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通史简编》求取 ⇩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章 古代高卢1

第一节 远古居民及其文化1

一、原始先民1

人类在法兰西的出现1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2

二、旧石器时代的经济和文化3

狩猎采集经济和生活3

石器技术5

艺术和宗教的萌芽7

中石器时代9

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9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和畜牧10

巨石建筑11

青铜时代与原始凯尔特人12

第二节 凯尔特人的高卢13

一、凯尔特人的兴起与铁器时代文化13

凯尔特人的起源、分布和迁徒13

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14

二、凯尔特人的经济15

农业15

手工业15

商业17

城市的萌芽--寨堡18

高卢社会的分化19

三、凯尔特人的社会组织和文化19

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20

特罗依德教22

第三节 罗马统治下的高卢23

一、高卢战争23

罗马入侵前的高卢23

恺撒远征高卢24

高卢的失败25

二、高卢的罗马化27

行省的建立27

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0

三、罗马帝国晚期的高卢32

罗马统治的危机32

民族融合和罗马统治的终结33

巴高达运动33

基督教开始传播35

第二章 法兰克人与法兰西人(5--11世纪)38

第一节 法兰克人国家38

一、法兰克王国38

民族迁徙与高卢居民的变化38

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和克洛维的统治39

墨洛温王朝40

“懒王”和宫相41

查理·马特42

二、查理曼帝国44

“矮子”丕平与卡洛林王朝的建立44

查理曼与查理曼帝国44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47

三、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48

国王和皇帝的权力48

国家政府机构49

三、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49

法律、财政和军事制度51

第二节 封建制度的确定52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52

封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52

封建制度的确立54

二、封建领主制经济和社会关系57

封建领主制57

封建等级制度59

农民的反抗斗争60

教会在封建制度形成中的作用61

三、基督教会与封建制度61

基督教会的发展62

第三节 法兰西独立国家的产生64

一、卡佩王朝的建立64

卡洛林王朝的衰落64

诺曼人的入侵64

卡佩王朝的建立65

二、法国的分裂与割据66

法兰西岛的国王66

大诸侯与城堡主67

骑士制度68

“上帝的和平”运动69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1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复兴71

一、农业生产的进步71

第三章 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11--16世纪)71

土地垦殖运动72

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农民地位的改善73

二、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74

城市的复兴74

城市自治运动75

城市的性质和影响77

封建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79

封建地主制的产生79

王权强化的有利条件81

一、王权强化的社会背景81

第二节 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王权的增强81

阶级斗争的发展81

封建大诸侯领地的统一83

二、王权的逐渐增强84

王权发展的道路84

王权的逐渐增强85

封建等级君主制的形成87

三、百年战争和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88

百年战争的开始88

巴黎市民起义和北法农民起义90

贞德与百年战争的结束91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93

5至11世纪文化的停滞94

一、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94

第三节 11--15世纪的思想文化94

法国文化发展的原因95

二、教育与哲学97

教育的发展、大学97

经院哲学98

从罗曼语到法语100

三、文学与艺术101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101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102

第四章 封建君主专制时代(16--18世纪)104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104

一、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特点104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06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106

封建地主制的发展107

农民的分化和经济地位108

三、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变化109

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109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111

重商主义及其影响112

城市经济的封建关系和城市的阶级斗争113

第二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115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115

君主专制政权发展的条件和道路115

意大利战争116

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116

亨利四世119

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巩固119

黎世留执政120

马扎然执政和“福隆德”运动122

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鼎盛和衰落123

路易十四时代123

路易十五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126

第三节 16--17世纪的法国文化127

一、法国的文艺复兴127

法国文艺复兴的产生和状况127

拉伯雷127

“七星诗社”129

蒙台涅130

博丹131

笛卡尔和伽桑第132

二、17世纪的思想和文化132

古典主义文学133

三、宗教改革后的法国教会135

第四节 法国的启蒙运动137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137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37

启蒙运动的特点138

二、孟德斯鸠和伏尔泰139

三、卢梭和百科全书派143

卢梭的民主思想143

百科全书派145

四、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146

路易十六的统治政策148

一、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148

第五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共和国148

第一节 旧制度的危机和革命的爆发148

经济的发展149

社会的变化150

二、改革的失败和革命形势的成熟154

政治经济危机的尖锐化154

从显贵会议到三级会议155

三、革命的开始157

从三级会议到制宪议会157

攻占巴士底狱158

一、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61

市政革命和农村革命161

第二节 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61

8月4日之夜162

人权宣言162

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63

政治俱乐部163

制宪议会的反封建法令165

联盟节168

1791年宪法169

三、君主立宪政体的倾覆170

立法议会和君主立宪派的衰落170

“祖国在危急中”172

8月10日起义173

一、吉伦特派统治的开始174

巴黎公社与立法议会的对峙174

第三节 吉伦特派的统治 共和国的建立174

瓦尔米战役的胜利175

国民公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的成立175

二、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局势的发展177

战争的胜利和扩张177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178

审判路易十六179

忿激派的登场180

第一次反法联盟180

三、吉伦特派统治的终结181

救国的紧急措施181

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之决战182

5月31日和6月2日起义183

第四节 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共和国184

一、雅各宾专政的开始184

1793年宪法和土地法令184

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185

二、雅各宾派的集权和恐怖186

革命专政的纲领和机构186

革命专政的措施187

前线转败为胜190

三、雅各宾专政的瓦解和垮台191

雅各宾专政内部的分歧191

恐怖走向极端和专政的瓦解192

热月政变193

热月党的“反动”195

一、热月党执政195

第五节 热月和督政府时期的共和国195

镇压芽月和牧月暴动196

基贝隆战役、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瓦解197

共和三年宪法、镇压葡月暴动198

二、督政府的统治199

巴贝夫和平等派密谋199

督政府前期的对外战争200

督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201

果月18日和花月22日政变203

三、督政府的终结204

督政府后期的对外战争、第二次反法联盟204

雾月18日政变205

拿破仑·波拿巴的崛起207

共和八年宪法207

第一节 执政府的统治207

一、执政府的建立207

第六章 执政府和第一帝国207

二、新型的国家权力结构209

行政209

警察210

军队211

宗教211

三、社会与经济政策212

签订教务专约212

平息反对派213

改革经济体制214

战争的性质216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216

四、战争与和平216

粉碎第二次反法联盟、亚眠和约217

第二节 帝国的建立与全盛时期219

一、帝国的建立219

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人的皇帝219

拿破仑政权的实质220

颁布法典221

确立新的教育体系223

二、建立欧洲大帝国226

粉碎第三次反法联盟、奥斯特里茨大血战226

粉碎第四次反法联盟、提尔西特和约227

大陆封锁228

粉碎第五次反法联盟229

三、帝国的全盛时期229

法兰西大帝国的顶峰230

大帝国建成的原因231

第三节 帝国的危机与崩溃232

一、帝国的危机232

帝国内部充满矛盾232

二、帝国的崩溃232

与旧制度的妥协233

1812年的侵俄战争235

莱比锡战役、皇帝第一次退位236

三、东山再起--百日政权237

百日统治237

拿破仑传说238

滑铁卢之战238

四、拿破仑的历史地位238

评拿破仑239

第七章 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242

第一节 波旁复辟王朝242

一、复辟王朝的建立242

波旁王朝复辟242

1814年宪章243

第二次复辟244

二、反动和倒退244

新内阁和盟军的占领244

白色恐怖245

无双议会和第二次巴黎协定246

“无双议会”中的政治斗争247

三、复辟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247

立宪派和独立派的产生与发展249

极端君主派掌权250

查理十世的反动统治及其危机251

第二节 七月王朝253

一、1830年7月革命253

七月革命直接起因253

七月革命经过254

革命的结果255

二、七月王朝的统治256

路易·菲力浦256

政治体制257

阶级基础258

工业革命的缓慢发展259

三、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259

农业的持续增长260

金融业取得优越地位261

无产阶级的状况和两次里昂工人起义262

四、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264

政府反对派264

“运动派”和“抵抗派”265

从佩里叶到基佐265

五、殖民侵略的新起点266

恢复强国地位的外交努力266

占领阿尔及利亚267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268

数学268

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侵略和干涉268

第三节 1815至1848年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268

物理和化学269

医学270

二、各派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271

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271

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272

路易·勃朗和蒲鲁东的社会主义274

空想共产主义思想276

三、文学和艺术上的浪漫主义278

浪漫主义文学和戏剧278

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280

造型艺术282

四、史学的繁荣283

历史的反思283

梯叶里和米什莱284

基佐、米涅和梯也尔285

第八章 第二共和国287

第一节 二月革命287

一、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287

基佐的反动统治287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88

社会各阶层的反抗289

二、二月革命的胜利290

宴会运动290

二月革命的胜利291

临时政府的组成294

第二节 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统治295

一、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的确立295

共和国的成立295

共和国的社会经济政策295

3月17日和4月16日的示威游行298

二、六月起义299

制宪议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反动299

六月起义301

三、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的终结304

卡芬雅克的统治304

848年宪法及其特点305

总统选举306

秩序党内阁307

第三节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统治307

一、保守派统治的确立307

立法议会的选举308

二、小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当权派的斗争309

立法议会中的反对派309

6月18日的游行示威及其后果309

三、秩序党与波拿巴的斗争310

秩序党的矛盾与联合310

普选权的废除312

议会与总统之间的争夺312

第四节 波拿巴政变与第二共和国的终结314

一、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变314

政变的准备314

政变的经过315

反政变的展开317

二、共和国的终结318

波拿巴称帝318

共和国短命的原因318

第九章 第二帝国321

第一节 帝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321

一、帝国的建立321

帝国的权力结构321

致权的特点及阶级本质322

二、专制帝国324

专制帝国的措施324

帝国与教会325

政府反对派的形成和发展326

向自由帝国过渡327

三、自由帝国328

1869年立法团选举328

自由帝国的措施329

1870年全民表决329

第二节 帝国的经济发展330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330

铁路与交通330

银行信贷业331

工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332

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334

经济发展的原因335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335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局限性337

第三节 帝国的社会状况与文学艺术338

一、社会状况338

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化338

生活水平的变化339

资产阶级339

农村与农民340

二、工人运动的展开341

工人阶级的处境341

工人运动的复苏342

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43

三、文学与艺术345

文学的发展345

印象主义及印象派国家346

第四节 帝国的对外战争和覆灭347

一、帝国的对外战争347

帝国的对外政策347

克里木战争和巴黎和约347

意大利战争348

对亚、非及大洋洲地区的侵略349

墨西哥战争350

二、普法战争和帝国的覆灭351

内外交困的帝国351

普法战争的开始352

色当惨败与帝国覆灭352

色当败讯传到巴黎354

一、9月4日革命354

第一节 第三共和国的建立354

第十章 第三共和国的确立354

9月4日革命和共和国的建立355

二、国防政府356

政府的构成及其实质356

巴黎之围357

人民的抗战活动358

政府中的投降派与抗战派358

巴黎停战协定360

三、国民议会和梯也尔政府361

议会选举的背景361

议会成员的构成及其后果362

梯也尔政府和“波尔多协议”362

起义的胜利364

一、3月18日起义364

第二节 巴黎公社364

工人第一次选举自己的政府366

二、无产阶级自己创建的事业367

新型的权力机构367

公社的社会改造369

三、公社的保卫战、失败与教训371

保卫公社的英勇战斗371

五月流血周与公社的失败372

公社的成败教训374

第三节 共和制度的确立375

一、梯也尔的保守共和国375

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第一次浪潮375

梯也尔就任总统及其活动376

梯也尔的辞职377

二、麦克马洪和“道德秩序”378

麦克马洪的道德秩序378

波旁两派融合的失败和总统七年任期法的通过378

1875年宪法380

新议会选举和西蒙内阁的建立382

三、共和制度的确立383

君主派的新反扑383

1877年5月16日事件384

众议院重新选举和麦克马洪辞职385

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原因及意义386

人口演变趋向390

一、人口演变和经济的缓慢发展390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390

第十一章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的法国390

工业391

农业392

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393

二、法国帝国主义的形成395

工业集中和垄断395

高利贷帝国主义396

金融资本的不成熟397

三、社会各阶层的状况398

支配阶级398

新阶层398

农民399

工人阶级400

知识分子401

四、日常生活401

技术发明带来的便利401

乡村生活403

城市生活404

第二节 从温和共和派到激进共和派406

一、温和共和派执政406

完善议会制度406

实行教育改革407

加强劳工立法408

归附运动409

二、温和共和派统治的危机409

勋章丑闻409

布朗热事件410

巴拿马丑闻412

德雷福斯案件414

三、激进共和派统治417

瓦尔德克·卢梭内阁417

激进共和派的组织和主张418

孔勃内阁和政教分离法案419

社会立法和对罢工的镇压420

四、对外政策和殖民扩张421

70年代的欧洲政治格局421

80年代的殖民扩张422

殖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425

摆脱孤立地位、准备对德复仇427

德尔卡塞的外交方针428

摩洛哥危机430

走向战争431

第三节 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433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发展433

工人运动的复兴433

盖得和拉法格434

工人党的创立及其纲领436

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439

二、工人党的活动441

工人党的活动441

统一的尝试与米勒兰事件444

社会党的分裂446

统一社会党的建立446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446

社会党内的思想分歧447

四、工农运动的新高涨449

工人罢工运动高涨449

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450

五、无政府工团主义451

全国总工会的重组451

无政府工团主义的策略路线452

无政府工团主义的破产453

第四节 思想和文化453

一、文学的发展453

无产阶级文学的新阶段453

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455

左拉和莫泊桑456

二、史学与哲学458

实证主义史学458

柏格森主义459

三、艺术460

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460

野兽派和立体派461

雕刻461

音乐461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463

第一节 法国与大战的爆发463

一、七月危机和法国参战463

七月危机463

“B名册”464

二、“神圣联合”内阁的建立和社会党的立场464

总动员与法国参战464

饶勒斯被刺464

社会党的立场465

8月4日的议会465

“神圣联合”内阁的最后形成466

三、大战初期的军事行动和国内的经济状况466

初期的军事行动466

国内的经济状况467

第二节 西线对峙局面下的法国468

一、西线对峙局面的出现468

弗兰德战役468

战争经济的加强469

政府与议会迁回巴黎469

二、战时政府的活动和战争经济的加强469

转入阵地战469

1915年的外交活动470

三、西线的消耗战与“少数派”运动的兴起471

风尔登战役471

索姆河战役472

“少数派”运动的兴起473

第三节 1917年危机与大战的结束474

一、1917年的危机474

战时经济的潜在危机474

内阁危机的加深475

反战运动的掀起476

克雷孟梭内阁的建立477

军事专政的加强477

二、克雷孟梭内阁的建立及其活动477

十月革命在法国的反响478

三、西线的总反攻和大战的结束479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479

盟军总反攻480

贡比涅停战480

四、大战结束时的法国481

大战对法国经济的破坏481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483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法国483

一、1919年的议会选举和“国民联盟”执政483

1919年的议会选举483

米勒兰的“国民联盟”内阁484

“天蓝色议会”484

法国与巴黎和会484

二、战后革命运动的高涨与法国共产党的建立485

工农运动的发展485

黑海水兵起义486

社会党分化的加剧487

图尔代表大会与法共的建立488

三、德国的赔款问题和鲁尔事件489

赔款问题489

法、比占领鲁尔490

第二节 “左翼联盟”内阁及其活动491

一、1924年的议会选举和“左翼联盟”的胜利491

“国民联盟”的分裂491

“左翼联盟”在选举中的胜利492

社会党的重建和“左翼联盟”的形成492

二、赫里欧内阁的内外政策493

赫里欧内阁的组成493

赫里欧内阁的内外政策494

三、“左翼联盟”内阁的瓦解494

对摩洛哥、叙利亚的殖民战争494

白里安继起组阁495

“左翼联盟”内阁瓦解496

第三节 20年代中后期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496

一、“国民联合”内阁的执政496

普恩加莱的“大内阁”496

白里安的外交政策497

普恩加莱与法郎的稳定498

二、法郎的稳定与塔迪厄内阁的“繁荣政策”498

塔迪厄内阁的“繁荣政策”499

三、20年代中后期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499

破坏地区的重建499

经济的相对繁荣500

工资与福利501

第四节 20年代的文学与艺术502

一、文学502

“达达”运动的衰落502

超现实主义503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504

心理小说505

音乐与芭蕾506

对剧与电影506

二、艺术的发展506

绘画艺术507

第十四章 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508

第一节 经济大危机在法国508

一、经济大危机在法国的爆发508

30年代初法国的经济格局与盲目乐观508

危机在法国的爆发509

二、经济危机对法国社会的冲击510

危机对法国社会的影响510

政局动荡不安,内阁更迭频繁511

法西斯组织的涌现513

1934年2·6事件513

三、法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513

法国法西斯主义的特点515

第二节 人民阵线运动的兴起与失败515

一、人民阵线的建立515

反法西斯运动的展开515

三大党的联合与人民阵线的正式成立516

二、勃鲁姆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518

选举胜利与勃鲁姆组阁518

五月罢工浪潮519

勃鲁姆的社会改革520

勃鲁姆政府的失策与失败521

三、人民阵线的瓦解522

人民阵线的内部矛盾522

矛盾的激化523

达拉第上台与人民阵线的彻底瓦解524

一、30年代前期的法国外交政策525

法德矛盾的加深525

巴尔都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525

第三节 30年代的对外政策525

二、法国的绥靖政策526

赖伐尔--法国绥靖政策的始作俑者526

莱茵区重新军事化527

勃鲁姆政府的“不干涉政策”528

达拉第与墓尼黑会议529

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530

绥靖政策的破产与法英苏三国谈判530

一、30年代的法国社会531

人口状况531

第四节 30年代的法国社会和科技文化531

法国走向战争531

阶级状况532

二、科技与文化534

自然科学534

史学--年鉴学派的确立535

文学创作535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537

第一节 二次大战的爆发和第三共和国的覆灭537

一、“奇怪战争”期间的法国537

“奇怪的战争”537

外交上的孤立和国内危机538

德军在西线的进攻539

二、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和法国的溃败539

敦刻尔克大撤退540

“法兰西战役”的溃败541

贡比涅停战协定542

三、第三共和国的终结和维希政府的建立544

第三共和国的终结544

维希政府的建立545

维希政府与德国的“合作政策”546

第二节 法国抵抗运动的兴起与发展547

一、戴高乐与“自由法国”的建立547

戴高乐的《告法国人民书》547

“自由法国”的建立548

国内抵抗组织的出现549

二、国内抵抗运动的产生549

法国共产党的“7月号召”550

法共抵抗运动的展开551

三、抵抗运动的广泛发展552

国内外抵抗运动联系的加强552

维希政权危机的加深553

国内武装斗争的广泛开展554

全国抵抗委员会的成立555

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成立556

第三节 1944年的民族起义和法国的解放557

一、民族起义条件的成熟557

科西嘉的解放557

游击活动的广泛展开558

全国抵抗委员会《共同纲领》的制定558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559

二、民族起义的广泛发展560

民族起义力量的壮大560

民族起义席卷全国560

三、巴黎起义和法国的解放561

巴黎起义561

法国全境的解放563

第十六章 第四共和国565

第一节 第四共和国的诞生565

一、战后初期的法国565

百废待兴的法国565

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配置566

临时政府的建立与改组567

二、临时政府的建立及其活动567

临时政府的对内政策568

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569

三、第四共和国的诞生570

围绕制宪展开的斗争和戴高乐的隐退570

1946年宪法571

国民议会选举与第四共和国最终确立572

第二节 第四共和国的发展573

一、三党联合执政及其失败573

没有戴高乐的三党联合政府573

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影响574

三党联合政府的破裂574

何谓第三力量政府575

二、第三力量政府的统治575

1951年的国民议会选举576

第三力量政府的外交政策577

三、右翼中间派政府的统治578

右翼中间派联盟执政578

拉尼埃政府的内外政策579

孟戴斯--弗朗斯政府和印度支那停战580

第三节 第四共和国的失败581

一、共和阵线政府581

第三届国民议会选举和共和阵线政府581

摩勒政府的内外政策582

垂危的政局583

5·13事件583

二、陷入困境的第四共和国583

三、戴高乐东山再起584

戴高乐力图东山再起584

第四共和国寿终正寝585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586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影响586

莫内计划与战后经济的重建586

50年代法国经济的发展587

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588

二、思想与文化589

萨特与存在主义哲学589

存在主义文学590

荒诞派戏剧591

政治体制改革与制订新宪法593

一、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593

第一节 第五共和国的建立593

第十七章 第五共和国593

新政治体制的特征594

戴高乐派统治的确立595

二、解决内政外交中的两大难题596

财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96

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597

第二节 第五共和国体制的巩固599

一、宪法改革--半总统制的最终确立599

宪法改革与公民投票599

总统选举与半总统制的最终确立600

与美国抗衡601

二、“法国的伟大”--戴高乐的对外政策601

西欧的联合602

非殖民化政策602

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603

经济的迅速发展603

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605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607

第三节 五月风暴的冲击与70年代的法国609

一、五月风暴与戴高乐的引退609

危机的先兆609

1968年5月风暴610

戴高乐的引退612

蓬皮杜当选总统613

蓬皮杜总统的内政613

二、蓬皮杜总统执政613

蓬皮杜总统的外交614

三、德斯坦总统执政615

德斯坦就任总统615

德斯坦总统的内政616

德斯坦的外交政策617

第四节 80年代的法国618

一、密特朗当选总统618

密特朗当选总统618

社会党取得议会多数619

社会党胜利的原因620

二、莫鲁瓦和法比尤斯政府621

社会党和法共联合执政及其原因621

引人注目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622

密特朗的对外政策624

社会党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625

社会党政府改组--法比尤斯组阁626

三、希拉克政府626

共处局面的出现626

希拉克政府的自由化经济政策627

希拉克的对外政策628

四、密特朗连任总统629

第五节 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630

一、社会生活630

人口状况630

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631

妇女解放运动632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633

二、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633

科学技术的发展635

三、文学艺术636

新小说派636

新浪潮派电影637

第十八章 中法关系的产生、演变和发展639

第一节 中法关系的开端639

一、中法交往的开始639

法国对中国的发现639

北京第一任法籍大主教640

开辟海道的尝试640

二、中法交往的加深641

法籍耶稣会士的派遣641

中国最早的赴法学者和学生642

两国通商的开始643

三、中法文化交流的初次高潮644

西学东渐644

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介绍646

中国艺术和罗科科风格650

第二节 近代中法关系的演变和文化交流653

一、法国对中国的侵略653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53

对中国主权的侵犯654

对中国的文化侵略655

清代两国公使的互派657

二、近代中法科技文化交流658

中法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658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传统对中国的影响659

巴黎公社对中国的影响662

三、辛亥革命后的中法关系663

中法外交概述663

法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664

金法郎案665

中法新约665

法国对中国抗日的态度666

四、近代中法民间交往667

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支持667

华工在法国668

留法勤工俭学670

法国前总理班乐卫一行访华672

新中国初期法国的反华政策673

中法人民的友情673

一、中法关系一度冷漠673

第三节 中法关系的新阶段673

向中国靠近675

二、中法两国正式建交677

中法建交的前奏677

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678

中法关系的发展680

三、中法友好的新篇章681

政治交往频繁681

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协作683

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684

附录687

大事年表687

1990.12《法国通史简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沈炼之主编 1990.12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1987 PDF版)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
1987 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国通史简编(1979 PDF版)
美国通史简编
1979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1991 PDF版)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1991
俄国通史简编(上册)(1986 PDF版)
俄国通史简编(上册)
1986
中国通史简编. 下册(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下册
新华书店
中国通史简编  (上册)(1949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上册)
1949年09月第1版
俄国通史简编  下(1986年11月第1版 PDF版)
俄国通史简编 下
1986年11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简编  中(1949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中
1949
中国通史简编  上(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上
新华书店
中国通史简编  中(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中
新华书店
中国通史简编  下(1949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下
1949 新华书店
中国通史简编  第2编(1949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第2编
194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简编(1950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1950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新编国际金融(1995 PDF版)
新编国际金融
1995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法史简编(1990 PDF版)
中国书法史简编
1990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