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求取 ⇩

1.1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1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

1.3 保护生物学的诞生4

1.4 保护生物学的结构与特征4

1.5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6

1.6 保护生物学的未来研究7

1.7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人类所面临的任务8

1.7.1 生物多样性面临空前危机8

1.7.2 植物多样性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存的关系9

1.7.3 植物生存受到的威胁及致危因素分析9

1.7.4 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认识与分析11

1.8濒危植物的概念及认定13

1.8.1 濒危植物的概念13

1.8.2 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1994)14

1.9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7

1.9.1 以种群为单位,以群落和生态系统为背景17

1.9.2 近缘广布种和濒危种的对比研究抓住濒危的主要环节18

1.9.3 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18

1.10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成就20

1.11 裂叶沙参与其近缘种的研究现状21

1.12 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22

2地理分布及自然环境条件24

2.1 裂叶沙参地理分布24

2.2 地质地貌25

2.2.1 地质构造25

2.2.2 地形地貌27

2.3.1 主要母质类型分布及特征28

2.3 土壤28

2.3.2 土壤形成过程30

2.3.3 土壤分布规律31

2.4 气候32

2.4.1 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秋季变化大,气候带明显33

2.4.2 降水比较充沛,干湿季节明显33

2.4.3 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34

2.4.4 相对湿度小,蒸发量大,空气比较干燥34

2.4.5 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34

2.5 森林植被34

2.5.1 主要森林区系组成及区系特点34

2.5.2 主要森林植物类型及地理分布35

2.5.3 森林植被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规律37

2.6.1 个体生物学特性38

2.6 裂叶沙参主要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38

2.6.2 群落学特点39

2.7 对裂叶沙参种群影响的主要危害因素40

2.7.1 频繁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40

2.7.2 干旱和灾害性天气的危害41

2.7.3 人为干扰与破坏41

2.7.4 病虫及野生动物的危害42

3解剖生态学43

3.1 材料与方法43

3.1.1 取样地点的自然概况43

3.1.2 植物材料44

3.1.3 实验方法44

3.2.1 叶45

3.2 结果分析45

3.2.2 茎46

3.2.3 根49

3.2.4 种子50

3.3 小结与讨论51

4生殖生物学53

4.1 材料和方法53

4.2 花的生物学特性53

4.3 花的形态特征53

4.4 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54

4.4.1 小孢子囊及小孢子发生54

4.4.2 雄配子体的形成54

4.4.5 珠被绒毡层57

4.4.4 雌配子体的形成57

4.4.3 大孢子囊及大孢子发生57

4.5 受精作用及胚乳形成和胚胎发育59

4.5.1 受精作用59

4.5.2 胚乳发育59

4.5.3 胚胎发生61

4.5.4 种皮61

4.6 结论61

5生殖生态学63

5.1 植物生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63

5.2 裂叶沙参开花结实习性的特征66

5.2.1 裂叶沙参种群开花结实的物候规律67

5.2.2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花果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特征比较67

5.2.3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果实和种子特性对照分析69

5.2.4 不同海拔区间裂叶沙参种群开花结实习性对照分析71

5.3 种群生殖值表的对照分析73

5.3.1 生殖值表的编制方法73

5.3.2 裂叶沙参种群(总和)生殖值表及其分析75

5.3.3 泡沙参种群(总和)生殖值表及其各参数与裂叶沙参种群(总和)的对照分析76

5.3.4 不同海拔区间裂叶沙参种群生殖值比较分析78

5.4 种群生殖分配(RA)的对照分析81

5.4.1 生殖分配的概念81

5.4.2 裂叶沙参种群终生生殖分配的一般趋势82

5.4.3 泡沙参种群终生生殖分配的一般趋势82

5.4.4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种群(总和)生殖分配(RA)的比较和分析83

5.4.5 不同海拔区间裂叶沙参种群的生殖分配差异及分析84

5.4.6 裂叶沙参种群在一个生长季中的生殖分配85

5.4.7 裂叶沙参种群生殖分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86

5.5 裂叶沙参种群横走茎及无性繁殖特性89

5.5.1 裂叶沙参芦头、横走茎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90

5.5.2 横走茎的形态及无性系小株产生方式90

5.5.3 裂叶沙参种群横走茎扩散方式91

5.5.4 裂叶沙参种群的潜伏芽及其分蘖生长94

5.6 种群生活史对照分析96

5.6.1 裂叶沙参种群生活史(以1个单株为例)96

5.6.2 泡沙参种群的生活史(以1单株为例)97

5.6.3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生活史比较分析99

6传粉生态学100

6.1 传粉生态学的研究现状100

6.1.1 蜂类传粉100

6.1.2 甲虫类传粉101

6.1.3 哺乳动物传粉101

6.1.5 风媒传粉的定量研究102

6.1.4 水媒传粉102

6.2 花的生物学特性103

6.1.6 我国传粉生物学研究现状103

6.2.1 花的微观结构104

6.2.2 雌雄蕊的发育过程及微观特征104

6.2.3 花粉粒的微观特点105

6.2.4 泡沙参与裂叶沙参花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分析105

6.3 传粉昆虫的行为特征及携粉部位106

6.3.1 食蚜蝇科(Syrphidae)的访花昆虫行为特征及携粉部位107

6.3.2 蜜蜂科(Apidae)的访花昆虫行为特征及携粉部位109

6.4 昆虫访花频率综合分析111

6.5 控制授粉实验及分析115

6.5.1 取掉花萼、花冠实验115

6.5.2 改变花气味的实验115

6.5.5 泡沙参与裂叶沙参控制授粉实验差异及分析116

6.5.3 排除风媒及虫媒的实验116

6.5.4 仅排除虫媒的实验116

6.6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传粉机制的综合分析117

6.7 初步结论119

7遗传多样性121

7.1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121

7.1.1 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21

7.1.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和检测方法122

7.1.3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24

7.1.4 稀有和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27

7.2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131

7.2.1 实验材料和群体采样131

7.2.2 形态性状的变异及其研究方法132

7.2.3 酶电泳实验134

7.2.4 数据处理135

7.3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遗传多样性的对比研究136

7.3.1 形态学水平136

7.3.2 酶位点的遗传分析139

7.3.3 等位酶水平的变异141

7.3.4 裂叶沙参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濒危之间的关系147

8生理生态学149

8.1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149

8.1.1 实验设计150

8.1.2 研究方法153

8.2 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154

8.2.1 炭厂沟样线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154

8.2.2 八角碉样线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156

8.3 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157

8.3.1 炭厂沟样线裂叶沙参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158

8.3.2 八角碉样线裂叶沙参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162

8.4 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日进程164

8.4.1 炭厂沟样线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日进程165

8.4.2 八角碉样线裂叶沙参的光合蒸腾特性日进程168

8.5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光合蒸腾特性的比较170

8.6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比较174

8.7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光合蒸腾特性日进程的比较175

8.8 裂叶沙参濒危机制的生理生态学分析178

8.8.1 不同海拔高度样点裂叶沙参光合蒸腾特性差异的原因分析178

8.8.2 测定的光合蒸腾特性与光合净积累的关系179

8.8.3 裂叶沙参致濒因素的初步分析180

9.1.1 种群生态学研究发展史182

9种群动态模型182

9.1 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及模型选择182

9.1.2 模型选择188

9.2 种群空间结构的分形分析189

9.2.1 分形理论及其适用性189

9.2.2 裂叶沙参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分析198

9.3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的Leslie矩阵对照及分析205

9.3.1 Leslie矩阵的计算方法205

9.3.2 数据来源和处理207

9.3.3 裂叶沙参种群的Leslie矩阵207

9.3.4 泡沙参种群的Leslie矩阵213

9.4 时间序列预测及分析215

9.4.1 时间序列预测的概念215

9.3.5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Leslie矩阵预测结果对照分析215

9.4.2 移动平均法的原理及计算方法216

9.4.3 数据来源及处理217

9.4.4 裂叶沙参种群(总和)动态时间序列预测217

9.4.5 不同海拔区间裂叶沙参种群动态时间序列预测218

9.4.6 泡沙参种群(总和)动态时间序列预测及其与裂叶沙参种群(总和)对照分析222

9.4.7 对时间序列分析和Leslie矩阵在种群数量动态预测中的评价223

9.5 IRM模型的预测评估及分析224

9.5.1 引言224

9.5.2 IRM模型的理论225

9.5.3 IRM模型的具体内容226

9.5.4 IRM模型的建模229

9.5.5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生长的IRM模型229

9.6.1 引言234

9.6 CTM模型对种群致危因素综合分析及预测234

9.5.6 IRM模型的评价234

9.6.2 CTM的数学原理235

9.6.3 裂叶沙参种群濒危过程及保护的CTM模型237

9.6.4 模拟预测方案243

9.6.5 综合分析248

10濒危植物的致危机制、解危措施和保护对策250

10.1 对濒危植物涵义的进一步认识250

10.2 濒危植物的受危表现251

10.3 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251

10.3.1 内在致危因素251

10.3.2 外部致危因素252

10.4.1 致危机制的一般原理258

10.4 濒危植物的致危机制258

10.4.2 裂叶沙参种群的致危机制265

10.5 濒危植物的解危措施268

10.5.1 就地保护268

10.5.2 迁地保存269

10.5.3 恢复残存种群269

10.5.4 离体保存基因库269

10.5.5 归化自然270

10.6 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270

10.6.1 加快濒危植物保护规划的制定271

10.6.2 加强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271

10.6.3 加速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制建设272

10.6.4 加大濒危植物开发利用的力度272

参考文献274

1999《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祖元刚等著 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拯救濒危生物(1998 PDF版)
拯救濒危生物
1998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1998年10月第1版 PDF版)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1998年10月第1版 云南科技出版社
肇庆市中小学生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征文汇编( PDF版)
肇庆市中小学生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征文汇编
河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990 PDF版)
河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990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989 PDF版)
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989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植物保护(1983 PDF版)
植物保护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989 PDF版)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989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1991 PDF版)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
199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植物保护(1985 PDF版)
植物保护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植物保护(1990 PDF版)
植物保护
1990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1989 PDF版)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
1989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1998 PDF版)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1998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998 PDF版)
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998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植物保护(1997 PDF版)
植物保护
1997 沈阳:沈阳出版社
植物保护(1991 PDF版)
植物保护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