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禅宗史》求取 ⇩

序 言1

第一章禅学的传入及其早期流传1

第一节禅学经典的翻译1

第一节禅学经典的翻译1

第一章禅学的传入及其早期流传1

序 言1

目 录1

目 录1

一、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2

一、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2

二、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4

二、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4

三、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5

三、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5

四、佛陀跋陀罗和《达摩多罗禅经》8

四、佛陀跋陀罗和《达摩多罗禅经》8

五、关于大乘禅法著作12

五、关于大乘禅法著作12

(一)《般舟三昧经》和《观无量寿经》13

(一)《般舟三昧经》和《观无量寿经》13

(二)《首楞严三昧经》14

(二)《首楞严三昧经》14

第二节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16

第二节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16

一、数息观17

一、数息观17

二、不净观20

二、不净观20

三、慈悲观22

三、慈悲观22

四、因缘观23

四、因缘观23

五、界分别观25

五、界分别观25

六、念佛观26

六、念佛观26

七、所谓四禅八定27

七、所谓四禅八定27

第二章从菩提达摩到僧璨——禅宗的史前时期31

第二章从菩提达摩到僧璨——禅宗的史前时期31

第一节从菩提达摩、慧可到僧璨32

一、菩提达摩32

一、菩提达摩32

第一节从菩提达摩、慧可到僧璨32

二、惠可与楞伽学者34

二、惠可与楞伽学者34

三、僧璨39

三、僧璨39

第二节 《楞伽经》思想略析43

一、世界万有皆由心造,虚妄不实43

一、世界万有皆由心造,虚妄不实43

第二节 《楞伽经》思想略析43

二、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47

二、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47

三、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49

三、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49

四、如来禅51

四、如来禅51

第三节现存《二入四行论》及其内容54

第三节现存《二入四行论》及其内容54

一、关于《二入四行论》55

一、关于《二入四行论》55

两个方面达到觉悟解脱59

(一)“二入四行”——要求修行者从禅观和实践59

二、达摩的禅法59

(一)“二入四行”——要求修行者从禅观和实践59

二、达摩的禅法59

两个方面达到觉悟解脱59

(二)般若中观思想是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63

(二)般若中观思想是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63

(三)说“即心是道”,修行应着眼内心的觉悟65

(三)说“即心是道”,修行应着眼内心的觉悟65

(四)世与出世不二,菩提不离日常生活66

(四)世与出世不二,菩提不离日常生活66

第三章禅宗的成立及其早期发展——所谓“东山法门”69

第三章禅宗的成立及其早期发展——所谓“东山法门”69

一、道信的生平70

第一节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70

第一节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70

一、道信的生平70

(一)道信禅法的依据:“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73

二、道信的禅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73

二、道信的禅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73

(一)道信禅法的依据:“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73

(二)所谓“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75

(二)所谓“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75

(三)对禅师的要求——“守一”和“看心”76

(三)对禅师的要求——“守一”和“看心”76

第二节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80

第二节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80

一、弘忍的传记81

一、弘忍的传记81

二、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83

二、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83

三、关于《修心要论》90

三、关于《修心要论》90

(一)一切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解脱成佛92

的内在根据92

四、弘忍的“守心”禅法92

四、弘忍的“守心”禅法92

的内在根据92

(一)一切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解脱成佛92

(二)“守心”是达到觉悟解脱的根本法门94

(二)“守心”是达到觉悟解脱的根本法门94

第四章盛行一时的北宗禅99

第四章盛行一时的北宗禅99

第一节 “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神秀及其弟子普寂100

第一节 “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神秀及其弟子普寂100

一、神秀和东山法门101

一、神秀和东山法门101

二、普寂和北宗105

二、普寂和北宗105

三、义福和景贤109

三、义福和景贤109

第二节北宗“观心”、“看净”的禅法111

一、神秀、普寂和北宗禅法111

第二节北宗“观心”、“看净”的禅法111

一、神秀、普寂和北宗禅法111

二、《观心论》的禅法思想114

二、《观心论》的禅法思想114

才是达到觉悟的捷径116

(一)认为“心者万法之根本”,唯有“观心”116

(一)认为“心者万法之根本”,唯有“观心”116

才是达到觉悟的捷径116

(二)通过“观心”从内心灭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观念118

——“除三毒”和“净六根”118

(二)通过“观心”从内心灭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观念118

——“除三毒”和“净六根”118

(三)把“念佛”与“观心”等同122

(三)把“念佛”与“观心”等同122

三、《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123

三、《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123

(一)所谓“方便通经”124

(一)所谓“方便通经”124

(二)从看净观空到“心色俱离”、“身心不动”126

(二)从看净观空到“心色俱离”、“身心不动”126

第三节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131

第三节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131

(一)净觉略传132

一、净觉和《楞伽师资记》132

(一)净觉略传132

一、净觉和《楞伽师资记》132

(二)《楞伽师资记》137

(二)《楞伽师资记》137

二、杜胐和《传法宝纪》140

二、杜胐和《传法宝纪》140

第五章慧能和南宗145

第一节慧能及其禅法主张145

第五章慧能和南宗145

第一节慧能及其禅法主张145

一、有关慧能的文献资料146

一、有关慧能的文献资料146

(一)曹溪学法149

二、慧能的生平——从山野樵夫到禅宗六祖149

二、慧能的生平——从山野樵夫到禅宗六祖149

(一)曹溪学法149

(二)黄梅投师150

(二)黄梅投师150

(三)风幡之论与出家受戒154

(三)风幡之论与出家受戒154

(四)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156

(四)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156

三、慧能的禅法思想159

三、慧能的禅法思想159

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160

(一)通过向信徒授“无相戒”,强调众生160

(一)通过向信徒授“无相戒”,强调众生160

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160

(二)顿教法门和“识心见性”164

(二)顿教法门和“识心见性”164

(三)“无念为宗”——寄坐禅于自然无为168

(三)“无念为宗”——寄坐禅于自然无为168

和日常生活之中168

和日常生活之中168

(四)自我净心与净土念佛176

(四)自我净心与净土念佛176

(五)慧能的顿教禅法与不二法门179

(五)慧能的顿教禅法与不二法门179

一、神会与慧能183

第二节 神会北上传法及其禅法理论183

一、神会与慧能183

第二节 神会北上传法及其禅法理论183

二、南阳和尚与朝廷士大夫188

二、南阳和尚与朝廷士大夫188

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195

三、“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195

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195

三、“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195

四、最后的挫折和成功200

四、最后的挫折和成功200

五、神会的禅法语录207

五、神会的禅法语录207

(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208

(一)《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208

(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208

(一)《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208

(四)《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209

(三三)《顿悟无生般若颂》209

(三三)《顿悟无生般若颂》209

(四)《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209

(五)《五更转》曲词两首及律诗一首210

六、神会的以慧能为六祖的禅宗祖统说210

六、神会的以慧能为六祖的禅宗祖统说210

(五)《五更转》曲词两首及律诗一首210

七、神会的禅法理论214

七、神会的禅法理论214

(一)“发菩提心”与“善知识指授”——主观信仰与215

外在教化是达到解脱的两个条件215

外在教化是达到解脱的两个条件215

(一)“发菩提心”与“善知识指授”——主观信仰与215

(二)“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教禅法216

(二)“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教禅法216

(三)“无念”禅法219

(三)“无念”禅法219

(四)“知之一字,众妙之门”222

(四)“知之一字,众妙之门”222

八、神会对北宗禅法的批评223

八、神会对北宗禅法的批评223

第三节 南宗禅的早期传播227

第三节 南宗禅的早期传播227

一、青原行思228

一、青原行思228

二、南岳怀让229

二、南岳怀让229

三、本净及其入京传法232

三、本净及其入京传法232

(一)“无心是道”和“即心是佛”234

(一)“无心是道”和“即心是佛”234

(二)“道本无修”236

(二)“道本无修”236

四、南阳慧忠及其在京城的传法237

四、南阳慧忠及其在京城的传法237

(一)所谓“无情说法”239

(一)所谓“无情说法”239

(二)对“南方宗旨”和修改《坛经》的批评243

(二)对“南方宗旨”和修改《坛经》的批评243

五、玄觉和《永嘉证道歌》246

五、玄觉和《永嘉证道歌》246

第一节剑南净众、保唐禅派251

第一节剑南净众、保唐禅派251

第六章净众、保唐禅派和牛头宗251

第六章净众、保唐禅派和牛头宗251

一、唐代剑南禅派的珍贵史书——《历代法宝记》252

一、唐代剑南禅派的珍贵史书——《历代法宝记》252

二、东山法门和智诜、处寂256

二、东山法门和智诜、处寂256

三、无相、神会和净众禅派260

三、无相、神会和净众禅派260

(一)无住和崔宁、杜鸿渐265

四、无住和保唐禅派265

四、无住和保唐禅派265

(一)无住和崔宁、杜鸿渐265

(二)无住的“无念”禅法269

(二)无住的“无念”禅法269

五、剑南禅宗和吐蕃佛教274

五、剑南禅宗和吐蕃佛教274

第二节法融和牛头宗278

第二节法融和牛头宗278

一、法融和牛头宗279

一、法融和牛头宗279

(一)法融的传略280

(一)法融的传略280

(二)作为后世牛头宗祖统说的法融传记和传法世系282

(二)作为后世牛头宗祖统说的法融传记和传法世系282

二、慧忠、玄素和遗则、道钦287

二、慧忠、玄素和遗则、道钦287

三、法融的禅法292

(一)宗密论牛头宗禅法292

(一)宗密论牛头宗禅法292

三、法融的禅法292

(二)《心铭》和《绝观论》295

(二)《心铭》和《绝观论》295

(三)牛头法融的禅法思想297

(三)牛头法融的禅法思想297

第七章南宗禅的迅速兴起304

第七章南宗禅的迅速兴起304

第一节马祖和洪州宗304

第一节马祖和洪州宗304

一、马祖道一305

一、马祖道一305

(一)从“即心是佛”到“非心非佛”和309

二、马祖禅法309

(一)从“即心是佛”到“非心非佛”和309

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309

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309

二、马祖禅法309

(二)“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314

(二)“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314

(三)宗密对洪州宗禅法的评述316

(三)宗密对洪州宗禅法的评述316

(四)灵活的传法方式318

(四)灵活的传法方式318

一、百丈怀海和《禅门规式》322

第二节 马祖弟子和洪州宗的传播322

一、百丈怀海和《禅门规式》322

第二节 马祖弟子和洪州宗的传播322

(一)取消一切思念和追求,达到“心解脱”323

(一)取消一切思念和追求,达到“心解脱”323

(二)从中道的角度理解佛法和传授禅法324

(二)从中道的角度理解佛法和传授禅法324

二、西堂智藏326

二、西堂智藏326

三、大珠慧海330

三、大珠慧海330

(一)强调“即心即佛”331

(一)强调“即心即佛”331

(二)宣称“无道可修”332

(二)宣称“无道可修”332

四、南泉普愿333

四、南泉普愿333

(一)反复宣述“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334

(一)反复宣述“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334

(二)提倡直觉——“冥会、妙会”,“返本还源”335

(二)提倡直觉——“冥会、妙会”,“返本还源”335

五、洪州禅在京城的传播337

五、洪州禅在京城的传播337

(一)鹅湖大义338

(一)鹅湖大义338

(二)章敬怀晖341

(二)章敬怀晖341

(三)兴善惟宽和白居易343

(三)兴善惟宽和白居易343

六、庞居士347

六、庞居士347

第三节石头希迁及其禅法352

第三节石头希迁及其禅法352

一、希迁的略历353

一、希迁的略历353

二、希迁的禅法思想356

二、希迁的禅法思想356

(一)认为人人本有佛性,“即心即佛”357

(一)认为人人本有佛性,“即心即佛”357

(二)理事圆融,物我一体359

(二)理事圆融,物我一体359

(三)主张自悟自心,不须外求363

(三)主张自悟自心,不须外求363

(一)慧朗365

三、希迁的主要弟子和法系365

(一)慧朗365

三、希迁的主要弟子和法系365

(二)天然366

(二)天然366

(三)道悟367

(三)道悟367

(四)惟俨与李翱368

(四)惟俨与李翱368

(五)大颠与韩愈372

(五)大颠与韩愈372

第四节 黄檗希运、赵州从谂和雪峰义存374

一、黄檗希运及《传心法要》、《宛陵录》374

(一)希运与裴休374

第四节 黄檗希运、赵州从谂和雪峰义存374

一、黄檗希运及《传心法要》、《宛陵录》374

(一)希运与裴休374

(二)希运的禅法377

(二)希运的禅法377

(一)赵州和尚从谂382

二、赵州和尚382

二、赵州和尚382

(一)赵州和尚从谂382

(二)赵州门风385

(二)赵州门风385

(一)宣鉴和“德山棒”390

(一)宣鉴和“德山棒”390

三、从德山宣鉴到雪峰义存390

三、从德山宣鉴到雪峰义存390

(二)雪峰义存392

(二)雪峰义存392

第五节宗密及其禅、教会通理论398

第五节宗密及其禅、教会通理论398

一、宗密与裴休399

一、宗密与裴休399

(一)宗密及其著述399

(一)宗密及其著述399

(二)宗密与裴休等士大夫402

(二)宗密与裴休等士大夫402

二、宗密的禅宗著作及其禅教会通论406

二、宗密的禅宗著作及其禅教会通论406

(一)宗密的禅宗著作407

(一)宗密的禅宗著作407

(二)宗密的禅教一致论412

(二)宗密的禅教一致论412

第八章禅门五宗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425

第八章禅门五宗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425

第一节 义玄和临济宗427

第一节 义玄和临济宗427

一、临济宗发源地镇州427

一、临济宗发源地镇州427

二、继承洪州禅法,创立临济禅派429

(一)黄檗门下三度遭打,大愚山舍一言得悟429

(一)黄檗门下三度遭打,大愚山舍一言得悟429

二、继承洪州禅法,创立临济禅派429

(二)传法立宗于滹沱河畔436

(二)传法立宗于滹沱河畔436

三、《临济录》443

三、《临济录》443

四、临济禅法444

四、临济禅法444

(一)要求学佛法者必须建立“真正见解”445

(一)要求学佛法者必须建立“真正见解”445

——心中三身佛、“无位真人”和“无依道人”446

(二)独特的佛在自身论446

(二)独特的佛在自身论446

——心中三身佛、“无位真人”和“无依道人”446

(三)临济禅法中的“空”的思想和“毁佛毁祖”451

(三)临济禅法中的“空”的思想和“毁佛毁祖”451

(四)无修无证,“佛法无用功处”455

(四)无修无证,“佛法无用功处”455

五、所谓“临济门庭”458

五、所谓“临济门庭”458

(一)三句460

(一)三句460

(二)三玄三要462

(二)三玄三要462

(三)四料简463

(三)四料简463

(四)四照用464

(四)四照用464

(五)四宾主465

(五)四宾主465

第二节灵祐、慧寂和沩仰宗468

第二节灵祐、慧寂和沩仰宗468

一、灵祐及其弟子468

一、灵祐及其弟子468

二、仰山慧寂及其弟子474

二、仰山慧寂及其弟子474

三、沩仰宗的禅法482

三、沩仰宗的禅法482

(一)提倡以无为、无事为宗旨,482

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解脱482

(一)提倡以无为、无事为宗旨,482

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解脱482

(二)顿悟之后仍须修行485

(二)顿悟之后仍须修行485

(三)“曹溪宗旨,不切看读”487

(三)“曹溪宗旨,不切看读”487

(四)“借色明心,附物显理”489

(四)“借色明心,附物显理”489

第三节 良价、本寂和曹洞宗491

第三节 良价、本寂和曹洞宗491

一、洞山良价及其主要弟子492

(一)出家、受法和《辞亲书》492

(一)出家、受法和《辞亲书》492

一、洞山良价及其主要弟子492

(二)洞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495

(二)洞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495

(一)出家和受法501

二、曹山本寂及其主要弟子501

(一)出家和受法501

二、曹山本寂及其主要弟子501

(二)曹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502

(二)曹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502

三、关于曹洞语录和禅法著述505

三、关于曹洞语录和禅法著述505

四、曹洞宗的禅法507

(一)体悟自性是“大事”507

四、曹洞宗的禅法507

(一)体悟自性是“大事”507

(二)提倡“行鸟道”——在思想中确立“空”观510

(二)提倡“行鸟道”——在思想中确立“空”观510

(三)“正问正答,不从口里道”513

(三)“正问正答,不从口里道”513

等曹洞宗“门庭施设”516

五、所谓“偏正五位”和“五位君臣”516

等曹洞宗“门庭施设”516

五、所谓“偏正五位”和“五位君臣”516

(一)《宝镜三昧》中的理事“回互”思想517

(一)《宝镜三昧》中的理事“回互”思想517

(二)《五位君臣偈》与《五位君臣旨诀》、519

《君臣五位显诀》——论空色、理事的关系519

(二)《五位君臣偈》与《五位君臣旨诀》、519

《君臣五位显诀》——论空色、理事的关系519

(三)“五位功勋”和“四宾主”等论修行程序524

(三)“五位功勋”和“四宾主”等论修行程序524

(四)“三种渗漏”527

(四)“三种渗漏”527

第四节 文偃和云门宗528

第四节 文偃和云门宗528

一、文偃的生平——嗣法于雪峰,传法于云门529

一、文偃的生平——嗣法于雪峰,传法于云门529

二、《云门匡真禅师广录》535

二、《云门匡真禅师广录》535

(一)人人具有佛性,自悟是根本536

三、云门宗的禅法536

(一)人人具有佛性,自悟是根本536

三、云门宗的禅法536

(二)批评盲目地搜求公案语录和到处行脚游方539

(二)批评盲目地搜求公案语录和到处行脚游方539

(三)道在自然日用之中542

(三)道在自然日用之中542

(四)云门三句和一字关546

(四)云门三句和一字关546

第五节 文益和法眼宗549

第五节 文益和法眼宗549

(一)法眼文益550

一、文益及其主要弟子550

(一)法眼文益550

一、文益及其主要弟子550

(二)文益的弟子德韶、文遂、泰钦553

(二)文益的弟子德韶、文遂、泰钦553

二、法眼宗的禅法556

二、法眼宗的禅法556

(一)文益的禅宗观——《宗门十规论》557

(一)文益的禅宗观——《宗门十规论》557

(二)物我一体和理事圆融的思想561

(二)物我一体和理事圆融的思想561

(三)“三界唯心”与般若空观568

(三)“三界唯心”与般若空观568

(四)提倡“仍旧”、“无事”和因循自然572

(四)提倡“仍旧”、“无事”和因循自然572

第九章禅宗灯史《宝林传》和《祖堂集》575

第九章禅宗灯史《宝林传》和《祖堂集》575

一、《宝林传》的编撰和流行576

第一节禅宗灯史《宝林传》576

第一节禅宗灯史《宝林传》576

一、《宝林传》的编撰和流行576

二、《宝林传》的发现和研究584

二、《宝林传》的发现和研究584

三、《圣胄集》和《续宝林传》591

三、《圣胄集》和《续宝林传》591

第二节珍贵的禅宗史书《祖堂集》593

第二节珍贵的禅宗史书《祖堂集》593

一、关于《祖堂集》的编撰595

一、关于《祖堂集》的编撰595

二、《祖堂集》在中国的流传600

二、《祖堂集》在中国的流传600

三、高丽刻本《祖堂集》602

三、高丽刻本《祖堂集》602

四、高丽刻本《祖堂集》的被发现和研究607

四、高丽刻本《祖堂集》的被发现和研究607

主要参考书目610

主要参考书目610

1999《唐五代禅宗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曾文著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隋唐五代史学(1995 PDF版)
隋唐五代史学
1995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禅宗の歴史(1966.11 PDF版)
禅宗の歴史
1966.11 至文堂
隋唐五代史  3( PDF版)
隋唐五代史 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曹洞宗门禅  历代禅师绝世奇行录之五( PDF版)
曹洞宗门禅 历代禅师绝世奇行录之五
中印禅宗史( PDF版)
中印禅宗史
中国佛学院
隋唐五代史( PDF版)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  下(1959 PDF版)
隋唐五代史 下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宋代禅宗文化(1993 PDF版)
宋代禅宗文化
1993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纲(1961 PDF版)
隋唐五代史纲
196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隋唐五代史(1956 PDF版)
隋唐五代史
1956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函授教育处
隋唐五代史  下(1990 PDF版)
隋唐五代史 下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禅宗全书  15  史传部十五(1988 PDF版)
禅宗全书 15 史传部十五
1988 台湾:文殊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1959 PDF版)
隋唐五代史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1994 PDF版)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禅宗史(1992 PDF版)
中国禅宗史
199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