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求取 ⇩

前言1

第一编 民族1

第一章 东北古代民族研究的诸问题1

一、关于“血亲”之议3

二、关于“别种”之议5

三、关于箕子东迁问题8

四、关于拓跋鲜卑的史源问题10

五、关于高句丽迁都及其政权的归属问题13

六、关于渤海为“北朝”的问题15

第二章 民族系统与类型的划分19

一、东北古代民族系统的划分19

二、东北古代民族类型的划分24

(一)从政体结构看东北25

(二)从民族的类型看东北26

(三)从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类型看东北27

(四)从政权的类型看东北29

三、民族、国家与一体结构31

(一)东北民族与政权发展的层次31

(二)东北民族的一体结构与层次33

(三)东北古代民族系统、类型与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4

第三章 古代东北中原人与一体结构38

一、殷人的起源地在东北38

(一)殷人起源于东北38

(二)殷人先世与东北39

(三)殷先世南下之迹41

(四)从考古看殷先世43

二、东北古代中原人建立的侯伯国45

(一)孤竹、箕侯与韩侯46

(二)箕子之后朝鲜侯国50

(三)卫氏朝鲜54

三、东北古侯伯国与一体结构56

四、中国文明与东北古代侯伯国61

(一)东北古代地区与侯伯国及其与中原人62

(二)中国文明与东北古代侯伯国64

(三)几点重点启示68

第四章 肃慎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70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70

(一)名称系统70

(二)族属系统74

(三)地缘系统76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及其发展的层次与类型78

(一)统一的渤海民族与政权78

(二)统一的女真民族与金王朝82

(三)满族统一的民族与政权86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88

(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社会结构90

(二)渤海的社会结构91

(三)女真族的社会结构92

(四)满族的社会结构94

四、中华文明与民族和政权96

(一)中原文明与氏族部落、部族97

(二)中华文明与渤海民族和政权98

(三)中华文明与女真民族100

(四)中华文明与满族102

第五章 秽貊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105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105

(一)名称系统105

(二)族属系统107

(三)地缘系统110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与发展的层次和类型113

(一)夫租、东夫余、高句丽113

(二)北夫余、北夷橐离国、夫余、豆莫娄117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121

(一)高句丽的社会结构122

(二)夫余的社会结构124

(三)高句丽、夫余在全国政体结构中的地位与性质126

四、中华文明与高句丽、夫余127

(一)中原文明与高句丽、夫余的奴隶制128

(二)中华封建文明与高句丽130

第六章 东胡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135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135

(一)名称系统135

(二)族属系统138

(三)地缘系统142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及其发展的层次与类型144

(一)三燕政权144

(二)契丹国与辽王朝146

(三)蒙古与元朝148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150

(一)三燕政权的社会结构151

(二)契丹国、辽的社会结构153

(三)蒙古国、元的社会结构156

四、中华文明与民族政权159

(一)中华文明与三燕政权159

(二)中华文明与契丹国和辽朝161

(三)中华文明与蒙古国和元朝164

第二编 考古169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171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72

(一)金牛山人遗址172

(二)庙后山人遗址174

(三)藏山遗址176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177

(一)鸽子洞人遗址177

(二)蛟河砖厂地点178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79

(一)辽河流域179

(三)松花江流域184

(二)鸭绿江流域的前阳人遗址184

(四)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大兴屯地点193

(五)黑龙江流域194

(六)乌苏里江流域的饶河小南山地点195

四、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型划分及其发展关系196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201

一、辽西地区202

(一)兴隆洼文化202

(二)赵宝沟文化204

(三)红山文化205

(四)富河文化211

(五)小河沿文化212

二、下辽河地区214

(一)新乐下层文化215

(二)偏堡子文化216

三、辽东地区217

(一)小珠山下、中、上层文化217

(二)后洼下、上层文化220

(一)左家山一、二、三期文化223

四、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周邻地区223

(二)西断梁山一、二期文化遗存225

(三)腰井子遗址226

(四)靶山墓地227

五、嫩江中下游地区昂昂溪文化227

六、三江平原地区新开流文化228

七、牡丹江地区230

(一)亚布力遗址230

八、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文化区系231

(二)莺歌岭遗址下层231

第三章 青铜时代考古241

一、辽西地区242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243

(二)夏家店上层文化247

(三)喀左铜器窖藏和魏营子类型及相关遗存250

(四)大小凌河流域的青铜短剑墓254

二、辽东地区256

(一)高台山文化及下辽河平原诸类早期青铜文化遗存257

(二)庙后山文化261

(三)半岛南部沿海区诸类早期青铜文化遗存262

(四)双房类型265

(五)双房类型之后的青铜短剑墓267

三、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团山文化270

四、松嫩平原区274

(一)白金宝文化275

(二)汉书二期文化277

(三)平洋墓葬279

五、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文化系统280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考古294

一、中原文化遗存296

(一)长城遗迹296

(二)城址、行宫遗址和村落居址301

(三)墓葬306

(四)其他重要遗物发现314

二、土著民族文化遗存316

(一)夫余文化遗存316

(二)沃沮文化遗存319

(三)挹娄文化遗存322

(四)其他重要文化遗存324

第五章 鲜卑考古329

一、早期东部鲜卑遗存332

(一)舍根墓地332

(二)其他舍根文化墓地333

(三)六家子墓地和大安渔场墓地334

(四)喇嘛洞墓地336

二、三燕遗存337

(一)都城宫殿遗址337

(二)墓葬339

(三)马具341

三、早期拓跋鲜卑遗存343

(一)嘎仙洞石室343

(二)完工墓地344

(三)扎赉诺尔墓地345

(四)拓跋鲜卑的南迁遗迹347

四、辽西地区北魏遗存349

(一)“思燕佛图”基址349

(二)石窟寺350

(三)墓葬351

第六章 高句丽考古356

一、都城359

(一)初期都城359

(二)中期都城360

(三)后期都城363

(四)都城的特点和演变365

二、山城365

(一)山城的分布366

(二)山城的类型367

三、墓葬368

(三)山城的结构368

(一)积石墓369

(二)集安、桓仁壁画墓373

(三)朝鲜境内壁画墓377

(四)墓葬的演变380

四、重要遗物381

(一)建筑遗物382

(二)陶瓷器383

(三)金属器384

(四)碑刻386

第七章 渤海考古391

一、都城396

(一)“旧国”都城城址397

(二)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城址398

(三)上京龙泉府城址399

(四)都城的特点和演变401

二、交通遗迹、地方城址和平民居住址403

(一)营州道和桦甸苏密城404

(三)日本道和波谢特湾的渤海港口城址405

(二)朝贡道和临江古遗址调查405

(四)新罗道和青海土城406

(五)牡丹江市南城子和东宁大城子407

(六)二十四块石建筑址408

(七)东宁团结平民居住址409

三、墓葬410

(一)墓葬类型410

(二)墓葬类型的演变414

(三)葬俗和地面建筑415

(四)墓葬的等级416

四、重要遗物及相关遗迹417

(一)建筑遗物417

(二)砖瓦窑址419

(三)陶瓷器419

(四)金属器420

(五)长白灵光塔422

(六)碑志、石刻422

第八章 辽金元明考古429

一、辽代考古429

(一)城址430

(二)墓葬436

(三)陶瓷窑址444

(四)钱币窖藏445

(五)宗教遗迹445

二、金代考古447

(一)城址447

(二)界壕448

(三)墓葬449

(四)其他重要的遗迹遗物452

(五)东夏国遗迹与遗物453

三、元代考古454

(一)城址454

(二)墓葬455

四、明代考古457

(一)城址457

(二)辽东镇边墙460

(三)墓葬461

(四)永宁寺碑与阿什哈达摩崖462

第三编 疆域465

第一章 区域地理观念与区域地理学467

一、夏、商、周时期467

二、战国、秦、汉时期47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475

(一)民族区域布局的再调整475

(二)民族区域布局的类型476

(三)民族意识与区域观念的变化478

四、隋、唐时期480

(一)王通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480

(二)隋、唐时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的发展和变化482

五、辽、金时期484

(一)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484

(二)辽、金时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观念的变化486

(三)方志定型与人文地理的蕴育489

六、元、明、清时期491

(一)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一体的新开创492

(二)中华一体时期的民族观念与区域观念的大发展493

(三)民族、地理观念变化与中国、中华形成的关系497

(四)大一统的地理的发展时期499

第二章 前天下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503

一、综述503

(一)奴隶制时代的整体区域结构503

(二)中国的区域结构505

(三)四海的区域结构509

二、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511

(一)侯伯国系统与结构512

(二) 郡县系统与结构519

(三)民族系统与结构527

(一)奴隶制朝代的东北疆域531

三、疆域与走向531

(二)战国郡县时的东北疆域539

(三)从历史看东北区域演变的轨迹与特点540

第三章 天下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541

一、秦、汉、魏、西晋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541

(一)综述541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548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555

(一)综述566

二、十六国、北朝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566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569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579

三、隋、唐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583

(一)综述584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587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602

第四章 前中华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608

一、综述608

(一)整体的区域含义与内容608

(二)区域划分的依据与类型609

(三)区域的联系与特点610

二、辽、金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12

(一)辽代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12

(二)金代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29

三、辽、金东北的疆域与边界660

(一)辽代东北的疆域与走向660

(二)金代东北的疆域与走向664

一、综述670

(一)从整体看区域的变化670

第五章 中华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670

(二)元、明、清的整体区域系统与结构673

(三)元、明、清区域系统、结构与特点675

二、元、明、清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76

(一)元朝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76

(二)明朝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691

(三)清朝初、中期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709

三、元、明、清东北边界719

(一)元朝东北的疆域720

(二)明代东北的疆域724

(三)清代东北的疆域727

1998《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博泉,魏存成主编 199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1993 PDF版)
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
199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PDF版)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考古  考古领域新发现(None PDF版)
考古 考古领域新发现
None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1962 PDF版)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
1962
古代民族史  上( PDF版)
古代民族史 上
辽海出版社
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1996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
1996年10月第1版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西域之古民族( PDF版)
外西域之古民族
新疆、蒙古、东北地图( PDF版)
新疆、蒙古、东北地图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1957 PDF版)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东北古代交通(1990 PDF版)
东北古代交通
1990 沈阳:沈阳出版社
东北考古研究(1994 PDF版)
东北考古研究
1994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1999 PDF版)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
1999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1986 PDF版)
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
1986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康藏轺征(1933 PDF版)
康藏轺征
1933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民族(1991 PDF版)
中国古代民族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