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见闻录》求取 ⇩

第一章1

1.怀仁堂,政协代表颂成就1

1.1人民领袖定都北京1

1.2毛泽东进京赶考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7

2.北戴河会议,彭真领回大任务10

2.1人民大会堂,十年大庆要投入使用10

2.2北京市委、市政府领衔承建人民大会堂11

2.3周恩来要求设计方案大胆些13

2.4周恩来要求:人民大会堂寿命不能少于350年15

2.5周恩来、彭真定方案18

3.图纸未画完,便开始施工21

3.1施工指挥部与设计指挥部同时成立21

3.2技术攻关:科技工作委员会成立23

3.3万里发出号召: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斗争24

3.4人民大会堂建设也在搞大跃进26

3.5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听取设计汇报28

4.万人会战大会堂31

4.1人民大会堂刚开始施工,就遇到棘手的拆迁问题31

4.2总指挥部重新分工,各负其责31

4.3周恩来说:出安全问题,提头来见34

4.4总指挥赵鹏飞踏雪觅石料38

4.5东门廊柱巧搬家39

4.6周恩来决定缓建一些工程40

4.7最大的钢梁发生扭曲42

4.8暖气管道需要重新返工44

4.9人民大会堂的音响问题46

4.10大会堂中央大厅的柱子断了48

4.11毛泽东命名: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53

4.12梅兰芳慰劳建设大军54

4.13公安局人说:人民大会堂不安全55

5.出干部的大工地58

5.1活跃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58

5.2瓦匠张百发59

5.3木匠李瑞环65

6.人民大会堂当时不新,现在不老69

6.1人民政治生活的殿堂69

6.2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71

6.3人民大会堂最大的一幅画75

6.4周恩来指示每个省布置一个厅77

6.5宴会厅国宴扫描81

6.6国宴吃什么84

6.7国庆招待会不能超过3000人86

6.8酒会庆国庆88

6.9大会堂服务员没有一个北京人91

7.人民大会堂也做买卖93

7.1邓颖超宣布了一个好消息93

7.2大会堂也称经济中心95

第二章100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00

1.1人大代表依法选举产生100

1.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04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概况106

1.4人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的组成107

1.5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由推选产生108

1.6主席团成员有广泛代表性109

1.7大会主席团的职权109

1.8国家主席的主要职权111

1.9国家机构人员的产生办法111

1.10中央人民政府主要职权112

2.1委员长会议处理人大日常工作114

2.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西楼办公114

2.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115

3.人大全体会议会场有规定117

3.1代表座次排列有讲究117

3.2四川厅的特殊用处118

3.3大礼堂用上电子表决器118

4.人民大会堂成为议政堂119

4.1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119

4.2筹备已久的三届人大121

4.3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122

5.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125

5.1“四人帮”图谋组阁125

5.2王洪文找毛泽东告状127

5.3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130

5.4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133

5.5叶剑英深夜打来电话134

5.6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136

5.7影响中国政局的谈话138

5.8周恩来长沙设寿宴139

5.9还是安定团结为好143

5.10周恩来最后一次作政治工作报告144

5.11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147

6.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151

6.1人大代表名额创历届之最151

6.2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152

6.3邓小平主持闭幕式155

第三章157

1.“皇帝”到了大会堂157

1.1“皇帝”的游兴157

1.2“皇帝”成了苏军俘虏158

1.3犯人981165

1.4从罪犯到公民171

1.5荡涤旧思想176

1.6谢觉哉特赦溥仪180

1.7“皇帝”也要上户口182

1.8周恩来接见末代皇帝184

1.9郭沫若:“皇帝”驾到,当然欢迎189

1.10政协文史馆员192

1.11孤家寡人又新婚195

1.12告别人世199

2.“大总统”来到大会堂202

2.1“代总统”在大会堂团圆202

2.2王八蛋才去台湾203

2.3神秘特使来到北京208

2.4李宗仁远道探亲214

2.5代总统夫人说:我急需钱219

2.6蒋家特务与神秘的“失踪”案222

2.7上海:两个焦急的等待者226

2.8末代总统与末代皇帝的握手230

2.9毛泽东:你是误上贼船啊!232

2.10走了许多地方236

2.11郭德洁病逝240

2.12访问南京242

2.13一个历史文件244

第四章246

1.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246

1.1毛泽东在莫斯科的一句话246

1.2结束反冒进,打开“跃进”时代大门的总路线249

1.3毛泽东讲:大跃进这个提法好252

1.4第一个放卫星的人民公社254

1.5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257

1.6河南出了第一个人民公社260

1.7河北徐水的共产主义试验“成功”了264

1.8彭德怀提出要“脱裤子”267

1.9毛泽东一语定音,庐山上纠“左”变成了反右269

2.中国饿死了人272

2.1毛泽东看到的都是假材料272

2.2怎么大办274

2.3吃和穿都发生了问题276

2.4外来的中击:中苏矛盾升级279

3.经济部门在堵漏洞283

3.1毛泽东承认:搞“大跃进”乱子出了不少283

3.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85

3.3毛泽东后悔了287

3.4三级所有,队为基础292

3.5曾希圣在安徽搞责任田294

3.6重新设立中共中央局,加强中央集权298

3.7人们头脑又热了299

3.8陈云提出应急的调整方略301

4.1邓小平代毛泽东传言304

4.影响深远的七千人大会304

4.2会议转了风向306

4.3彭真说:毛主席是珠穆朗玛峰311

4.4刘少奇的口头报告313

4.5林彪不同意大家的看法314

4.6毛泽东作自我批评316

4.7人人争“脱裤子”321

4.8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唱反调325

4.9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329

5.毛泽东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332

5.1毛泽东大谈阶级斗争332

5.2准备四清334

5.3毛泽东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335

5.4刘少奇号召追根子337

5.5城市“四清”338

5.6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340

第五章345

1.共和国第一大冤案345

1.1她投了唯一的反对票345

1.2毛泽东的“哨兵”发现问题347

1.3河北厅,与会者目光困惑352

1.4刘少奇派出工作组357

1.5刘少奇不晓得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360

1.6林彪住进浙江厅364

1.7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368

1.8北京厅,毛泽东在等候373

1.9国家主席失去自由375

2.红卫兵狂飙380

2.1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380

2.2毛主席来信了381

2.3陈伯达对大串连表示热烈支持382

2.4毛主席带上了红袖章384

2.5协和医院更名反帝医院387

2.6谢富治说:群众打死坏人,我们劝阻不住389

2.7人民大会堂讨论停止串连392

2.8夺权、夺权394

2.9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劝说红卫兵396

3.走向广阔天地的年轻人399

3.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伟大的创举399

3.2知青成为政治局会议议题402

3.3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404

3.4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408

3.5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会411

第六章413

1.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413

1.1紧锣密鼓筹备九大413

1.3陈伯达的政治报告被枪毙416

1.2代表由协商产生416

1.4十几分钟的开幕词竟六次被掌声打断420

1.5毛泽东提议林彪当大会主席421

1.6开会第一天,陈毅即遭围攻422

1.7江青提出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424

1.8选举中的闹剧427

2.“四人帮”兴风作浪的十大430

2.1毛泽东考虑政治舞台的新布局430

2.2周恩来成了王洪文的副手437

2.3代表大会为林彪定性为“极右”439

2.4“四人帮”粉墨登场443

3.党代会反应平平447

3.1“两个凡是”的阴影447

3.2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449

3.3十一大的预备会议450

3.4华国锋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451

3.5叶剑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453

3.6邓小平致闭幕词454

第七章457

1.1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457

1.2两次“文字”之争461

1.3林彪坚持自己的观点464

1.4陈伯达搭上林彪的贼船465

1.5毛泽东要林彪向中央作检查467

1.6毛泽东点名批判陈伯达468

1.7批陈整风运动472

2.林彪等不及了474

2.1《571工程纪要》正式出笼474

2.2林立果的联合舰队476

2.3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479

2.4毛泽东突然回京485

2.5林豆豆的口信488

2.6林彪坐机出逃493

2.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99

2.8乌兰巴托传来急促电话声499

2.9折戟沉沙绝妙下场502

第八章509

1.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509

1.1福建厅在讨论去不去联合国509

1.2毛泽东说,今年不进联合国511

1.3毛泽东问,三分之二要多少票514

1.476∶35,联大会上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516

1.5人民大会堂盛宴各友好国家519

1.6“乔老爷上轿”523

2.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525

2.1尼克松要到中国来525

2.2中美大使级会谈——建交前的接触通道530

2.3斯诺访华532

2.4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533

2.5小球转动大球536

2.6东大厅,美国嬉皮士向周恩来提问542

2.7基辛格的“波罗行动”545

2.8周恩来秘会基辛格553

2.9我们不是做交易556

2.10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561

2.11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问题564

2.12周恩来在宴会厅点燃茅台酒566

2.13中美两国博士的辩论570

2.14公报最后敲定575

第九章580

1.感情不能代替理智580

1.1周恩来问:下任日本首相是谁?580

1.2公明党代表团访华582

1.3北京的机场始终开放584

1.4加快速度的周恩来585

1.5田中?阁成立587

1.6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589

1.7上海芭蕾舞团抵日589

1.8公明党代表团赴北京590

1.9周恩来想给樱花加纸灯罩594

1.10田中看了“竹入笔记”说,我明白了,我去597

1.11周恩来夜深时分,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大厅598

1.12民意调查结果,民众反感日本600

1.13中国领导层决定,感情不能代替政策601

2.田中豪饮茅台酒602

2.1田中首相抵达北京602

2.2首脑会谈移到安徽厅604

2.3“添麻烦”一语引起的轩然大波606

2.4高岛条约局长的说明609

2.5盛怒之下的周恩来611

2.6赴万里长城途中613

2.7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615

2.8日中联合声明诞生616

2.9政治局会议的决定619

3.由对抗到对话620

3.1钱其琛来到邓小平家620

3.2葬礼外交623

3.3邓小平让齐奥塞斯库带个信625

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630

4.1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630

4.2高级会晤日期不能变633

4.3只握手,不拥抱638

4.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647

5.1江泽民电贺叶利钦649

5.人民大会堂面对十五国的外交新格局649

5.2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652

5.3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两个多小时657

5.4全世界聚焦上海——举世瞩目的五国协定660

第十章665

1.历史造就了邓小平665

1.1国宴大厅,数万双眼睛注视着他665

1.2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667

1.3周恩来致书汪东兴669

1.4毛泽东十天三荐邓小平671

1.5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江青满脸狐疑673

1.6毛泽东说:王洪文不如邓小平676

1.7树立改革开放的新形象679

1.8邓小平治铁路682

1.9邓小平挑战“四人帮”684

1.10敢摸老虎屁股687

1.11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690

1.12望远镜后面的眼睛695

1.13历史再次拐弯700

2.第二代领导核心704

2.1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请求工作704

2.2邓小平的交心话706

2.3批判“两个凡是”708

2.4各级首长对一个理论问题表态715

2.5两种思想的交锋717

2.6华国锋否定华国锋721

2.7改革开放启航725

2.8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729

第十一章737

1.祖国一定要统一737

1.1周恩来指示设立台湾厅737

1.2从武力到和谈740

1.3蒋介石密使赴京742

1.4向金门,开炮!748

1.5毛泽东请章士钊赴港牵线755

2.共产党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759

2.1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759

2.2蒋介石祖坟不能挖761

2.3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763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768

3.1“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版本768

3.2王锡爵驾机回大陆771

3.3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握手774

3.4坐下来好好谈780

3.5江泽民发表八点主张785

3.6李登辉不合时宜的银弹外交789

3.7想搞“台湾的中华民国”791

3.8绝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797

第十二章802

1.精英荟萃的六届人大802

1.1崭新的人大代表阵容802

1.2彭真宣布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804

1.3新老交替,继往开来807

1.4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产生记808

1.5代表评审各报告815

1.6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816

2.深化改革的七届人大818

2.1七届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818

2.2报告之前822

2.3七届人大在国歌声中开幕824

2.4掌声中产生国家主席827

2.5投票前后829

2.6李鹏任新一届政府总理831

2.7第七届国家领导人选举纪事832

2.8国务院领导成员正式组成840

2.9大会堂门外的插曲842

2.10笑声,心声845

3.走向市场经济的八届人大846

3.1备受关注的开幕式846

3.2《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内情849

3.3江泽民与西藏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851

3.4总书记倾听上海代表呼声855

3.5李鹏谈中西部地区发展856

3.6国家机构换届工作纪实859

3.7江泽民荣任国家主席865

3.8李鹏的誓言867

3.9国务院组成人员正式产生869

3.10抓住机遇,开拓进取871

3.11李鹏总理等答记者问875

第十三章883

1.全面开创新局面883

1.1提前召开的党代会883

1.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86

1.3胡耀邦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889

1.4二十年经济发展总设想891

1.5新党章的新特点893

1.6叶剑英、陈云讲话896

1.7李先念两致闭幕词897

1.8陈云要仔细看一看王兆国899

1.9薄一波说:中顾委是个老人会906

1.10开创新局面909

2.中国寻找立足点909

2.1邓小平透露十三大准备情况909

2.2彭真说:十三大我第一个选邓小平911

2.3北戴河,中央书记处再次审议报告草稿915

2.4十三大新闻发言人举行首次中外记者招待会919

2.5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921

2.6赵紫阳的政治报告924

2.7党章作了修改929

2.8首次采用差额选举的办法932

2.9新的中央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产生933

2.10十三大新闻发言人谈邓小平怎样发挥作用936

2.11政治局的新面孔937

2.12总书记酒会答记者问938

第十四章947

1.毛泽东:现在我们不谈香港问题947

1.1中英外交官在西大厅握手947

1.2邱吉尔说:只要我活着,香港主权不转移948

1.3人民解放军在粤港边界嘎然而止952

1.4毛泽东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954

2.邓小平:要收回香港957

2.1港督麦理浩赴京探虚实957

2.2希思来华听风声964

2.3邓小平承诺:中国不来如来神掌967

2.4撒切尔夫人的如意算盘971

2.5两国政府首脑谈话没有结果974

2.6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979

2.7三脚凳、经济牌、互惠牌986

2.8英国外长作出承诺,不会把烂摊子交回中国992

2.9邓小平发脾气了997

2.10谈判桌上的趣闻1001

2.114分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1005

3.江泽民:接收香港1011

3.1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即将出行1011

3.2最后10秒1012

3.3米字旗的飘落1015

3.4历史,在这一刻定格1016

3.5董建华举起右手1019

3.6别了,不列颠尼亚1022

3.77月1日之夜,不眠的香港1024

3.8部队已经出发1029

3.9回归第一天:马照跑,舞照舞,股照炒1031

3.10为香港干杯1034

第十五章1039

1.第二代领导集体退出中共领导层1039

1.1邓小平记住了王洪文的话1039

1.2邓小平几次恳谈选好接班人1043

1.3顾问委员会1047

1.4我希望带头退休1049

1.5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领导职务1052

2.1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1055

2.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1055

2.2“两个凡是”的误区1058

2.3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后机构的重建1061

2.4批判“两个凡是”1066

2.5陈云发出诘难1068

2.6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1070

2.7团结一致向前看1072

2.8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核心任务1074

2.9华国锋辞职1075

2.10“红小鬼”成为最后一任党中央主席1082

2.11赵紫阳:从总理到总书记1087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1089

3.1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1089

3.2江泽民的足迹1092

3.3新任委员长李鹏1106

3.4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1112

3.5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118

3.6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1121

3.7身担重任的尉健行1125

3.8李岚清进入核心层1126

第十六章1129

1.1十四大报告怎么写1129

1.2南国春来早1132

1.3一言足以兴邦1134

1.4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138

1.5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1140

1.6代表的产生1144

1.7市场经济成全党共识1146

1.8新的中央委员会1153

1.9邓小平说:这次大会开得好1155

1.10第三代领导集体1159

2.1举什么样的旗帜1161

2.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盛会1161

2.2跨世纪政治纲领的出台1163

2.3少长咸集群英会1169

2.4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报告1172

2.5对外开放的党代会1176

2.6新的中央委员会1177

2.7新人辈出入阵来1181

2.8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1184

第十七章1187

1.跨世纪的九届人大1187

1.1世人瞩目的报告1187

1.2人民的选择1189

1.3祝贺·信心·期盼1191

1.4两届领导人欢聚大会堂1196

1.5肩负重托,今天启程1197

2.1朱镕基抓机构改革1201

2.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1201

2.2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1202

2.3罗干详说机构改革原则和方案1206

2.4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1212

2.5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备忘录1216

2.6国务院部委机构设撤分合50年1219

2.7人大代表谈机构改革1223

2.8下岗部长抒心声1225

2.9部委负责人笑谈仕途进退1228

2.10外电外报评机构改革1229

2.11港台传媒看机构改革1230

3.国人关注国企改革1231

3.1中国“新政”资金7500亿美元1231

3.2江泽民谈国企改革1233

3.3总书记牵挂煤矿工人1236

3.4李鹏指出要关心下岗职工1239

3.5国企富余人员上哪儿去1240

3.6市长、学者谈国企改革1241

3.7国企人大代表谈国企改革1243

3.8国企改革:从谈看法到谈办法1245

4.本届政府,今天启程1247

4.1掌声代表民意1247

4.2朱镕基解说要“重振上海雄风”1248

4.3朱镕基是“救火队”1258

4.4足迹踏遍四方,心中藏着真情1261

4.5幽默风趣、极善言辞的总理1263

4.697香港“朱旋风”1265

4.7朱镕基解说一三五1268

4.8新政府约法三章1276

4.9国务院新部委“悄悄”挂牌1279

4.10新部长新打算1281

1998《人民大会堂见闻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圣基编著 1998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使见闻录(1994 PDF版)
大使见闻录
1994 北京:知识出版社
闻见近录(1984 PDF版)
闻见近录
1984 中华书局
东明闻见录( PDF版)
东明闻见录
江南闻见录(1875 PDF版)
江南闻见录
1875
人民大会堂纪实  中( PDF版)
人民大会堂纪实 中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塞外见闻录( PDF版)
塞外见闻录
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PDF版)
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大清见闻录  中  名人逸事( PDF版)
大清见闻录 中 名人逸事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大清见闻录  上  史料遗闻( PDF版)
大清见闻录 上 史料遗闻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见闻杂录(1956 PDF版)
见闻杂录
1956
苗疆闻见录(1979 PDF版)
苗疆闻见录
1979 上海古籍书店
闻见近录( PDF版)
闻见近录
上海进歩书局
闻见近录(1984 PDF版)
闻见近录
1984 北京:中华书局
见闻杂录( PDF版)
见闻杂录
苏联见闻录(1948 PDF版)
苏联见闻录
1948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