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传》求取 ⇩

第一章导论1

一、研究中国古代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为什么以孔子为起点1

二、“以世论人”和“以人论世”3

三、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问题5

四、对孔子思想实行“三分法”问题9

五、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应注意的三个区别12

六、关于文献资料等问题15

第二章生平概略17

一、没落的贵族家庭18

二、幼年在贫贱中成长23

三、独立谋生,勤奋好学28

四、“三十而立”至仕鲁之前34

五、进入贵族统治集团——初次碰壁46

(一)中都宰50

(二)小司空52

(三)大司寇52

(四)堕三都的失败55

(五)孔子诛少正卯实无其事考58

(六)矛盾显露,弃官离鲁60

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63

(一)访问列国诸侯的目的63

(二)访问列国诸侯的简要经历64

(三)访问列国诸侯的三个阶段67

(四)结束流浪,回到鲁国75

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75

(一)关于反对季孙氏实行“田赋”问题77

(二)关于“西狩获麟”问题79

(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82

(四)妻、儿、弟子相继死亡83

(五)孔子病逝86

第三章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89

(一)殷周间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兴替之争,而且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斗争90

一、西周是领主制封建社会(或初期封建社会)90

第一,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更好地说明五种生产方式(或五种社会制度)在中国的递嬗92

第二,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正确说明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94

第三,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科学地解释孔子思想产生的条件100

(二)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101

第一,西周各级领主对土地的占有101

第二,主要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身份102

第三,剥削形式105

第四,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107

第五,意识形态110

(三)从西双版纳解放前领主制封建社会看西周112

第一,历史简况113

第二,“土地王有”和“公田”、“私田”115

第三,村寨制度118

第四,地租形态121

第五,直接生产者的社会身份124

(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实际130

二、春秋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132

(一)经济结构上领主制向地主制的急剧过渡132

(二)政治结构上王权衰落和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141

(三)思想意识上某些传统观念在动摇和某些新思潮在萌芽145

第一,“天”和“天命”观念的变化145

第二,“礼”观念的变化146

第三,君臣观念的变化147

第四,人才标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148

第四章仁的人生哲学思想150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151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152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154

(三)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157

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上的不同层次158

第二,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161

第三,仁在“为政”实践中的不同层次165

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176

(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176

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一致精神182

(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186

第一,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186

第二,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191

二、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193

(一)仁、礼关系193

(二)尊尊、亲亲关系198

(三)正名的意义201

三、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203

(一)中庸的本义203

第一,“过犹不及”205

(二)中庸的主要特征205

第二,“和而不同”208

第三,“时中”与“权”209

第五章伦理思想211

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212

(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212

(二)孔子和墨、老二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215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216

(一)孝悌217

(二)忠信219

(三)恭敬221

(四)智勇222

三、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224

(一)孔子的义利观224

(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230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238

第六章政治思想242

一、政治思想243

(一)关于大同思想243

(二)关于小康思想244

(三)关于《礼记·礼运》是否反映了孔子政治理想的问题245

(四)关于小康时代文、武、周公之治的主要特征和正确对待大同思想的问题247

二、政治主张249

(一)忠君尊王250

(二)仁政德治252

(三)明“夷狄”、“诸夏”之别254

(四)举贤才257

(五)庶、富、教259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262

第七章经济思想265

一、经济思想265

(一)重视劳动生产的经济成果,却又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266

(二)既照顾封建贵族阶级的经济需求,也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269

二、经济主张271

(一)在农业上主张决不能耽误农民季节性劳动时间,主张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爱惜良田272

(二)在手工业上主张招徕“百工”,按各人劳动成绩付给工资275

(三)在商业上主张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制止伪劣商品279

(四)在消费上主张依“礼”而行,既反对奢侈,又反对吝啬281

第八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286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286

(一)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业绩286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288

(一)人人应受教育290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290

(二)人人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293

(三)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295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296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296

(二)培养政治改革的人才297

四、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300

(一)品德修养300

(二)文献知识303

(三)体育锻炼和美育陶冶307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309

(一)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310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311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312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313

(五)联系实际的人评和时评314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316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316

(二)平易近人,亲密团结318

(三)尊师爱生的楷模320

附:孔子弟子简介321

第九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333

(一)古代文献鸟瞰334

一、孔子以前的文献概况334

(二)“六艺”和“六经”336

二、孔子与“六经”339

(一)两种偏向339

(二)整理“六经”的指导思想341

(三)整理“六经”简况346

三、不朽的历史功绩365

第十章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山367

一、在国内的影响367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演变和不同影响及后果367

第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成368

第二,“独尊儒术”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371

第三,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争及其相互渗透378

第四,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大篡改382

第五,清儒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力图恢复孔子本义384

第六,近现代批孔运动的复杂背景和孔子真实面貌开始被注意研究385

(二)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388

第一,孔子思想的消极因素与历代腐败封建王朝相结合,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重要原因之388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390

二、在国外的影响392

(一)对东方国家的影响392

第一,孔子与朝鲜392

第二,孔子与日本396

第三,孔子与越南401

(二)对西方国家的影响405

第一,孔子与欧洲405

第二,孔子与美国411

第三,孔子与苏联414

第十一章 结论419

附录 孔子年谱428

索引 人名索引449

文献索引461

词语索引462

后记488

1990《孔子评传》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匡亚明著 1990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孟子评传(1987 PDF版)
孟子评传
198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孔子传(1990 PDF版)
孔子传
1990
孔子传(1996 PDF版)
孔子传
1996 河北人民出版社
孔子评传(1989 PDF版)
孔子评传
1989 北京:外文出版社
孔子传  英文版(1996 PDF版)
孔子传 英文版
1996 外文出版社
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评价  论文集(1980 PDF版)
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评价 论文集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荀子评传(1997 PDF版)
荀子评传
199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孔子传(1988 PDF版)
孔子传
1988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山的恋歌(1982 PDF版)
山的恋歌
198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孔尚任评传(1991 PDF版)
孔尚任评传
1991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孔子传(1989 PDF版)
孔子传
1989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孔子传(1996 PDF版)
孔子传
1996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孔子传(1997 PDF版)
孔子传
1997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孔子本传(1997 PDF版)
孔子本传
199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孔子评传(1985 PDF版)
孔子评传
1985 济南: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