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评释》求取 ⇩

上编 伤寒论证状明理论1

第一章 绪言1

第二章 六经之命名2

第三章 伤寒论中之阴阳、寒热、传变6

第一节 阴阳6

第二节 寒热7

第三节 传变8

第四章 六经病之证候9

第一节 太阳病9

第二节 阳明病12

第三节 少阳病13

第四节 太阴病14

第五节 少阴病15

第六节 厥阴病16

第七节 小结18

第五章 六经病主证之新志21

第一节 论热21

一、伤寒之学说21

二、伤寒时之发热29

三、发热之利害关系33

第二节 发汗38

一、所谓发汗38

二、发汗之机转40

三、发汗之意义42

第三节 头痛43

一、头痛发生之原因43

二、发生头痛之刺激种类44

三、临床上头痛之种类45

第四节 呕吐46

一、呕吐之生理关系46

二、呕吐之临床关系48

第五节 便秘48

一、大肠中各种原因所发生之便秘49

二、大肠以外之消化管有变化时所发生之便秘52

三、消化管以外之原因53

第六节 下痢(利)53

一、肠炎时所发生之下痢54

二、过敏性自家中毒性及内分泌障碍时所发生之下痢56

三、肠系膜腺之变性及肠淀粉样变性时所发生之下痢58

四、神经性下痢58

第七节 鼓胀(痞)58

一、胃鼓胀59

二、肠鼓胀59

第八节 循环障碍(厥冷)61

第一章 桂枝汤类66

第一节 桂枝汤主方(健胃、镇静)66

下编 伤寒论治疗辨正论66

第二节 桂枝汤变方76

一、桂枝加附子汤(健胃、镇静、强心)76

二、桂枝加桂汤(健胃)79

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前者健胃;后者健胃、强心)80

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痹、健胃)81

五、小建中汤(滋养、健胃)84

六、桂枝加芍药生薑新加汤(镇静、健胃)87

七、桂枝甘草汤(健胃)90

八、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健胃、利尿)91

十、桂枝二麻黄一汤(解热)93

九、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健胃)93

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汤(解热、强心)94

十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健胃、镇静)96

十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减低兴奋性、健胃)98

十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镇静、健胃)103

十五、桂枝加葛根汤(健胃、滋养)103

十六、桂枝加芍药汤(镇静、健胃)104

十七、桂枝加大黄汤(缓下、健胃)105

第二章 麻黄汤类107

第一节 麻黄汤主方(发汗解热)107

第二节 麻黄汤变方110

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缓解治喘)110

二、大青龙汤(发汗解热之重剂)111

三、小青龙汤(发汗解热、镇呕、祛痰)112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强心)119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强心)120

第三章 葛根汤类121

第一节 葛根汤主方(滋养、发汗、健胃)121

第二节 葛根汤变方123

一、葛根黄芩黄连汤(健胃、收敛)123

二、葛根加半夏汤(止呕、健胃、解热)127

第四章 柴胡汤类127

第一节 柴胡汤主方127

一、小柴胡汤(解热、健胃)127

二、大柴胡汤(缓下、解热、健胃)135

第二节 柴胡汤变方138

一、柴胡桂枝汤(解热、健胃)138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意杂糅)139

三、柴胡桂枝乾薑汤(解热、健胃)141

四、柴胡加芒硝汤(解热、盐类缓下)143

第五章 栀子汤类145

一、栀子豉汤(消化健胃、除余热)145

二、栀子甘草豉汤及栀子生薑豉汤(前者消化剂,后者健胃剂)149

三、栀子乾薑汤(刺激兴奋、解热)150

四、栀子厚朴汤(麻痹、解热)150

五、栀子蘖皮汤(消炎杀菌、解热)150

六、枳实栀子豉汤(消化剂、解热)152

第六章 承气汤类153

一、大承气汤(下剂:峻缓兼用)153

二、小承气汤(峻下剂)158

三、调胃承气汤(下剂:峻缓兼用)160

四、桃核承气汤(泻下、镇静)161

五、抵当汤(防血凝固、峻泻)164

六、抵当丸(防血凝固、峻泻)168

七、十枣汤(泻下剂)169

八、大陷胸汤(下剂:峻缓兼用)171

九、大陷胸丸(峻、缓下剂)173

十、小陷胸汤(健胃、止呕)174

十一、白散(峻下剂、溶痰)175

十二、麻仁丸(润燥、泻下)179

第七章 泻心汤类181

第一节 泻心汤主方181

一、生薑泻心汤(健胃剂)181

二、甘草泻心汤(缓下、健胃)182

三、半夏泻心汤(止呕、健胃)183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健胃)184

五、附子泻心汤(强心、健胃)184

第二节 泻心汤变方186

一、黄连汤(健胃)186

三、干薑黄连黄芩人参汤(健胃)187

二、黄芩汤及黄芩加半夏生薑汤(前者健胃;后者止呕、健胃)187

四、旋复代赭汤(健胃、收敛)188

五、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参汤(健胃、止痛、止呕)190

第八章 白虎汤类191

一、白虎汤(健胃、消炎)191

二、白虎加人参汤(健胃)194

三、竹叶石膏汤(消炎、收敛)195

第九章 五苓散类198

一、五苓散(健胃、利尿、汗泄,调节盐类代谢障碍)198

二、猪苓汤(保存水分、调节血质、利尿)201

三、文蛤散(发挥体内胶质之作用,以免存水)205

四、茯苓甘草汤(健胃)207

第十章 四逆汤类208

一、四逆汤(强心)208

二、四逆加人参汤(强心、助消化)209

三、通脉四逆汤(强心、调胃)209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强心、助消化)210

五、干薑附子汤(强心)212

六、白通汤(强心,利尿)212

七、白通加猪胆汁汤(强心、健胃、利尿)213

八、茯苓四逆汤(强心、助消化)214

九、四逆散(解热、镇静、助消化)215

十、当归四逆汤(镇静、消化、利尿)216

十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薑汤(健胃、镇静)219

一、理中丸(健胃)220

第十一章 理中汤类220

二、真武汤(强心、健胃)221

三、附子汤(强心、健胃)222

四、甘草附子汤(强心、健胃)224

五、桂枝附子汤(麻痹止痛、健胃)224

六、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健胃、麻痹止痛)225

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胃)226

八、芍药甘草附子汤(强心、镇静)226

九、桂枝人参汤(健胃、强壮)227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吸着、收敛)228

第十二章 杂法方类228

二、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强壮、健胃)229

三、甘草干薑汤(健胃)233

四、芍药甘草汤(镇静)234

五、茵陈蒿汤(利尿、泻下)234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发汗、利尿)236

七、麻黄升麻汤(方意杂糅)238

八、瓜蒂散(催吐)241

九、吴茱萸汤(健胃)242

十、黄连阿胶汤(健胃、强壮)243

十一、桃花汤(吸着、收敛)243

十二、半夏散及汤(镇呕、健胃)244

十三、猪膚汤(减痛、滋养)245

十四、甘草汤及桔梗汤(前者为缓下剂,后者为祛痰剂)245

十五、苦酒汤(烧灼法)246

十六、乌梅丸(健胃、收敛)247

十七、白头翁汤(收敛、健胃、杀菌)248

十八、牡蛎泽泻散(利尿、强心)250

十九、蜜煎导方及猪胆汁方(灌肠剂)252

二十、烧裩散(治卢脱)254

附录一 处方256

一、桂枝汤类处方256

二、麻黄汤类处方260

三、葛根汤类处方261

四、柴胡汤类处方262

五、栀子汤类处方264

六、承气汤类处方265

七、泻心汤类处方267

八、白虎汤类处方269

九、五苓散类处方269

十、四逆汤类处方270

十一、理中汤类处方272

十二、杂法方类处方274

附录二 古方权量之考证278

索引及主要参考书目281

1955《伤寒论评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阎德润编著 195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伤寒论今释(1955 PDF版)
伤寒论今释
195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伤寒论新释( PDF版)
伤寒论新释
福建省莆田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省莆田市分会
伤寒论释义( PDF版)
伤寒论释义
中国医药文化服务社
伤寒论释义  拾遗( PDF版)
伤寒论释义 拾遗
伤寒论释义( PDF版)
伤寒论释义
伤寒论今释  8( PDF版)
伤寒论今释 8
伤寒论今释  7( PDF版)
伤寒论今释 7
伤寒论今释  6( PDF版)
伤寒论今释 6
伤寒论今释  5( PDF版)
伤寒论今释 5
伤寒论今释  4( PDF版)
伤寒论今释 4
伤寒论今释  3( PDF版)
伤寒论今释 3
伤寒论今释  2( PDF版)
伤寒论今释 2
伤寒论今释( PDF版)
伤寒论今释
新释伤寒论( PDF版)
新释伤寒论
伤寒论选释(1998 PDF版)
伤寒论选释
199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