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论著提要 1993年》求取 ⇩

经济研究所1

经济和谐论--中国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研究 刘迎秋1

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 刘迎秋1

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 李文治1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经君健2

论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 江太新2

首办洋务,创建近代工业的北洋大臣--李鸿章 江太新2

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张之洞 江太新2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 方行3

清代押租制度新探 魏金玉3

明清时代农民经济商品率 李文治3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李根蟠4

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下) 李根蟠4

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对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李根蟠4

清前期的灾况、灾蠲与灾赈 李向军5

清代前期的砖瓦石灰业 徐建青5

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 徐建青5

明代京杭运河的工程管理 封越建5

关于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另一种解释 张曙光6

总量关系及其制度分析--兼评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 张曙光6

论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 封越建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徐逢贤7

资源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徐逢贤7

工业经济研究所8

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研究 张卓元8

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 陈佳贵8

区域经济学 陈栋生8

美德日中企业决策体制比较 王元9

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 郭克莎9

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 江小涓10

公司制度与企业改革 黄速建10

中国劳务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陈乃醒10

论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张卓元11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几个问题 周叔莲11

关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个问题 周叔莲11

股份制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适当形式 周叔莲12

实行国家所有民营化经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陈佳贵1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革 陈佳贵1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研究--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汪海波13

历史的选择--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汪海波13

论企业制度创新 陈佳贵13

划时代的发展--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汪海波14

中国急需建立工业行业管理新体制 邱靖基14

如何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纵向管理组织 邱靖基14

关于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探讨 郑海航15

建立企业组织学新学科刍议 郑海航15

我国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的变动关系考察 郭克莎15

产出结构与价格结构的变动关系及失衡表现 郭克莎16

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郭克莎16

改革以来我国储蓄--投资的变动 郭克莎16

论中国产业经济组织制度建设 李海舰17

我国股份制发展中的十个问题 李海舰17

恢复GATT席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宏观经济对策 李海舰17

九十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 李海舰17

1979年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 李海舰18

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 赵英18

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观 魏后凯18

我国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问题 魏后凯19

论区域经济利益及其协调机制 魏后凯19

必须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 魏后凯19

重返关贸总协定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沈志渔20

公司制度与企业集团的公司化改造 沈志渔20

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沈志渔2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与对策 沈志渔21

市场工资论 陈乃醒21

在改革开放中加大吸引外国投资的步伐 陈乃醒21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陈乃醒22

日本泡沫经济考察 郑海航22

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 江小涓22

我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的若干新特征 江小涓23

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趋势及我国对策 江小涓23

从结构优先到平等竞争 江小涓23

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新观点 胥和平24

实现乡镇企业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胥和平24

对城乡工业协调分工理论的再认识 胥和平24

“返关”对我国工业战线的影响 陈慧琴25

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陈慧琴25

农村发展研究所25

富国富民:从梦想到现实 姜百臣25

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 陈吉元26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陈吉元26

跨世纪的难题--论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 韩俊27

中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理论、实践、政策 韩俊27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运行机制 刘文璞27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自我保护 丁泽霁28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 王松霈28

论壶关生态经济县建设 王松霈29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王松霈29

传统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迟维韵29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迟维韵30

我国工农业关系的历史考察 韩俊30

农业问题治标更要治本 姚梅30

泰国现代农民经济的主要特征 胡必亮31

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 胡必亮31

浅谈传统小农经济的改造与制度变迁 胡必亮31

灰色区域理论概述 胡必亮32

九十年代农村工业发展趋势--小区综合管理模式 姜百臣32

中国工业协调机制研究 庾德昌32

波兰农村经济现状考察报告 姚梅33

财贸经济研究所33

价值双轨制的历史命运 杨圣明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郭冬乐34

经济怪圈之谜--对经济改革的哲学分析 李晓西34

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 李扬34

生产资料流通新论 宋则35

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发展 陈家勤35

加强和改善我国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 刘溶沧36

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相关思考 刘溶沧36

论财政政策赖以奏效的基础性条件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刘溶沧36

泰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郭冬乐37

中国的市场管理:现实与未来 郭冬乐37

市场经济与利率机制的市场化 何德旭37

宏观经济调控面临新的挑战 何德旭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改革 贾履让38

谈谈宏观金融调控体制 赵效民38

略论国有股流通市场的开放 赵效民39

论建立“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管理体制 温桂芳39

论我国银行体系的完善和再造 赵效民39

我国金融改革的具体目标 赵效民39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试析“入关”后对我国价格的影响 温桂芳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股票市场 温桂芳40

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与潜能 房汉庭40

市场经济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张敬东41

开放棉花市场的研究 冯雷41

“复关”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陈家勤41

关于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建议 白仲尧42

深圳经济特区同台湾出口加工区的比较及启示 于立新42

论关贸总协定的理论基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致性 陈家勤42

当前我国边境贸易的问题及调控对策 于立新42

中国仍需发展合作经济 白仲尧43

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的关系 白仲尧43

抓住机遇发展甘肃旅游经济 乔玉霞43

试论中国国内旅游 乔玉霞44

国内旅游的运作也应当遵循国际惯例 张广瑞44

关于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 张广瑞44

论市场取向的财政改革 李扬4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资流通模式研究 叶杰刚45

我国转向市场经济的战略、内容及其他 李晓西45

物资企业集团化是发展物资流通产业的重要途径 叶杰刚46

发展期货市场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叶杰刚46

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杨之刚46

1992年市场流通形势与1993年展望 张宏47

人民币走向可兑换 杨之刚47

市场经济下的批发商业 贾履让48

中国市场经济下财政必要规模的研究 何振一48

财政金融支持舟山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赵效民48

科技进步及其评价和案例 袁嘉新49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49

关于深化粮食价格改革的若干问题 温桂芳49

中美日宏观经济连接模型及应用 张守一50

体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 郑玉歆50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 李京文50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动状况与趋势 李京文51

技术进步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李京文51

加强宏观调控的意义、方式和手段 李京文51

信息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郑友敬52

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效率及结构变动 郑玉歆52

多角化战略与经营 郑友敬52

中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分部门重估 郑玉歆53

经济改革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厦门经济特区案 郑玉歆53

不同类型企业间技术开发活动要素配置的比较分析 郑玉歆53

1992年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的误差分析 王莉54

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和区域乘数 张守一54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数量经济学 张守一54

中美宏观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张守一55

我国若干宏观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 张守一55

铁路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张守一55

一个全面反映储蓄率、技术进步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相互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型 贺菊煌56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及其衡量 贺菊煌56

泡沫经济及其检验模型 张守一56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80年代的中国经验 钟学义57

对中长期区域经济预测若干问题的思考 龚益57

区域经济状态的综合描述 龚益57

区域技术进步的不均等性测度 龚益57

区域经济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龚益58

资源、环境与经济 杨敏英58

技术结构的变革与农业发展 周丽58

国民经济部门受损效果分析数学模型 郑开昭59

世界经济走势比较 郑开昭59

目前农村改革的热点问题 周丽59

关于“Gini系数” 周方60

收入分配研究中一个错误的命题 周方60

科技进步经济学 袁嘉新60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调控的几个问题 袁嘉新61

中国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曾力生61

我国工业生产率问题的研究 张晓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通讯功能的研究 吴连生61

中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与数学模型 姚愉芳62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评估与分析 樊明太62

顺周期和反周期政策的模拟分析 沈利生62

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 李京文63

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 吴连生63

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与预测 李京文64

竞争、开放与技术进步 郑友敬64

1993年和199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汪同三64

中国人口 胡伟略65

面对21世纪的选择--当代妇女研究最新理论概览 孙淑清65

人口研究所65

中国产业发展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莉65

“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 田雪原66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 田雪原66

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蔡昉66

论农业保护及其替代政策 蔡昉67

论人口专业期刊的学术地位和作用 杨子慧67

社区通讯服务网络与生育行为 杨子慧67

北京市15-19岁低龄段育龄妇女婚姻、生育演变的分析 杨子慧68

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的比较研究及成因探析 刘启明68

哲学研究所68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蒙培元68

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荀子 高正69

道藏与佛藏 胡孚琛69

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宋祖良70

信息与革命 李鹏程70

尼采的“末人”形象在鲁迅那儿 李洁70

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 郑涌71

当代日本哲学家 卞崇道71

当代思维研究新论 邱仁宗71

墨经校注、今译、研究--墨经逻辑学 周云之72

数理逻辑发展史--从莱布尼茨到歌德尔 张家龙72

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 胡孚琛73

混沌与真理 陈中立7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符号概念 章建刚73

中国传统智慧引论 王树人74

先秦道家思想评议 高正74

论《福乐智慧》中天文学知识的意义 陈中立75

《福乐智慧》的精华 陈中立75

牟宗三对儒家形而上学的重建及其限制 郑家栋75

理性与理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郑家栋76

中西哲学话“长生” 叶秀山76

以善的研究为中心论西田哲学 卞崇道76

实在概念与实在论 邱仁宗77

生命伦理学应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什么? 邱仁宗77

从“脱亚入欧”到“重新入亚”--日本现代化中的文化问题 卞崇道77

巴姆的整体论 金吾伦78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 胡新和78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社会伦理思考 赵功民78

毛泽东与谈家桢 赵功民79

所有非Z一类的悖论 张清宇79

一个弱的弗协调条件句逻辑 张清宇79

一氓同志提倡学习逻辑和因明 刘培育80

一个运用蒙太格语法与广义量词方法分析汉语量化词组的部分语句系统 邹崇理80

逻辑学家汪奠基 刘培育80

名辩学简论 刘培育80

蒙太古语义学简介 邹崇理81

协调性质与无穷逻辑几个公理化系统的完全性 李小五81

用带测度函数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归纳认知逻辑 李小五81

逻辑经验论在中国的传播者--维也纳学派成员洪谦 梁存秀8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82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余文烈82

毛泽东思想研究在中国 韩荣璋等82

毛泽东思想研究五十年 韩荣璋等83

毛泽东军事思想简论 韩荣璋等83

关于两个文明关系的再认识 孙凯飞84

论先富与共富 孙连成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论 马国泉等8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 孙连成84

谈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孙凯飞85

谈邓小平的第二次革命思想 韩荣璋85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评析 余文烈85

谈市民社会--从黑格尔、马克思到葛兰西 李少军86

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李少军86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陈立旭86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对他成才的影响 陈立旭87

推进改革,形成新的机制 柳可白87

市场经济和自主劳动 柳可白87

伊斯兰教法概略 吴云贵88

基督教史 唐逸88

经济观念变革研究 柳可白88

世界宗教研究所88

万法归宗--气范畴通论 李申89

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 张跃89

当代佛教 杨曾文90

唯识学概论 韩廷杰90

中国禅宗通史 魏道儒91

宋代禅宗文化 魏道儒91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杨曾文92

中国景教 朱谦之92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王卡92

伊斯兰教义学三部早期文献 吴云贵93

伊斯兰教义学的阶段性特征 吴云贵93

当代中国之宗教文化价值理解 卓新平93

欧洲宗教哲学纵览(一) 卓新平94

欧洲宗教哲学纵览(二) 卓新平94

关于当代宗教问题的一些思考 卓新平94

从“大卫支派”事件看美国的新兴宗教运动 段琦95

马丁·路德·金的神学思想 段琦95

女权神学评介 段琦95

十三世纪经院神学的观念与方法 唐逸95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与穆德 王美秀96

我国宗法制度与宗教的关系 彭耀96

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与王权政治的关系 彭耀96

试谈宗教世俗化 李亮96

中亚五国的宗教问题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沈翼鹏97

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现状 沈翼鹏97

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 尕藏加97

吐蕃佛教与西域 尕藏加98

里域与吐蕃王朝之间的佛教关系 尕藏加98

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 尕藏加98

隆多喇嘛《梦释》探析 德吉卓玛99

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 德吉卓玛99

藏族天葬起源窥探 德吉卓玛99

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 杨曾文100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杨曾文100

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的形成 杨曾文100

地论师哲学思想略论 韩廷杰101

明清天主教兴衰刍议 郭熹微101

《密宗道次第广论》研究 李冀诚101

论徐光启“补儒易佛”思想--兼论明末士大夫皈依天主教的原因和意义 郭熹微102

天主教与明清实学思潮 郭熹微102

“四朝高僧传”与法门寺 黄夏年102

圆瑛大师的社会伦理思想 黄夏年102

现代泰国的佛教 黄夏年103

入传·交流·本土化--中华大地的宗教流向 黄夏年103

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黄夏年103

《解脱道论》--戒定慧三学纲要 黄夏年103

伊斯兰教与中国 金宜久104

江西赣州通天石窟调查 张总104

北朝金铜佛像背光飞天分析 张总104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周燮藩105

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思索 李申105

周易图象学思潮(上、下) 李申105

真元妙道与《真元妙经图》 王卡105

考古研究所106

汉杜陵陵园遗址 刘庆柱106

唐代墓志汇编 赵超106

中国玉器全集·商、西周玉器 陈志达107

三角缘神兽镜 王仲殊107

从中国看古代日本 王仲殊107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目录(1923-1989) 缪雅娟108

中国史前玉器类型初析 任式楠108

论渭河上游史前文化 谢端琚109

中国原始卜骨 谢端琚109

宁夏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与体质类型 韩康信109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骨制生产工具 王仁湘110

巴蜀徽识研究 王仁湘110

早期新石器文化在渭河流域的发展 王吉怀110

朱开沟文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乌恩111

屈家岭下层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屈家岭文化的来源 朱乃诚111

沙窝李遗址分析--试论裴李岗文化分期 缪雅娟111

殷墟青铜刀 刘一曼112

南邠州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 胡谦盈112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张亚初112

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张亚初113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 张亚初113

金文新释 张亚初113

西周金文中的大封、小封和赐田里 刘雨113

噩器初探 曹淑琴114

天黾铜器群初探 曹淑琴114

殷周金文中的闰月 刘雨114

殷墟卜辞中的“上示”与“下示”--兼论相关的集合庙主 曹定云115

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 曹定云115

“帚好”、“教已”关系考证 曹定云115

司?母考 曹定云116

论安阳殷墟发现的“易卦”卜甲 曹定云116

论商代马车的形制和系驾法的复原 郑若葵117

也谈殷卜辞中的上甲廿示 温明荣117

龙山时代陶文与古彝文 冯时117

殷历季节研究 冯时118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兼论中国最早的圜丘与方立 冯时118

殷代农季与殷历历年 冯时118

殷卜辞乙己日食的初步研究 冯时119

晚殷周祭卜辞缀合补遗 冯时119

战国青铜矛 李健民119

长沙窑瓷装饰艺术中的某些伊斯兰风格 马文宽120

灵武窑西夏瓷的装饰艺术 马文宽120

敖汉旗出土瓷器上的漫画 叶茂林120

不同文化之间特徵品交叉现象释例 刘观民121

马尔代夫出土的中国瓷器器--兼谈中、马海上交通 杨焕新121

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宋代建福宫遗址试掘 叶茂林121

青城山建福宫遗址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叶茂林121

海岱文化刍议--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糸、类型问题”的研究 韩榕122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讨论综述 朱乃诚122

记水选法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应用 吴耀利122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考古学 仇士华123

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商周时期至汉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潘其风123

历史研究所123

金文编订补 陈汉平123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 侯外庐 黄宣民124

隋唐两京丛考 辛德勇124

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 郭正忠124

由甲骨文字看汉字的特点--兼论中国书学的国际意义 胡厚宣125

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论甲骨文的问题 胡厚宣125

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王震中125

祭祀·战争与国家 王震中126

西周城邑国家文明的起源 王震中126

楚几研究 王育成126

曲阜古城址变迁考述 曲英杰127

曲阜历代孔庙考述 曲英杰127

鲁城再探 曲英杰127

楚、吴、越三都城综论 曲英杰128

周都王庙考 曲英杰128

试论《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孙开泰128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孙开泰129

墨家对历史的复杂影响--墨翟 孙开泰129

马陵之战简述 孙开泰129

孙武故里乐安在今广饶说不能成立 陈汉平130

孙书采地与孙武故里考辨 陈汉平130

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咎篇)研究 刘乐贤130

从温明觅魌头 王育成131

睡虎地秦简日书“反支篇”及其相关问题 刘乐贤131

睡虎地秦简日书的内容、性质及相关问题 刘乐贤131

洛阳延光元年朱书陶罐考释 王育成132

徐副地券中天师道史料考释 王育成132

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宗教与文化 吴焯132

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 辛德勇133

敦煌文书与唐代军队衣装 黄正建133

北朝儒释道论议与北方学风流变 张弓133

唐代的内道场与内道场僧团 张弓133

隋唐儒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 张弓134

唐代佛寺群系的形成及其布局特点 张弓134

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 谢保成134

关于《新唐书》思想倾向的考察 谢保成135

古衡“分”名考--关于近年来唐衡争议的一点浅见 郭正忠135

吴亩·浙尺·湖步--唐宋之际太湖流域的特殊步亩与尺度 郭正忠136

宁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兼论若干宁甘古盐池的位置 郭正忠136

契丹盐业与盐务管理 郭正忠136

郑成功致隐元信件的发现 陈智超137

崖门水域宋元沉船的初步考察 陈智超137

《宋朝诸臣奏议》点校本序言 陈智超137

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 万明138

清代宫廷耶稣会士画家郎世宁 吴焯138

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成败述论 万明138

颜均及其大成仁道 黄宣民138

朱熹心性哲学的范畴定位 姜广辉139

王船山的“继善成性”论--探寻心性论新的会通点 姜广辉139

阳明心学的视角 姜广辉139

“实学”考辨 姜广辉140

理学气灵论的鬼神论 姜广辉140

良知论--中国哲学王冠上的明珠 姜广辉140

理学形成的因与缘 姜广辉141

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研究 杜瑜141

含山玉龟玉片补考 王育成141

中国古炮考察 王育成142

中国古代道教法印研究 王育成142

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水利农业文明 张弓143

关于史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 谢保成143

论毛泽东与历史科学 叶桂生143

近代史研究所144

中国通史(第8册) 蔡美彪144

关于儒学的转化问题--评当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卢钟锋144

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 赵云田145

中国近代人口史 姜涛145

崇祯皇帝大传 张德信145

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 李长莉146

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 侯宜杰146

抗日潮流的起伏(1931-1935) 陈铁健147

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虞和平147

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 薛衔天148

中美关系史(1911-1950) 陶文钊148

梁濑溟与现代新儒学 郑大华148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郦永庆149

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 黄纪莲149

寻求历史的谜底 杨天石149

论辽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与皇位继承 蔡美彪150

元好问在金元之际的政治活动 韩志远150

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 蔡美彪150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 张德信151

袁崇焕之死 张德信151

元好问与科举的关系 韩志远151

关于满族兴起时期的“两头政长” 刘小萌152

纳兰学探幽三题 刘德鸿152

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 赵云田152

明清议和与陈新甲之死 张德信152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 茅海建153

龚自珍与他的时代 茅海建153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普通士民具折上奏问题的述论 郦永庆153

洪秀全“登极”史实辨正 姜涛153

关于历史年代学问题 姜涛154

太平天国伦理观试析 夏春涛154

孙中山宪法思想刍议 耿云志154

中国现代史史料的丰富宝藏--介绍胡适私人档案 耿云志155

反蒋被杀害的报人史量才 耿云志155

论黄兴对武昌首义的态度 张海鹏156

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 张海鹏156

析黎庶昌《敬陈管见析》 张海鹏156

略论孙中山与民初政党政治 徐辉琪157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 李仲明157

黄郛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 杨天石157

历史和现实:“一国一制”和“一国两制”研究 张海鹏157

保卫中国同盟和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 杨天石158

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 杨天石158

“广田三原则”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齐福霖158

论1927年阎锡山易帜 杨天石158

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 曾景忠159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放弃“以攻为守”的原因 荣维木159

王世杰与国民参政会(1938-1994) 闻黎明159

试论解放军挺进中原的战略地位 朱宗震160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述论 江绍贞160

陈独秀论中国人的国民性 唐宝林161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唐宝林16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及其策略 杨奎松161

从市场看农村手工业与近代民族工业之关系 史建云162

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和抗战策略的变化 杨奎松1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与前瞻 杨奎松162

近代河北省农地灌溉的发展 徐秀丽163

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 崔志海163

论汪康年与《时务报》--兼谈汪梁之争的性质 崔志海163

徐继畲与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虞和平163

炎黄二帝和炎黄文化 丁守和164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点 丁守和164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丁守和164

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 马勇165

公孙弘--儒学中兴的健将 马勇165

清政府对百日维新的检讨与反省:1898-1901 马勇165

从社会史领域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个性 刘志琴166

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启 刘志琴166

试论陈胡梁思想分歧的文化底蕴 马勇166

民族主义与戊戌维新 马勇166

稳定与滞守--中国文化乡土性释析 刘志琴167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选择 刘志琴167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李长莉167

胡适与梁濑溟的文化论争 郑大华168

论“东方文化派” 郑大华168

政治批判与学术建设--梁启超与鲁宾逊《新史学》比较研究 黄敏兰168

夏曾佑及其史学思想 李洪岩168

蔡元培的史学思想 刘俐娜169

西方新史学与“五四”史学思潮 刘俐娜169

解放以来的历史比较方法研究 蒋大椿169

近代香港人口试析(1841年-1941) 徐曰彪170

早期香港工人阶级状况 徐曰彪170

近代香港华商的崛起(1841-1900) 徐曰彪170

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钟安西171

一种研究框架中的民国对外关系 汪朝光171

苏联与西安事变 李义彬171

台湾抗日五十年 钟安西171

近代杰出外交家黎庶昌 钟安西171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 李嘉谷172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及其他军火物资数量问题的探讨 李嘉谷172

朝鲜战争爆发前半年美国对台湾政策再评析 陶文钊173

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 陶文钊173

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与承认问题 陶文钊17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 陶文钊173

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 马大正174

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 马大正17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74

清末土尔扈特蒙古郡王帕勒塔述论 马大正175

丝绸之路中国新疆段民族与考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马大正175

关于西域回回炮及其东传的研究 吕一燃175

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马大正175

唐朝平定薛延陀与加强漠北的管理 奥其尔176

清代西藏矿业史初探 房建昌176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述略 邢玉林176

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张椿年177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朗世宁 许明龙177

世界历史研究所177

卡达尔与匈牙利 阚思静178

巴尔干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 马细谱178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 施治生178

大英帝国从殖民地撤退前后 志诚179

加拿大简史 吴必康179

香港与英国的殖民撤退 陈启能179

二十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 吴恩远180

清廷对马戛尔尼使团的理解与反应 张顺洪180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陈启能180

《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张顺洪181

从马戛尔尼到彭定康: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中英关系两百年回顾 张顺洪181

西方文明与徐光启的救国方略 张顺洪181

杰斐逊时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黄柯可182

基督教传教士在蒙古诸汗国和元代的活动 郝贵远182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总统麦金莱 黄柯可182

奇而不怪的历史现象--论法国左右翼“共冶” 周剑卿183

关于法国大革命消息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 许明龙183

时间、复仇、婚姻--中西方封建社会若干问题比较 冯泉183

试评18世纪末以前来华的欧洲耶酥会士 许明龙183

论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运动 冯泉184

高卢的奴隶制制与奴隶社会 冯泉184

从世界历史看所有制问题 冯泉184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今昔 肖辉英185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郭彦秀185

民主德国政党概论 肖辉英185

活跃在加拿大政坛上的新民主党 陈启能186

加拿大民主政治的考察 彭坤元186

论加拿大英属北美殖民地政治制度的发展 吴必康186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 王丹妮187

卡达尔执政失败原因析 阚思静187

加拿大各级政府间的分权分税制度 姜芃187

评击斯大林模式的首次尝试 吴恩远188

日本的教育与现代化--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 汤重南188

论卡达尔的经济改革与外部环境 阚思静188

论日本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指导 武寅189

慰安妇问题与日本的国际化 管宁189

论日本财阀战时改革 武寅189

安哥拉独立的崎岖道路 彭坤元190

论苏丹南方问题的成因 王彤190

中印两国在近代觉醒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评《光方的觉醒》 黄思骏190

新大陆的发现与巴西早期的发展 金计初191

从美拉关系看美国的人权外交 郝名玮191

阿卜杜·阿齐兹的历史功绩 王彤191

1806~1807年拉普拉塔地区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武装斗争 郝名玮192

墨西哥的村社 冯秀文192

不容忽视的拉美社会环境 郝名玮192

货币主义与智利的现代化 钱明德193

“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 施治生193

魏特夫与印度史 刘欣如193

古代丝绸贸易与宗教活动 刘欣如194

贵霜时期东渐佛教的特色 刘欣如194

好太王碑原石拓本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徐建新194

我国近年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 于沛195

科学革命和历史思维 于沛195

高句丽好太王碑研究史概述 徐建新195

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 陈启能196

当代美国史新趋势 罗风礼196

论弗洛伊德的历史观 罗风礼196

商品化、资本主义化及其他 俞金尧196

当代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初探 徐再荣197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 沈永兴197

世界史学科应走向大众 葛新生198

苏东剧变的历史思考 葛新生198

波黑战争探源 葛新生198

论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适应性 朱建军199

法国妇女获得参政权的漫长道路 周以光199

评路易--拿破仑政变成因 王家宝199

中国天文年代学研究的新拓展 冯时199

战争态势演化与战争探源--文化人类学的透视 朱建军200

理论的简单性与史学研究 朱建军200

南非种族主义探源 施亚英200

新加坡文化建设和儒家思想 鲁虎201

文学研究所20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增订本) 敏泽201

美感教育研究 王善忠201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陈晓明202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流 毛崇杰202

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 钱中文203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 古继堂203

地之子 赵园203

美学散论 王善忠204

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 张国民204

轻拂那新理性的风--人文研究的思想论集 许明204

人生·文学与法 曾镇南204

我的电影思维 翁睦瑞205

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 祁连休205

梁实秋名作欣赏 杨匡汉20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张国民206

长沟流月去无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小说卷(一) 陈素琰206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敏泽206

宗璞散文选集 陈素琰207

宗教、虚无、性爱、死亡及其他--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孙乃修207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 张国星207

论文艺和商品的同异 张国民208

关于近一百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 樊骏208

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 张炯208

毛泽东与古典文学研究 张炯209

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杜书瀛209

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 杜书瀛209

论转型:中国文化发展的两个关节点及理论启示 许明210

魏晋思潮与士人的生命视境 党圣元210

生态技术美的本质 杜书瀛210

人文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精神取向 许明210

苏轼诗学观平议 党圣元211

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概观 罗筠筠211

孙过庭《书谱》中的美学思想 罗筠筠211

西方80年代绘画发展的美学审视 罗筠筠212

格林伯格美学思想初探 冷林212

唐人七夕诗文论略 董乃斌212

这种“新的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吗?--对陈涌《毛泽东与文艺》一文的评议 王飚213

融时代舞台传统于一体--论吴梅的戏曲创作 王卫民213

移风易谷、雅俗共赏--谈西安易俗社前期的剧本创作 王卫民213

评力扬的诗 吴子敏214

人一非人一人 张大明214

郭沫若的书信和书信中的郭沫若 黄淳浩214

关于重写文学史中的方法论问题 张炯215

新中国的历史转折与文学寻求 张炯215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蒋守谦215

情真意美悼英灵--论毛泽东悼亡诗词的美学特征 何火任216

佛教与文学结缘的媒介--峨嵋山佛教文化现象管窥 何火任216

生命的火焰正在炽烈地燃烧--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蒋守谦216

唐弢与中国当代文学 陈全荣217

历史转型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陈晓明217

反抗危机:论“新写实” 陈晓明217

主体与幻想之物 陈晓明218

新境界、新高度--爱情题材话剧新探 高鸣鸾218

回到本文:刘震云小说的“双声话语”及其它 董之林218

识宝传说与文化冲突--识宝传说文化涵义的再探索 程蔷219

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 钱中文219

对话的文学理论 钱中文219

意象、表象、意境辨章 杨匡汉220

“朦胧”与“后朦胧”的诗与思--新时期诗歌潮流观察之一 杨匡汉220

世纪之争及其更新之途 钱中文220

台湾文学中坚持进步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两大柱石--论尉天骢与颜元叔 古继堂221

撩开心灵的帷幕--评欧阳子的小说创作 汤学智221

印象批评絮语 贺兴安221

艺术的相抗与理论的兼容 贺兴安222

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 胡明222

胡适与《淮南王书》 胡明222

少数民族文学所223

柯尔克孜民间文学概览 张彦平 郎樱223

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 白庚胜223

朝鲜民族南来考 苑利224

清代宗室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 关纪新224

雪域歌扬民族魂 关纪新224

《<中庸>附记》与绍古其人 扎拉嗄225

东西方文学的独眼巨人母题 郎樱225

《红云泪》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扎拉嗄225

侗族约法款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邓敏文226

中国文学史的五个建设阶段 邓敏文226

《江格尔》与神话宗教 仁钦道尔吉226

中国比较文学史建设问题 邓敏文227

从原始思维到原始意象 刘亚虎227

原始叙事性艺术形态的发展和演变 刘亚虎227

柯尔克孜图腾文化的内涵及嬗变 张彦平228

史诗中祈子仪式的比较研究 张彦平228

阿拉伯-波斯文化对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影响 穆塔里甫228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吴元迈229

20世界初俄苏文学思潮 李辉凡229

外国文学研究所229

文学·人学 李辉凡230

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 吴晓都230

歌德接受史 高中甫230

阿拉伯文学简史 伊宏231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 伊宏231

当代法国文学史纲 张容232

飘落的心瓣--意识流小说 冯季庆232

草原交响诗--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论稿 朱兵233

哈谢克和《好兵帅克》 蒋承俊233

哈佛读书札记:美国文化批评 赵一凡233

社会主义文艺的国际特色和民族特色 吴元迈233

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 刘文飞234

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 李辉凡234

瑞斯的小说和话语之争 黄梅234

时代呼唤它的艺术代言人--“维索茨基现象”思考 刘文飞235

赫拉普钦科文艺思想概评 吴晓都235

许多种声音--谈福克纳的文风 董衡巽236

舍伍德·安德森三题 董衡巽236

论吉辛的《文苑外史》 薛鸿时236

虚构王子演悲剧--浅论《哈姆莱特》的情节创新和思想倾向 郑土生237

莎学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 郑土生237

爱默生从神学走向自立 钱满素237

福尔赛眼中的福尔赛 黄梅238

“全部秘密就在于保持弹跳”--读品钦的《叫卖49号》 钱满素238

《时移世变》与阿·密勒 申慧辉238

北欧文学漫笔 张黎239

布莱希特现实主义主张研究笔记 张黎239

雪莱的流云与枯叶 陆建德239

“我相信,所以我理解”--关于柯尔律治的“论证循环” 陆建德240

关于汉堡嘉夫人--对鲁讯日记中一条注释的补正 张黎240

文学观念的变革 宁瑛240

自然主义与“私小说”--从“客观写实”到“主观告白” 高慧勤241

禅和韵--中印诗学比较之一 黄宝生241

在梵语诗学烛照下--读冯至《十四行集》 黄宝生241

论城山三郎的经济小说的特征 何少贤242

夏目漱石与汉学的关系 何少贤242

中伊文化交流鸟瞰 元文琪242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序 伊宏243

马哈福兹小说的象征性 郅溥浩243

近代阿拉伯妇女文学 程静芬243

法国现代派文学中荒诞形式的演变 吴岳添244

法国的修辞学派和里昂派 吴岳添244

朝鲜古典小说《九云梦》和《谢氏南征记》 周有光244

法国文学中的荒诞主题 张容245

哥尔多尼和喜剧改革 吴正仪245

短篇小说巨匠皮兰德娄 吴正仪245

巴尔加斯·略萨思想与创作嬗变的轨迹 朱景冬245

塞万提斯新探 陈众议246

裴多菲诗歌创作简论 冯植生246

语言研究所246

古今词义辨析词典 王克仲246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侯精一247

崇明方言词典 张惠英247

关汉卿戏曲词典 蓝立蓂247

金瓶梅俚俗难词解 张惠英247

泉州市方言志 林连通248

论汉语的语法化问题 刘坚248

关于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的反思--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二 杨成凯248

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 杨成凯249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施关淦249

与“可能”义相关的述补结构 蔡文兰249

“N的V”结构的构成 张伯江250

谈北京口语语法的研究 张伯江250

从古汉语看“N所V之处,P”句式 王克仲250

相关词语的类同引申 江蓝生251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三个问题 杨耐思251

“兀底”、“兀那”考 张惠英251

关于中古汉语的“自”和“复” 姚振武251

晋语形成的社会背景(英文) 侯精一252

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 张盛裕252

福州方言的入声 冯爱珍252

新编地方志方言志评述 贺巍253

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一般原则 韩敬体253

南昌县(蒋巷)方言词语举例 谢留文253

关于制作现代汉语言音库的几个问题 侯精一254

关于晋语研究 侯精一254

试论叠韵连绵字的统谐规律 郭小武254

1992年的汉语音韵学研究 杨耐思255

上古缅歌--《白狼歌》的全文解读(上、下) 郑张尚芳255

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 晁继周255

从比较中认识规范型词典--再论规范型词典的特点 晁继周256

近年来我国辞书编纂出版工作述评 韩敬体256

《现代汉语词典》用例笔记 吴昌恒256

现代汉语字典词典的注音 刘庆隆257

语用研究与社会生活 卫志强257

《现代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单耀海257

论《现代汉语词典》的百科条目 李志江257

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 杨成凯258

汉语中的元语副词“好” 沈家煊258

“语用否定”考察 沈家煊258

从口误看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 沈家煊259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沈家煊259

普通话轻重音的时长特性及其合成规则 李爱军259

汉语特点研究和语言共性研究 沈家煊259

普通话语调分析的一种新方法:语调中基本调群单元的移调处理 吴宗济260

普通话声调实验研究四十年 吴宗济260

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 徐赳赳260

普通话语音的协同发音研究 林茂灿261

北京话声调分布域的感知实验研究 林茂灿261

普通话双音节V1-/ts,t??过渡的实验研究 孙国华261

普通话清塞音声母音节中元音共振模式及其协同发音的研究 颜景助262

运用语音学和NN识别不定人复合元音的研究 蔡德和262

汉语普通话两音节中音节间过渡的声学分析 陈肖霞262

汉语二合元音共振峰轨迹的时变特性 曹剑芬263

以成语为范围的词汇支援系统 林联合263

谈谈语料库的语样选取问题 曹剑芬263

汉语普通话语句时长结构初探 曹剑芬263

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刘涌泉264

信息社会和术语学 刘涌泉264

汉语动词驱动生成法及其所涉及的语法问题 杨国文264

法学研究所265

依法行政论 刘瀚26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梁慧星265

中国经济仲裁和诉讼实用手册 王存学266

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王强义266

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 徐益初266

知识产权法教程 郑成思267

刑事诉讼法新论 张仲麟267

中外毒品犯罪透视 崔庆森267

专利法与专利实践 张玉瑞268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史 韩延龙268

法理学面临的新课题 刘瀚268

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刘瀚269

完善监督机制 刘瀚269

民主政治与法治人权 陈春龙270

论非常时期的依法行政 陈春龙270

加强非常时期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陈春龙270

人权哲学三题 夏勇271

非常状态下人权的限制与保护 陈春龙271

论法系的划分方法与标准 高鸿钧272

论中国古代法学与名学的关系 高恒272

市场经济与行政法 张焕光272

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 莫纪宏273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 王保树2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 王保树273

市场经济与政府法制改革 王保树274

论企业走向市场的条件及其法律保障 陈世荣274

劳动立法中的几个问题 史探径275

劳动权的法律意义 莫纪宏275

论工会法 史探径275

论改革开放与刑事诉讼法 徐益初276

再论免予起诉 徐益初276

我对检察员在庭审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几点认识 徐益初276

论人民群众监督 徐益初277

论毛泽东刑事司法思想 徐益初277

关于修改第二审程序的几点意见 徐益初277

论对刑事诉讼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改革与完善刑诉制度的理论思考 徐益初278

发展市场经济与完善我国刑法 陈宝树278

刑事诉讼法研究述评 徐益初278

西方国家经济刑法概观 陈泽宪279

国际环境法--一个新兴的国际法部门 马骧聪279

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马骧聪279

关贸总协定与知识产权 郑成思279

反不正当竞争--国际法与国内法 郑成思280

专利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张玉瑞280

灰色区域的恰当位置在哪里 张玉瑞280

日本技术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 张玉瑞280

中国皇帝 白钢281

政治学研究所281

论国际刑法审理制度的新发展 林欣281

论国际私法中管辖权问题的新发展 林欣281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白钢282

正统悖论 白钢282

许衡与传统文化在元代的命运 白钢283

依据法律才能搞好机构改革 白钢283

中国古代编制立法的启示 白钢28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政治稳定 杨海蛟284

廉政建设与政治稳定 杨海蛟284

发展我国政策科学须处理好几对关系 潘世强285

再论在深化改革中寻求政治稳定 徐功敏285

中国政治学补课和发展 张志荣285

帛书《道原》和《老子》论道的比较 胡家聪285

经济增长的政治动力之谜 吴清286

民族研究所286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 郝时远286

《类林》研究 史金波286

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 伍昆明287

世界民族概论 赵锦元287

黎汉词典(附汉黎对照词汇) 郑贻青288

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习 欧阳觉亚288

图腾崇拜 何星亮288

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故事选 李坚尚289

中国民族史研究 刘凤翥289

毛泽东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贡献 郝时远289

试论毛泽东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 王戈柳290

关于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帮助问题 王戈柳29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王戈柳29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的客观前提 华辛芝291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杨华291

1992-1993年中国民族关系形势分析与预测 张世和291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几个问题探索 杨荆楚292

赫哲渔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杨荆楚292

论改革开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杨荆楚293

加快培育和建立适合地区实际的市场 杜发春293

市场:民族经济发展的中枢--广西扶绥县市场建设与发展的调查 杜发春293

人口流动、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 吴兴旺294

市场经济下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走向 吴兴旺294

论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 吴兴旺294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萨满教调查 满都尔图294

哈萨克族萨满教调查 满都尔图295

轮回与圆圈--藏传佛教文化现象研究 张江华295

我国影视人类学历史发展纪事 张江华296

藏族水磨的功能和结构 张江华296

藏族的雕版印刷术 张江华296

回族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关于淄博市张店区的个案研究 李彬297

“语言遗物”的理论方法与“勒包斋娃”的发掘研究 萧家成297

论中医药酒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萧家成298

乌拉街韩屯满族萨满教调查 刘龙初298

“华夏第一龙”探析 何星亮298

龙:图腾--神 何星亮298

龙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 何星亮299

白族老年组织与精神文明建设 王承权300

中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 王承权300

陕南汉族的育儿习俗调查 张继焦300

略论我国各民族长住娘家婚俗的类型 王承权301

僜人“格崩”探析 陈景源301

文明的分解、民族的进程和中亚的走向 穆立立301

哈萨克斯坦当前的民族进程和民族关系 穆立立301

欧洲民族概说 穆立立302

欧洲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穆立立302

欧洲民族问题的表现及其特点 穆立立302

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瑞士联邦 曹枫302

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 葛公尚303

美洲发现与世界种族和民族布局的变迁 葛公尚303

尼日利亚的民族关系 曹枫303

保障少数民族政治权利是多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课题--与墨西哥印第安学家讨论 牛伦304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史金波304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史金波304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史金波305

西夏境内民族考 史金波305

苗族迁徙原因新探 王慧琴305

试论南沼多源与多元的文化格局 管彦波306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整体思考 管彦波306

亚太地区的达罗毗茶式亲属制度 王慧琴306

苗族头面服饰及其文化意义 管彦波307

试论南诏官制 管彦波307

元代在西藏之政制 孟庆芬307

试论对乌斯满的评价问题 刘文远308

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 白翠琴308

关于评价也先汗的几个问题 白翠琴308

魏晋南北朝民族政策概论 白翠琴309

隋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肖之兴309

论通古斯满语文在北京话形成中的地位(下) 腾绍箴309

论清代完颜世家及其家教--评江南河道总督麟庆 腾绍箴310

试论齐齐哈尔建城后的文化发展趋向 腾绍箴310

清代满文篆书三管见 腾绍箴310

12-17世纪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述略 蔡家艺311

关于明朝辖镜内的蒙古人 蔡家艺311

明代藏区行政建制史迹钩沉 祝启源311

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祝启源312

北宋时期吐蕃与甘州回鹘关系简述 祝启源312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祝启源312

五四运动中的刘清扬 黄庭辉313

初民社会纷争调处的法则--黔南东南苗族“佳”歌的法律分析 周勇313

从“神霄丹宝”到“开至丹宝” 刘凤翥313

略论契丹语的语系归属与特点 刘凤翥314

契丹文字与汉字和女真字的关系 刘凤翥314

契丹文字资料 刘凤翥314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刘凤翥315

浅谈河西回鹘的历史作用 范玉梅315

清末赵尔丰对川边的文化教育政策 伍昆明315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不是乌孙和西汉关系转变的标志 李大龙315

西汉时期“和亲”政策新论 李大龙316

西汉重要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述略 李大龙316

两汉前期中央王朝派往匈奴的使者述论 李大龙316

关于又一西藏元代圆牌 照那斯图317

河南登封少林寺出土的回鹘式蒙古文和八思巴字圣旨碑考释 道布317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工作 道布317

也孙贴睦尔皇帝三月圣旨 照那斯图318

白马人今昔 孙宏开318

藏缅语族语言的识别和民族的关系 孙宏开318

1992年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孙宏开318

试论藏缅语中的反身代词 孙宏开319

论方言--兼谈傣语方言的划分 罗美珍319

从形态学看察合台语的特点 赵明鸣319

巴尔达齐遭清廷惩处说辨义--兼谈达斡尔族有关历史传说的虚幻与史影 古清尧320

文字识别的心理问题 吴安其320

突厥语族语言与格类型比较研究 赵明鸣320

论藏缅语亲疏关系的量化 郑玉玲321

藏缅语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方法 郑玉玲321

藏语声调感知在合成中的应用 孔江平322

苗语送浊气的声学研究 孔江平322

黔西县铁石苗语语音研究 李云兵322

谈新创文字的社会效益 徐世璇323

论多重文字现象 徐世璇323

试论文字推行和普及的社会条件 徐世璇323

侗台语族送气清塞音声母的产生和发展 梁敏324

汉朝翻译理论的新成果--《汉朝翻译理论研究》评介 宣德五324

浅析黎语中的汉语借词及黎汉相同词 郑贻青324

傈僳数词的构成和用法 木玉璋325

傈僳族的姓氏和节名方式初探 木玉璋325

傈僳族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木玉璋325

规范彝文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巨大作用 武自立326

云南富宁末昂话初探 武自立326

语言与族属 周庆生327

傣族亲属称谓的人类学透视 周庆生327

从一组动词的比较看民族语言和民族认知的关系 黄行327

维吾尔文字变体的类型分析 阿西木327

规范彝文理论实践价值评估 周庆生328

景颇语的同族词 徐光艰328

蒙古语“torra truge”(丝绸)二词以及与北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 斯钦朝克图328

蒙古文 斯钦朝克图328

民族感情、情绪与民族主义 果洪升329

佤族姓氏研究 罗之基329

云南省澜沧县雪村区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罗之基329

发展与差距 李家秀330

社会学研究所330

中国文明与鲁迅的批评 张琢330

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 李培林331

当今中国社会病 张萍331

社会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个体与整体 景天魁332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朱庆芳332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李银河332

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 王颖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水平图集 朱庆芳333

中国的一个小康市--太仓小康社会实录 张雨林334

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李庆善334

街道社区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杨雅彬335

关于私营经济在我国再生的若干问题 张厚义335

私营经济: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 张厚义335

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杨雅彬336

老一辈社会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农村工业 杨雅彬336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李培林336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李培林337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 李培林337

从江苏太仓看农业现代化问题 张雨林337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陈力丹338

怎样写好经济新闻 彭朝丞338

村庄的转型和现代化(太仓市马北村研究报告) 张雨林338

新闻研究所338

刍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业 孙旭培339

新时期社会新闻的写作 彭朝丞339

谈谈我国的新闻消费 陈力丹 宋小卫339

受众本位论浅析 陈崇山340

大众传播市场中受众分类的思考 陈崇山340

新闻侵犯公民隐私权行为研究 张西明340

关于我国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 卜卫341

论儿童的媒介需要和媒介选择 卜卫341

理想的受众--1992年北京受众调查报告 宋小卫 闵大洪341

媒介与社会文化变迁--试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卜卫342

市场经济与新闻的党性原则 时统宇342

是新闻大战,还是媒介大战--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闻媒介资源配置 明安香342

现阶段新闻舆论怎样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宁新343

关于天皇访华的中国新闻报道(日文) 宁新343

论美国社会责任论的发展与局限 王怡红343

国产与进口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形态与传播观念 王怡红344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杨瑞明344

北京地区少年儿童电视节目内容分析研究报告 杨瑞明344

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 王春法345

当代世界农业 刘振邦345

当代资本主义论 李琮345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345

环球经济风涛 范新宇346

加拿大谷物经济及管理 徐更生346

世界经济信息统计汇编 陈秀英346

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危机 俞可兴347

世界向多极化格局的转变与西方经济 李琮347

各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徐更生347

持续农业及其对我国的挑战 徐更生348

市场经济与供销合作社 徐更生348

国外农业经营规模及经济效益 徐更生348

日本保护产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网络 张宝珍349

德国九十年代经济趋势 王春法349

世界合作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戎殿新349

公有企业对意大利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戎殿新350

简析IMF对中国经济的重估--兼评现行汇率与购买力平行换算 陈秀英350

论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危机 曾智华350

对现代化--发展理论内涵的界定 曾智华351

论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 沈骥如351

北南经济关系区域化原因初探 杜方利351

市场经济与农业的市场调节 彭代彦352

略论法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 李玉平352

论农业的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 彭代彦352

俄罗斯的自由经济区 侯宏勋353

美国资本流量、存量与折旧的统计分析和数字模型 石小玉353

享誉西方的经济学巨匠,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 张支南353

美国研究所354

白宫新主--克林顿 刘鹏辉354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学 肖炼354

改革开放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肖炼355

理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作用 茅于轼355

美国1992年大选初析 杨达洲356

美国城市里的种族骚乱 秦斌祥356

对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的展望 杨达洲356

公司的崛起与美国经济的发展(1850-1930) 胡国成357

中美文化冲击-回应片论 朱世达357

中美关系在克林顿任内将走向何处? 张也白357

在美国售台F-16战斗机决定的背后 张也白358

苏联解体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张也白358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国际作用 张也白358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比较 陆南泉359

东欧国家过渡问题探讨 赵乃斌359

东欧中亚研究所359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 刘克明 吴仁彰359

对前苏联与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若干问题的分析 陆南泉360

戈尔巴乔夫岂能败给斯大林体制? 李正乐360

乌克兰的投资环境 董晓阳361

乌克兰军队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董晓阳361

非经济过程对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影响 董晓阳362

苏联70多年来在对外政策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李允华362

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前景分析 刘清鉴362

浅谈中亚的当前形势 刘庚岑363

试析保加利亚当前的经济危机 张颖363

日本研究所364

霸权后世界中的日本·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外交选择 周季华364

问题·对策·机制--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张舒英364

追逐财富之路 孙震海365

丰增秀俊选集 周季华365

日本亚洲外交的新趋向 赵阶琦365

两陛下访华是增进中日友好的新起点 蒋立峰366

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和安全思考 周季华367

日俄关系的最大症结--北方四岛 周季华367

关于蒋介石《告日本国民书》的质疑 蒋立峰367

铃江言一与中国革命 蒋立峰367

日本政局变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周季华368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演变及其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王新生368

日本的利益集团 王新生369

广东与长野器械缫丝业比较研究--兼论两地的原始工业化 王新生369

日本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的结束及其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刘映春369

日本的对外战略调整和中日关系 孙震海 纪朝钦370

关于发展侨汇住宅的工作报告 孙震海370

1992年日本形势回顾与展望 孙震海370

中日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不断发展 王仲全371

试论日本政治与现代佛教 高洪371

读日莲《立正安国治》 高洪371

日本的景气调节系统与调节方式 张舒英372

积累率与积累效益的中日比较 张舒英372

日本中央银行与财政关系的模式 张舒英372

日本利用国债的经验与教训 张舒英373

市场经济中的计划--对日本经济计划的再探讨 张舒英373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徐梅374

日本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兼论对我国的启示 徐梅374

简论东北亚经济新秩序 徐梅375

日本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闫坤375

借鉴外国经验中的辩证法 冯昭奎376

关于日本经济研究的思考--写于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之际 冯昭奎376

日本金融体制的主要特征 闫坤376

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闫坤376

欧洲研究所377

当代法国政治制度研究 吴国庆377

博洛尼亚大学 罗红波377

缔造意大利的精英--以人物为线索的意大利近代史 罗红波377

调整中的法国外交 吴国庆378

当代法国公民权的发展趋势 吴国庆378

1992年的南斯拉夫难民危机 王捷379

欧洲货币联盟与货币风潮 张健雄379

评欧共体的辅助性原则 王鹤379

马约的反响及其受挫原因 张健雄380

冷战后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王振华380

意大利的计划与市场 罗红波380

欧洲的移民问题 肖元恺381

法国与台湾关系评析 肖元恺381

德国调整亚洲政策的基本考虑 顾俊礼382

西亚非洲研究所382

外国习俗丛书·非洲地区 雅菲382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 王京烈383

巴以和平协议签订后的中东局势 赵国忠383

中东和谈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评巴、以签订的自治宣言和相互承认 赵国忠383

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王京烈384

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 刘月琴384

中东和谈--历史性的突破及若干前途分析 刘靖华384

中东:历史性的转变及若干前景分析 刘靖华385

冷战后的中东--战略格局变化与前景分析 刘靖华385

当前中东局势的若干特点 吴炜385

试论埃及经济体制改革 张文贞386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跨国经营战略 马秀卿386

土耳其外资政策的发展趋向 马秀卿386

中东伊斯兰国家同我国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马秀卿386

新兴产油国--也门 曲洪387

中东国家的教育发展 曲洪387

南非制宪谈判的症结 杨立华387

南非地区战略的转变与德克勒克的的新外交 何丽儿388

因卡塔自由党 陈一飞388

民族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唐大盾388

论“非统”--兼论非洲的统一与发展 唐大盾389

穆塞维尼执政七年;政策、成就与问题 魏翠萍389

美国对非洲政策展望 秦玉成389

试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资本主义 谈世中390

“瓦塔拉改革计划”与科特迪瓦的经济调整 杨德贞390

对南北经济区域集团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再认识 谈世中391

肯尼亚农业政策初探 魏以萍391

拉丁美洲研究所392

拉丁美洲史稿 苏振兴392

拉丁美洲外债简论 张宝宇392

拉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苏振兴393

拉美与东亚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 苏振兴393

拉美经济的发展与调整 徐世澄393

克林顿政府对拉美政策的走向 徐世澄394

拉美的民主社会主义与工会运动 徐世澄394

从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的召开看西班牙与拉美关系的发展 徐世澄394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及其对拉美的影响 陈芝芸395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墨西哥石油 陈芝芸395

哥伦比亚克服石油危机的对策及其成效 徐宝华395

90年代拉美一体化及其发展前景 徐宝华396

近代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教训 徐宝华396

古巴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 毛相麟396

评对古巴经济形势的看法 毛相麟397

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江时学397

1992:不平衡发展的一年--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形势综述 吴国平398

拉美、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 江时学398

智利外贸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杨西399

浅谈海地资本主义迟发展的原因 马小平399

拉美的贫困与环境保护 杨西399

对拉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问题的初步认识 袁东振400

为什么委内瑞拉会发生政治危机 石瑞元400

拉美教育的现代化政策及其发展趋势 石瑞元400

世界格局转换中的美拉关系 张文峰400

墨西哥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曾昭耀401

世界格局变化和中美洲和平进程 汤小棣401

论墨西哥的政治现代化道路 曾昭耀401

庇隆的劳工政策与阿根廷工会运动 刘纪新402

墨西哥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陈芝芸402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403

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王宏伟403

绿色革命后的印度农业 孙士海403

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陆建人404

“外贸带动增长”经济发展战略及其三种模式的比较 陆建人404

韩国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发展与特点 陆建人404

从“大西洋世纪”走向“太平洋世纪” 陆建人405

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景及途径 陆建人405

东亚经济充满活力 陆建人405

浅评拉奥总理访华 王宏伟406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新发展 高连福406

南亚民族与宗教问题 王树英406

印度少数民族结构及政府的政策 王树英407

纪念圣雄甘地诞辰125周年 王树英407

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 郭良鋆407

读《幽明录》杂谈 薛克翘408

天台宗佛教思想的印度渊源 朱明忠408

薄泰恰里耶的超验吠檀多论 朱明忠408

圆瑛法师的净土思想 方广锠409

佛教的时间与空间 方广锠409

当代中国研究所410

张闻天传 程中原410

毛泽东的创举--人民民主专政 张启华410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有林410

超级大国的裂变 宇剑4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张启华411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发展要求 张启华411

台湾经济四十年 曹小衡412

台湾研究所412

警惕!中国人--困扰、阴遏中国前进的“黄灯”聚焦 宇剑412

建国初期三反五反运动述评 王善中412

正确理解精神实质注意种种变态效应 蒋仲辉412

历史漩涡中的蒋经国 刘红413

台湾研究论文集(第5辑) 余克礼413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探讨 刘映仙413

台湾一九九二 姜殿铭414

九十年代之台湾 姜殿铭414

当代台湾研究(二) 姜殿铭414

当代台湾经济论从·台湾经济转型论析 曹小衡415

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 王建民415

台湾机构、社团、企业大全 余克礼415

历史性的转折 戴文彬416

新党成立及其对岛内政局的影响 赵印香416

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前途的主要政治倾向 赵印香416

台湾“第十二届县市长选举”评估 刘红417

关于“民进党有无执政能力之争”的几个问题 刘红417

剖析国民党十四大和两岸关系之我见 刘红417

简析台湾第二届“立法院” 朱卫东417

评台湾“二届立委”选举 朱卫东417

试析国、民两党的“联手外交”新动向 张凤山418

浅析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新策略 谢郁418

试析李登辉主导大陆政策的心态特征 毛仲伟418

国民党与民进党现行大陆政策比较 张凤山419

对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之探讨 余克礼419

两岸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张子凤419

关于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问题的若干探讨 刘映仙420

两岸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殷存毅420

9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策略格局 张冠华420

1992年台湾对外贸易概况 张冠华420

台美贸易摩擦及其走向 黎泉兴421

1992年台湾经济发展概况 张冠华421

两岸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工 张冠华421

1992年台湾工业发展概况 张冠华421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及特点 曹小衡422

台商大陆投资的现状与前景 曹小衡422

日台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曹小衡422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曹小衡423

“宪政改革”后的台湾政局及对中国统一的影响 王建民423

中国股票市场的蜕变 王建民423

台湾证券市场的历史演变、运作制度与发展趋势 王建民423

略论两岸经贸形势及台当局之政策 李家泉424

当前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势及特点 李家泉424

台湾入关的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建民424

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基本趁势与格局评估 王建民424

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看(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建立 罗祥喜425

台湾话剧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张文彦425

研究生院426

天涯何处是神州--中俄密约 李尚英426

郭小川评传 张恩和426

阅读、欣赏、习作范文选 张恩和426

图书情报工作与第二资源的开发 蔡曙光427

布鲁克斯与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蔡曙光427

科学文献的特点和结构 蔡曙光427

试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蔡曙光428

国际图书馆界简化编目工作的动机与实践 蔡曙光428

《史通》自身矛盾问题初探 赵俊428

史学冲突与《史通》立场 赵俊429

朱元璋尊崇佛教的原因及后果 李尚英429

嘉庆二年的王囊仙起义 李尚英429

文献信息中心430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 王治河430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要览(1991) 张聿忠430

国际经贸惯例实用指南 蔡富有430

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 王兴成431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理论态势分析 王兴成432

绿色革命揭开新篇章--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成果效益 王兴成432

管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 王兴成43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成果和效益 王兴成433

《持久的不平等--妇女与世界发展》评价 刘霓433

步入发展领域的文化人类学 刘霓433

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杂交化 江小平434

九十年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李惠国434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情报信息学科建设 张聿忠434

口述史学的综合性质及研究方法管窥 杨雁斌435

口述史的基本理论面面观--历史学家眼中的口述史学 杨雁斌435

美国社会科学与联邦政府 郑海燕435

浅论口述史学的发展与特点 杨雁斌436

京剧和中国妇女(1917-1937) 黄育馥43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36

中国流氓史 陈宝良436

清代学术与文化 王俊义437

郭沫若对考据学的批判继承 王俊义437

文献传说与考古发掘相结合是推进研究的关键 王俊义437

王荣文学批评之批评 白烨438

史志意蕴·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白烨438

真诚·真切·真率--评钟惦裴的电影理论批评 白烨438

郭影秋传 王俊义438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439

实用不动产管理要则 李文439

房地产投资指南 李文439

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朱成甲439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何祚榕440

浅淡人的价值 何祚榕440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何祚榕44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中国农村妇女 孟宪范441

罗、王、吴心性思想合说 李存山441

“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 李存山441

清代的科目选士与竞争机制 宋元强442

徽商与清代状元 宋元强442

古代士子成才年龄探析 宋元强442

鄙视世界天才--歌德与《浮士德》 马自力443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443

鲁迅--“民族魂”的象征 黄侯兴443

向历史注入生命活力--论郭沫若与儒家文化思想 蔡震443

得失之间论创造--关于郭沫若的创造精神 蔡震444

附录445

1997《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论著提要 1993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1997 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