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求取 ⇩

目录3

前言3

绪论3

一、文献 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学3

二、目录、版本、校勘之学不可分10

第一编 谈书19

第一章 早期的书19

第一节 中国文字的产生19

第二节 甲骨文字的书20

第三节 金石文字的书21

一、商、周、秦铭刻21

二、石经24

熹平石经(24) 三体石经(25) 唐石经25

蜀石经(26) 嘉祐石经(26) 南宋石经27

清石经27

第四节 文献所载先秦典籍27

第一节 简册(策)牍方版31

第二章 简册31

第二节 古代简册的形制32

一、笔 墨 编32

二、简34

三、标题35

第三节 秦简楚简36

一、敦煌汉筒38

第四节 汉简38

二、居延汉筒39

四、马王堆汉筒40

三、罗布泊汉简40

七、江陵凤凰山汉筒41

六、定县汉简41

五、银雀山汉简41

第一节 竹帛并行43

第三章 帛书43

第二节 帛书的实物44

第一节 中国人发明造纸术48

第四章 纸本书48

一、造纸术的发明48

二、造纸术的改良与纸的迅速推广49

第二节 纸本书取代了竹帛50

一、篇 卷 帙(函) 卷轴51

第三节 纸本书形制的演变51

二、纸本书的装帧55

梵夹装(55) 经折装(56) 旋风装57

蝴蝶装(58) 包背装(59) 线装60

第二编 目录学63

第一章 目录与目录学63

第一节 目录63

目(63) 录(63) 目录64

一书的目录(65) 群书的目录65

第二节 目录的产生与发展66

一、甲骨的记号66

二、《易》《书》《诗》的小序66

三、《史记》《汉书》的自序67

第三节 目录学的界义69

第四节 目录学的对象和内容71

第二章 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上)74

第一节 前汉的求书与藏书74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籍整理77

第三节 刘向、刘歆父子的校书事业78

一、篇目79

二、叙录82

(一)叙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82

(三)叙学术源流、异同、得失86

(二)说明全书的主要内容86

(四)辨明文献的真、伪、疑似87

三、分类88

四、小序 总序93

五、《别录》与《七略》及其影响96

第四节 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99

——《汉书·艺文志》99

一、史志目录的创始99

二、《汉志》与《七略》100

(一)书名与作者101

三、《汉志》的编目101

(二)著录六例103

(三)编目方法104

四、《汉志》的小注104

五、后世对《汉志》的研究105

第五节 图书的四分五分与七分法107

一、书分四部的创始108

(一)中经簿》与《中经新簿》108

(二)《晋元帝四部书目》110

(三)南北朝的四部、五部目录110

二、七分法的创立111

(一)南齐·王俭《七志》112

(二)梁·阮孝绪《七录》113

第六节 六朝的佛典目录116

一、佛典目录的特色116

二、佛典目录名著举例118

(一)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118

(二)南齐·僧祐《出三藏记集》119

(三)隋·法经《大隋众经目录》120

(四)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120

第七节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隋书·经籍志》121

一、从《五代史志》到《隋书·经籍志》121

二、今本作者题名问题122

三、《隋书·经籍志》的资料来源123

四、《隋志》的编纂方法125

五、《隋志》的体例125

(一)四部分类法的确立125

(二)《七略》《汉志》优良传统的继承127

表一:《七略》、《七录》、《隋书·经籍志》分类对照表………………………………………………插页表二:《隋志》以后史部分类对照表128

(三)《汉志》小注的发展132

六、《隋志》的缺憾及后世对《隋志》的研究134

第八节 唐代的目录著作136

一、元行冲《群书四部录》136

第三章 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下)136

二、毋煚《古今书录》137

第九节 《唐书》的《经籍志》、《艺文志》140

第十节 宋代官撰目录及《宋史·艺文志》144

一、《崇文总目》144

二、《中兴馆阁书目》、《续书目》145

三、《宋史·艺文志》146

第十一节 宋代私家藏书目录147

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赵希弁《考异·附志》148

二、尤袤《遂初堂书目》150

三、高似孙《史略》151

四、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52

第十二节 中国目录学理论名著——154

郑樵《通志·艺文略、校雠略》154

一、图书分类法的创新155

二、图书分类直接关系到学术的发展157

三、编次目录必须著录亡佚之书158

四、图书著录的原则和方法159

五、解题要看是否需要161

六、图谱是学习与工作所不可少的工具163

七、图书资料的搜集方法165

八、校书必须利用专长、专职久任、一手完成166

九、郑樵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167

第十三节 王应麟《玉海·艺文》169

第十四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171

第十五节 《明史·艺文志》及其有关目录175

一、潦草的《文渊阁书目》、《新定内阁藏书目录》175

二、丛抄旧目的《国史·经籍志》176

三、黄虞稷备载明代著作的《千顷堂书目》177

四、专记一代著作的《明史·艺文志》178

第十六节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179

一、高儒《百川书志》180

三、祁承?《澹生堂藏书目》181

二、徐?《红雨楼书目》181

四、周弘祖《古今书刻》182

第十七节 唐以来佛、道目录183

一、佛藏目录183

(一)《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183

(二)《开元内外经录》186

(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大藏圣教法宝标目》186

(四)《阅藏知津》186

二、道藏目录187

第十八节 正史艺文志的补撰188

第十九节 清代的版本目录191

一、钱曾《读书敏求记》192

二、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194

三、顾广圻《思适斋集》196

四、《天禄琳琅书目》196

五、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197

六、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197

七、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鄙亭知见传本书目》198

八、《日本访书志》、《经籍访古志》、《日本国见在书目》198

第二十节 清代的专科目录200

一、朱彝尊《经义考》200

三、谢启昆《小学考》201

二、章学诚《史籍考》201

四、姚际恒《古今伪书考》202

五、顾修《汇刻书目初编》205

第二十一节 篇目、叙录、小序、总叙俱全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目录——《四库全书总目》207

一、编纂《四库全书》的时代背景207

二、《四库全书》的体例208

三、图书的搜集与处理215

四、纂修《四库全书》的用心219

(一)宣传封建思想219

(二)消灭民族思想220

(三)争取正统地位223

五、《四库提要》的目录学价值224

六、《四库提要》的影响和问题229

七、《四库提要》的补正和续修233

第二十二节 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先驱——234

章学诚的目录学234

一、图书资料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据235

二、论图书和目录的产生发展237

三、图书目录的任务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238

四、图书著录方法的进一步提高240

(一)系统分类目录的重要意义240

方法241

(二)互著、别裁是分类著录的必要的辅助241

五、专科目录、参考目录和索引的编制243

第二十三节 影响深远的推荐性的综合书目——《书目答问》附:《孙氏祠堂书目》251

一、《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廉石居藏书记》251

二、《书目答问》252

(一)分类按学术源流发展的实际254

(二)录书重学术 重实用 重后出256

(三)提要简明切要258

三、《节目答问补正》259

第一节 天一阁及其目录261

第四章 近代著名大藏书家及其目录261

第二节 皕宋楼和《皕宋楼藏书志》265

第三节 八千卷楼及《善本书室藏书志》与《千卷楼书目》267

第四节 铁琴铜剑楼及《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68

第五节 海源阁及《楹书隅录》、《海源阁书目》、《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270

第六节 嘉业堂及《嘉业堂书目》、《嘉业堂藏明善本书目》、《嘉业堂藏书楼抄本书目》272

第七节 双鉴楼及《双鉴楼善本书目》273

第五章 目录学的功用275

第一节 寻求图书的钥匙275

第二节 读书门径的向导277

第三节 检索资料的顾问280

第四节 科研工作的指南281

第五节 考辨古籍的依据283

第三编 版本学289

第一章 版本学的涵义和内容289

第一节 本版本版本必须讲289

第二节 版本学的形成和发展293

第二章 雕版印刷以前的版本297

第一节 拓本297

第二节 写本299

一、敦煌卷子299

三、古写本301

二、唐写本301

第三节 抄本 校本302

一、古抄本302

二、明抄本303

三、清抄本304

四、名校本305

第四节 稿本 清实录305

第三章 中国人发明印刷术308

第一节 印刷术的起源308

第二节 文献所载雕版印刷309

第三节 现存唐代雕版印刷实物见证310

第四节 初期雕版印刷的两大中心——成都与江南312

第四章 版本鉴定与版本款识317

第一节 版本鉴定的必要317

第二节 版本的名称319

第三节 版本款识320

第四节 版本讳字323

第五节 版本鉴定的其它标识326

一、官刻331

(一)监本331

第五章 版本的发展331

第一节 两宋331

(二)公使库本332

(三)蜀本332

(四)佛道334

二、私刻335

三、坊刻337

第二节 辽金元339

一、官刻339

二、私刻342

三、坊刻343

一、官刻344

第三节 明344

二、私刻345

(一)汲古阁346

(二)明代私刻著名善本349

三、坊刻349

第四节 印刷术的一次飞跃 现存北宋活字印刷品351

一、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351

二、元代的活字印刷354

三、明代的活字印刷355

四、清代的活字印刷356

(一)铜活字356

(二)木活字358

(三)泥活字359

第五节 彩色印刷360

一、套版360

二、版画361

三、饾版366

第六节 清368

一、官刻368

二、私刻371

三、坊刻379

第六章 版本学的功用381

第一节 误本的来历381

一、移写、传刻,不经意而脱误381

二、刻书者无识,去取不当383

三、俗士、妄人的窜改384

四、清代统治者的忌讳385

第二节 版本学的功用387

第三节 正确对待版本学389

第一节 校勘与校雠399

一、校勘校勘399

第一章 校勘 校雠 校勘学399

第四编 校勘学399

二、校勘与校雠400

第二节 校勘之学必须讲400

第三节 校勘是一种严肃的科学工作404

第二章 古代校勘的优良传统406

第一节 先秦406

第二节 汉409

一、西汉的校书409

二、保存异文的校勘方式410

三、经学今古文之争410

第三节 郑玄创立校勘的义例412

一、广搜异本,不拘今古,择善而从413

二、博采通人而不轻信414

三、发现谬误而不擅改,只加说明414

四、有疑则阙,而不主观臆说415

五、校语与释义不相杂厕415

六、古音通假区分的三例415

第四节 魏 晋 南北朝 隋 唐417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417

二、陆德明《经典释文》419

三、颜师古《汉书注》、《匡谬正俗》422

一、政府的校书423

第五节 宋423

四、后周重校勘423

二、私家的校书425

三、史事的校勘427

四、《相台五经》、《九经三传沿革例》428

五、校勘格式与方法430

第六节 元明432

第三章 超迈前古的清代校勘学434

第一节 清代校勘学兴盛的时代背景434

第二节 开创清代学风的顾炎武436

(一)文章评点家的校书441

一、清代校勘的概况441

第三节 清代的校勘学441

(二)藏书家的校书442

(三)考证学家的校书444

二、清代校勘学家的代表作444

第四节 清代校勘名家及其成就445

一、卢文弨《群书拾补》445

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447

三、戴震448

四、段玉裁451

五、钱大昕《廿二史考异》454

六、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458

七、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468

八、顾广圻470

九、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472

十、孙诒让《札移》、《墨子间诂》475

第四章 近代的校勘学478

第一节 校勘条件的优越478

第二节 近代的校勘家及其成就479

一、鲁迅《嵇康集校》479

二、郭沫若《管子集校》481

三、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楚辞校补》482

四、马叙伦《老子校诂》、《庄子义证》484

五、杨树达《淮南子证闻》、《汉书窥管》485

六、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486

七、张元济《校史随笔》、《涉园序跋集录》487

八、陈垣《校勘学释例》489

第五章 校勘学的功用492

第一节 求得正确的依据492

第二节 恢复古书的本来面目494

第三节 读通古书的文字497

第四节 丰富目录学的内容499

后记501

1989《古典文献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孟祯编 1989 重庆:重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89.10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1989.10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古典文学文献检索( PDF版)
古典文学文献检索
古典文学鑑賞辞典(1999.09 PDF版)
古典文学鑑賞辞典
1999.09 東京堂
语文(古典文学)(1982.04 PDF版)
语文(古典文学)
1982.04 化学工业出版社
古典文学選(1981 PDF版)
古典文学選
1981 角川書店
蒙医文献学  蒙古文( PDF版)
蒙医文献学 蒙古文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古典文学论文选(1984 PDF版)
古典文学论文选
1984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与利用(1988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198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1999 PDF版)
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
1999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90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1990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文献学史(1994 PDF版)
中国古文献学史
1994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文献学(1982 PDF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1982 济南:齐鲁书社
文献学辞典(1991 PDF版)
文献学辞典
1991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古典文学(1986 PDF版)
古典文学
1986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古典文献研究论丛(1995 PDF版)
古典文献研究论丛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