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论》求取 ⇩

孟序1

前言1

Ⅰ 引言1

一、一个历史故事引起的思考1

二、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4

三、医学发展中的新观点6

(一) 第三状态论8

(二) 发病阈值论9

(三) 发病层次论20

Ⅱ 未病人群与未病观26

一、一半以上的人群处于未病状态30

二、未病概念现代观38

三、未病论的前景46

Ⅲ 中医未病学考证48

一、未病学的历史沿革48

(一) 未病学的酝酿48

(二) 未病理论的诞生51

(三) 未病理论的发展60

二、近代中医对未病理论的认识和发展66

(一) 国内中医对未病理论的认识和发展66

(二) 日本汉方医对未病的认识和发展68

(一) 未病学的远期目标--无医世界71

Ⅳ 未病学的目的和意义71

一、未病学的目的71

(二) 未病学的近期目标--将预防医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74

二、未病学的现代科学基础79

(一) 隐序论与未病学80

(二) 模糊学看未病84

(三) 质量互变论与未病87

(四) 中介理论与未病88

(五) 耗散结构理论和稳态学说与未病91

(六) 新医学模式与未病93

(七) 现代遗传学与未病97

(一) 提高诊断的预见性100

三、未病学的指导意义100

(二) 确定治则的截断法101

(三) 强化疗效的远期观103

Ⅴ 未病的研究方法105

一、中医辨证的个体差异及其克服途径105

二、现代手段诊治未病109

(一) 全息法110

(二) 时间法112

(三) 体质法117

(四) 微医学法119

(五) 基因诊断法124

(六) 遗传毒理方法129

(七) 微量元素法134

(八) 环境医学法140

(九) 疾病监测法143

(十) 生活事件法144

(十一) 生物反馈法145

Ⅵ 潜病(证)、前病(证)148

一、传统的辨证(病)模式面临挑战149

(一) “无症(证)可辨”的困境149

(二) “无证从病”说的局限150

二、潜病、潜证概念的提出152

(一) 潜证概念152

(二) 病三态、潜病与潜证155

(三) 两种类似概念的辨析161

三、潜病(证)未病诊治的研究164

(一) 目前对象164

(二) 未来设想166

四、潜病(证)未病态研究的意义168

(一) 弥补了传统发病学的疏漏168

(二) 更新有缺陷的传统的“证”的概念168

五、前病未病态169

(三) 完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169

六、重要疾病的潜病(证)和前病(证)171

(一) 遗传病171

(二) 传染病172

(三) 艾滋病174

(四) 癌症175

(五) 肝炎183

(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193

Ⅶ 未病学对医学发展的促进203

一、医学的任务在于保障健康、长寿203

(一) 人的“天年”204

(二) 人的种种年龄207

(三) 为什么多数人不能达到“天年”--“治未病、保天年”209

二、医学中的“三早”与未病防治211

(一) “三早”观与未病观211

(二) 未病观导致检测手段的发展212

(三) 未病观导致微层次治疗的发展214

(四) 早期健康教育215

(五) 前病未病态是未病学目前研究的重点218

三、未病学对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219

(一) 中医预防观的特点219

(二) 形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利弊224

(三) 关于“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234

1992《未病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为民,罗金才著 1992 重庆:重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