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保护》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1

一、生态学思想的萌芽2

(一)管仲的朴素生态思想3

(二)荀况的生态思想4

二、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6

(一)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6

(二)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开发关系的新阶段7

(三)环境保护思想的进一步完善11

(四)唐代保护生物资源的斗争12

(五)对生态平衡的初步认识13

三、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机构16

(一)虞的性质和职责16

(二)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17

(三)先秦环境保护机构20

(四)秦汉至南北朝的环境保护机构22

(五)隋唐以后的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机构24

(一)先秦的某些法令26

四、古代的环境保护法令26

(二)中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27

(三)历代的环境保护法令29

五、中国古代的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29

(一)植树造树29

(二)古代的行道树33

(三)古代的森林保护36

(一)古代苑囿的性质及其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作用39

(二)先秦39

六、古代的苑囿园池39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40

(四)隋唐至明清43

(五)其它保护地45

七、国土与环境整治46

(一)《禹贡》的价值46

(二)周代的国土整治46

(三)秦汉以后的国土整治47

主要参考文献48

一、中国历史上环境变迁的概况50

(一)远古的环境状况50

第二章 古今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50

(二)上古的环境55

(三)中古以来的环境56

二、森林的古今变迁57

(一)黄土高原的森林变迁58

(二)北京地区的森林变迁62

(三)湘江下游地区森林的变迁63

(四)几点结论65

三、水土流失的历史渊源66

(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67

(二)南方水土流失的渊源70

四、中国沙漠化的历史过程72

(一)过度垦殖引起的沙化73

(二)森林破坏引起的沙化76

(三)战乱加剧沙漠化77

(四)不适当的水利建设引起的沙漠化78

(五)必要的结论80

五、历史时期的湖泊湮废81

(二)水源断绝引起的湖泊湮废82

(一)围垦引起的湖泊湮废82

(三)淤积引起的湖泊湮废84

(四)洞庭湖的缩小85

六、历史上的城市水源和排水问题88

(一)水源问题由来已久88

(二)古代西安的水源问题90

(三)北京历史上的水源问题92

(四)杭州的水源史话95

(五)古代城市中的排水系统96

(一)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98

七、气候变迁和古代的物种灭绝98

(二)物种的变迁与灭绝101

八、中国环境变迁及其原因的综合分析105

主要参考文献113

第三章 中国大气环境质量116

一、大气污染状况与特征116

(一)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118

(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120

(三)光化学烟雾污染121

(四)大气降水污染——酸雨126

(五)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现状128

(一)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130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130

(二)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36

(三)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137

三、关于北京沙漠化问题138

主要参考文献139

第四章 中国的河流、湖泊与地下水141

一、中国河流的环境质量141

(一)河流污染现状与特点141

(二)主要河流水质状况141

(三)河流污染的研究143

(四)河流污染防治措施148

二、中国湖泊的保护150

(一)湖泊的环境功能151

(二)湖泊的自然环境状况153

(三)湖泊污染及防治措施155

三、中国地下水质量状况157

(一)地下水资源与特点157

(二)地下水开发中的环境问题159

(三)地下水污染状况160

(一)水资源的特征163

四、中国的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163

(二)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164

(三)水资源的管理166

主要参考文献172

第五章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173

一、中国海域自然地理条件173

(一)中国海域概况173

(二)四大海域的划分173

(三)中国海的特征175

二、中国海域污染状况176

(一)海域污染来源177

(二)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178

(三)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179

三、渤海的环境质量182

(一)渤海湾182

(二)辽东湾185

(三)莱州湾186

(四)渤海的石油污染186

(五)渤海的有机物污染及富营养化188

(六)渤海的重金属污染189

四、黄海的环境质量195

(一)黄海海域的划分195

(二)石油污染195

(三)重金属污染197

五、东海的环境质量198

(一)自然地理条件198

(二)污染源198

(三)污染状况199

(一)自然地理条件200

六、南海的环境质量200

(二)污染源201

(三)污染状况201

七、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203

(一)渔业资源203

(二)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5

(三)栖息地破坏对海产的影响207

(四)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8

八、中国海洋保护的新阶段209

主要参考文献210

(一)城市发展历史212

第六章 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212

一、城市的发展与特点212

(二)城市现状213

(三)城市特点214

二、城市生态问题215

(一)城市生态特点215

(二)城市生态研究216

三、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217

(一)工业污染217

(二)水源不足218

(三)噪声污染219

(四)气候恶化221

四、城市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224

(一)城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224

(二)城市大气污染与肺癌225

(三)城市环境污染与其它健康问题227

五、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27

(一)从生态观点出发规划城市228

(二)城市和工业的合理布局229

(四)良好的开端与美好前景230

(三)保持城市特色与健全城市功能230

主要参考文献231

第七章 中国农村环境质量232

一、农村环境特征232

(一)人口众多与相对密集232

(二)耕地较少与分布不均衡232

(三)垦耕过度、经营单一、生态环境恶化233

二、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234

(一)农村能源问题234

(二)社队企业的污染235

(三)化学农药污染236

(四)化肥污染问题239

(五)污水灌溉的效益与污染240

三、农田土壤污染的生态效应247

(一)土壤氟污染及其生态效应247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250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与净化255

四、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258

(一)生态农业的产生258

(二)几种农业结构模式260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263

主要参考文献264

第八章 中国工业污染与防治265

一、工业废水的污染与危害265

(一)工业废水的来源265

(二)工业废水的危害268

二、工业废气的污染与危害270

(一)工业废气的来源270

(二)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271

(二)工业废渣的危害276

(一)工业废渣的来源276

三、工业废渣的污染与危害276

四、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277

(一)污染源治理的初始阶段与发展趋势278

(二)污染源治理的发展与评价282

五、综合利用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287

(一)发展社会化综合利用288

(二)综合利用的经济政策与效果291

主要参考文献292

(二)丰富多样的野生生物资源294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94

一、丰富的物种资源294

第九章 物种与自然保护294

(三)野生生物资源是无价之宝295

二、物种灭绝的现状297

三、鸟类保护299

(一)我国的鸟类资源299

(二)鸟类资源的破坏及其原因299

(三)珍禽保护301

(四)大力加强保护鸟类的管理与科学研究302

(一)资源与价值303

四、陆栖动物保护303

(二)灭绝与减少304

(三)大熊猫的保护305

五、植物资源保护307

(一)植物资源307

(二)植物资源减少和物种灭绝307

(三)加强濒危植物的保护309

六、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310

(一)自然保护问题的由来310

(二)我国解放以来的自然保护311

(三)中国的自然保护区313

主要参考文献322

第十章 中国的森林植被与环境保护323

一、自然环境与植被特点323

(一)自然环境特点与森林植被323

(二)森林植被特点324

二、森林植被与环境质量325

(一)涵养水源与保护土壤326

(二)防风与固沙328

(三)吸收毒物与净化空气330

(四)固定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336

(五)调节气候与改善环境337

(六)衰减噪声339

三、森林植被的保护与发展340

(一)森林植被的环境问题340

(二)森林植被减少与环境恶化342

(三)森林环境保护343

主要参考文献345

一、水土流失347

第十一章 中国的国土保护问题347

(一)水土流失及其损失348

(二)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351

二、荒漠开发与土地沙漠化354

(一)荒漠生态系统特点355

(二)沙漠化355

三、土地盐碱化359

(一)盐碱化成因359

(二)盐碱化控制360

四、土地的侵占361

五、土地的污染362

六、草原生态环境363

(一)草原资源363

(二)草原生态环境问题365

(三)草原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366

主要参考文献366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与发展368

一、环境科学的兴起与发展368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概况368

(二)中国环境科学形成与发展概况370

(一)环境污染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371

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成果371

(二)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372

(三)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374

(四)污染生态与环境毒理和环境病因的研究377

(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研究379

三、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381

(一)抑铬雾剂——F-53382

(二)逆流漂洗法实现镀硬铬漂洗封闭循环382

(四)含碘活性炭烟气脱硫催化剂383

(三)物理化学法深度净化印染废水383

(五)应用混合细菌(SAT13号)处理腈纶废水中的硫氰酸钠384

(六)沙荒地改造利用研究385

(七)抗二氧化硫、抗氯气植物的筛选和应用研究386

四、中国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研究387

(一)三氯乙醛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降解作用387

(二)多环芳烃致癌性能的定量分子轨道模型——双区理论的进展和应用388

(三)环境背景值的研究389

(四)二氧化硫对植物的生理影响研究390

(五)喷注湍流噪声的频谱及小孔扩散消声器的理论391

(一)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392

五、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综合研究392

(二)北京东南郊环境污染调查及其防治途径研究394

(三)沈阳地区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控制途径396

(四)天津市城市社会环境质量评价研究398

(五)蓟运河流域水源保护的综合分析与河流污染治理途径的研究400

(六)第二松花江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研究402

(七)京津渤地区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403

(一)环境地学407

六、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407

(二)环境生物学410

(三)环境化学413

(四)环境物理学415

(五)环境医学418

(六)环境工程学419

(七)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422

七、中国环境科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422

(一)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423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425

主要参考文献431

第十三章 中国的环境管理432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432

(一)环境的特点432

(二)环境保护的方针433

(三)环境保护技术政策434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机构435

三、中国环境保护立法436

四、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监测机构438

(一)法制管理439

五、中国环境管理理论与实践439

(二)经济管理440

(三)行政管理442

(四)规划管理443

六、中国环境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444

七、发展环境保护科研,促进环境管理446

(一)发展环境保护事业要依靠科学技术446

(二)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449

主要参考文献453

1987《中国的环境保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余文涛等编著 198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1992 PDF版)
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
1992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1977 PDF版)
环境保护
1977
中华国策  环境保护( PDF版)
中华国策 环境保护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环境保护通论  中( PDF版)
环境保护通论 中
环境保护在中国(1990 PDF版)
环境保护在中国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法(1988 PDF版)
环境保护法
198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环境保护与环境文化(1994 PDF版)
环境保护与环境文化
1994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1996 PDF版)
环境保护
1996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1996 PDF版)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
1996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1993 PDF版)
环境保护
1993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香港环境与环境保护(1997 PDF版)
香港环境与环境保护
1997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环境保护史稿(1995 PDF版)
中国环境保护史稿
1995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环境保护史话(1990 PDF版)
中国环境保护史话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1977 PDF版)
环境保护
1977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1978 PDF版)
环境保护
1978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