设置兵马俑坑意图的研究现状和蠡测3

(一)作用四说3

(二)“陈兵”形式4

二、秦俑一号坑——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形式5

(一)矩阵的格局5

(二)构成特点8

(三)阵法意义10

英文目录13

(一)营的概念13

三、秦俑二号坑——一个兵营性质的形式13

(二)是“营”非“阵”14

四、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20

五、简单的结论23

(一)陈兵同陵的关系23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24

(三)指挥坑内无指挥24

贰、秦俑矩阵的历史意义——再论始皇陵一号从葬坑中武士俑群的编成27

一、一个军事学术史上的新课题27

(一)矩阵由来尚矣27

(二)新型的矩阵实例28

图版与插图目录32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32

二、秦矩阵的历史性战例选析34

(一)秦晋的“韩原之战”34

(二)秦伐楚的“拔郢之战”35

(三)秦伐赵的“长平之战”36

三、秦矩阵的历史地位37

叁、播校相连营垒必坚——兼论秦俑二号坑的象征意义42

一、有关几个军事术语的概念问题42

(一)壁垒和营垒42

(二)顿舍和营军44

二、冷兵器时代“营式”的雏型及其完备化45

(一)秦汉时期营壁结构与攻防设施的概况46

(二)秦俑二号坑的短期性军营实例48

(三)从李靖到戚继光的完备营式50

三、驻营和作战关系索解52

(一)母营和子营52

(二)京师的屯卫和区庐52

(三)障塞53

(四)营阵相侔53

(一)结构述要58

一、第三号坑性质的判定58

肆、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秦俑三号坑漫议58

(二)军幕的模拟物60

二、关于先秦时期“幕”的探索64

(一)关于“幕府”的认识问题64

(二)指挥部职能的诸问题65

三、秦幕散论68

(一)秦俑军幕的的特色68

(二)秦俑“幕”的性质69

(三)学术意义70

伍、先秦阵战中的指挥系统——附论秦俑矩陈提供的实例73

一、指挥物的内容及其识别73

(一)金鼓74

(二)旌旗75

(一)金鼓铃旗各自的用途及其配合77

二、指挥系统的构成及其实施77

(二)实施80

三、士卒和各级军吏的标识及其“位”81

(一)章、徽82

(二)位、列、行83

四、秦俑矩阵的指挥网络84

陆、锐士、武卒和技击——秦步兵俑引起的题目94

一、秦俑坑的步兵形象95

(一)“步兵”释义及秦步兵俑的种类95

(二)步兵俑的分布及其战斗编列96

(三)兵器配备103

(四)轻装和重装步兵的战斗作用109

二、秦步兵的战斗力蠡测110

(一)步兵诞生的历史回顾110

(二)秦步兵在编列上的特点112

(三)战斗力的集中表现116

(一)六国步兵的状况与评价118

三、“强中之强”的秦步兵118

(二)秦军取胜的因素119

一、秦俑战车属性的考订123

柒、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秦俑战车所见车战方式的转移123

(一)中下级军吏的指挥车125

(二)一种攻击型的战车——轻车128

(三) 同步、骑兵混编的重型机动战车——“阙车”129

(四)同骑兵配合的一种新型高速战车——“骑车”130

二、新车兵种种132

(一)车兵的概念132

(二)轻车兵的突起134

(三)编制134

(四)轻车的作战方式138

三、远非结论的几点看法139

捌、云骑凌厉中原 蹑影追风胡域——由秦骑兵俑群论年轻气盛的秦汉骑兵143

一、秦俑骑兵的形象问题144

(一)骑士和乘马144

(二)骑兵147

(一)草原骑兵和中原骑兵的产生152

二、秦骑兵溯源152

(二)秦骑兵的出现和发展153

三、统一战争中秦骑兵的作用及其地位155

(一)骑兵队形与战术的回顾155

(二)秦骑兵的配置与战术地位156

四、秦汉骑兵史上辉煌的一页160

(二)强盛中的汉代骑兵及其业绩160

(一)成长中的秦骑兵160

一、秦俑坑中武官俑军职考辨167

玖、战士风霜老 将军雨露新——秦军官们与士兵俑概论167

(一)秦俑武官系统编制索解168

(二)秦俑坑的军吏俑辨识173

二、士兵俑在军中的地位184

(一)秦兵制概述184

(二)士兵在军中的编制、享用及秦俑的例证189

三、秦俑爵秩的探讨195

拾、练兵透视——从兵马俑的队列动作看秦的教战内容209

一、训练有素的表面性观察210

(一)秦俑队列动作的印象210

(二)秦重视军事训练的史实212

二、规范化战术动作解析214

(一)先秦时期战术训练追忆214

(二)秦俑战术动作分解216

三、教射演习实例的推测224

(一)训练场地与射兵演习的布署法224

(二)引出的思考228

壹、秦俑兵器刍论——秦俑坑兵器涵盖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33

一、类别及其配备233

(一)典型兵器的类别及形制233

第二部分兵器篇233

(二)几种兵器的保护设施与携带方式述要242

(三)秦俑阵营中各兵种配备武器的原则248

二、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地位254

(一)弩弓的改进254

(二)秦戟之型,分合两便257

(三)长剑型秦剑259

(四)陶甲所反映的防护设施261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263

(一)秦兵器用铜非铁的原因263

(二)驷马战车反映着车战历史的影子265

(三)兵器“刻久”与“寺工”267

(三)组装与保护措施268

(四)秦制造兵器的下限年代问题268

(一)一种长寿兵器273

一、矛史追踪273

贰、秦代长兵矛、戈、戟——白刃格斗的利器273

(二)中国矛的家族成员275

二、戈、戟的产生与嬗变278

(一)戈、戟分途与戈、矛联装的进程279

(二)戟的种类281

(三)矛、弋、戟历史性演化引出的结论284

三、秦矛、秦戈和秦戟285

(一)矛、戈形制演进的轨迹285

(二)秦俑坑的吕不韦戟引起戈、戟属性的考辨290

叁、长铍春秋——从剑到铍的历程296

一、战国时期铍的形制296

二、起源问题上的考辨302

三、用铍的盛期306

四、悄然“谢幕”309

肆、配套的远射程兵器——对秦俑坑弩弓矢研究的思考312

(一)镞型313

一、由镞到矢313

(二)秦镞定位315

二、秦俑坑弩与属性的探讨319

(一)弩——“横弓着臂,施机设枢”320

(二)弩弓同箭配合的提示321

(三)秦弩弓属性的讨论322

伍、古剑谈略——由秦王剑说起325

一、秦剑的发现及其直观325

二、剑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27

(一)“宝剑”所以为“宝327

(二)佩剑327

(三)战剑328

(四)舞剑328

(五)上流社会的宠物329

(一)剑制溯源329

三、剑的起源与发展329

(二)先秦剑制的形成330

(四)秦汉以前的民族剑332

(三)汉式剑的历史演进332

四、铸剑和相剑334

(一)剑族弟兄334

(二)铸剑336

(三)复合剑与五十炼337

(四)表面处理338

五、余论一、二340

陆、“吴钩”解——释秦钩343

柒、粗劣的秦军礼兵——钺、殳、钩价值的评估347

一、在疑议中被认识347

(一)铜钺347

(二)铜殳350

(三)铜钩352

(一)钺——权力的表示物352

二、对“属性”的再议352

(二)钩的作用353

(三)礼殳354

捌、秦俑坑青铜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窥——对冶铸造型、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制造技术的探讨357

一、弁言357

二、制作工艺浅析358

(一)冶铸358

(二)铜件的加工工艺362

(一)因用途而调配冶金成份369

三、收获与探讨369

(三)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运用371

(二)加工工具371

玖、秦代军工生产标准化的初步考察——秦俑军工产品的测定而推论374

一、标准化的产品375

(一)远射程兵器的配套设施375

(二)长戟的组合化与秦铍(锬)的定型化377

(三)青铜长剑加工工艺的标准化379

二、车马具零部件的通用化与装配成型中的组合化380

三、军工生产的专业化382

(一)严格工序、坚持标准383

四、制度化的生产环节383

(二)勒名刻记,层层督责384

(三)规定任务,限制定额384

(四)刻记标识,检验把关385

(五)开展评比,有奖有惩385

五、法律化的管理制度386

(一)制造权及其组织机构386

(二)生产者的身份和技艺的传授387

(三)库藏制度387

拾、秦俑铭文兵器与造器编年的完善化——从铭文汇释看文例的变化过程389

一、秦俑兵器的铸造年代与铭文内容389

(一)几件铭年兵器389

(二)纪年铭文内容释例396

(三)戟、铍土其他部位的铭文要义402

(四)弩机铭文与标准化化机件403

二、秦兵器铭文体例变化的轨迹404

(一)变化述略404

(二)戈(戟)铭文格式的分期考察406

(三)不曾规范的矛铭411

三、秦俑兵器所引出的刻辞学意义412

(一)完善的铭例之一412

(二)秦兵器刻辞制度述略414

第三部分艺术篇423

壹、雄浑的气魄 写实的艺术——论秦俑艺术的历史地位423

一、秦俑的创作意向及其艺术成就423

(一)时代精神的表现423

(二)写实主义的佳作424

二、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430

(一)秦俑出现的艺术前提430

(二)秦代艺术成就纵览432

(三)汉代艺术的高峰435

(四)秦俑——新型的造型艺术438

(一)同时代两个国度的艺术439

三、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439

(二)“殊途同归”的艺术成就441

四、秦俑陶塑的缺陷及其原因444

(一)秦俑造型的缺陷444

(二)产生缺陷的根本原因445

五、秦汉艺术之美的总结446

贰、秦韵汉风 一脉相承——再论秦俑艺术的去向449

一、始皇秦俑同阳陵汉俑的外形比较450

(一)由同看“异”450

(二)由异看“同”452

(三)“同”与“异”产生之由455

二、秦汉陶塑艺术作品中粗化和细化问题457

(一)对俑体“大”和“小”的认识458

(二)始皇秦俑同阳陵汉俑的艺术水平评议459

(三)秦汉陶塑艺术的发展与变化461

三、阳陵汉俑承前启后的因果效应465

(一)阳陵汉俑是秦汉陶塑艺术链条中重要的一环465

(二)对后世陶塑艺术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467

叁、秦俑军服考——勇军启示录472

(一)冠472

一、种类及其定名472

(二)曲领479

(三)曲裾袍、褶服与革带479

(四)铠甲487

(五)裤(绔)与护腿设施497

(六)鞋499

(一)战服的总体印象502

二、全形及其配备502

(二)战服装备的组合格式503

(三)制服的设计思想505

三、绘彩及其图案508

(一)绘彩508

(二)图案509

(一)性质问题511

四 服制及其构成511

(二)质料问题513

(三)多彩与“尚黑”问题514

(四)继承与影响问题517

一、三号俑坑的性质522

肆、秉侍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附论多彩的军服与秦的主色问题522

二、“亲兵”形象523

三、服色526

四、著色浅说530

伍、隐蔽性工程 坑道式建筑——秦俑坑的建筑艺术534

一、因表现地下“陈兵”的需要而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534

(二)秦俑三坑的平面形制535

(一)性质535

(三)体量537

二、构筑过程及施工方法的考古学探索538

(一)建筑材料的用场及其用量估算538

(二)构筑方法简述540

(三)施工的技术要点541

三、秦俑坑的建筑学意义544

(二)木作技术的偏差545

(一)是解决大跨度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545

(三)条砖的使用还只局限于铺地546

(四)平面展开的整体结构之美547

一、先从“书同文字”来看秦的书法549

(一)“文字异形”为大一统局面所不许549

陆、篆隶混用 异乎其妙——论秦俑文字的书法艺术549

(二)秦书八体551

二、秦俑铭刻的载体其及内容558

(一)铭刻对象与内容558

(二)秦俑文字的书体辨识与成文手法569

(一)秦篆、草篆570

三、秦俑书法艺术赏析570

四、秦俑文字的书法家与书体源流572

(二)古隶572

(一)秦俑的书法家573

(二)秦俑文字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574

第四部分篇外篇579

壹、秦兵马俑坑14C的年代测定报告 周明富、周卫健、杨礼平、王学理579

一、样品制备580

二、测量方法及其结果580

三、讨论582

一、秦俑坑箭镞的表面分析584

贰、秦始皇陶俑坑出土铜镞表面氧化层的研究 韩汝玢、马肇曾、王曾隽、柯俊584

二、青铜表面氧化试验586

(一)铬酸盐转化处理587

(二)铬盐氧化处理588

(三)铬酸铅处理589

(四)耐腐蚀性能实验590

三、讨论590

(一)表面氧化层是否系天然腐蚀的产物590

(三)对箭镞表面处理目的的推测591

(二)含铬化合物的局部沾污的可能性591

一、分析手段595

叁、秦始皇陵陶俑彩绘颜料的鉴定 韩汝玢、谢逸凡595

二、俑坑颜料分析的结果596

三、对分析结果的分析609

英文提要615

后记653

1994《秦俑专题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学理著 1994 西安:三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秦俑艺术研究(1993 PDF版)
秦俑艺术研究
1993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秦始皇兵马俑(1983 PDF版)
秦始皇兵马俑
1983 北京:文物出版社
法学专题研究(1991 PDF版)
法学专题研究
1991 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秦俑学研究(1996 PDF版)
秦俑学研究
1996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汉陶俑  图集(1998 PDF版)
秦汉陶俑 图集
1998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俑头像精选(1994 PDF版)
秦俑头像精选
1994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俑艺术论集(1995 PDF版)
秦俑艺术论集
1995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1990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1990 北京:文物出版社
秦俑研究文集(1990 PDF版)
秦俑研究文集
1990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1983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
1983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秦俑学(1999 PDF版)
秦俑学
1999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1998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
1998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汉问题研究(1995 PDF版)
秦汉问题研究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秦陵兵马俑(1981 PDF版)
秦陵兵马俑
1981 北京:中华书局
秦汉问题研究(1985 PDF版)
秦汉问题研究
198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