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工业化论》求取 ⇩

第一编导论1

第一章 研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缘由3

一、何谓工业化3

(一)斯大林看法的剖析4

(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看法的剖析5

(三)我国学者看法的剖析6

(四)工业化定义7

二、社会主义有没有工业化问题9

(一)何谓社会主义?9

(二)社会主义有没有工业化问题12

(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工业化问题16

三、研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18

(一)现实意义18

(二)理论意义19

(三)未来意义19

第二章 如何研究社会主义工业化21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1

(一)特殊性一21

(二)特殊性二22

(三)特殊性三24

(一)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25

二、研究的方法25

(二)实证的和规范的方法27

(三)比较研究方法28

三、研究的前提和思路29

(一)研究的前提29

(二)研究的思路及框架31

第三章 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研究的贡献34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344

(一)产生阶段35

(二)发展阶段37

(一)从狭义的角度41

二、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研究的主要贡献41

(二)从广义的角度45

第二编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论53

第四章 工业化的起点和终结55

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55

(一)手工业生产的三个特征55

(二)手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合拍的原因57

二、机器大工业及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58

(一)机器的产生58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62

三、工业化的历史终结64

(一)何谓历史终结64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点和终结65

第五章 工业化的一般性质67

一、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发展方面的性质67

(一)工业化性质之一:社会产品的品种数量增长及其增长速度高于以往任何时期68

(二)工业化性质之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动激烈74

(三)工业化性质之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迅速82

二、全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方面的性质88

(一)工业化性质之四: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89

(二)工业化性质之五;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93

(三)工业化性质之六;产品实现过程的进一步社会化97

(四)工业化性质之七;机器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及其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生产领域102

三、社会生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效果方面的性质107

(一)工业化性质之八:合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107

(二)工业化性质之九: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很快109

(三)工业化性质之十:城市化水平急剧上升115

第六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性、目标及任务119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性119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特性之一: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社会生产是为社会全体劳动者和劳动者生产集体的需要和利益服务的119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特性之二: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关系始终处于领先的地步122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特性之三;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自觉计划化程度提高124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及其衡量125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体系125

(二)目标的衡量分析127

(三)工业化目标的指标体系132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和任务133

(一)工业化的实质133

第三编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抉择论13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不唯一139

(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140

一、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导出140

(二)列宁的推导143

二、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扩大再生产145

(一)简单再生产146

(二)扩大再生产147

一、苏联二十年代关于工业化道路的争论15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抉择的历史回顾155

(一)布哈林其人155

(二)苏联二十年代关干工业化道路的争论及其要害156

(二)机器大工业的确立160

(三)对这场争论的简略评价161

二、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考察162

(一)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起点163

(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确定165

(三)如此工业化道路推进下的成就和问题168

第九章 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分析173

一、工业化道路和工业化战略173

(一)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战略的定义174

(二)对各种概念的剖析175

二、工业化基本起步方式和途径的分析181

(一)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分析181

(二)工业化任务的解决184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分析189

(三)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分析192

三、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97

(一)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类型197

(二)可供选择的具体工业化道路198

第十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抉择模式20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抉择的约束因素分析203

(一)国内约束因素分析203

(二)国际约束因素分析211

(三)所有约束因素的综合分析217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抉择219

(一)约束因素组合分析219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抉择的准则224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抉择模型230

第四编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论231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的实质23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23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及阶段233

(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运动过程236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的阶段划分244

(一)对若干工业化阶段划分论的述评244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的阶段划分24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演进的动因和机制25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演进的动因253

(一)自力更生迅速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愿望254

(二)技术进步256

(三)需求变动257

(四)企业家创新才能260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演进的机制262

(一)产业关联机制263

(二)比较利益机制265

(三)二元机制268

(四)生产方式演进机制271

(一)各种所有制比例关系的发展变化27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演进中的结构274

一、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275

(二)公有制形式及其比例关系的发展变化279

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285

(一)产业分类标准和产业结构285

(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286

(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290

(四)社会主义工业化演进中产业结构变动是否有异293

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295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思想299

(二)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变化趋势299

四、贸易条件和结构的发展变化304

(一)贸易条件的发展变化305

(二)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308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演进中的体制变迁313

一、工业化演进中的体制要求及其变动314

(一)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314

(二)工业化演进中对体制的要求及变动316

二、对几种经济管理体制的分析320

(一)集权体制的分析321

(二)分权体制的分析324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体制的分析325

三、工业化演进中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基调及变迁328

(一)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基调328

(二)工业化演进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330

第五编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策论335

第十五章政府与工业化演进337

一、政府在工业化演进中的基本任务337

(一)制定经济发展计划338

(二)维持经济和谐增长338

(三)推进科学技术进步339

(四) 组织和引导生产方式的变革339

(五)设定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和管理手段340

(六)调控宏观经济340

(七)规范市场和引导企业341

(八)推进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341

二、政府在工业化演进中的作用342

(一)政府在工业化演进中的直接作用342

(二)政府在工业化演进中的间接作用347

一、工业化演进中宏观控制的重点及受控标志350

第十六章 工业化演进的宏观对策350

(一)工业化演进中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351

(二)工业化演进中宏观受控的标志354

二、工业化演进中宏观经济调控的对策要点358

(一)总量控制的对策要点359

(二)结构调控的对策要点362

(三)政策体系变动的调控要点364

(四)经济波动的淡化处理366

第十七章 工业化演进中的微观对策369

一、工业化演进中微观调控的重点及受控标志369

(一)对微观经济调控的重点369

(二)微观经济受控的标志374

二、工业化演进中微观经济调控的对策要点377

(一)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控的对策要点377

(二)生产方式推进的对策要点380

(三)企业家阶层形成的对策要点384

(四)企业生产规模适度化的调控要点386

第六编现实论——对中国工业化的实证研究389

第十八章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及基本特征391

一、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及起点391

(一)中国工业化的基础391

(二)中国工业化的起点396

二、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历程398

(一)传统的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工业化398

(二)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历程405

三、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基本特征414

(一)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414

(二)工业化的动因及推动力来自于政府417

(三)工业化目标的速度偏好及无计划结构的推进420

(四)工业化推进是行政手段下的粗放式推进422

第十九章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现实及约束426

一、中国工业化至今的成就426

(一)已建成比较完整的机器大工业体系426

(二)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427

(三)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428

(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等有了发展429

二、中国工业化现状的分析430

(一)结构变动中的偏差和反常431

(二)生产方式推进的滞后和反常441

(三)经济发展效果方面的偏差和反常446

(四)简要结论452

(一)体制约束453

三、中国进一步工业化的现实约束453

(二)资源约束457

(三)人口约束和人才约束459

第二十章 中国工业化近期推进的条件及设想463

一、中国工业化推进的有利条件464

(一)经济逐步开放464

(二)传统体制有所改革465

(三)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466

(四)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格局468

二、中国工业化近期推进的具体设想469

(一)深化体制改革469

(二)重置工业化目标体系472

(三)实行工业化道路的转轨473

(四)工业化推进方式和手段的构造475

后记477

1993《社会主义工业化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芮明杰著 1993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1956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
1956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社会主义社会(1951 PDF版)
论社会主义社会
1951
厉行节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1956.08 PDF版)
厉行节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6.08 工人出版社
社会主义工业化问答(1954 PDF版)
社会主义工业化问答
1954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工业化问答(1955 PDF版)
社会主义工业化问答
195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 PDF版)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4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和农民谈社会主义工业化(1956 PDF版)
和农民谈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6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工业化通俗讲话(1954 PDF版)
社会主义工业化通俗讲话
1954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纺织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上(1984 PDF版)
纺织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上
1984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社会主义企业家论(1998 PDF版)
社会主义企业家论
199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1960 PDF版)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1960 北京:中华书局
人民民主国家的对外贸易(1957 PDF版)
人民民主国家的对外贸易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7 PDF版)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7 北京: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工业化讲话(1954 PDF版)
社会主义工业化讲话
1954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人民生活(1955 PDF版)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人民生活
195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