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志 第8卷 农林水利志 农村经济综述 农业》求取 ⇩

农村经济综述1

第一篇生产关系变革5

第一章 封建土地制度5

第一节 土地占有5

第二节 经济剥削7

一、押金7

二、地租8

三、高利贷9

四、额外剥削10

第三节 政治压迫11

第二章 土地改革14

第一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14

第二节 土地改革的历程16

第三节 土地改革的政策20

第四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面貌22

第三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26

第一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28

第二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2

第三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7

第四节 人民公社40

第五节 政社分开51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3

一、改革历程53

第四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3

二、完善稳定57

三、双层经营62

第二节 改革购销体制65

一、实行统购统销66

二、调整购销政策70

三、疏通流通渠道74

第二篇农村产业结构80

第一章 农业结构的演变80

第二章 农业结构的调整83

第一节 调整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比例关系84

第二节 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86

第三节 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89

第三章 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变化92

第三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98

第一章 农田水利建设98

第二章 育林造林101

第三章 农业机械装备104

第四章 耕作制度改革107

第五章 良种繁育与推广109

第六章 改良土壤与增施肥料112

第七章 病虫害防治114

第八章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16

第一章 农业经济效益12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农业生产121

第四篇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生活12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127

一、农业总产值的增长128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128

三、农业发展速度与全国比较135

四、农业经济效益的变化135

第一节 旧社会农民生活贫困142

第二章 农民生活水平142

第二节 新社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43

农业155

第一篇水稻175

第一章 发展概况175

第一节 清代以前湖南的水稻生产175

第二节 清代湖南的水稻生产177

第三节 民国时期湖南的水稻生产18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的水稻生产184

一、各个时期水稻生产概况184

二、面积、单产与总产190

三、主要增产措施205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水稻类型及稻区分布214

一、水稻类型214

第二章 水稻类型及稻区分布214

二、水稻产区分布21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水稻类型及稻区分布215

一、水稻类型及种植面积的变化215

二、稻作区的划分及分布的变化217

第三章 湖南稻田的种植制度239

第一节 清代的水稻种植制度23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水稻种植制度240

一、一季稻为主的复种制240

二、双季稻为主的复种制24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稻田种植制度的重大改革242

一、单季稻改双季稻242

二、间作稻改连作稻248

三、天水田改中稻为早稻249

四、冬闲改多种形式复种制251

五、双季稻低产田改水旱轮作255

第四章 湖南的水稻品种258

第一节 清代栽培的水稻品种2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栽培的水稻品种25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稻品种的重大改革261

一、改农家品种为改良品种及地方良种261

二、籼稻改粳稻265

三、高秆籼稻改矮秆籼稻268

四、常规稻改杂交稻(详见第六章)275

五、劣质稻品种改优质稻品种275

第五章 湖南水稻栽培技术279

第一节 清代的水稻栽培技术27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水稻栽培技术28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281

一、育秧技术改革282

二、改稀植为合理密植296

三、施肥种类、数量的变化和施肥技术的改进298

四、防治病虫害技术的改进305

五、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310

六、收割方法的改进313

七、直播栽培技术的采用314

八、开展水稻苗情观察315

第六章 杂交水稻317

第一节 研究概况317

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317

二、繁殖、制种技术的研究与改进323

第二节 组合的选配与更新332

一、试种、试验、示范阶段(1975~1976)339

第三节 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发展339

二、大推广阶段(1977~1978)341

三、调整阶段(1979~1980)344

四、恢复、稳定、发展阶段(1981~1983)345

五、发展高峰阶段(1984~1988)351

第四节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361

一、选用优良组合361

二、改进育秧技术;培育适龄多蘖壮秧363

三、推广“双两大”栽培技术364

四、中低产田推广起垄栽培(半旱栽培)365

五、合理密植,增加蔸数、苗数366

六、科学管理肥、水366

一、红薯369

第一节 薯类369

第一章 旱粮369

第二篇旱粮、油料369

二、马铃薯387

第二节 麦类392

一、小麦392

二、大麦402

三、燕麦405

四、黑麦406

第三节 豆类406

一、大豆406

二、蚕豆413

三、豌豆415

四、绿豆416

一、玉米417

第四节 其他旱粮作物417

二、高粱422

三、荞麦423

四、粟424

五、?子425

第二章 草本油料426

第一节 油菜427

一、生产概况427

二、品种443

三、耕作制度453

四、栽培技术457

第二节 花生463

一、生产概况463

二、品种468

三、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470

第三节 芝麻475

一、生产概况475

二、品种479

三、栽培技术479

第四节 其他油料作物480

一、向日葵481

二、蓖麻482

第三篇经济作物485

第一章 棉花485

第一节 发展概况485

一、明清时期485

二、民国时期4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92

一、棉区分布的历史演变497

第二节 棉区分布和棉田类型497

二、棉田类型及特点502

第三节 良种推广与繁育504

一、良种推广504

二、良种繁育508

第四节 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513

一、粮棉两熟制的发展变化513

二、粮、棉两熟制的矛盾及解决办法513

三、栽培技术的革新和发展517

第一节 苎麻522

一、生产概况522

第二章 麻类522

二、产区分布529

三、品种与原麻质量532

四、栽培技术538

第二节 黄麻与红麻543

一、生产概况543

二、产区分布547

三、品种549

四、栽培技术550

五、剥制和沤洗技术552

第三章 茶叶554

第一节 发展概况554

一、兴盛时期(1858~1916)556

二、中落时期(1917~1937)556

四、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1985)557

三、衰退时期(1938~1949)557

第二节 茶类560

一、茶类的演变560

二、名茶562

第三节 茶区567

一、茶区分布567

二、主产茶县568

三、茶叶生产区划573

第四节 茶树品种和茶园培育管理574

一、茶树品种574

二、茶园培育管理576

第五节 茶叶加工578

一、主要果树栽培简史582

第一节 发展概况582

第四章 果树58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果树生产的发展587

第二节 资源591

一、柑橘资源593

二、梨、李、桃等主要果树资源597

三、野生果树资源600

第三节 良种推广和区划布局602

一、柑橘种类的变化及良种推广602

二、梨、桃、李种类的变化及良种推广605

三、柑橘区划607

第四节 栽培管理609

一、柑橘609

二、主要落叶果树614

一、历史和现状615

第五章 蚕桑、烟草、甘蔗615

第一节 蚕桑615

二、产区分布622

三、栽桑养蚕技术625

附:湖南蓖麻蚕、柞蚕的试养631

第二节 烟草632

一、发展概况632

二、产区分布和生产区划636

三、栽培与调制640

第三节 甘蔗643

一、历史与现状643

二、蔗区分布及特点646

第六章 蔬菜、药材650

附:湖南甜菜的引进和栽培650

三、品种650

第一节 蔬菜652

一、发展概况652

二、种类及品种658

附:湖南的西瓜、甜瓜668

三、栽培技术669

第二节 药材672

一、资源672

二、产销情况675

三、栽培679

第四篇国营农场681

第一章 发展概况681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公办农场688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68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营农场的建立和发展692

一、全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大通湖农场的建立696

二、国营西洞庭农场的建立700

三、开发山区,建立农牧场701

四、围垦洞庭湖区,建立农场704

五、全省十万劳力上山建垦殖场713

六、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农场715

七、省直属农业企业的建立717

八、扩并专、县农场718

九、全省国营农场的调整720

十、在国营农场筹办农业劳功技术学校并安置城市人口730

十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农场的发展732

一、农场性质的确定735

第三章 生产建设735

第一节 农场性质的确定和生产的恢复735

二、开展以水利为中心的基本建设737

三、农场生产的恢复、发展概貌739

第二节 农场生产的重大发展变化746

一、贯彻《纪要》精神,提出执行意见要点746

二、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划分国营农场企事业单位748

三、依靠农场本身力量进行基本建设750

四、调整产业结构753

五、建立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757

六、国营农场经济欣欣向荣758

第三节 国营农场的科技、卫生和职工技术教育764

一、科技工作764

二、卫生工作767

三、职工技术教育769

第四章 经营管理771

第一节 招佃耕种,征收地租771

第二节 农场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773

一、农场的恢复与调整773

二、着手建立新的管理制度774

第三节 完善农场的管理体制776

一、普遍整顿,重点建设776

二、推行生产责任制和计件工资777

三、国营农场管理体制的确定779

四、农场财务管理的初步建立780

第四节 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演变782

一、恢复和建立规章制度783

二、贯彻中央《五条》和农垦部党组《十六条》792

第五节 建立财政包干、调整工资发放办法796

第六节 建立生产责任制,发展家庭农场800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改革经营管理体制801

二、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责任制808

第五篇农业技术改革823

第一章 土壤的利用与改良823

第一节 土壤工作简况823

第二节 土壤类型832

一、分类简述832

二、生产性能835

第三节 土壤分区与规划840

一、区的划分840

二、土地规划846

第四节 土壤诊断与改良848

一、冬泡改冬种852

二、深耕改土854

三、中、低产田的改良855

四、稻田合理施用石灰858

第二章 肥料的推广与利用860

第一节 发展概况860

第二节 农家肥料的积制和收集865

一、农家肥料的收集865

二、沤制氹肥866

第三节 绿肥的发展和利用867

一、紫云英种植868

二、苕子种植870

四、红萍养殖871

三、箭筈豌豆种植871

五、满园花种植873

六、野生绿肥的采制874

第四节 化学肥料的推广与应用874

一、氮肥880

二、磷肥882

三、钾肥884

四、微量元素肥886

第五节 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887

一、集中施肥888

二、氮肥施用方法的改良889

三、氮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889

四、测土配方施肥890

第一节 发展概况89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湖南种子工作892

第三章 良种的繁育与推广89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湖南种子工作894

第三节 良种的评选、引进与选育899

一、评选地方良种899

附:1952~1958年评选鉴定出的水稻优良品种900

二、引进外地良种902

三、新品种选育903

第三节 良种的区域试验904

第四节 良种繁育907

一、原种生产基地(原种场)908

二、大田用种生产基地910

三、良种繁育奖励913

一、种子精选914

第五节 种子的精选、检验、检疫914

二、种子检验915

三、种子检疫916

第六节 种子经营916

附录:湖南省种子管理条例918

第四章 植物保护924

第一节 植保机构与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及防治924

一、植物保护机构924

二、病虫的发生与防治926

三、农田鼠害及其防治941

四、农田化学除草941

第二节 病虫预测预报942

一、预测预报机构的建立和发展943

二、预测预报办法的制定与试验944

二、历年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946

四、病虫测报运用科学研究948

第三节 植物检疫950

一、检疫机构的建立和发展950

二、检疫法规的制定951

三、检疫工作开展情况952

四、检疫对象的防治956

第五章 农业技术推广96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湖南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960

一、传统的技术交流和清末官办技术推广事业960

二、民国时期技术推广事业的初创和发展96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965

一、发展过程965

二、推广体制972

第三节 典型农技站选介974

一、宁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974

二、祁阳县肖家村区农业技术站979

三、醴陵市东富乡农业科技站982

第六篇农业管理987

第一章 农业机构987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湖南的农业机构987

一、清末时期987

二、民国时期988

995

一、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民国34年(1945)组织系统表995

二、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民国38年(1949)机构设置情况表996

三、湖南省农业改进所组织规程997

一、省级农业行政机构100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湖南农业机构1003

二、省级农业企事业机构1010

三、地、县农业机构1016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1021

一、农业技术职称的复查、套改与评定1022

二、农业技术职称的整顿与改革1023

第二章 人才培养1027

第一节 省、地(州)农业教育102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教育简述102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教育的发展1031

第二节 县农业教育1042

第三节 农业干部培训1044

一、农业干部训练班1044

三、农业合作干校1046

二、农业干部学校1046

四、农业机械人员的培训1050

五、省、地培训基地的建立1051

第四节 农业广播教育1052

第三章 农业计划工作1054

第一节 农业计划的编制气执行情况105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105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1056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1058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1061

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1062

六、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1063

七、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1066

第二节 农业计划体制改革1075

第四章 农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1081

第一节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1081

一、扶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083

二、支持发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事业1087

第二节 支农资金的有偿使用1089

第三节 农业资金的管理1091

第五章 国际交流1097

第一节 交流概况1097

第二节 对外援建项目1099

一、马里茶树试种技术合作项目1099

二、阿尔及利亚茶树种植可行性考察1099

三、对古巴蔬菜、苎麻种植的指导1099

四、援助越南和平省发展农业1100

五、援助塞拉利昂13个水稻技术推广站项目1101

六、加纳农业合作项目1102

七、柬埔寨水稻科技合作项目1103

八、喀麦隆南部森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可能性考察1104

九、苏丹马拉卡尔水稻试种项目1104

十、赞比亚卡富西农业合作项目1105

十一、援巴巴多斯霍姆蔬菜种植实验中心项目1106

十二、援莱索托王国蔬菜技术合作项目1106

十三、援加纳碾米厂项目1107

十四、援莱索托沼气技术合作项目1108

第三节 利用外资、接受外援1108

一、中澳畜牧项目——南山示范牧场1109

二、澳援零陵地区柑橘示范场1111

三、联邦德国援建长沙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1113

第四节 农业外事往来1114

1991《湖南省志 第8卷 农林水利志 农村经济综述 农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1 长沙:湖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湖北省志  农业  上(1994 PDF版)
湖北省志 农业 上
1994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岱山县农林水利志(1991 PDF版)
岱山县农林水利志
1991
荥阳县志  经济综述  农业  水利  林业  畜牧  农机  第4册(1985 PDF版)
荥阳县志 经济综述 农业 水利 林业 畜牧 农机 第4册
1985
温州市志·农业卷  农村能源志(1993 PDF版)
温州市志·农业卷 农村能源志
1993 温州地方志办公室
温州市志·农业卷  农业经济制度志(1994 PDF版)
温州市志·农业卷 农业经济制度志
1994 温州市农业志编辑部
湖南农业志第1分册( PDF版)
湖南农业志第1分册
湖南农业厅
农村水利水电经济运行(1995 PDF版)
农村水利水电经济运行
1995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湖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1993 PDF版)
湖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1993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湖南农业科研志(1985 PDF版)
湖南农业科研志
1985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汉沽区志(1995 PDF版)
汉沽区志
1995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湖南省志  第8卷  农村水利志水利(1990 PDF版)
湖南省志 第8卷 农村水利志水利
1990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湖南省志  第7卷  综合经济志  物价(1996 PDF版)
湖南省志 第7卷 综合经济志 物价
1996 长沙:湖南出版社
海南省志  第7卷  农垦志(1996 PDF版)
海南省志 第7卷 农垦志
1996 南海摄影美术出版社
吉林省志  卷16  农业志·畜牧(1994 PDF版)
吉林省志 卷16 农业志·畜牧
199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志  卷10  技术监督志(1993 PDF版)
云南省志 卷10 技术监督志
1993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