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比较研究 从比较中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 龙善德编著 编者 |
---|---|
出版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74 |
出版时间 | 198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050071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3001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经济体制及其性质2
一 经济体制2
二 经济体制的性质2
三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3
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4
第二节 研究经济体制的目的和意义5
一 研究经济体制的目的5
二研究经济体制的意义5
第三节 研究经济体制的方法9
一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9
二 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10
三 比较的方法10
上篇资本主义15
第二章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15
一市场经济制度18
第一节 美国的经济管理体制18
二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
三经济管理机构24
第二节 西德的经济管理体制26
一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26
二 限制垄断,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9
三 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保证货币稳定30
四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2
五经济管理机构34
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管理体制35
一 混合经济体制36
二 市场经济制度37
三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0
四 经济管理机构46
一市场竞争起支配作用47
第四节 比较认识47
二 不同形式的计划调节49
三 经济调节手段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形式50
四 为国有企业寻求新的出路51
下篇社会主义55
第三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55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五种模式及其特点55
二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概述59
第二节 苏联的经济体制62
一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62
二 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和过程64
三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66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67
一 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和过程67
二 南斯拉夫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69
三对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76
第四节 匈牙利的经济体制77
一 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和过程77
二 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80
三对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84
第五节 比较认识85
一 比较认识85
二从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87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和改革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92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93
二 “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97
三 1961-1965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99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100
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初步改革101
第二节 现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04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104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性质108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13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步骤11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理论119
第二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所有制结构121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21
二 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124
三比较认识126
第三节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127
一 第一个时期:1949—1952年128
二 第二个时期:1953—1957年129
三 第三个时期:1958—1978年130
四第四个时期:1979—1984年1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目标模式134
一 衡量所有制形式优劣的标准134
二 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136
三 确立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137
四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8
五 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39
六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42
七 适当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43
八 发展多种经营方式144
九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是长期的方针145
第六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地位1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认识和实践14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性质和地位的基本观点147
二 苏联和东欧国家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历史发展148
三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体制的演变149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基本属性151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51
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152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153
一 国家与企业的关系154
二 全民所有制企业相对独立的地位155
三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是确立国家与企业正确关系的关键156
四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责、权、利157
第四节 企业职工是企业责、权、利的实际承担者161
一 企业与职工的关系161
二 企业职工是企业责、权、利的承担者164
三 切实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164
四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利益166
一 企业与企业的联系167
二只讲经济纵向联系的管理体制的弊端167
第五节 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细胞167
三 发展横向经济联系168
四 中心城市是条块的结合点169
五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把经济的纵横联系统一起来170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1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171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理论171
二 苏联的计划体制173
三 南斯拉夫的计划体制174
四 匈牙利的计划体制176
五比较认识177
第二节 我国计划体制的历史和现状178
一 计划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178
二原来计划体制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弊端181
第三节 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183
一 改革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183
二 新计划体制模式186
三 新计划体制的基本点189
四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191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价格体制194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价格体制194
一 苏联的价格体制195
二 南斯拉夫的价格体制196
三 匈牙利的价格体制197
四比较认识199
第二节 改革前我国的价格体制200
一 价格体系200
二 价格管理体制204
三 计划价格的制定205
四价格政策207
第三节 改革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210
一 改革价格体系的必要性210
二 价格体系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211
三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213
第四节 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价格模式217
一 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的方向217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价格模式218
三加强物价管理和群众监督219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财政体制221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财政体制221
一 苏联的财政体制221
二 匈牙利的财政体制224
三 南斯拉夫的财政体制225
四比较认识226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227
一 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227
二 1953-1979年中央统一领导下分级管理财政体制228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财政体制改革229
一利改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231
第三节 利改税是正确处理国家同企业分配关系的发展方向231
二 利改税及其必要性232
三利改税分两步走234
第四节 按税种划分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发展方向235
一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235
二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利弊236
三改革财政体制,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238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金融体制239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银行体制239
一 苏联的银行体制240
二 南斯拉夫的银行体制242
三比较认识243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体制及其改革244
一 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244
二 银行体制的改革245
三今后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25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劳动工资体制2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劳动管理体制256
一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劳动管理体制256
二 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257
三我国的劳动力管理体制2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工资体制264
一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工资制度和管理体制264
二 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现状269
三我国工资体制的改革271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农业体制279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体制279
一 改革前农业体制的主要弊端279
二 改革农业体制的主要措施280
三 农业体制的发展趋势283
一国营农场28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体制及其演变285
二 集体所有制农业287
三社员家庭经济288
第三节 我国衣业体制改革289
一 改革农业体制的重大决策289
二 农业体制的第一步改革290
三农业体制的第二步改革296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工业体制301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工业体制301
一 苏联的工业体制301
二 南斯拉夫的工业体制304
三 匈牙利的工业体制305
四比较认识306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07
第三节 我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310
一 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311
二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革部门管理体制313
三实行利改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316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业体制318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商业体制318
一 苏联的商业体制319
二 匈牙利的商业体制322
三 南斯拉夫的商业体制324
四比较认识32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商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27
一 解放初期高度集中的商业体制的建立327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商业体制328
三 1958—1978年商业体制的变动329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体制的初步改革330
第三节 我国商业体制的全面改革333
一 全面改革商业体制的必要性333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体制3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物资管理体制342
一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资供应体制343
二 我国集中的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44
三按照商品经济要求改革物资管理体制346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外贸体制348
一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外贸体制349
二 我国社会主义外贸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52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外贸体制35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3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理论和实践358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358
二 苏联的认识和实践359
三 南斯拉夫的认识和实践359
五 比较认识360
四匈牙利的认识和实践360
第二节 合理确定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361
一 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是我国国家的基本职能361
二 我国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362
三合理确定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363
第三节 履行国家经济职能的途径364
一 计划调节364
二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65
三 经济管理中的行政手段366
四法律调节手段367
第四节 履行国家经济职能的组织机构368
一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国家经济管理机构368
二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369
三 造就一支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370
四改革政治体制,加强党的领导372
后记374
1987《经济体制比较研究 从比较中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龙善德编著 1987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住宅经济比较研究
- 1988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下
- 1995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 1999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 苏联及东南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 1989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中日经济及其比较研究
- 1992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比较经济体制
- 1988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中日宏观经济体制模式比较研究
- 1997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 1993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 比较经济体制学
- 1993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市场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 1996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 中韩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 1996 杭州:杭州出版社
-
-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 1984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
-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