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发展总览》求取 ⇩

原始社会1

(一)古代1

前言页1

三皇五帝1

正文目录1

正文1

一、历史概况1

凡例2

部落和部落联盟2

氏族公社2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3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6

井田制6

九赋6

长勺之战7

商鞅变法7

百家争鸣8

阴阳五行说8

吴子兵法9

孙子兵法9

秦朝的政治制度9

丁赋10

焚书坑儒10

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1

赤壁之战12

算赋12

昆阳之战12

官渡之战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屯田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3

课田14

淝水之战14

均田制14

租庸调制1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5

两税法16

宋朝的政治制度16

田赋17

元朝的政治制度17

明朝的政治制度18

一条鞭法19

清朝的政治制度19

摊丁入亩20

八旗制度20

耗羡21

文字狱21

洋行21

买办21

(二)近代2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2

旧民主主义革命22

民主革命22

第一次鸦片战争23

片面“最惠国待遇”24

协定关税24

领事裁判权24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5

虎门销烟25

租界25

第二次鸦片战争26

总税务司26

子口税26

天朝田亩制度27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27

淮军28

资政新篇28

北洋海军29

中法战争29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30

洋务运动30

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31

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31

洋务派31

中体西用32

自强学堂32

中日甲午战争32

戊戌变法3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

大同书34

义和团运动35

辛亥革命35

拒俄运动36

收回利权运动36

华兴会37

日知会37

兴中会37

光复会38

中国同盟会38

旧三民主义38

黄花岗起义39

保路运动39

中华民国40

南京临时政府40

武昌起义40

南北议和41

国民党4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1

善后大借款42

二次革命42

北洋军阀42

护国运动43

中华革命党43

二十一条43

新民主主义革命44

护法运动44

中国国民党的建立44

(三)现代44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45

新文化运动45

新青年46

五四运动47

觉悟社48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8

俄罗斯研究会49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9

共产主义小组49

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5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51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51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51

第一次国共合作52

新三民主义53

五卅运动53

黄埔军校53

叶挺独立团54

北伐战争5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5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55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56

土地革命路线57

国民党新军阀58

南京政府59

四大家族59

海陆丰农民起义59

八七会议60

南昌起义60

三湾改编61

秋收起义61

中国工农革命军6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62

湘南起义63

弋横起义63

中央革命根据地64

中国工农红军64

平江起义64

百色起义65

中原大战66

国民党政府改订新约活动66

古田会议66

第二次反“围剿”67

第一次反“围剿”67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67

第四次反“围剿”68

第五次反“围剿”68

第三次反“围剿”68

长征69

一二九运动70

遵义会议70

西安事变71

瓦窑堡会议71

抗日战争7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3

片面抗战路线74

全面抗战路线74

陕甘宁边区74

八路军75

国民党正面战场75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76

平型关大捷76

新四军76

尊师爱生活动76

台儿庄会战77

敌后抗日根据地77

敌后战场78

百团大战78

延安整风运动79

大生产运动79

汪伪政权80

三次反共高潮80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81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81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82

重庆谈判82

第二条战线83

三大战役84

土地改革运动85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85

渡江战役8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6

领土87

(一)国土87

国土87

国土位置87

二、国土资源与人口87

领海88

领空88

国土资源88

国土规划89

国土开发90

国土整治91

国土保护91

自然保护区92

国土利用93

国土法规93

国土管理94

捍卫国土主权95

(二)自然资源96

地形特征96

气候特征97

自然资源98

能源资源99

气候资源99

光能资源99

热量资源100

水能资源100

风能资源101

地热资源101

海洋能资源102

水分资源102

水资源103

地表水资源103

地下水资源104

冰川资源104

土地资源105

土地利用106

土壤分布107

矿产资源108

铁矿资源109

有色金属资源109

煤炭资源110

石油资源110

稀土金属资源110

非金属矿产资源110

天然气资源111

盐矿资源111

生物资源112

植被分布112

植物资源114

森林资源114

草场资源115

野生动物资源115

水产资源116

海洋资源116

旅游资源117

海水化学资源117

海涂资源117

海洋矿产资源117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118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119

森林破坏120

沙土流失121

草原退化121

土地盐渍化122

土地沙漠化122

环境污染123

(三)人口与人力资源124

国家环境保护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24

人口124

人口增长124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24

人口分布125

城乡构成126

性别构成126

年龄构成126

家庭构成127

人口素质127

民族构成127

人力资源128

人才资源128

职业构成129

就业人口129

劳务市场130

待业人口130

劳务输出131

人口政策131

计划生育131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32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132

人才流动132

人口普查132

三、行政区划134

(一)中国行政区划沿革134

行政区划134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134

分封制135

郡县制135

136

136

137

137

行省138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沿革138

边区13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139

大行政区139

行署区140

行政区141

141

设治局141

人民公社141

(二)现行行政区划142

现行行政区划原则142

现行行政区划法规142

现行行政区划制度142

143

民族自治区143

直辖市144

地区144

自治州145

145

省辖市145

145

特区146

自治县146

146

自治旗146

工农区147

林区147

147

148

县级市148

市辖区148

148

民族乡149

149

卫星城镇150

行政村150

行政-经济区划151

计划单列市151

市管县体制151

经济开放区152

内地经济区152

经济技术开发区152

特别行政区152

沿海开放城市152

县改市152

经济特区152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54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54

四、政治与法律15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154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55

抗美援朝155

西藏和平解放156

镇压反革命运动156

剿匪反霸156

“三反”“五反”运动157

论十大关系158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5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6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61

“大跃进”运动162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63

七千人大会164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64

“文化大革命”165

五一六通知166

“二月逆流”167

“一月风暴”16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68

清查“五一六”运动168

砸烂“公检法”168

林彪反革命集团169

“斗、批、改”运动169

九一三事件169

批林批孔运动170

江青反革命集团170

四五运动170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71

粉碎“四人帮”171

“两个凡是”17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72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173

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173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17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7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7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75

中国的人权状况176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七中全会176

邓小平南巡谈话177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79

改革开放新阶段179

中国共产党181

(二)中国共产党181

中国共产党章程182

中国共产党党旗182

马克思主义183

毛泽东思想184

列宁主义184

党的领导186

党的建设186

党风建设187

三大作风188

民主集中制188

党的中央组织189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89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90

中共中央政治局190

中共中央总书记190

中共中央书记处191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1

党的地方组织192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192

党的基层组织193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193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193

党组194

(三)政治制度与法律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6

社会主义民主197

社会主义法制197

人民民主专政198

公民的基本权利199

公民的基本义务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制度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查制度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制度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审制度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制度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判制度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审制度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制度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制度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制度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制度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制度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权制度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制度2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制度2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211

劳动教养211

(四)国家与政府机构2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14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5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2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216

人民法院217

人民检察院2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219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19

(五)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2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0

民主党派22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22

中国民主同盟222

中国民主建国会223

中国民主促进会224

中国农工民主党224

九三学社225

中国致公党225

人民团体226

中华全国总工会226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26

中国少年先锋队227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2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28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28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228

(六)精神文明建设229

物质文明229

无党派民主人士229

精神文明23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3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231

“四有”新人23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32

思想政治工作232

政工干部233

理想教育233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234

爱国主义234

国际主义235

集体主义236

社会公德236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36

延安精神237

职业道德237

焦裕禄精神238

好八连精神238

铁人精神238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39

雷锋精神239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39

学习张海迪活动240

学习朱伯儒活动240

学习赖宁活动240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4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41

扫除“六害”活动241

亚运意识24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246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47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24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48

改革开放249

四项基本原则249

生产力标准250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251

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51

两手抓252

政治体制改革252

国家公务员制度254

一国两制255

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256

五、国民经济257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257

(一)建国前经济257

帝国主义在华资本258

民族资本259

官僚资本主义259

四行两局一库260

法币政策261

土地革命262

新民主主义经济26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绘制的新中国建设蓝图26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264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26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65

(二)建国后三十年经济发展265

恢复国民经济的战略决策266

平抑物价,统一财经267

佛教267

调整工商业268

第一个五年计划269

过渡时期总路线270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71

粮棉统购统销271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27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73

赎买政策274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75

第二个五年计划275

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276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276

“大跃进”运动276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276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77

七千人大会278

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278

工业七十条279

商业四十条280

第三个五年计划281

国民经济的全面衰退281

国民经济从相对稳定到出现转机282

第四个五年计划283

国民经济的马鞍型变化283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国民经济284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285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发展285

第六个五年计划286

第五个五年计划286

第七个五年计划28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89

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290

经济体制改革29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9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94

专业户295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95

厂长(经理)负责制296

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297

租赁制297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298

利改税299

招标与投标299

股份制300

指令性计划300

指导性计划300

股份制企业全套政策法规301

金融体制改革302

投资体制改革304

计划体制改革305

财政体制改革307

价格体制改革308

郑州价格310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310

商业体制改革312

工资制度改革313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315

劳动制度改革317

宏观经济调节体系318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319

经济发展战略320

城市化进程321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21

乡镇企业322

横向经济联合322

跨国公司323

三资企业323

第三产业324

劳务输出324

个体经济325

私营经济326

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327

对外开放战略布局327

治理整顿327

经济特区328

沿海开放城市330

经济开放区330

经济技术开发区330

保税区331

内地经济区33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332

西南地区“走向东南亚”332

洋浦经济开发区333

内陆边境开放334

浦东开发334

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335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336

中国发行的证券337

证券市场338

证券交易所338

证券流通市场339

证券发行市场339

上海证券交易所340

B种股票340

股票340

深圳证券交易所340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341

信托投资公司341

一九九二年经济加快发展342

十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342

综合国力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344

(四)经济发展战略规划344

一九九一~二○○○年主要奋斗目标345

一九九一~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345

一九九一~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346

“八五”的基本任务347

“八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348

“八五”期间的水利建设349

“八五”期间的能源工业349

“八五”期间的交通运输业350

“八五”期间的邮电通信业351

“八五”期间的原材料工业351

“八五”期间的机械制造工业352

“八五”期间的轻纺工业352

“八五”期间的建筑业352

“八五”期间的商品流通353

“八五”期间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353

“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353

“八五”期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354

“八五”期间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354

“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协作和联合355

“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355

“八五”期间的经济技术交流357

“八五”期间的对外贸易358

长江三峡工程359

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360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360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361

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36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6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364

区域经济365

九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365

两个“一百”366

十进位制367

割园术367

筹算367

九章算术367

六、自然科学与技术367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科学技术367

星表368

孛星368

土圭368

珠算368

浑天仪369

都江堰369

地动仪369

水经注369

占星术369

山海经369

活字印刷术370

造纸术370

陶瓷制造371

雕版印刷术371

指南针372

司南372

青铜治炼373

阴阳历373

二十四节气373

炼丹术373

火药373

赵州桥374

长城374

故宫374

梦溪笔谈374

农政全书375

丝织工艺375

齐民要术375

徐霞客游记376

近代生物学376

化学鉴原377

(二)建国后科技发展与成就377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新局面377

重学377

天演论377

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378

科研十四条378

向科学进军378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379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79

第一次回收卫星成功379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79

“文革”中的科技事业379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79

“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380

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380

首次南极考察380

籼型杂交水稻380

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380

人工合成核糖核酸380

第一座现代化海洋采油平台381

环流器一号381

全国科学大会381

首例试管婴儿诞生382

实用通信卫星382

第一个大型加速器实验室382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382

向国际用户提供卫星试验服务383

最大的重离子回旋加速器383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383

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383

“亚洲一号”卫星384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384

首台同步辐射装置建成出光384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384

八六三计划385

首次实现人类基因在植物中表达385

超导体研究385

人x型基因工程干扰素386

二○○○年的中国386

中国的“硅谷”387

宝钢二期工程建设成投产387

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388

星火计划388

火炬计划389

科协系统的科研活动389

发明奖389

科技进步奖390

自然科学奖390

中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390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391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391

中国科技白皮书39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3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392

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39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393

中国科学院39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39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394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394

中国医学科学院394

中国农业科学院394

北京天文馆395

中国科技馆395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95

紫金山天文台395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39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96

(三)科技改革与发展战略396

科技体制改革396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96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397

国防科技体制改革和军转民397

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398

科研生产联合体398

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398

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399

现代科技管理399

科技成果管理制度399

农村科技改革的重点399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0

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400

高新技术发展重点400

“八五”基础性研究工作401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401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402

“八五”科技成果推广计划402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403

国家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403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社会科学404

儒家404

道家404

七、哲学社会科学404

法家405

墨家405

阴阳家405

玄学406

传统史学406

西学东渐407

体用之争407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407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408

“社会性质与社会史”的论争409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409

延安新哲学会410

(二)建国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410

“文革”前的哲学社会科学410

新哲学研究会410

“文革”期间的哲学社会科学412

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412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413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414

中国社会科学院414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414

中国社会科学4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15

马列主义研究状况415

毛泽东思想研究状况417

哲学研究状况418

政治学研究状况419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状况420

历史学研究状况421

宗教学研究状况421

社会学研究状况422

法学研究状况423

经济学研究状况424

新闻学研究状况425

图书馆学研究状况425

教育学研究状况426

语言学科研究状况426

新兴学科研究状况427

“古史分期”争论427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原因的探讨427

关于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关系的讨论428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428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为”的争论429

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430

(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430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原则430

人性问题讨论430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3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会议431

“八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431

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重点课题规划432

私学433

古代学校教育433

官学433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教育433

八、教育433

书院434

近代教育434

全国教育联合会435

中华职业教育社435

五四时期的教育435

中国教育会435

国统区教育436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436

中华教育改进社436

学生自治会436

留法勤工俭学436

苏区教育437

抗日根据地教育438

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的发展439

抗日根据地的教学组织与方法439

狭甘宁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440

解放区教育440

战时教育方案441

(二)建国后教育事业441

十七年教育441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442

扫盲运动442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442

团中央第一次学校工作会议443

新中国第一批高校招生444

工农教育444

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444

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445

工农速成中学445

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446

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446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447

中学五十条447

院系调整447

高校六十条448

“文革”期间的教育449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45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50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一九七八年)450

国家教育委员会451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成就451

幼儿教育452

义务教育452

中等教育453

初等教育453

小学生计算机教育453

高等教育454

高等师范教育454

重点高校455

高校招生制度455

研究生教育455

留学生456

公派留学456

自费留学456

博士后制度456

成人教育45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57

高等学校函授教育457

特殊教育458

少数民族教育458

电化教育4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458

教师进修学校459

教师节459

人民教育459

特级教师459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6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60

三个面向460

(三)教育方针与发展规划460

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460

九十年代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461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61

希望工程461

九十年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462

九十年代教育发展规模462

九、文学艺术464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文学艺术464

古代文学464

汉代文学465

先秦文学465

魏晋南北朝文学466

唐代文学467

元明清文学468

宋代文学468

近代文学469

古代戏曲471

近代戏曲472

传统剧目472

现代文学473

五四新文学运动474

现代戏曲475

现代文艺论争476

文学研究会477

创造社477

新月社47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47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478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478

解放区文学479

抗战文艺运动479

鲁迅艺术学院480

国统区文学480

(二)建国后文学艺术481

当代文学481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483

双百方针483

文艺八条483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484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84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问题484

“三突出”创作论48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485

文学期刊485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485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486

中国作家协会486

全国文学评奖活动486

建国后的戏曲487

戏曲声腔剧种488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488

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489

戏曲改革489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90

新编历史题材剧目491

戏曲艺术教育491

现代戏491

曲艺492

相声改进小组493

电影艺术493

当代曲艺曲种493

电影制片厂494

全国电影评奖活动495

电影学院495

全国电影展活动495

电视剧艺术496

故事片496

全国电视剧评奖活动497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497

广播剧艺术498

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498

音乐艺术499

音乐教育500

音乐演出团体500

中国演奏家获器乐比赛国际奖501

中国音乐作品获国际奖501

北京音乐厅502

中国歌唱家获声乐比赛国际奖502

全国美术展览503

美术503

中国美术作品获国际奖504

美术教育504

中国油画展505

当代中国绘画展505

摄影艺术505

中国美术馆506

舞蹈艺术506

中国舞蹈获国际奖507

十、新闻出版与传播509

(一)建国前的传播事业509

古代报纸509

中央日报510

建国前的通讯事业511

建国前的广播事业512

中央通讯社512

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事业513

中央广播电台513

建国前的新闻教育事业514

建国前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514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514

建国前的新闻摄影事业515

建国前的新闻法规516

现代图书馆事业517

近代图书馆事业517

古代藏书楼517

古代档案馆518

现代档案馆519

当代报业520

(二)建国后传播业发展与现状520

人民日报521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521

新华通讯社522

专业报纸522

中国新闻社523

建国后广播事业的发展52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25

有线广播52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25

电视事业526

中央电视台527

有线电视528

建国后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529

建国后的新闻教育事业529

建国后的新闻摄影事业530

新闻研究机构531

新闻学术团体532

新闻管理机构533

广播电影电视部533

新闻政策533

新闻道德534

新闻改革534

出版方针535

社会主义出版自由536

知识产权536

中国知识产权状况537

新闻出版质量年538

毛泽东选集538

周恩来选集538

邓小平文选539

刘少奇选集539

朱德选集539

陈云文选540

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540

出版社541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54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542

建国后的图书馆事业543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543

出版法规543

建国后的档案馆事业544

北京图书馆544

出版事业“八五”计划的指导思想545

建国后的博物馆事业545

出版事业“八五”发展目标546

二○○○年出版事业发展目标546

四诊法547

黄帝内经547

神农本草经547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医疗卫生547

十一、医疗卫生547

麻沸散548

脉经548

黄帝三部针炙甲乙经548

伤寒杂病论548

肘后备急方549

新修本草549

千金方549

神农本草经集注549

人痘接种法550

本草纲目550

第一次本洋医学传入550

旧中国医政机构551

第二次西洋医学传入551

自办西医教育事业551

旧中国的疫情552

旧中国医学教育552

旧中国医药工业553

(二)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553

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553

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554

第三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554

卫生工作四大方针554

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55

赤脚医生555

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555

六二六指示555

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的决定555

中国首次疫情公布556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一九九二年)556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5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5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557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5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58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558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5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558

卫生部559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559

国家医药管理局560

医院560

综合医院560

教学医院561

职工医院561

专科医院561

中医院562

卫生防疫站563

卫生院563

村卫生所563

疗养院563

妇幼保健机构564

医学科研564

药品检验机构564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565

中国医学科学院565

中国中医研究院566

建国后的医学教育566

初等医学教育567

进修医学教育567

中等医学教育567

高等医学教育567

中华医学会568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569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569

中国药学会569

中华护理协会570

中国针灸学会570

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570

中国红十字会571

健康报571

合作医疗571

中国医学基金会571

公费医疗572

劳动保险医疗制度573

爱国卫生运动573

劳动卫生574

计划免疫575

国境卫生检疫575

三级医疗卫生网576

地方病防治576

中西医结合576

寄生虫病防治577

血吸虫病防治578

传染病防治579

艾滋病预防控制579

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580

针刺麻醉580

青蒿素580

断肢(指)再植581

大面积重度烧伤抢救治疗581

天花在全国范围内灭绝581

大灾之后无大疫582

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582

氯丙烯卫生标准及慢性中毒诊断标准582

少数民族医药事业583

居民营养状况58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584

平均期望寿命584

(三)发展战略与规划585

卫生事业第八个五年计划及二○○○年规划设想(草案)585

九十年代卫生事业发展战略585

孕产妇死亡率585

婴幼儿死亡率585

九十年代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586

九十年代卫生工作指导方针586

九十年代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587

实现卫生事业“八五”计划的主要政策措施588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589

全国麻风病防治“八五”规划589

全国农村实现“二○○○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590

一九九一~二○○○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591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93

十二、民族与宗教593

(一)中国各民族概况593

中华民族594

汉族594

满族595

朝鲜族595

赫哲族595

蒙古族596

达斡尔族596

鄂温克族596

回族597

东乡族597

土族597

鄂伦春族597

撒拉族598

保安族598

裕固族598

维吾尔族599

哈萨克族599

柯尔克孜族599

塔吉克族600

乌孜别克族600

俄罗斯族600

锡伯族600

门巴族601

塔塔尔族601

藏族601

珞巴族602

羌族602

彝族603

白族603

哈尼族603

拉祜族604

傈傈族604

佤族604

纳西族604

布朗族605

德昂族605

景颇族605

布依族606

阿昌族606

傣族606

侗族607

水族607

毛南族608

京族608

壮族608

仫佬族608

高山族609

黎族609

仡佬族609

瑶族610

畲族610

独龙族611

普米族611

怒族611

基诺族612

苗族612

民族政策613

(二)民族政策与发展现状613

民族问题613

土家族613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614

民族区域自治614

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615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616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616

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617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617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618

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成就620

地方民族主义620

民族分裂主义620

大汉族主义620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621

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622

道教623

民族地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623

(三)中国宗教历史源流623

基督教624

天主教625

东正教626

伊斯兰教626

新教626

儒教628

民间宗教629

(四)建国前宗教状况629

建国前宗教状况629

少数民族宗教629

真耶稣教会630

基督徒聚会处630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631

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631

自立教会631

广学会632

公教青年报国团632

修会632

差会632

中国教会新报633

天津教案633

大足教案633

中国礼仪之争634

反对教会侵略斗争635

罗马圣职部命令635

拜上帝会635

三不主义636

圣约翰书院636

中西书院636

致格书院636

闽南佛学院637

支那内学院637

中国佛学会637

西藏政教合一制637

三时学会638

门宦638

(五)建国后宗教状况639

中国回民救国协会639

万国公报639

建国后宗教状况639

中国基督教协会640

基督教肃反640

基督教思想的变化641

天主教肃反641

自选自圣主教642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642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642

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643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643

三自宣言643

自立革新宣言643

教皇庇护十二世“致中国天主教会”通谕644

中国佛教协会644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644

中国佛学院645

佛教思想变化645

纯洁佛、道教徒队伍646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646

中国道教协会646

伊斯兰教思想变化647

宗教院校647

宗教刊物648

(六)宗教政策648

宗教信仰自由648

宗教组织648

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649

无神伦宣传650

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650

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651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651

(一)台湾地理与历史653

台湾位置与面积653

台湾地形653

台湾气候653

十三、台湾、香港、澳门653

台湾自然资源654

台湾风景名胜655

台湾人口655

台湾民族655

台湾行政区划656

金门657

“行政院”机构657

马祖657

台湾的史前时代658

台湾简史658

荷兰侵占台湾时期659

清朝治理台湾时期660

林爽文起义661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661

朱一贵起义661

台湾早期的反日武装斗争663

五四运动后台湾反日民族解放运动663

雾社起义664

(二)台湾政治及两岸关系665

二二八事件665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665

中国国民党666

国民党大陆政策667

行政长官公署669

五权制度669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670

“中华民国宪法”670

台湾地方自治670

“台湾意识”671

台湾独立运动671

“戒严时期”672

基督教长老教会672

“两航”起义673

蒋介石“复职”673

“行政院特设委员会”673

“戡乱时期惩治叛乱条例”674

“万年国会”674

“戡乱时期检肃匪谋条例”674

台湾报禁674

国民党“改造”运动674

“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675

白色恐怖事件675

党外运动676

刘自然事件677

八二三炮战678

孙立人事件678

吴国桢事件678

湖口兵变事件679

“自由中国”事件679

柏杨事件680

彭明敏事件680

“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680

“国家建设研究会”681

民族主义事件681

“反共爱国联盟”681

乡土文学论战682

“德国模式”682

党外人士“十二条共同政见”683

中坜事件683

“新加坡模式”683

高雄事件684

告台湾同胞书684

余登发案件684

九条方针685

林宅血案685

“多体制国家”模式685

江南命案686

“十信”案件686

“奥运会”模式686

南园会议687

李亚*事件687

华航货机事件688

民主进步党688

亚银模式688

返乡省亲运动689

“一国良制”689

“双重承认”说690

“政治革新”690

自立晚报记者采访大陆事件690

民进党“四一七决议文”691

中国统一联盟691

“一二三四五”692

“现阶段大陆政策案”692

陈立夫等三十四人提案692

国家政策研究资源中心693

原住民运动693

二十一世纪基金会693

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694

“资深民代退职条例”694

胡秋原探亲事件694

澄社695

“一国两府”695

国民党“临全会风波”696

“宪政改革”696

工商建设研讨会696

“民主大宪章”697

“国是会议”697

“国家统一委员会”698

“一国两区”698

民进党“一○○七决议文”698

民主基金会699

海峡交流基金会699

“台湾主权独立运动委员会”699

“一族两国”700

(三)台湾经济科技及其他700

台湾经济700

“国家统一纲领”700

“台湾公民投票促进会”700

台湾经济发展顺序702

台湾外向型经济体系703

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704

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705

两岸经贸关系705

台湾科技706

两岸科技交流707

台湾教育708

台湾社会结构708

台湾社会运动709

台湾消费者运动710

台湾环保运动710

台湾劳工运动710

台湾农民运动711

台湾宗教711

台湾民间习俗711

台湾“对外关系”712

台湾与美国的关系713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714

“与台湾关系法”714

台湾与日本的关系715

香港与大陆史缘关系716

(四)香港716

香港地理716

香港气候716

英国侵占香港717

香港先秦文化特征717

香港历史沿革717

香港行政局718

香港立法局718

香港政治体制718

香港行政机构719

香港司法机构719

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政策方针720

香港法律720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721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721

香港经济发展史723

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725

香港经济政策727

香港人口729

香港人口结构729

香港教育731

香港宗教732

(五)澳门733

澳门地理733

澳门现行政治体制734

葡萄牙侵占澳门734

澳门政务司735

澳门市政机构735

澳门咨询会735

澳门立法机构736

澳门公务员制度737

澳门司法机构737

澳门经济738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741

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741

澳门人口743

澳门土生葡人743

澳门教育744

(一)婚姻与家庭746

婚姻形式746

掠夺婚746

买卖婚746

十四、社会生活746

表亲婚747

交换婚747

转房婚747

招养婚747

入赘婚747

典妻婚748

童养婚748

指腹婚748

冥婚748

招养夫婚748

共妻婚749

试验婚749

包办婚749

聘娶婚749

自愿婚750

征婚750

婚姻介绍所750

老年婚姻750

离婚751

家庭751

一夫一妻制751

家庭伦理751

家庭生活方式752

五好家庭活动752

家务劳动社会化752

独生子女教育752

(二)节日753

春节753

元宵节753

青龙节753

清明节754

端午节754

七夕节754

中秋节754

重阳节755

腊八节755

祭灶节755

除夕755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756

植树节756

爱鸟周756

五一国际劳动节756

元旦756

青年节757

六一国际儿童节757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57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757

国庆节758

(三)人民生活758

居民收入758

居民消费水平758

教师节758

小康水平759

社会福利759

社会保险759

农村五保户759

菜篮子工程759

退休760

残疾人福利760

待业青年760

离休760

尊老爱幼活动761

社会风尚761

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761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762

闭关政策破产763

十五、对外关系763

(一)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763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76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764

辛酉政变764

“以夷制夷”76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列强对边疆的侵略765

中俄密约766

中法战争766

中日甲午战争766

列强争夺中国之狂潮767

“门户开放”政策76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68

日俄战争768

日本侵略山东769

二十一条769

西姆拉会议769

中俄蒙协约770

西原借款770

山东问题换文771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771

中东路事件772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772

九一八事变773

一二八事变773

华北事变773

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774

汪精卫叛国投敌774

太平洋战争爆发775

开罗宣言775

雅尔塔协定776

波茨坦公告776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776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777

(二)建国后对外关系777

新中国外交的连续性和阶段性777

五十年代外交778

三大决策779

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78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780

反对对日单独媾和及日蒋和约781

抗美援朝782

在联合国控诉美国侵略台湾782

朝鲜停战谈判783

援越抗法78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84

日内瓦会议785

万隆会议786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786

中美大使级会谈786

五十年代后期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787

中苏边界谈判788

六十年代外交788

珍宝岛事件789

援越抗美790

扩大的日内瓦会议791

对柬埔寨和平中立政策的支持792

对外援助八项原则793

第二次建交高潮793

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794

中缅边界条约794

中尼边界条约795

中蒙边界条约795

中巴边界协定796

中阿边界条约796

中印边界问题796

中国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798

中法建交798

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和贸易三原则799

七十年代外交800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800

基辛格秘密访华801

中美上海公报802

中美建交公报802

中美八一七公报803

中苏国家关系谈判804

与东欧五国关系的曲折804

中罗关系的发展805

铁托访华805

中阿关系的恶化806

中越边界问题807

旅越华侨问题807

援越问题808

对越自卫还击战808

中越副外长级谈判808

与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新高潮809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810

中日邦交正常化810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811

同西欧国家建交高潮811

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812

与加、澳、新建交812

参加联合国工作的基本主张813

八十年代外交813

中美高层互访815

中美经贸科技关系十年815

中美关系的障碍816

中日关系四原则的确立816

中日经贸科技关系十年817

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817

日本教科书事件817

光华寮事件818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818

中苏特使磋商819

中苏经贸科技协定819

中苏关系正常化820

与东欧五四关系正常化820

中英关系友好发展时期821

与欧共体关系的全面发展821

与加、澳、新关系的全面发展821

中国总理出访非洲十一国822

中国总理出访拉美四国822

对两伊战争的态度823

加入亚行823

对裁军的基本主张824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824

对外开放政策825

和平与发展问题826

九十年代初的外交827

睦领关系的空前发展828

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829

中越联合公报830

中苏联合公报(一九九一年)830

与原苏联各共和国建交831

中日关系全面恢复与发展832

中国总理欧美之行832

中以建交833

中韩建交833

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834

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834

外交基本原则835

党际关系准则835

民间外交835

中国的外交成就83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839

附录83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871

音序索引924

1994《中国国情与发展总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桑松森等主编 1994 北京市:时事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1981 PDF版)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
1981 北京:新华出版社
发展与发达解读中国现实国情( PDF版)
发展与发达解读中国现实国情
一个新社会的诞生( PDF版)
一个新社会的诞生
中国展览年鉴  2001( PDF版)
中国展览年鉴 2001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1995 PDF版)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
199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国环境与发展(1992 PDF版)
中国环境与发展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糖尿病自我防治235问(1995 PDF版)
糖尿病自我防治235问
1995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1991 PDF版)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991 南京:南京出版社
国情与农村发展(1990 PDF版)
国情与农村发展
1990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1996 PDF版)
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
1996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中国股市总览(1982 PDF版)
中国股市总览
1982 上海:文汇出版社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1992 PDF版)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
1992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1996 PDF版)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
199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2 PDF版)
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82 北京:红旗出版社
发展中国家与人权(1994 PDF版)
发展中国家与人权
199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