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志》求取 ⇩

卷一 建置1

一、建置沿革1

(一)县名1

(二)境域1

(三)隶属2

(四)县治2

二、区域区划3

(一)地理位置3

(二)行政区划3

三、区镇概况22

卷二 人口26

一、人口数量26

(一)人口密度27

三、人口分布27

二、人口迁徒27

(二)地域分布28

(三)城乡分布28

(四)行业分布29

四、人口统构30

(一)民族30

(二)性别30

(三)年龄30

(四)文化31

(五)职业32

(六)姓氏33

五、婚姻、家庭34

(一)婚姻34

(一)人口自然增长状况35

(二)家庭35

六、人口生产35

(二)计划生育36

(三)优生优育39

卷三 自然环境40

一、地质构造40

(一)近东西向构造40

(二)北西向构造40

(六)北北西向构造41

(七)南北向构造41

二、地貌41

(五)北北东向构造41

(四)北东向构造41

(三)北西西向构造41

(一)山地42

(二)丘陵44

(三)平原湖区44

三、土壤、植被44

(一)土壤44

(二)植被47

四、水体47

(一)河流47

(二)湖泊52

(三)水库53

(四)塘堰53

(五)渠港53

(一)四季特征54

(二)日照54

五、气候、物候54

(三)气温55

(四)降水57

(五)风、湿度、蒸发量59

(六)物候60

六、自然灾害60

(一)水灾60

(二)旱灾62

(三)风、雹灾害62

(四)其他自然灾害63

七、自然资源63

(一)土地资源63

(二)水资源64

(三)植物资源64

(四)动物资源65

(五)药物资源66

(六)矿物资源68

(七)旅游资源69

卷四 农业71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71

一、封建土地制度71

(一)土地占有状况71

(二)土地租佃关系72

(三)雇工72

二、生产概况72

(一)粮食生产73

(二)油料生产73

(三)经济作物生产73

(一)晚清时期的军垦74

三、军垦、农(林)场74

(四)渔业生产74

(五)畜牧生产74

(六)林业生产74

(二)民国时期的农、林场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6

一、概况76

二、农业经济体制78

(一)所有制形成78

(二)经营体制82

三、农业生产条件85

(一)耕地85

(二)农田基本建设86

(三)农机(工)具86

(四)运输机具89

(一)种植区划90

四、种植业90

(二)耕作制度91

(三)粮食作物91

(四)经济作物96

(五)绿肥104

(六)特产作物105

五、林业106

(一)森林资源与林业区划106

(二)林业生产109

(三)林木管理112

六、畜牧业114

(一)养猪业114

(二)养牛业116

(三)其他畜禽饲养业117

(四)疫病防治118

七、渔业119

(一)渔业资源119

(二)渔业区划120

(三)渔业生产120

(四)养殖技术124

(五)鱼病防治125

卷五 水利126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126

一、堤防126

(一)干堤126

(二)民堤127

(三)堤防管理与防汛131

一、概况132

二、塘堰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32

二、堤防修筑133

三、蓄水设施135

(一)塘堰135

(二)水库136

四、排灌设施142

(一)排灌闸142

(二)渠道及其附属工程设施144

(三)排灌站148

五、河湖治理153

(一)湖泊治理153

(二)河流治理154

六、水文观测155

(一)管理体制157

(二)工程管理157

七、水利工程设施管理157

八、防汛抗旱158

(一)机构158

(二)防汛管理159

(三)抗旱调度159

卷六 乡镇企业160

一、概况160

二、行业164

(一)种植及养殖业164

(二)工业167

(三)其他行业176

(二)劳动工资管理179

三、企业管理179

(一)生产管理179

(三)供销管理180

(四)财务管理181

卷七 工业183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183

一、采矿业183

二、电力工业185

三、加工业185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修械、被服业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89

一、概况189

二、工业经济体制192

(一)所有制形式192

(二)管理体制197

三、工业门类199

(一)采煤及煤制品业199

(二)电力工业200

(三)冶金、机械工业206

(四)建筑材料及排金属矿采选业209

(五)纺织工业213

(六)皮革、缝纫工业216

(七)化学工业217

(八)印刷、造纸及纸制品业220

(九)食品饮料制造业221

(十)电气器材制造业225

(十一)金属制品业225

(十二)饲料工业226

(十三)其他工业227

卷八 交通228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228

一、陆路交通228

(一)道路228

(二)桥梁、渡口229

(三)陆运工具232

二、水路交通232

(一)航道232

(二)水运工具232

(三)运输行帮233

三、重要交通集镇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35

一、概况235

(一)航道236

二、水运236

(二)港埠、渡口237

(三)运输工具242

(四)运输组织243

(五)运输量244

三、陆运246

(一)公路246

(二)工具251

(三)组织机构253

(四)货运255

(五)客运256

(一)管理机构259

五、交通运输管理259

(二)装卸搬运量259

(二)生产工具259

(一)组织259

四、装卸搬运259

(二)车般管理260

(三)运输管理261

(四)安全管理261

(五)驾驶员管理262

(六)管养费征收262

卷九 邮电264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264

一、驿传264

二、邮政264

三、电信265

(一)长途电话265

一、概况2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66

(二)电报266

(三)县内电话266

二、邮政267

(一)邮路267

(二)设备269

(三)业务269

三、电信270

(一)线路270

(二)设备271

(三)业务271

四、邮电管理273

(一)机构273

(三)财务管理274

(二)业务管理274

卷十 城乡建设275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275

一、集镇建设275

二、乡村建设2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76

一、概况276

二、建设规划277

(一)城镇建设规划277

(二)乡村建设规划278

三、建筑设计施工278

(一)设计机构和人员278

(二)建筑施工机构和队伍278

(三)施工设备279

(一)漕河镇280

四、县辖镇建设现状280

(二)蕲州镇284

(三)管窑镇287

五、建制镇建设现状288

(一)大同镇288

(二)张塝镇288

(三)望天畈镇288

(四)刘河镇288

(五)横车镇289

(六)彭思镇289

(七)茅山镇289

六、农村集镇建设现状289

(一)中心集镇289

七、乡村建设现状290

(二)农村集镇290

八、环境保护291

(一)机构291

(二)现状291

(三)措施291

九、城镇房地产管理292

(一)管理机构292

(二)公房管理292

(三)公地产管理295

(四)私有房地产管理296

卷十一 商业297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297

一、市场297

(一)集市297

(二)县外市场298

(一)行业及商户299

二、私营商业299

(二)行帮301

三、合作商业302

(一)县府组建的合作商业302

(二)中共领导的苏区合作社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3

一、概况303

二、商业经济体制307

(一)所有制形式307

(二)管理体制309

(一)农业生产资料购销311

三、生产资料购销311

(二)工业生产资料购销313

(三)煤炭、石油购销314

四、粮油购销314

(一)粮食购销314

(二)油脂油料购销317

五、棉麻购销318

(一)棉花购销318

(二)苎麻购销318

(三)黄(红)麻购销318

(四)土纸购销319

(三)皮油购销319

(六)干(鲜)果品购销319

(五)烟叶购销319

(二)桐油购销319

(一)茶叶购销319

六、土特产品购销319

七、副食品购销320

(一)牲猪购销320

(二)鲜蛋购销321

(三)鲜鱼购销321

(四)食糖购销321

(五)食盐购销321

(六)饮料酒购销321

(七)卷烟购销321

(八)糕点糖果购销321

(九)其他副食品购销322

八、日用百货购销323

九、针纺织品购销325

十、五交化产品购销326

十一、废旧品及日用杂品购销327

十二、文化用品购销328

十三、药品、药械购销328

(一)中药材购销328

(二)西药材及医疗器材购销328

十四、对外贸易331

(一)概况331

(二)出口商品331

十五、饮食服务业333

(一)饮食业333

(二)服务业333

(二)芦课335

一、岁入335

(一)田赋335

卷十二 财政335

晚清时期335

(三)杂税336

二、岁出336

中华民国时期337

一、机构337

二、体制337

三、收入338

(一)田赋及附加338

(二)税捐339

四、支出341

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财政343

一、机构343

一、概况344

二、收支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44

二、财政收入348

(一)预算内收入348

(二)地方自筹收入359

三、财政支出360

(一)预算内支出360

(二)预算外支出368

四、财政管理371

(一)乡(镇)级财政管理371

(二)预管、决算管理372

(三)预算外资金管理372

(四)税收管理373

(五)企业财务管理374

(六)农业财务管理375

(七)行政事业财务管理376

(八)财务监督379

(九)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380

卷十三 金融38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382

一、货币382

二、金融384

(一)民间金融384

(二)合作金融386

(三)官商合办金融3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89

一、概况389

(三)中国工商银行蕲春县支行391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蕲春县支行391

(一)中国人民银行蕲春县支行391

(二)中国农业银行蕲春县支行391

二、金融保险机构391

(五)农村信用合作社392

(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蕲春县支公司392

三、人民币流通及管理392

(一)流通392

(二)管理394

四、国办金融机构业务397

(一)存款397

(二)贷款401

(三)金融信托409

(四)代理业务409

(一)资本410

五、合作金融机构业务410

(二)存贷业务411

(三)代理业务413

六、保险业务414

(一)承办险种414

(二)保险费率414

(三)保量、保额及保费收入414

(四)理赔415

一、晚清时期的工商行政416

(一)管理机构416

(二)管理事项416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416

工商行政管理416

卷十四 工商行政管理·物价工商行政管理416

二、民国时期的工商行政417

(一)管理体制417

(二)登记、注册管理417

(三)市场管理417

三、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工商行政419

(一)机构419

(二)管理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19

一、概况419

二、市场管理421

(一)贸易货栈管理421

(二)市场整顿422

(三)集市贸易管理422

(一)企业登记423

三、工商企业登记管理423

(二)监督管理424

四、经济合同、商标与广告管理425

(一)经济合同管理425

(二)商标注册与商标保护425

(三)广告管理426

五、个体工商户管理426

六、经济监督检查427

物价428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428

一、部分商品价格428

二、物价管理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30

一、商品价格430

二、商品比价431

三、商品差价435

(一)地区差价435

(二)批零差价436

(三)购销差价436

(四)质量差价436

(五)季节差价436

四、非商品收费436

(一)汽车运价436

(二)电价436

(三)邮电资费436

(四)中小学收费437

(五)医疗卫生收费438

五、物价监督检查438

(一)中国共产党在蕲组织439

卷十五 政党·社团·政协439

一、政党439

(二)中国国民党在蕲组织472

(三)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在蕲组织474

(四)中国青年党在蕲组织474

(五)中国民主社会党在蕲组织474

二、社会团体475

(一)农民团体475

(二)工人团体477

(三)青年团体479

(四)妇女团体481

(五)少年儿童团体482

(六)工商业者团体482

(一)领导机构483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蕲春县委员会483

(二)办事机构485

卷十六 政权486

晚清时期486

一、清朝的蕲州政权486

(一)州级政权机构486

(二)州以下政权机构487

二、太平天国的蕲州政权487

(一)县级政权机构487

(二)县以下政权机构487

中华民国时期488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蕲春政权488

(一)县级政权机构488

(二)基层政权机构488

(一)县级政权机构489

二、南京政府时期的蕲春政权489

(二)区、乡政权机构491

三、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权491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机构491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机构492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机构4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99

一、县级政权机构499

(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99

(二)蕲春县人民代表大会501

(三)县政府机构503

二、基层政权机构507

(一)乡(公社)人民(社员)代表大会507

(五)县人民检察院507

(四)县人民法院507

(二)政府机构508

卷十七 司法509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509

一、晚清时期的司法509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司法509

三、南京政府时期的司法510

(一)社会治安510

(二)检查、审判510

四、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司法511

(一)苏维埃政权时期的司法511

(二)各边县政权时期的司法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12

一、概况512

(一)镇压反革命513

二、公安513

(二)打击刑事犯罪514

(三)治安管理515

(四)消防与内保516

三、检察516

(一)刑事检察516

(二)经济检察517

(三)法纪检察517

(四)法律监督517

(五)监所监察517

(二)刑事审判519

(一)审级权限及审判原则519

四、审判519

(三)民事审判520

(四)经济案件审判520

(五)甄别520

五、司法行政520

(一)律师事务520

(二)公证521

(三)普法宣传521

(四)民间调节521

(五)乡规民约521

(二)职能522

(一)机构522

二、褒扬恤典522

(一)褒扬52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522

卷十八 民政522

一、管理机构及职能522

(二)恤典523

三、赈灾与慈善事业523

(一)赈灾523

(二)慈善事业524

四、保甲编组及乡保人员培训524

(一)保甲编组524

(二)乡保人员培训5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25

一、概况525

二、褒扬526

(一)牺牲病故人员抚恤527

(二)残废人员抚恤527

三、抚恤527

四、优待530

五、安置532

(一)复员军人安置532

(二)退伍军人安置532

(三)地方休息干部安置533

(四)军队休息干部安置533

(五)移民安置533

(六)城镇居民下放安置534

六、社会救济534

(一)贫困户救济534

(二)灾难救济535

(三)特别救济536

七、社会福利537

(一)无依靠孤寡老幼人员供养537

八、支援革命老根据地建设与扶贫538

(二)残疾人员安置538

(三)流浪人员收容遣送538

九、婚姻登记539

十、殡葬工作539

十一、拥军支前与历史遗留问题处理540

(一)拥军支前540

(二)处理“中原突围”历史遗留问题540

卷十九 人事·劳动工资542

人事54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542

一、行政人员编制542

(一)晚清时期542

(二)民国时期542

(二)民国时期543

(一)晚清时期543

二、职官及职员选用办法543

三、公务员考评5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44

一、概况544

二、编制545

三、选用546

四、调配546

五、考核、奖惩546

劳动工资547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547

一、人员聘(雇)用547

二、人员薪金547

三、退休与抚恤550

一、概况5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51

二、劳动管理555

三、工资管理559

四、劳动保护、生活福利、劳动保险565

卷二十 军事57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572

一、晚清时期地方军事机构及武装572

二、民国时期地主军事机构及武装573

(一)县级军事机构573

(二)县属武装573

三、兵役制度575

(一)清代的兵役制575

(二)民国时期的兵役制575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576

(一)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武装576

四、中共领导的地方革命武装576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地方武装581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武装587

五、军事设施590

六、地方驻军596

七、重大战事及军事活动5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14

一、军事机构614

二、驻县部队617

三、兵役617

四、民兵618

五、人民防空620

二、书院624

一、州学624

晚清时期624

卷二十一 教育624

三、塾学625

四、新式学堂625

五、学政与经费626

(一)学政626

(二)经费626

中华民国时期634

一、私塾与族学635

(一)私塾635

(二)族学635

二、小学教育635

(一)学校635

(三)课程637

(二)学制637

(四)教材638

(五)教师638

三、中学教育640

(一)学校设置640

(二)学制640

(三)课程设置640

(四)教材640

(五)教师640

四、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640

(一)师范教育640

(二)职业教育643

五、成人教育、社会教育643

(三)管理制度644

(二)管理体制644

(一)主管机构644

六、教育管理644

七、教育经费6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47

一、概况647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647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648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649

二、普通学校教育650

(一)幼儿教育650

(二)小学教育650

(三)中学教育654

(一)师范教育657

三、中等专业教育657

(二)农民中等专业教育658

四、高等教育658

(一)普通高等教育658

(二)成人高等教育659

五、职业教育659

(一)就业教育659

(二)在职培训 660

六、业余教育661

(一)农民业余文化教育661

(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663

七、教育管理664

(一)行政管理664

(三)学校管理665

(二)人事管理665

(一)教育经费667

八、教育经费、教育设施667

(二)教育设施670

卷二十二 科学技术671

一、概况671

二、科技组织672

(一)科技队伍672

(二)科研机构673

(三)科研服务机构673

(二)中医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蕲春分会674

(三)教学研究会674

(一)科学技术协会674

三、学术团体674

(四)农学会675

(五)其他学术团体675

四、科技普及675

(一)科技宣传675

(二)科技培训675

(三)科技咨询675

(四)科技示范675

五、科研成果及科技推广676

(一)农业676

(二)工业678

(三)卫生679

(二)计划管理680

(一)机构680

(四)其他680

六、科技管理680

(三)经费管理681

(四)情报管理681

(五)成果管理681

七、计量681

(一)民生计量681

(二)工业计量682

八、气象观测、预报682

(一)观测682

(二)预报68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683

一、官办文化机构及活动683

卷二十三 文化683

二、民间文化组织及活动684

三、传统文化活动6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86

一、概况686

二、文化事业688

(一)群众文化688

(二)图书发行、阅览690

(三)电影发行、放映694

(四)文艺表演696

三、文学艺术699

(一)文学创作699

(二)戏剧701

(三)民间曲艺702

(四)民间音乐703

(六)民间美术714

(五)民间舞蹈714

(七)书法715

四、档案716

(一)机构设施716

(二)馆藏717

(三)管理与利用717

五、文物717

(一)古文化遗址717

(二)古迹718

(三)出土文物721

(四)革命遗址725

(五)烈士墓726

中华民国时期727

卷二十四 报刊·广播·电视7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29

一、概况729

二、报刊729

(一)报纸729

(二)出版物管理730

三、有线广播730

(一)技术装备730

(二)线路网络730

(三)节目安排731

(四)收听与组稿732

四、电视732

(二)中药733

一、中医、中药733

(一)中医733

卷二十五 卫生733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733

二、西医、西药734

(一)西医734

(二)西药735

三、疫病及防治735

(一)疫情735

(二)预防735

四、医药管理736

(一)行医管理736

(二)药品管理736

五、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医院7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37

一、概况737

(一)环境卫生740

二、社会卫生740

(二)工业劳动卫生741

(三)农业劳动卫生741

(四)饮水卫生742

(五)食品卫生742

三、疫病防治743

(一)血吸虫病防治743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746

(三)寄生虫病防治748

(四)皮肤病防治748

(五)地方病防治752

四、医疗753

(一)医疗机构753

(二)医疗技术队伍755

(四)医疗技术757

(三)医疗设备757

(五)医疗制度758

(六)医疗活动759

五、医药761

(一)中医药761

(二)西医药763

(三)中西医结合763

(四)骨伤科764

六、妇幼保健764

(一)机构及人员764

(二)新法接生764

(三)多发病的防治765

(四)妇女保健765

(一)医政766

(五)儿童保健766

七、医政、药政766

(二)药政768

卷二十六 体育770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770

一、民间体育770

二、学校体育7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71

一、概况771

二、民间传统体育772

三、职工体育773

四、农民体育773

五、学校体育773

六、体育竞赛774

七、体育培训777

八、体育设施777

卷二十七 民俗·方言779

民俗779

一、生产习俗779

(一)种植习俗779

(二)饲养习俗780

(三)林业生产习俗781

(四)手工业生产习俗781

(五)商业活动习俗781

二、生活习俗782

(一)服饰782

(二)饮食784

(三)居室785

(四)用具786

三、岁时习俗787

(一)传统节日787

(二)农事节令788

四、礼仪习俗789

(一)婚嫁789

(二)生育791

(三)生日791

(四)交往791

(五)丧葬792

五、医俗793

(一)求鬼神793

六、乡里风尚794

(一)宗族794

(二)信偏方794

(二)家庭795

(三)婚姻795

(四)结社795

(五)崇尚796

(六)信仰796

方言797

一、语音797

(一)声、韵、调797

(二)蕲春方言与普通话声韵比较800

(三)方言分区802

(四)方音转化802

(一)方言词汇(包括词组)803

二、词汇803

(二)方言词汇变增807

三、语法809

四、附录810

卷二十八 宗教·帮会812

一、宗教812

(一)佛教812

(二)道教815

(三)基督教816

二、帮会820

(一)汉留820

(二)大刀会821

(三)一贯道821

(七)老君坛822

(六)同善社822

(四)孔圣道德会822

(五)普化门822

卷二十九 人物824

人物传824

一、政治人物824

二、军事人物839

三、科教文卫人物847

四、其他人物854

人物录859

一、政治人物859

二、军事人物862

三、科教文卫人物866

四、其他人物871

人物表874

一、概述885

卷三十 著述885

二、主要著作人物及其代表书目886

三、诗文辑录895

附录900

一、历代州(县)志编纂概况900

二、《蕲春县志》编纂委员会901

(一)组成人员901

(二)《蕲春县志》顾问903

(三)《蕲春县志》总纂人员903

(四)县志办公室组成人员903

(五)县(史)志编辑室负责人904

(六)《蕲春县志》编辑人员904

三、部门志编修人员名录904

四、参考资料要目906

后记908

1997《蕲春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北省蕲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7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