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伤寒分册》求取 ⇩

一、张仲景生平简介1

二、《伤寒论》的历史沿革1

上篇 总论1

三、《伤寒论》的研究进展2

四、六经概述3

(一) 六经辨证3

(二) 六经的传变4

(三) 六经病的治则6

五、学习《伤寒论》的方法8

下篇 各论1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

概说11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3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13

二、太阳病分类14

三、辨病之阴阳属性18

四、辨传变与否19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21

一、中风表虚证21

(一)桂枝汤证21

(二)桂枝汤禁例31

(三)兼证32

1.桂枝加葛根汤证32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4

3.桂枝加附子汤证36

4.桂枝去芍药汤证38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39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1

二、伤寒表实证42

(一)麻黄汤证42

(二)麻黄汤禁例47

(三)兼证52

1.葛根汤证52

2.葛根加半夏汤证54

3.大青龙汤证55

4.小青龙汤证58

三、伤寒表郁轻证61

(一)表郁不解轻证61

(二)表郁内热证64

一、变证治则67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67

二、辨虚证实证68

三、辨寒热真假70

四、辨汗下先后72

五、热证74

(一)栀子豉汤类证74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81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83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85

(五)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86

六、虚寒证88

(一)心阳虚证88

1.桂枝甘草汤证88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90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91

4.桂枝加桂汤证92

(二)阳虚兼水气证94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94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96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98

(三)脾虚证100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100

2.小建中汤证102

3.桂枝人参汤证104

(四)肾阳虚证105

1.干姜附子汤证105

2.茯苓四逆汤证107

3.真武汤证110

七、阴阳两虚证111

(一)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111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证114

(三)炙甘草汤证115

八、蓄水证119

九、蓄血证124

十、结胸证130

(一)大结胸证130

(二)小结胸证139

(三)寒实结胸证140

十一、脏结证142

十二、痞证145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45

(二)附子泻心汤证148

(三)半夏泻心汤证149

(四)生姜泻心汤证152

(五)甘草泻心汤证153

(六)痞证辨证156

(七)旋复代赭汤证158

十三、上热下寒证160

十四、火逆证161

十五、欲愈候167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171

一、十枣汤证171

二、瓜蒂散证173

小结174

概说176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6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177

一、阳明病提纲177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177

三、阳明病外证179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181

一、阳明经证181

(一)栀子豉汤证181

(二)白虎汤证182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184

(四)猪苓汤证185

二、阳明腑证187

(一)承气汤证187

1.调胃承气汤证187

2.小承气汤证189

3.大承气汤证191

(二)润导法196

(三)下法辨证199

(四)下法禁例202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204

一、发黄证204

(一)茵陈蒿汤证204

(二)栀子柏皮汤证206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207

(四)寒湿发黄证208

(五)欲作谷疸证209

(六)被火发黄证209

二、血热证210

第四节 阳明病辩证212

一、辨中风与中寒212

二、辨虚证实证216

小结218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20

概说220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22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224

一、小柴胡汤证224

二、小柴胡汤禁例234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235

一、变证治则235

二、柴胡桂枝汤证235

三、大柴胡汤证237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239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241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243

七、传变及预后245

附:热入血室247

小结249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50

概说25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251

一、太阴病提纲251

二、太阴病欲愈候251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252

二、太阴病腹痛证253

一、太阴病兼表证253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253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255

小结256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57

概说257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258

一、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脉证与辨证要点258

二、少阴病治禁259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260

一、少阴寒化证260

(一)四逆汤证260

(二)通脉四逆汤证261

(三)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汗汤证263

(四)真武汤证265

(五)附子汤证266

(六)吴茱萸汤证268

(七)桃花汤证268

(八)灸刺法269

(九)预后271

1.阳回者预后较佳271

2.阳亡者预后不良272

二、少阴热化证274

(一)黄连阿胶汤证274

(二)猪苓汤证275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275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75

二、少阴三急下证278

三、四逆散证279

四、热移膀胱证281

五、伤津动血证281

第四节 咽痛证282

一、猪肤汤证282

二、甘草汤证 桔梗汤证283

三、苦酒汤证284

四、半夏散及汤证284

小结285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87

概说287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288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289

一、乌梅丸证289

三、麻黄升麻汤证291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291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293

第四节 辨厥297

一、厥证机理297

二、热厥298

三、寒厥299

四、血虚致厥300

五、水饮致厥302

六、痰厥303

七、冷结膀胱关元致厥303

八、虚寒厥冷治禁304

第五节 辨下利304

一、辨呕308

第六节 辨呕哕308

二、辨哕309

第七节 预后310

一、辨厥阴中风愈与未愈310

二、辨厥阴寒证自愈候310

三、辨厥阴虚寒证危候311

四、辨厥阴病下利的转归314

五、厥阴病欲解时315

编写说明317

附录318

附录一 古今药物剂量单位换算表318

附录二 方剂索引319

附录三 参考书目324

小结351

1995《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伤寒分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程昭寰,党寿考主编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临证便读(1989 PDF版)
中医临证便读
1989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眼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眼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骨伤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骨伤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耳鼻咽喉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耳鼻咽喉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儿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儿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皮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皮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临证必读(1993 PDF版)
中医临证必读
1993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口腔科分册(1997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口腔科分册
1997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大系  妇产科分册(1995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大系 妇产科分册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外科分册(1995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外科分册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肛肠科分册(1956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肛肠科分册
1956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中药分册(1995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中药分册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伤寒论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伤寒论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层中医临证必大系  方剂分册(1995 PDF版)
基层中医临证必大系 方剂分册
199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伤寒论临证指要(1993 PDF版)
伤寒论临证指要
1993 北京: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