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求取 ⇩

目录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介1

哲学类3

时—空简论 王鹏令3

论矛盾的转化 卢冀宁4

认识的主体及其自我意识 刘奔5

关于偶然性范畴的认识论探讨 孙浩良6

控制论与辩证的运动观和平衡观 李为善7

论反映 李崇富8

论实践结构 李景源9

对系统论的哲学考察 闵家胤10

论个别、特殊、普遍 张静蓉11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斯大林认识论研究 柳斌杰12

论诡辩 高明光13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能动性原理 黄小冲14

试论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统一的15

思想 梁映东15

论战争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作用 路印林16

智力的物化和物化的智力17

——人类认识能力简论 蔡祖鹏17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王子良18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民主化是马克思主义的19

一项重要原则 刘东文19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李任仕20

科学方法论基础 吴元梁21

试论人性 相亚平22

论科学和物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钟阳胜23

马克思早期国家学说 贺宁宁24

论物质利益 袁振辉25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结构初探 景天魁26

权威与个人迷信 蒙晨2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8

的思想渊源 李鹏程28

论青年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界”理论 张永明29

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原理30

的形成 张昌东30

论实践范畴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战生31

青年黑格尔运动 杨兆雄32

略论马克思的人性观 杨霭仪33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程志民34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35

——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曾盛林35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 佟玉琨36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初探 尚金锁37

论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思想 姜代晓38

论毛泽东关于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理论 董京泉39

试论毛泽东关于自觉的能动性的思想 蔺宝和40

论早期儒家学说的创立 王卡41

论贾谊的哲学思想 王生平42

王弼思想研究 王葆玹43

章炳麟的哲学思想 何成轩44

王充哲学思想新探 周桂钿45

张载的哲学思想 姜国柱46

王船山历史观研究 韦典华47

王夫之与老庄哲学 李申48

论王夫之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元气本体论 李明友49

船山认识论研究 郑凯堂50

王夫之辩证法体系探索 赖永海51

自我意识论52

——兼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心理学意义 冯凭52

论黑格尔的具体共相 宋祖良53

康德认识论中的先验论及黑格尔对它的扬弃 许景行54

洛克物体性质理论的科学意义 陈源泉55

论休谟的怀疑论体系 周晓亮56

论拉美特利的心灵论 郑文彬57

斯宾诺莎的哲学 洪汉鼎58

论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 顾伟铭59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概论 翁绍军60

苏联社会学研究 苏国勋61

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的研究 岑万洪62

人性的哲学探讨 周国平63

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与苏联当代哲学中的64

实用主义 徐运朴64

论奥罗宾多的“精神进化论”哲学 朱明忠65

论亚里士多德的四谓词理论 王路66

若干思想 王小平67

庄子、惠施、公孙龙关于性质和关系的67

论《公孙龙子》的逻辑思想 李树琦68

论《公孙龙子》的逻辑思想 李树琦68

中国古典数学逻辑初探——九章注的研究 巫寿康69

Cm系统附加量词及等号 张清宇70

W-JS关于“知道”的逻辑语义学 郭维德71

论功利主义伦理学 王润生72

孟轲的伦理学说 陈瑛73

列宁的无产阶级道德观 郑祖泉74

杜威道德学说批判 黄万盛75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世界 崔相录76

言不尽意初探77

——兼论内容与形式的对应关系 王至元77

让·科恩对于诗歌的结构主义研究 刘韵涵78

艺术创造的心理条件 孙非79

卢卡契关于审美发生学的理论 徐恒醇80

艺术形式与情感 滕守尧81

艺术是什么 李景阳82

论费尔巴哈的美学思想 王庆璠83

关于黑格尔美感理论的探讨 王德和84

席勒美学思想研究(节选) 毛崇杰85

桑塔亚那美学的基本问题 邢培明86

康德美论的哲学探讨 许明87

论自然山水美 严昭柱88

艺术的“情”与“理”及其关系 杨宗兰8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悲剧理论上的革新90

及其美学意义 钱竞90

克孜尔壁画的研究91

——五至八世纪龟兹佛教、佛教艺术初探 丁明夷91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业露华92

“真唯识量”探讨 罗照93

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的革新 任延黎94

李提摩太传教方式比较研究 孙善玲95

略论大觉醒运动 陈向荣96

尼布尔的宗教哲学 卓新平97

略论哈里发欧麦尔 阿去克98

伊斯玛仪派教义略论 陈德成99

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100

——兼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 周燮藩100

论王岱舆的宗教哲学思想 秦惠彬101

《无能子》研究 朱越利102

道教全真派三教合一的思想 陈兵103

司马承祯集辑校 吴受琚104

先秦天人关系论 郭瑞祥105

古希腊罗马灵魂观的起源和发展 陈甫金106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龚学增107

《那先比丘经》试探 方广锠108

经济学类111

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相对独立性 王秀君111

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初探 孔丹112

发挥地区优势是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史清琪113

对影响积累、消费比例诸因素的分析 朱涵萍114

关于我国农村能源的几个问题 李志建115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利益 周思毅116

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几个理论问题 赵明117

“商品—货币”平衡原理及其应用118

——对“投入—产出”分析的改造和扩展 刘树成118

折旧与固定资产再生产 何晓明119

对“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批判性分析和120

有关理论问题的重新探讨 杨仲伟120

土地政策 区延佳121

试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121

试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工业企业的122

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李志宁122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初探 何秉孟123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124

几个问题 刘福寿124

论国民党政府的易货偿债政策和资源委员会125

对钨锑锡的管制 吴太昌125

“西原借款”与日本独霸中国的方针 裴长洪126

《管子》体系构成及经济思想模式 厉以平127

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工商思想和政策 刘家贵128

论荀子的经济思想 俞敏声129

论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傅宗良130

从湖北沙市看小城市工业发展方向问题 丁敬平131

地区间的经济矛盾 刘文林132

试论正确处理农副原料产地和工业加工132

试论我国工业新产品的发展 朱嘉明133

论住宅商品化 吕政134

技术引进如何为工业技术改造服务 杜迅生135

试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张吉庆136

试论我国江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137

几个问题 张思平137

充分就业与我国的四化建设 陈乃醒138

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 陈佳贵139

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与发展 郑海航140

试论最终产品与最终产品率 郑新立141

试论压缩基建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黄江南142

关于我国小氮肥工业出路问题的探讨 李文基143

论企业扩权与实行全面经济核算 周绍朋144

企业民主管理及其领导体制 胡元直145

论班组“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戴俭明146

文件系统的结构式研制方法 陈元147

对千斤顶价值分析方法的运用与探讨 郑玉歆148

工业企业经营预测 张汉亚149

农产品活劳动成本初探 刘福垣150

农工商联合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 张厚义151

对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及国家政策的研究 赵铁成152

南斯拉夫、苏联、匈牙利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张泉欣153

论决定我国粮食购价的成本水平 马宇撑154

论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刘溶沧155

简论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李茂生156

论生产资料的流通形式 秦毅157

我国对外贸易的国民经济盈利性问题初探 孙祥剑158

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 李达昌159

论战后世界市场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程铁军160

试论服务在国民收入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 尤来寅161

试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指标体系的演变 吕亿环162

试论苏联计划经济与市场的关系 高铁生163

苏联国家工业化时期农业超额税问题探讨 路爱国164

三十年来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165

及其原因 陶小兵165

试论苏联农工一体化的道路 向祖文166

苏联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在改革中167

遇到的问题 李禄167

关于苏联计划体制改革问题 郑陆英168

论资本主义能源危机与能源革命169

——能源危机的时代特征、表现与实质以及169

能源革命与经济变革的关系 何进宝16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及其170

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 佟宪国170

试论战后美国资本输出的基础和后果 沈骥如171

美国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张蕴岭172

试论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及173

政府的对策 段蜀173

战后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174

主要原因 熊良福174

论战后日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 刘志坚175

日本工业结构现代化的道路 周见176

对于日本钢铁工业现状的一个考察 胡欣欣177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胥学明178

亦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朱章国179

试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 武桂馥180

墨西哥村社初探181

——村社的产生、历史作用及解体 宋晓平181

浅析战后拉美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干预 迟少杰182

巴西圣保罗地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邹蓝183

试论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外国移民在183

法学类187

论我国法的遵守 丁邦开187

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王景荣188

论道德和法 刘兆兴189

论人权与法 信春鹰190

明初重典考 杨一凡191

论朱元璋的法律思想 刘笃才192

代表问题研究 吴新平193

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贵立义194

论宪法保障 陈云生195

论共同犯罪 林文肯196

家庭不良影响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罗锋197

论我国的量刑原则 敖俊德198

论合同法律制度 梁慧星199

论我国的个人所有权制度 寇孟良200

论延期费和速遣费201

——国际海上货运延期费和速遣费的法律问题 高宗泽201

从游牧部落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02

——对色达草原游牧社会的民族学研究 格勒202

藏族地区边境城镇建设问题203

——对定日岗嘎兴衰的分析 翟胜德203

斯里兰卡民族问题初探 刘兴武204

印度国大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和宪法修正案 孙士海205

试论战后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演变 李和206

南非当局的黑人家园政策 杨立华207

文学类211

“五四”小说创作方法的发展 刘纳211

创造社浪漫主义的历史发展及评价 刘玉山212

新月派诗歌的历史发展及评价 兰棣之213

鲁迅杂文艺术形象的创造 安明明214

张天翼小说创作个性论 杜元明215

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 李存光216

论老舍长篇小说艺术风格的发展 佟家桓217

论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杨义218

革命文学的探索者219

——蒋光慈创作道路初探 高鑫219

论鲁迅留日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想 程广林220

南社的诗论和诗歌创作 马德富221

略论鸦片战争前后的“志士之诗” 王飚222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创作概述 连燕堂223

自朴研究 幺书仪224

论清初苏州派戏曲家创作的时代特征 王永宽225

试论万历时期文学的特征 尹恭弘226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之比较研究 石昌渝227

——论《红楼梦》对清代蒙古族文学的影响 扎拉嘎228

《红楼梦》与《一层楼》《泣红亭》228

论《红楼梦》艺术创新的一些问题 胡小伟229

红学·人学·美学230

——试论曹雪芹的“人学”思想与审美意识 程鹏230

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刘扬惠231

词与音乐关系之研究 施议对232

论苏轼的山水诗 陶文鹏233

李商隐研究 董乃斌234

论罗隐 雍文华235

试论山水诗的兴起 韦凤娟236

试论东汉后期文学 齐天举237

《史记》纪传体对我国小说发展的影响 李少雍238

《左传》三论 郑君华239

试论《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谢选骏240

叶燮《原诗》研究 江裕斌241

《沧浪诗话》辨论 胡明242

综论国外的《阿Q正传》研究 陈圣生243

英美的汉诗意象研究初探 周发祥244

福克纳思想初探 王义国245

试论爱伦·坡 王齐建246

试论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 刘国彬247

试论索尔·贝娄的创作 刘象愚248

阿瑟·米勒及其剧作 刘锡珍249

美国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试评 赵一凡250

康拉德作品主题中三对主要对立因素251

——陆与海、文明与原始、俄国与西方 赵启光251

“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赵毅衡252

“黑色的宝石”253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 胡允桓253

卡夫卡和异化 钱满素254

怪诞——美国现代南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黄梅255

托·史·艾略特初期诗的艺术发展 裘小龙256

莫里亚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朱延生257

平民作家季和诺 李宝生258

论《幻灭》 李清安259

人道主义者法朗士 吴岳添260

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的261

反封建精神 赵家鹤261

论莫里哀的创作思想 胡承伟262

萨特的“介入文学”理论剖析 施康强263

论《恶之花》 郭宏安264

毕希纳的美学思想 李士勋265

论《维特》与“维特热” 杨武能266

论伯尔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思想 章国锋267

试论托马斯·曼的创作方法 舒昌善268

试论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创作 刘健269

英—汉限定词的比较研究 王菊泉270

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 陈平271

汉英处所状语和时间状语对比研究 周焕常272

说“兼语式” 杨成凯273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研究 黄国营274

《金瓶梅词话》特殊词语汇释 白维国275

敦煌写本《燕子赋》两种校注 江蓝生276

元刊杂剧两种校注 李崇兴277

秦汉竹简帛书的异文别字及其语音系统 田明278

日语吴音汉音和中古汉语语音 姚彝铭279

《孙子兵法》的语法研究 阎征280

长海方言 厉兵281

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 汪平282

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沈同283

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 颜森284

北京话塞音特性研究 任宏谟285

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声带波 杨顺安286

英汉机器翻译初探 冯树仁287

法汉机器翻译初探 乔毅288

用于机助翻译的英汉自动词典 黄秀铭289

语文词典互训问题初探 陆尊梧290

语文词典标注词性问题 袁健民291

蒙古语族“格”研究 王鹏林292

土瓦语研究 宋正纯293

京语和越南语的比较研究 王连清294

现代藏语汉语动词比较研究 谢广华295

侗语和老挝语的语音比较研究 李钊祥296

古汉语与古泰语构词法平行发展例证 阎立羽297

西夏文文法研究 马忠建298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刍议 孙旭培299

论新闻的真实性 李松晨300

扬长避短办广播初探 李彩英301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陈力丹302

新闻价值问题初探 陈国少303

论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发展 窦其文304

论新闻的真实性 于宁305

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306

时效问题研究 王奔洲306

论报纸副刊 王庚南307

人物通讯语言特点的形成 王武录308

如何认识和处理宣传性现象 艾宝元309

试论新闻写作的思维形态 朱习华310

控制原理在报刊通讯系统中的应用 刘国胜311

论资产阶级报纸批评的社会作用 江建国312

试论新闻语言 关群313

论新闻效果及其心理内涵 邢平安314

新闻标题初探 李长群315

论党报的指导作用 李安达316

论报纸的短论 李德民317

论新闻的指导性 吴兴华318

新闻价值论 吴鸿业319

导语写作方法论 洪天国320

试论报纸批评 杨良化321

论新闻报道形象思维问题 邹大毅322

新闻广告之我见 张岩323

记者工作中的观察与记者观察力之培养 张达324

邓拓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 张书政32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报纸的本性 张克迅326

新闻标题的沿革与功能 张宝林327

论工业报道的改革 张铭清328

论新闻的形象思维 易凯329

社会新闻的沿革与展望 罗茂城330

报纸版面表现力初探 赵希龙331

论社会新闻 赵相如332

瞿秋白报告文学初探 孟晓云333

从农业学大寨报道谈先进典型宣传 段心强334

论经济报道 姚赣南335

关于典型报道的探讨 原卿有336

六十年代经济调整时期经济新闻的浅析 莫新元337

论一九八○年《人民日报》一版特色 徐东明338

解释性报道初探 郭敏功339

论短新闻 黄文福340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 曹寿江341

试论新闻借用文学表现手法 舒小骅342

列宁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报刊思想 戴松成343

论新闻敏感 魏亚南344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检查与《新华日报》的345

反检查斗争 向纯武345

论瞿秋白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贡献 许焕隆346

《向导》简论 谷安林347

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 闵大洪348

论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的办报实践及349

办报思想 杨润时349

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传统 贾德昌350

延安《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典型宣传 谢骏351

试论中国新闻业史的科学研究 王凤超352

论邵飘萍的办报思想 孙晓阳353

论中国近代的新闻法制 张宗厚354

简论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王韬 陈祖声355

论张季鸾的《大公报》社评 夏晓林356

办报主张 郭亚夫357

简论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报刊活动和357

论高尔基对新闻学的特殊贡献 王庚虎358

从《西行漫记》看斯诺成功的内外因素 刘力群359

重视舆论的调节作用 李祖兴360

“美国之音”的历史与现状 张一凡361

美国电视新闻初探 张慕友362

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及其实质和作用 明安香363

报纸读者的心理研究 岳颂东364

从美国电视的发展看电视的特性 高志华365

新闻兴趣问题探讨 王平兴366

美国新闻报道中的丑闻揭露:根源及实质 邢文军367

报纸与美国独立战争 苏金琥368

对外特稿的写作 陈耕涛369

论外国读者对中国新闻的兴趣 杨壮370

中美新闻写作技巧之演变 赵庆华371

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 赵颖楠372

传播学初探 袁路阳373

访问的艺术和技巧 高原374

新闻导语及其写作 秦新民375

论客观报道及其在新华社对外新闻中的376

运用 鲍广仁376

对外文艺报道 熊蕾377

论阐释性报道 熊昌义378

论西方报界的客观报道 魏国强379

历史学类383

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 柯兆利383

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 姜广辉384

南宋陆学 崔大华385

荀悦与《汉纪》 刘隆有386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杨正基387

缪荃孙史学研究 张承宗388

论魏源的爱国主义历史著作 陈其泰389

谈迁《国榷》简论 罗仲辉390

魏征与《隋书》的史学思想简论 谢保成391

司马迁史学新论 赖长扬392

?哒的兴亡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余太山393

利玛窦与中国 林金水394

伽?色迦大王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罗益?395

试论夏末都邑的方位及其相关问题 刘桓396

东汉碑刻与谶纬神学 吕宗力397

简牍中所见秦之边防 孙言诚398

金文中所见的西周世族 王培真399

殷武丁臣属征伐与行祭考 林小安400

殷代的日神 宋镇豪401

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 范毓周402

西汉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王莽改制 栾保群403

唐朝仓法初探 张弓404

试论唐代屯田制度 黄正建405

论赵普 张其凡406

方以智简论 任道斌407

晚期封建社会破产农民分化的新特点408

——明清棚民经济的研究 刘敏408

明永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研究 商传409

论天理教起义 李尚英410

顾炎武评传 陈祖武411

试论雍正年间的吏治 黄乘矩412

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 王树才413

冯玉祥评传 刘敬忠414

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和它的活动 侯均初415

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黄修荣416

中国现代哲学首战 梁澄宇417

对1927年广州起义的初步研究 潘荣418

论戊戌辛亥间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 王好立419

第一届国会初探 张亦工420

庚申外史笺证 任崇岳421

元代畏兀儿与蒙古关系的研究 张承志422

元代的赐田 罗贤佑423

俺达汗研究 薄音湖424

论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历史地位 李锡厚425

北京云居寺石经题记中的辽职官研究 林荣贵426

金代的“通检推排” 赵光远427

契丹小字铭文综考 高路加428

关于呼伦贝尔古代边壕的考察与研究 景爱429

关于确厮啰政权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探讨 祝启源430

从《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一书及其写作背景431

看马克思对于科学原始社会史理论的贡献 汪连兴431

发展的关系 郭小凌432

公元前六—四世纪希腊的军事制度与奴隶制432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性质初探 沈才彬433

吉田松阴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蒋立峰434

西蒙·玻利瓦尔 刘月华435

论委托监护制的起源和发展 刘宪生436

论阿蒂加斯及其政治思想 祁金城437

格瓦拉游击中心论初探 路春良438

试论青莲岗文化 马洪路439

崧泽文化初论440

——兼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相关问题440

王仁湘440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研究 吴耀利441

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 金则恭442

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 金则恭442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讨 黄其熙443

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初探 靳枫毅444

198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 198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