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 下 第1分册》求取 ⇩

第一章 地球椭圆体15

1.基本大小15

2.参考椭圆体18

3.大地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22

4.几种坐标系间的关系30

5.椭圆体上已知点的主曲率半径37

6.平均曲率半径R40

7.任意法截线的曲率半径42

8.子午圈弧长的计算43

9.平行圈弧长52

10.椭圆面一部分或全部面积的计算54

11.梯形图廓的计算60

第二章 椭圆面上曲线的研究63

12.相对法截线、大地线及定线曲线的概念63

13.求旋转椭圆面上纬差、经差及方位角差的近似公式68

14.法截线弧长与圆弧长的比较73

15.相对法截线的横距及其交角79

16.大地线和正法截线间夹角的近似推导86

17.大地线的微分方程式及其性质94

18.大地线与相对法截线夹角的推导101

19.大地线对于相对法截线的相关位置113

20.法截线长与大地线长的比较119

21.大地线之归化长124

22.大地极坐标之微分公式。n的确定132

第三章 椭圆面三角形的解法141

23.根据勒戎德定理解球面三角形;勒戌德定理的改正项141

24.按附加法解球面三角形148

25.大地极坐标和曲面直角坐标之间的关系155

26.椭圆面三角形的解算及椭圆面角超的确定165

27.椭圆面三角形的解算以及椭圆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对应角的比较168

28.三角测量三角形中观测角的归算。观测目标高程引起的方位改正176

29.解椭圆面三角形的示例180

30.概论185

第四章 大地纬度、经度和方位角的计算(大地正算问题)。大地反算问题185

31.距离不超过25公里的大地问题的解算189

32.将纬差、经差及方位角差展为距离S的级数式199

33.计算一等三角测量大地纬度、经度及方位角的史赖伯公式的推导204

34.按『中纬度及中方位角』计算大地纬度、经度及方位角的公式213

35.距离不超过40公里的『中纬度及中方位角』的公式。等三角测量计算的高斯公式228

36.克吕格公式231

37.距离800公里以内的椭圆面直角坐标公式240

38.长距离上推算大地经纬度及方位角的克吕格公式248

39.600—800公里以内的距离上大地坐标及方位角传算公式之综合256

40.椭圆面投影于球面上的白塞尔法257

41.长大地线上解大地正算问题的白塞尔法260

42.根据白塞尔法解大地正算问题之例268

43.关于采用白塞尔法的理由的几点补充意见273

44.距离S小于40公里时的大地反算问题276

45.距离S达200公里时的大地反算问题278

46.关于大地正算及反算问题解算公式的总结280

第五章球面直角坐标及椭圆面直角坐标(左德尔)283

47.左德尔球面直角坐标283

48.左德尔球面直角坐标的意义及其应用295

49.椭圆面直角坐标。大地坐标及方位角换算为椭圆面上的椭圆面直角坐标及坐标方位角299

50.由大地坐标化算为椭圆面直角坐标及其反算的公式的汇集与简化313

第六章 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318

51.基本概念318

52.基本公式324

53.根据大地坐标决定平面正形坐标的公式327

54.椭圆面直角坐标与高斯——克吕格坐标间的关系331

55.以高斯——克吕格坐标表示大地坐标335

56.平面上子午线收?角和投影长度比表示为大地坐标的函数337

57.平面上的子午线收?角和投影长度比表示为正形平面坐标的函数341

58.大地坐标化为高斯——克吕格坐标的公式345

59.椭圆面的距离和方向归算至平面上及其反算352

60.根据椭圆面上大地线的已知方向和已知长度计算高斯——克吕格平面坐标差。反算问题367

61.由一个投影带换算至另一投影带(高斯——克吕格坐标的换带计算)371

62.公里线的计算和展绘;地理网插于直角格网或直角格网插于地理网中。B.B.卡夫拉伊斯基教授的用表386

63.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实用公式及其符号汇集。用表和示例400

64.l?2°时采用计算机的公式和用表416

65.距离改正数及方向改正数的计算422

66.根据大地坐标计算高斯——克吕格坐标及其反算之例434

第七章 应用椭圆面在球面上正形投影的理论按高斯法解算大地问题437

67.基本公式437

68.任意常数的选择440

69.长度比M的级数式443

70.方位角改正447

71.距离改正453

72.根据高斯法之一解球面三角形455

73.运用§67—§72中的公式解大地正算问题。高斯第一法和第二法458

第八章 微分公式472

74.大地线的第一类微分公式472

75.长约250公里的大地线的第一类微分公式477

76.低精度的第一类微分公式482

77.大地线的第二类微分公式484

78.大地线两端点移动与大地线两端点上方位角变化的关系493

79.极坐标497

1958《大地测量学 下 第1分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苏)克拉索夫斯基(Ф.Н.Красовский)著;方嘉等 1958 北京:测绘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地测量学  下(1951 PDF版)
大地测量学 下
1951 商务印书馆
大地测量  第1册( PDF版)
大地测量 第1册
龙门联合书局
地形测量学  上  第4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上 第4分册
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
地形测量学  上  第5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上 第5分册
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
地形测量学  上  第6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上 第6分册
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
地形测量学  上第1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上第1分册
地形测量学  下第1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下第1分册
地形测量学  下第3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下第3分册
地形测量学  上第3分册( PDF版)
地形测量学 上第3分册
大地测量学(1933 PDF版)
大地测量学
1933
大地测量学( PDF版)
大地测量学
东北工学院
中国地震史话(1978 PDF版)
中国地震史话
1978 北京:科学出版社
英汉测绘词汇(1980 PDF版)
英汉测绘词汇
1980 北京:测绘出版社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下(1980 PDF版)
大地形变测量学 下
1980 北京:地震出版社
大地测量学  上  第1分册(1957 PDF版)
大地测量学 上 第1分册
1957 北京:测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