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千年史 卷1》求取 ⇩

卷一 秦汉三国1

秦世系(附帝系表)1

(一) 秦之统一(附秦灭六国次第简表)3

(1) 建皇帝之号4

(2) 置郡县(附秦郡简表)4

(3) 改官制9

(甲) 中央(附秦中央官制简表)9

(乙) 地方(附秦地方官制简表)14

(丙) 武功爵15

(4) 统一文字及度量衡16

(5) 定黄金及钱二等币16

(二) 秦之开边17

(1) 取西戎地17

(2) 取匈奴地18

(3) 取南越地19

(三) 秦始皇之政治20

(1) 专制之加剧20

(甲) 徙天下豪杰实关中20

(乙) 焚书坑儒20

(丙) 严刑罚(附秦刑名简表)22

(丁) 集兵权24

(戊) 巡行天下25

(2) 民力之耗竭26

(甲) 筑长城26

(乙) 建宫室26

(丙) 治驰道28

(四) 秦之民生状况28

(五) 李斯成统一之功30

秦汉之际31

(一) 豪杰亡秦(附六国先后起兵简表)32

(二) 楚汉相争(附项羽分封十八王简表)39

汉世系(附帝系表)46

(一) 汉之统一50

(1) 削平群雄50

(甲) 善于用人50

(乙) 定都关中52

(2) 恢复封建(附汉初昊姓诸王简表同姓诸王简表)53

(二) 汉之疆域(附汉疆域简表)70

(三) 汉之制度72

(1) 官制72

(甲) 中央(附汉中央官制简表)73

(乙) 地方(附汉地方官制简表)77

(2) 兵制81

(甲) 京师兵(附汉南北军简表)81

(乙) 地方兵84

(丙) 屯田兵85

(丁) 徵役与招募86

(戊) 徵调之手续88

(已) 训练之方法89

(3) 刑法89

(甲) 汉律89

(乙) 刑名(附汉刑名简表)91

(4) 学校96

(甲) 太学96

(乙) 郡国学99

(5) 选举100

(四) 汉之开边106

(1) 匈奴106

(甲) 匈奴之强盛106

(乙) 匈奴之制度及风俗106

(丙) 汉初之匈奴108

(丁) 武帝之征伐109

(戊) 匈奴之臣服111

(2) 西域113

(甲) 西域各国之概况(附西域诸国简表)113

(乙) 汉通西域129

(3) 西羌132

(4) 朝鲜134

(5) 南粤135

(6) 闽粤137

(7) 西南夷138

(甲) 诸夷之情况138

(乙) 汉之平定诸夷140

(五) 汉代之政治142

(1) 文景黄老之治142

(2) 武帝之改革144

(甲) 建年号144

(乙) 策贤良144

(丙) 黜百家145

(丁) 用儒吏146

(戊) 卖官爵146

(已) 用夏正147

(庚) 尚文词148

(3) 宣元之治功及宦官外戚之禍148

152

(一) 王莽之改制152

(1) 延揽文士152

(2) 井田与奴婢153

(3) 五均六筦155

(4) 封建157

(5) 更改官名158

(二)王莽之灭亡158

(1) 政令废弛158

(2) 绿林赤眉之起159

(甲) 绿林159

(乙) 赤眉159

(3) 刘玄称帝与王莽败死160

东汉世系(附帝系表)162

(一) 光武之统一事业(附新末群雄割据简表)165

(二) 东汉之疆域(附东汉疆域简表)172

(三) 东汉之制度176

(1) 官制176

(甲) 中央(附东汉中央官制简表)176

(乙) 地方183

(2) 兵制185

(3) 刑法189

(4) 学校192

(甲) 京师192

(乙) 郡国学193

(5) 选举194

(甲) 贡举194

(乙) 太学生196

(丙) 掾史197

(丁) 特徵198

(四) 东汉之开边199

(1) 匈奴200

(2) 西域204

(3) 西羌(附烧当部发难简表)208

(4) 鲜卑213

(5) 乌桓214

(五) 东汉之衰亡215

(1) 外戚215

(2) 宦官216

(3) 党纲217

(4) 黄巾之起兵220

(5) 权臣(附东汉末群雄割据简表)221

三国228

魏世系(附帝系表)228

蜀世系(附帝系表)230

吴世系(附帝系表)231

(一) 三国之分立232

(二) 三国之疆域(附三国疆域简表)235

(三) 三国之制度239

(1) 官制239

(甲) 中央239

(乙) 地方242

(2) 兵制243

(3) 刑法243

(4) 学校244

(甲) 京师学244

(乙) 地方学244

(5) 选举245

(四) 三国时代之诸族246

(1) 诸族之内蜀246

(甲) 匈奴246

(乙) 乌桓247

(丙) 鲜卑247

(丁) 西域及东夷之宾服248

(2) 蜀汉之南进248

(3) 吴平山越249

(五) 三国鼎峙之局250

(1) 三国之和战250

(甲) 蜀吴之连和250

(乙) 魏吴之和战251

(丙) 蜀魏之相距252

(2) 蜀及魏之亡253

(甲) 魏之灭蜀253

(乙) 晋之代魏254

两汉三国之社会257

(一) 人民生活状况257

(1) 正赋257

(甲) 田赋257

(乙) 算赋258

(丙) 口赋259

(丁) 更赋259

(戊) 户赋259

(2) 税捐260

(甲) 〓铁260

(乙) 榷酤262

(丙) 均输262

(丁) 捐输263

(3) 职役265

(甲) 更役265

(乙) 乡役265

(丙) 泛役266

(4) 货币266

(甲) 黄金266

(乙) 白金268

(丙) 白鹿皮268

(丁) 钱币269

(5) 实业271

(甲) 农271

(乙) 商274

(丙) 矿275

(丁) 物产276

(6) 一代盛衰之总述276

(二) 学术思想279

(1) 秘阁藏书279

(2) 两汉学术之盛280

(甲) 经学(附两汉学官简表)280

(乙) 史学286

(丙) 文学288

(丁) 书学291

(3) 思想界之变迁292

(4) 制造与发明296

(三) 风俗297

(1) 西汉游侠与东汉气节297

(2) 奢侈之风300

(3) 嫁娶300

(4) 丧祭303

(5) 服饰304

(甲) 衣服304

(乙) 冠冕306

(丙) 舄履307

(丁) 妇人髻308

(6) 饮食308

(7) 家族309

(甲) 家教309

(乙) 分居310

(丙) 居乡310

(丁) 豪宗311

(8) 奴婢312

1983《中华二千年史 卷1》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之诚著 1983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