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志》求取 ⇩

概述1

序言1

四、气候特征2

凡例7

大事记7

第一章 县境43

第一节 位置43

第二节 沿革43

第一篇 地理志43

第三节 区划44

第二章 县城 乡镇47

第一节 县城47

第二节 乡镇48

李渡镇48

温圳镇48

三里乡49

赵埠乡50

二塘乡50

梅庄乡50

前坊乡51

南台乡51

架桥乡52

七里乡52

钟陵乡52

罗溪乡53

池溪乡53

凰岭乡54

泉岭乡54

云桥乡55

张公乡55

前途乡56

文港乡56

下埠集乡56

衙前乡57

白圩乡57

长山晏乡58

军山湖乡58

茅岗乡58

捉牛岗乡59

第三章 人口59

第一节 历代人口59

第二节 人口分布62

一、民族63

二、文化63

三、职业63

第四节 寿命调查63

第三节 人口构成63

第五节 计划生育64

一、机构64

二、措施64

三、效果65

第四章 地貌 地质65

第一节 地貌65

第二节 地质66

第五章 山脉 水系67

第一节 山脉67

第二节 河流68

一、抚河68

二、信河69

三、境内河流69

第三节 湖泊69

一、军山湖69

二、内青岚湖69

一、土壤分类70

第一节 土壤70

第六章 土壤 植被70

六、洋坊湖、韩家湖70

五、金溪湖70

四、陈家湖70

三、外青岚湖70

二、土壤分布76

第二节 植被77

第七章 气候 物候77

第一节 气候77

一、气温77

二、雨量79

三、霜期82

第二节 物候84

一、植物候84

三、非生物候87

二、动物候87

第八章 自然资源88

第一节 植物资源88

第二节 动物资源88

第三节 矿物资源89

第四节 地下水90

第九章 自然灾害91

第二篇 农业志95

第一章 土地制度9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95

一、土地占有状况95

二、剥削形式96

一、土地改革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97

二、农业合作化99

三、人民公社化99

第二章 经营管理99

第一节 个体经营99

第二节 集体经营100

一、合作社经营100

二、公社经营100

三、农业生产责任制101

第三章 耕地 作物 产量102

第一节 耕地102

第二节 作物104

一、种类104

三、作物结构105

二、布局105

一、粮食106

第三节 产量106

二、油料107

三、棉花107

四、其他107

第四章 农业技术109

第一节 耕作制度109

一、民国年间水田、旱地复种情况109

二、建国后水田、旱地复种情况109

第二节 品种改良110

一、水稻110

二、小麦110

六、芝麻111

八、红薯111

七、花生111

三、大豆111

五、油菜111

四、棉花111

第三节 栽培技术112

一、水稻112

二、棉花112

第四节 植物保护113

一、病虫害113

二、植保措施113

第五章 农作机具114

第一节 传统农具114

第二节 农具改良、农机推广115

第三节 农机管理117

第六章 红壤改良118

第一节 红壤状况118

一、红壤肥力118

二、红壤耕地118

第二节 利用改良119

一、用地养地119

二、综合治理121

第七章 多种经营123

第一节 种植业123

一、蔬菜123

三、果124

二、瓜124

四、茶叶125

五、甘蔗125

六、烟叶126

七、麻126

八、莲藕、荸荠126

九、药材126

第二节 其他127

一、养殖127

二、采集127

三、狩猎128

第八章 国营农场128

第一节 水稻原种场128

第三节 长山垦殖场129

第二节 旱作物原种场129

附:省属场130

第四节 蚕桑场130

第三篇 林业志131

第一章 森林资源131

第一节 宜林山地131

一、有林地131

二、无林荒山132

第二节 林木种类132

一、用材林132

二、防护林132

三、薪炭林132

第二章 植树造林133

一、采种133

第一节 采种育苗133

四、经济林133

第三节 林木分布133

五、竹林133

二、育苗135

第二节 人工造林135

第三节 红壤造杉135

第四节 幼林抚育136

一、垦复136

第三章 森林保护137

第一节 护林机构137

二、整枝137

三、施肥137

第二节 护林防火138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38

第四节 林业“三定”138

第四章 林场 苗圃140

前岭林场140

北岭林场140

麻山林场140

大公岭林场140

观花岭林场141

红旗林场141

石灰岭林场141

油茶分场142

林木良种场142

苗圃142

第四篇 畜牧业志143

第一章 饲养143

第一节 牲畜143

一、牛143

二、猪145

三、羊、兔147

第二节 家禽148

第二章 繁殖148

第一节 种牛繁殖148

第二节 种猪繁殖149

第三节 种鸡繁殖149

第一节 疫情150

第三章 防治150

一、预防152

二、检疫152

三、包医152

第二节 措施152

第五篇 渔业志155

第一章 渔业资源155

第一节 水域155

一、湖泊155

第二节 鱼类156

一、天然鱼类156

二、人工孵化鱼类156

三、河港156

二、塘、库156

三、水生动、植物157

第三节 饵料157

一、浮游植物157

二、浮游动物157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157

四、底栖动物157

第二章 天然捕捞158

第一节 队伍158

第二节 渔具158

第三节 产量159

第三章 人工养殖160

第一节 鱼类养殖160

一、鱼苗、鱼种160

二、放养161

一、河蚌育珠162

第二节 河蚌育珠、螃蟹养殖162

二、螃蟹养殖163

第四章 渔政163

第一节 规章制度163

一、作业时间、地段渔具163

二、禁湖、禁港163

第二节 行政管理164

一、机构164

二、措施164

第一章 圩堤工程165

第一节 旧圩堤165

第六篇 水利志165

第二节 建国后兴建圩堤166

第三节 冬修夏防168

一、冬修168

二、夏防168

三、管护169

第二章 排涝169

第一节 排渍道169

第二节 电排站170

第三节 电站管理173

第三章 蓄水灌溉173

第一节 陂塘173

第二节 水库173

第一节 闸坝176

第四章 引水灌溉176

第二节 渠道177

第五章 提水灌溉178

第一节 水车178

第二节 机电灌溉站178

第七篇 工业志187

第一章 匠铺 作坊187

第二章 机械 造船188

第一节 机械制造188

第二节 船舶修造192

第三章 煤炭 电力193

第一节 煤炭开采193

一、发电194

第二节 电力194

二、变电196

三、输电197

四、用电197

五、电器生产197

第四章 建材 化工198

第一节 建筑材料198

第二节 化工生产200

第五章 轧花 纺织201

第一节 轧花201

第二节 纺织201

第六章 食品加工203

第一节 粮油加工203

第二节 酿酒205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206

第七章 印刷 造纸207

第一节 印刷207

第二节 造纸208

第八章 毛笔毛刷加工208

第一节 毛笔208

第二节 毛刷209

第九章 其他工业210

第一节 陶瓷210

一、陶器210

第二节 缝纫211

第三节 制革211

二、瓷器211

第四节 鞭爆、焰花212

第五节 牛角制品212

第十章 工业管理2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3

第二节 经营管理213

一、生产计划213

二、经营方法213

三、管理体制214

四、经济承包责任制214

第八篇 交通邮电志215

第一章 交通215

第一节 公路215

一、公路建设215

二、运输工具217

三、运输量218

第二节 航运219

一、航道219

二、码头、渡口220

三、运输工具221

四、水运量222

第三节 铁路223

一、铁路建设223

二、铁路运输223

第四节 桥梁224

一、便道桥224

二、公路桥225

三、铁路桥229

第五节 交通管理229

一、公路监理229

二、公路养护230

三、船舶监理231

第二章 邮电231

第一节 邮政231

一、铺、所231

二、邮路233

三、邮递238

四、邮件238

五、报刊发行239

一、电话240

第二节 电信240

二、电报241

三、传真242

第三节 邮电管理242

第九篇 城乡建设志245

第一章 县城建设245

第一节 街道245

第二节 建筑246

第三节 供水247

第四节 绿化248

第二章 村镇建设248

第一节 村庄248

第三节 房屋特点250

第二节 集镇250

第三章 建筑企业251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253

第一节 房产管理253

第二节 地产管理254

第三节 白蚁防治255

第五章 环境保护255

第一节 环境污染255

第二节 环保措施256

第十篇 商业志259

第一章 私营商业259

第二章 公私合营商业260

第三章 国营商业260

第二节 商品销售261

第一节 商品购进261

第三节 经营管理265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270

第一节 产品购进271

第二节 产品供应274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274

二、日用杂品茶果供应275

三、供销系统所属各公司和合作商店275

第五章 对外贸易279

第一节 出口物资280

第二节 外贸生产基地282

二、粮油店284

一、收购284

第二节 粮油购销284

第一节 谷场 粮油店284

一、谷场284

第六章 粮油商业284

二、销售285

第三节 粮油储运286

一、储存286

二、调运287

第十一篇 财政金融志289

第一章 财政289

第一节 收入289

一、清代的收入289

二、民国时期的收入289

三、建国后的收入291

第二节 支出294

一、清代的支出294

二、民国时期的支出294

三、建国后的支出296

第三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301

一、预算管理301

二、压缩社会集团的购买力301

第二章 税务302

第一节 农业税302

一、清代田赋302

二、民国时期田赋303

三、建国后的农业税303

二、民国时期工商税308

一、清代工商税308

第二节 工商税308

三、建国后的工商税309

第三章 金融315

第一节 金融机构315

一、当铺315

二、钱庄315

三、银行315

第二节 工商信贷316

一、贷款业务316

二、存款业务316

第三节 农村金融321

一、发放农贷321

二、信用合作323

第四节 储蓄325

第五节 城乡保险326

第六节 货币流通326

第七节 公债发行329

第八节 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贷款329

第十二篇 经济综合管理志331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331

第一节 计划编制331

第二节 执行情况332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335

第一节 集市贸易管理335

第二节 企业登记335

第四节 商标注册336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336

第三章 物价管理33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物价339

第二节 建国后的物价339

一、审批物价339

二、管理措施341

第四章 物资管理343

第一节 物资销售344

第二节 计划物资供应344

一、金属、机电、轻化建材供应344

二、木竹供应347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348

一、县委351

第一节 组织机构351

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志35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51

二、区委及基层党委352

三、党支部352

第二节 党员状况352

一、党员发展352

二、党员分布355

三、党员教育355

第三节 县党代会356

第四节 县委领导成员更迭357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35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358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358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359

第四章 群众团体359

第一节 工人团体359

一、组织概况359

二、全县工人代表大会359

第二节 农民团体362

一、农民协会362

二、贫农、下中农协会362

第三节 青年团体362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362

一、组织概况365

二、妇女代表大会365

第四节 妇女团体365

二、三民主义青年团365

三、主要活动纪略366

第五节 工商团体366

一、商会366

二、工商业联合会366

第六节 文化科技学术团体367

一、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367

二、县科学技术协会368

三、县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368

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7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71

第一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371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371

第十四篇 政权志371

二、人民代表大会372

第二章 政府375

第一节 清朝县衙375

一、机构设置375

二、知县更迭376

第二节 民国政府376

一、机构设置376

二、县长(知县)更迭378

附:县参议会379

第三节 人民政府381

一、机构设置381

二、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更迭383

第三章 人民政协384

第一节 组织机构384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384

第三节 领导人员更迭386

第十五篇 公检法志387

第一章 沿革387

第二章 治安388

第一节 治安管理388

一、清匪反霸388

二、镇压反革命388

三、对反动党团登记388

一、民国时期的户籍管理389

第二节 户籍管理389

附:同善社、一贯道389

四、取缔反动会道门389

二、建国后的户籍管理390

第三节 消防391

一、民国时期的消防391

二、建国后的消防391

第三章 检察392

第一节 刑事检察392

第二节 经济检察392

第三节 法纪检察392

第四节 监所检察393

第四章 司法393

第一节 案件审理393

一、刑事审判393

三、经济审判394

二、民事审判394

第二节 民事调解395

一、调解组织395

二、调解情况395

第三节 公证业务395

第四节 法律顾问396

第十六篇 民政志397

第一章 选举397

第二章 社会救济39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赈济398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救济398

一、济贫、抚贫扶优398

第二节 敬老院399

第三节 农村“五保”399

第三章 社会福利399

第一节 社会福利厂(店)399

二、自然灾害救济399

第四章 拥军优属400

第一节 支前400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时的支前400

二、抗美援朝时的支前400

第二节 优抚400

一、节日慰问400

二、烈士褒扬400

三、发放抚恤金400

四、发放残废金400

七、优待劳动日401

五、定期定量补助401

六、代耕401

八、发放优待金402

第三节 安置402

第五章 侨务404

第六章 婚姻登记、殡葬改革405

第一节 婚姻登记405

第二节 殡葬改革406

第十七篇 劳动人事志407

第一章 劳动407

第一节 劳动就业407

三、工资调整408

二、改革工资制度408

一、供给制与工资制408

第二节 劳动工资408

第三节 劳保福利410

一、劳保用品410

二、福利基金411

第四节 上山下乡、精简下放411

一、上山下乡411

二、精减职工411

三、干部下放412

四、知青插队412

第二章 人事412

第一节 任用制度412

二、民国时期县政府人员413

一、清末县衙人员413

第二节 人员编制413

三、建国后的国家干部414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415

第十八篇 军事志417

第一章 兵役4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抽丁41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志愿、义务兵417

第二章 地方武装418

第一节 清末团练418

第二节 民国自卫大队418

第三节 建国后的县大队418

第四节 民兵418

三、军事训练419

四、政治工作419

一、组织建制419

二、武器装备419

五、战备执勤420

第三章 驻军420

第一节 清末防兵420

第二节 民国驻军420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421

第四章 重大兵事421

第一节 红巾军战斗在进贤421

第二节 太平军在进贤的反清斗争421

第三节 北伐军克进贤422

第四节 进贤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422

第五节 人民解放军解放进贤423

第一章 文化机构425

第一节 文化馆、站425

一、县文化馆425

第十九篇 文化志425

二、乡镇文化站426

第二节 图书馆426

第三节 县新华书店426

第四节 县电影发行公司427

第五节 县档案馆427

一、沿革427

三、案卷428

四、利用428

二、设施428

第二章 表演团体429

第一节 戏班429

第二节 采茶剧团429

第三章 群众文化430

第一节 业余创作430

第二节 业余演出434

一、会演434

二、调演434

第三节 民间曲艺434

一、灯彩434

二、道情、快板、莲花乐435

三、民歌435

第一节 报刊443

第二节 广播443

第四章 新闻443

第三节 电视444

第五章 文物、名胜444

第一节 文物444

一、古桥444

二、古遗址445

三、古寺庙447

四、古墓葬451

五、古牌坊454

第二节 名胜454

一、栖贤山454

二、麻山455

三、望夫岭456

四、五龙冈456

五、南箕峰456

第二十篇 教育志457

第一章 旧式教育457

第一节 私塾457

第二节 社学458

第三节 书院459

第二章 普通教育460

第一节 幼儿园460

第二节 小学460

第三节 中学464

第一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468

第三章 半工半读教育468

第二节 农业中学470

第四章 专业教育470

第一节 师范470

第二节 其他专业学校471

一、县卫生学校471

二、县工业、林业、水产学校471

第五章 业余教育471

第一节 扫盲471

第二节 县机关干部学校472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进贤县教学班472

第四节 县职工夜校472

一、县教育局(科)473

二、乡镇辅导站473

第六章 教育管理473

第一节 教育行政473

第五节 成人自学考试473

第二节 教学研究474

第三节 教育经费474

第四节 教师队伍475

第二十一篇 科技志477

第一章 科研项目及成果477

第一节 项目477

第二节 科研成果482

第二章 科普活动487

第三章 科技队伍建设487

第一章 群众体育489

第一节 农村体育489

第二十二篇 体育志489

第二节 职工体育490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490

第二章 学校体育490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490

第二节 业余体校491

第三节 体育教师491

第三章 体育设施491

第四章 竞赛活动492

第二十三篇 卫生志495

第一章 医疗495

第一节 中医中药495

一、中医495

二、中药496

第二节 西医西药497

一、西医497

二、西药497

第三节 医疗设施498

一、县人民医院498

二、县中医院498

三、中心卫生院498

四、乡、镇卫生院499

第二章 防疫保健499

第一节 卫生防疫499

一、预防接种499

二、传染病防治501

一、妇科病查治503

第二节 妇幼保健503

二、新法接生504

三、婴幼儿保健504

第三章 除害灭病505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505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506

一、麻风病506

二、其他地方病506

第四章 医疗管理507

第一节 医疗制度507

一、公费医疗507

二、合作医疗507

第四节 医疗队伍508

第三节 药品检验508

第二节 医政508

第二十四篇 血防志511

第一章 疫病流行511

第一节 疫区511

第二节 疫情512

第二章 疫病防治512

第一节 血防机构512

第二节 查螺灭螺513

一、查螺513

二、灭螺513

第三节 查病治病515

一、查病515

二、治病515

第四节 防护517

第三章 疫区新貌518

第二十五篇 社会志519

第一章 姓氏519

第二章 宗教519

第一节 佛教519

第二节 道教520

第三节 天主教520

第四节 基督教521

第三章 风俗522

第一节 生活习惯522

三、住房523

四、礼节与娱乐523

二、饮食523

一、衣着523

第二节 时节524

一、春节524

二、清明节524

三、端午节524

四、中元节525

五、中秋节525

六、重阳节525

第三节 婚丧喜庆525

一、婚嫁525

四、丧葬526

五、庙会526

三、寿祝526

二、生育526

第四章 方言527

第一节 语系527

第二节 语音527

一、声母527

二、韵母528

三、声调529

第三节 词汇529

一、词语的主要特点529

二、特殊词汇举例530

第四节 语法534

一、几种有特色的构形法534

二、几种句子结构上的特点536

第五节 歇后语537

一、社会生活538

第六节 谚语539

二、气象农事543

第五章 人民生活546

第一节 城乡人民收入变化546

一、职工家庭平均收入变化546

二、农民收入变化547

第二节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547

一、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547

二、职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548

第三节 住宅条件改善549

第四节 储蓄存款增加550

第五节 文化教育水平和卫生条件的变化550

第一节 许逊捉孽龙551

第六章 民间传说551

第三节 康王的传说552

第四节 舒芬的故事552

第二节 渐岭山552

第五节 伍子胥过境553

第六节 墨池553

第七节 包真人飞升的故事554

第二十六篇 人物志555

第一章 人物传555

董源555

徐熙555

巨然556

晏殊556

吴居厚558

晏几道558

晏敦复559

万福560

张臬561

舒芬561

傅炯563

万潮563

曾钧564

饶伸565

傅冠566

胡奇伟567

傅宏烈567

李瑞清569

桂瑞藩570

何焕奎571

朱仙舫572

何龙恩573

雷水镜574

李世璋574

饶来杰575

方正576

陶植柳577

周从吾577

罗时有578

徐梗生578

吴雷鸣579

齐钌根580

齐伯良581

龚同连583

傅正喜583

王建平584

第二章 知名人士传略585

第三章 进贤县籍职官学位587

第四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609

附录615

第一部分 文献辑存615

第二部分 诗文辑录628

第三部分 进贤县历代旧志序639

编后记657

1989《进贤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西省进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总纂朱啸秋 1989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