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求取 ⇩

第一章 幕末政局的展开3

一 与西洋各国的和亲条约3

美使贝利来航3

贝利的再次来航4

日美和亲条约5

俄使布恬廷的行动5

日俄和亲条约(下田条约)6

和英国的协定7

和荷兰的条约7

短缺会所的交易8

二 阿部正弘的协调政策8

阿部正弘的协调政策和人才的任用8

安政期的改革9

诸藩的军制改革11

哈里斯的到任12

堀田老中的就任12

三 堀田正睦的开国政策12

哈里斯的交涉和条约案13

堀田老中的进京13

四 条约敕许·将军继嗣问题14

朝廷的动向14

将军继嗣问题15

井伊大老的就任和将军世嗣的决定16

日美通商条约的签字17

五 井伊直弼的镇压政策17

对违敕签署的反抗17

戊午的密敕17

安政大狱18

樱田门外之变19

六 安藤信正的公武合体政策20

久世·安藤政权20

和宫的下嫁20

丙辰丸盟约(成破之盟)21

七 开港和国内经济22

外国奉行的设置22

五国条约的成立22

横滨的开港23

贸易的进展23

金货的流出24

五品回送令24

万延遣美使节25

八 安藤·久世政权期的外交25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25

俄舰占据对马事件26

小笠原岛的开拓27

黑龙江、上海贸易28

和普鲁士等国的条约28

开市开港延期谈判29

桦太境界谈判30

暗杀外国人事件的发生33

九 连续发生的攘夷事件33

东禅寺事件34

坂下门外之变35

生麦事件35

天诛的横行36

十 雄藩对国事的周旋37

出入中央政界的西南雄藩37

萨摩藩——岛津氏37

长州藩——毛利氏39

土佐藩——山内氏40

十一 文久二年的幕政改革41

文久改革41

参勤交代的缓解42

军制、学制等的改革43

新选组的结成44

将军家茂的进京44

激进派公卿的登台44

十二 攘夷运动的激化44

庶政委任、攘夷委任45

攘夷的祈愿和日期的决定45

攘夷的实行——下关对外舰的炮击46

小笠原率兵上京事件47

攘夷亲征的诏书48

文久政变(八月十八日的政变)48

七卿落48

天诛组的举兵(大和之乱)49

生野的举兵(但马之乱)50

十三 文久政变后的政局51

参予制的成立和解体51

庆喜就任禁里御守卫总督53

尊攘势力挽回困境的企图53

禁门之变(蛤御门之变)54

征长(第一次)的形势55

筑波山举兵(天狗党之乱)55

长州藩的恭顺策略56

长州藩的诸队58

十四 列国的对日政策59

萨英战争59

横滨锁港与派遣谈判使节60

英国公使的下关远征计划62

四国舰队对下关的炮击63

下关赔款的交涉63

列国的条约敕许要求64

外国舰队进入摄海65

条约的敕许66

改税约书的签订67

十五 幕末外压的诸表现70

外国人居留地的设定70

英法军队驻屯横滨71

领事裁判71

十六 幕府的再次征长与萨长联合72

再征长州的布告72

半殖民地化的危机72

长州藩的形势73

萨长接近74

土佐藩土的仲介74

萨摩藩的开明政策75

萨长联合的成立75

长州藩处分案76

四境战争77

将军家茂之死和征长军的解散78

幕长交战时的社会形势78

十七 英法对日政策的进展79

英国对日政策的方向79

撒通的英国策论80

法国和幕府81

英国的中立方针81

再征长州和罗修斯公使82

幕法的经济协作计划83

十八 将军德川庆喜84

任命庆喜为将军84

幕府的职制改革85

军制的改革85

日法借款契约的签署87

庆应年间的遣外使节87

德川昭武一行的渡欧89

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89

十九 幕末政局的暗转91

二十二卿集体参拜建议91

孝明天皇的病状骤变91

兵库开港的敕许92

萨摩藩的倒幕志向94

二十 土佐藩的政治工作95

萨土盟约的成立95

对长州藩处分的结果95

萨土间的协定96

土佐藩建议的决定97

依克尔斯号事件的发生97

土佐藩的大政奉还建议98

二十一 讨幕的密敕99

岩仓具视的意图99

讨幕密敕的下达100

二十二 大政奉还102

大政奉还的上表102

政权返上和政体研究104

一 王政复古政变105

大政奉还后的形势105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建设105

有什么不行呢?106

王政复古政变的计划107

王政复古的大号令107

小御所会议109

辞官纳地问题109

二 戊辰战争前夜的形势111

浪士队搅乱关东111

五卿还京111

江户萨邸的捣毁112

讨萨之表112

三 戊辰战争(一)(鸟羽伏见——江户开城)113

鸟羽伏见之战113

追讨庆喜令114

西军的东征115

西洋列国的局外中立117

江户开城118

罗修斯法国公使的调停企图118

帕克斯英国公使的动向118

上野战争和彰义队119

处分德川家119

四 新政府的体制120

新官制的分科120

五条誓文120

五榜揭示122

政体书中的体制122

迁都论和东幸123

即位、改元、天长节124

五 戊辰战争(二)(奥羽·箱馆战争)125

新政府和东北诸藩125

奥羽越列藩同盟的结成126

北越战争和长冈藩127

秋田战争和庄内藩127

会津战争128

箱馆战争和虾夷地政权129

局外中立废止和铁甲舰131

戊辰战争的终结(五棱郭陷落)132

六 明治外交的开端133

王政复古的对外通告133

开国和亲的布告134

神户事件134

堺事件135

袭击英国公使帕克斯一行事件136

债务的继承和处理137

外国利权的收回138

召还夏威夷移民139

外政机构的成立139

驻外使臣的派出140

神祇官的再兴141

宣布大教141

七 神祇政策和佛教界141

神佛分离142

废佛毁释143

神社制度的制定145

佛教一侧的运动145

教派神道146

八 版籍奉还和行政组织147

府、藩、县三治147

公议所147

版籍奉还的上表147

版籍奉还和知藩事的任命148

明治二年的官制改革149

民藏分离问题150

藩制改革的布告151

九 维新期的动摇和骚扰153

诸藩的骚动153

明治初年的阴谋、暗杀事件154

十 废藩置县前后的措施156

自发性的废藩156

派往山口、鹿儿岛的敕使156

御亲兵的设置157

参议阵容的刷新157

福冈藩的处分158

断然执行废藩置县159

明治四年的官制改革159

宫中的改革162

地方巡幸163

十一 地方制度的整顿和住民163

壬申户籍163

身份制度的变革164

十二 近代兵制的建立165

兵部省的开端165

海陆士官的培养166

走向征兵制167

镇台的设置167

实施征兵制168

强调军纪169

十三 警察、司法制度的整顿、完备170

警察制度的整顿170

司法制度的近代化171

十四 秩禄处分和士族授产172

禄制改革(家禄支给)172

禄制整顿计划172

家禄奉还173

金禄处分173

士族授产174

屯田兵制度175

十五 明治初期的财政金融176

金券的发行176

国立银行条例177

通商会社·汇兑会社177

十六 地租改正178

贡租的继承178

壬申地券179

地租改正的布告179

地租改正事业180

反对地租改正的一揆和减租180

工部省的创设181

十七 殖产兴业政策181

初期的官营事业182

岩仓使节团的考察183

内务省的劝业政策183

参加、主持内外博览会185

十八 交通运输通信的发展186

铁路的建设186

对海运业的资助187

电信网的发展188

邮政制度的创设189

十九 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整顿190

学制以前的小学校190

学制的成立192

学制的发布193

学制的实施194

高等教育机关的设立196

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98

二十 摄取西洋文明199

西洋思想的介绍199

明六社的结成201

印刷文化的发展203

报纸的创刊203

采用太阳历204

文明开化的影响205

科学和雇用外国人206

西洋美术的输入209

洋乐的传入与移植210

二十一 基督教的吸收211

外国传教士来日211

明治政府对信徒的处分212

撤去告示和默认基督教213

基督教布道的延伸214

教育、社会事业和基督教215

二十二 岩仓使节和明治六年政变217

岩仓使节的派遣217

留守政府内部的纠纷219

向韩遗使的主张220

征韩论争的决裂220

二十三 领土的确定和近邻外交221

桦太问题221

和中国的条约223

琉球藩王的册封223

副岛赴中和谒见皇帝225

台湾出兵225

处理琉球的进展227

日中间琉球问题的交涉228

小笠原岛的回收228

玛利亚·罗斯号事件229

和朝鲜的问题231

江华岛事件(云扬舰事件)232

日朝修好条约233

二十四 自由民权和有司专制234

建立民选议院的建议234

民选议院论争235

赤坂交叉口之变(岩仓受难)236

佐贺之乱236

爱国社的设立237

立志社的结成237

大阪会议238

明治八年的政体改革239

大审院的设置239

元老院的开院239

地方官会议的召开240

政府对言论的压制(谗谤律等)241

秋月之乱242

废刀令和神风连之反242

二十五 士族叛乱、西南战争242

萩之乱243

西南战争243

纪尾井坂之变(暗杀大久保)246

竹桥事件246

增设集治监247

制定勋章247

一 开设国会运动的展开248

爱国社的再兴248

第三章 建立立宪政治248

三新法的地方体制249

开设国会运动250

东洋自由新闻的创刊251

二 围绕内阁的问题251

天皇亲政运动251

参议、卿的分离251

新设农商务省253

国宪的编纂和参议的宪法意见253

开拓使官有物处理问题254

明治十四年的政变255

参事院的设置256

三 政党的结成和私拟宪法256

自由党的组成256

民权论的展开和私拟宪法257

立宪帝政党257

立宪改进党的成立257

四 天皇制和教育、军事258

废止学制和发布教育令258

教学圣旨260

德育论争261

军令机关的独立261

创设宪兵制度262

军人敕谕的下达263

五 初期条约的修改问题263

明治初期的不平等条约263

修改条约的意向264

岩仓使节和修改条约264

寺岛外务卿恢复税权的交涉265

六 朝鲜问题的处理267

朝鲜的开港267

壬午事变(第一次京城之变)267

甲申事变(第二次京城之变)269

与中国的天津条约270

七 松方财政的推进270

西南战争后的通货膨胀的经济270

中止大隈财政的外债政策271

松方财政的纸币整理政策271

日本银行的开业272

松方通货紧缩政策的影响272

居留地贸易和恢复商权运动273

八 民权运动的激化273

板垣岐阜遇刺273

板垣、后藤的出洋旅行问题274

酒屋会议275

秋田事件275

福岛事件275

高田事件276

加波山事件277

群马事件277

秩父事件278

饭田事件278

名古屋事件278

自由党的解散279

大阪事件279

九 内阁、帝室制度的整顿280

岩仓制定宪法的方针280

静冈事件280

伊藤渡欧调查制定宪法281

确立华族制度282

内阁制度的创设282

培养官吏制度284

皇室财产的设定284

十 修改条约交涉的挫折285

井上案和修改条约预备会议285

修改条约的正式会议285

对井上修改案的批判286

十一 大同团结运动的展开287

三大事件建议287

保安条例的启动287

后藤入阁和运动的分裂288

十二 帝国宪法的制定288

着手起草宪法草案288

枢密院的设置289

帝国宪法的发布289

超然主义的态度291

帝国议会的构成291

十三 地方自治制292

市制、町村制292

府县制、郡制293

十四 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293

森文相的教育政策293

学校令294

教育敕语的发布296

井上文相和实业教育298

十五 大隈外相修改条约的交涉298

大隈外相和各国的交涉298

和墨西哥的对等条约299

大隈案的内容300

大隈遭难和交涉受挫301

十六 初期的议会和政府302

第一次山县内阁的成立302

最初的总选举302

贵族院的构成303

第一届帝国议会304

第一次松方内阁304

大津事件305

第二届议会的解散和干涉选举306

元勋内阁和第四届议会307

对外强硬路线和第五、六届议会308

十七 编纂法典和法曹界309

商法典论争309

民法典论争310

裁判所和律师制度311

十八 修改条约的完成313

青木外相的外交挫折313

陆奥外相的交涉314

日英新条约的缔结316

第四章 新兴帝国的发展318

一 日中战争和三国干涉318

长崎中国水兵冲突事件318

围绕朝鲜问题的日中俄三国319

防谷令事件319

暗杀金玉均事件320

东学党之乱321

日中开战322

日中战争的战局323

日中媾和324

下关条约的成立325

三国干涉326

接收台湾326

日中战争和两国国民327

中国留日学生328

二 藩阀和政党328

日中战后的经营和第九届议会328

政府和政党的合作329

进步党的结成330

第二次松方内阁(松隈内阁)330

足尾铜山矿毒问题332

宪政党的成立333

隈板内阁(第一次大隈内阁)335

第二次山县内阁和宪政党336

地租增征案的成立337

文官任用令的修改338

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338

第十四届议会和修改选举法339

治安警察法和工人运动339

立宪政友会的创立341

三 北清事变和日英同盟342

日中战争后围绕朝鲜的形势342

乙未政变(闵妃事件)342

小村——韦伯协定344

山县——罗巴洛夫协定344

西——罗仙协定345

在朝鲜的铁道敷设权346

义和团事变347

厦门事件349

第四次伊藤内阁和第十五届议会349

第一次桂内阁和第十六届议会350

日英同盟的成立352

四 日俄战争354

决定对俄的交涉方针354

开战外交和国内舆论356

日俄开战359

作战计划和战况361

日俄媾和的方向367

朴茨茅斯会议和小村全权370

反对媾和运动371

五 日俄战后的对策372

桂内阁的退阵372

第一次西园寺内阁的成立373

铁路国有化的实现373

郡制废止法案和原内阁376

经营满洲的开端376

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的设立379

经济萧条的慢性化381

六 日韩合并382

日俄战争和对韩政策382

日韩第一次协约382

桂——塔夫特备忘录383

将韩国变成保护国(日韩第二次协约)384

统监府的设置384

海牙密使事件384

日韩第三次协约385

伊藤前统监遇刺386

合并韩国387

七 日俄战争后的对外关系388

日法协约和日俄协约388

日英同盟的更新390

日美移民问题的产生391

日美间的高平——路特协定392

日俄关系的密切393

围绕满铁的日美对立393

关税自主权的完全恢复394

围绕秘密输出武器的事件395

八 桂园时代的政治和社会396

桂园时代396

社会主义政党的结成397

杜太郎第二次内阁的成立399

戊申诏书和地方改良运动400

产业的发展和工场法401

大逆事件401

教科书国定化和南北朝正闰问题402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403

三教会同403

探险、调查等404

明治的终了——明治天皇之死405

索引406

后记459

1996《日本近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安冈昭男著;林和生,李心纯译 199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日本近代史(民国36.05 PDF版)
日本近代史
民国36.05 正中书局
日本近代史  上册(1959 PDF版)
日本近代史 上册
1959
日本近代史(1988 PDF版)
日本近代史
1988
日本近代史 2(1977.12 PDF版)
日本近代史 2
1977.12 岩波書店
日本近代史 3(1977.12 PDF版)
日本近代史 3
1977.12 岩波書店
日本近代史 1(1975.04 PDF版)
日本近代史 1
1975.04 岩波書店
日本近代詩史(1980.06 PDF版)
日本近代詩史
1980.06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近代日本文章史(1968.05 PDF版)
近代日本文章史
1968.05 白帝社
近代日本食物史(1971.06 PDF版)
近代日本食物史
1971.06 近代文化研究所
日本近代美術史(1957.01 PDF版)
日本近代美術史
1957.01 造形芸術研究会
近代日本経済史(1980 PDF版)
近代日本経済史
1980 日本経済評論社
近代日本文学史(1981 PDF版)
近代日本文学史
1981 有斐閣双書
日本史(8)近代 3(1977 PDF版)
日本史(8)近代 3
1977 株式会社 有斐閣
日本史(9)近代 4(1978 PDF版)
日本史(9)近代 4
1978 株式会社 有斐閣
近代日本经济史(1983年05月第1版 PDF版)
近代日本经济史
1983年05月第1版 中央大学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