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宋辽金卷》
作者 | 郭预衡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34 |
出版时间 | 199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1014632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1536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页1
第一章 宋代文学总论1
第一节 宋代的世风、士风及文风1
一 宋代世风及对文风的影响1
二 宋代士风及对文风的影响18
三 宋代文风的主要特点33
第二节 宋代散文40
一 宋代散文的样式及总成就40
二 宋文的总特点及分期41
第三节 宋代诗歌47
一 从唐来诗对比看来诗的总成就47
二 宋诗的主要特点50
三 宋诗分期概述53
第四节 宋代的词58
一 宋词的成就58
二 宋词繁荣的情况59
三 宋词分期概述61
第二章 北宋初期文学67
第一节 柳开和王禹僻67
一 背景67
二 柳开68
三 王禹偁71
第二节 西昆派诗人79
一 《西昆酬唱集》其书79
二 西昆派的主要作者80
三 对西昆派的评价81
第三节 穆修 范仲淹 尹洙 石介等反西昆派作家86
一 穆修86
二 范仲淹87
三 尹洙91
四 石介92
第四节 晏殊等北宋前期的词人94
一 晏殊95
二 晏几道98
三 张先100
第五节 柳永102
一 柳永其人102
二 柳永对词的贡献103
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112
第一节 欧阳修其人及文学主张113
一 欧阳修其人113
二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116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120
一 成就和地位120
二 题材和内容121
三 艺术特色123
第三节 欧阳修的诗词128
一 诗128
二 词134
一 梅苏的生平138
第四节 梅尧臣和苏舜钦138
二 梅苏的文学主张139
三 梅苏的诗歌创作141
第五节 王安石以及王令、司马光147
一 王安石的生平及政治思想147
二 王安石的文学主张149
三 王安石的文学创作151
四 王令161
五 司马光163
第六节 曾巩、苏洵、苏辙166
一 曾巩166
二 苏洵171
三 苏辙177
第四章 苏轼181
第一节 苏轼其人181
一 生平181
二 思想及政治态度183
三 性格189
第二节 苏轼的文艺观190
一 文与道190
二 新与变191
三 真与理192
四 空与静195
第三节 苏轼的散文196
一 平淡与情韵197
二 流转与新奇199
三 雄浑与雅谑203
第四节 苏轼的诗204
一 内容特色204
二 艺术特色207
第五节 苏轼的词215
一 认识上的突破216
二 内容上的突破217
三 风格上的突破223
四 音律上的突破230
第一节 黄庭坚 陈师道 张耒 晁补之233
一 黄庭坚233
第五章 北宋后期文学233
二 陈师道249
三 张耒254
四 晁补之256
第二节 秦观 贺铸 周邦彦260
一 秦观260
二 贺铸270
三 周邦彦274
第六章 两宋之交文学282
第一节 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江西诗派284
一 江西诗派的组成概况284
二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285
三 江西诗派的文学创作286
四 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 吕本中、曾几、陈与义287
第二节 朱敦儒、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297
一 朱敦儒298
二 李清照300
三 张元干310
四 张孝样313
第七章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318
第一节 杨万里318
一 生平及思想318
二 文学主张及创作道路320
三 诗歌的内容和题材323
四 诗歌的艺术成就324
一 生平330
五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30
第二节 范成大330
二 诗歌的思想内容331
三 诗歌的艺术特色335
四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38
五 其它339
第三节 陆游的生平、创作道路及文学主张339
一 生平339
二 创作道路341
三 文学主张343
第四节 陆游诗的内容347
一 爱国诗348
二 农村诗354
三 爱情诗357
四 其它357
第五节 陆游诗的艺术成就359
一 渊源各家,风格多样,各体皆工359
二 高度的抒情性363
三 清新优美的风格368
四 锤炼之功369
第六节 陆游的词和散文371
一 陆游的词372
二 陆游的散文376
第七节 陆游在文学生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杨万里、范成大的异同379
一 陆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79
二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异同381
第八章 辛弃疾以及陈亮、刘过、朱熹383
第一节 辛弃疾其人383
一 生平383
二 思想385
三 文学主张和渊源387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内容388
一 爱国词389
二 农村、闲适、言情等其它内容393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它395
一 豪放词风的种种表现395
二 表现手法的种种发展402
四 辛词的影响408
三 苏辛异同408
五 辛弃疾的诗文409
第四节 陈亮、刘过410
一 陈亮411
二 刘过417
第五节 朱熹及其他两宋理学家423
一 朱熹的生平和思想423
二 朱熹和其他理学家的文学观425
三 朱熹和其他理学家的创作429
第九章 南宋末期文学434
第一节 姜夔和骚雅词派及其他词人434
一 姜夔434
二 吴文英448
三 王沂孙455
四 张炎458
五 刘辰翁462
六 蒋捷464
第二节四灵、刘克庄、戴复古等江湖诗人465
一 江湖诗人的概念465
二 四灵诗派466
三 戴复古470
四 刘克庄473
第三节 文天祥等人的纪实文学477
一 文天祥478
二 汪元量482
三 林景熙485
四 郑思肖486
五 谢翱488
第十章 宋代文学的其它样式490
第一节 话本与民歌490
一 话本490
二 民歌500
第二节 诗话、词话、笔记501
一 诗话、词话的基本特点501
二 宋诗话的发展阶段502
三 几部重要的词话507
四 笔记508
第一节 辽代文学概述512
第十一章 辽金文学512
第二节 金代文学概述515
一 金代文学的概况515
二 金代文学的分期及代表作家516
第三节 元好问522
一 生平522
二 文学主张522
三 文学创作524
第四节 《西厢记诸宫调》528
一 所谓诸宫调及董解元其人528
二 《西厢记诸宫调》的渊源530
三 《西厢记诸宫调》的成就530
1993《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宋辽金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预衡主编 1993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华文学通史 第二卷·古代文学编 唐五代 宋辽金文学
- 1997.09 华艺出版社
-
- 中国古代史 第5分册 五代宋辽金元史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下
-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史 第2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 1996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全史 第12卷 宋辽金夏文学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
- 1993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下
-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通史 宋辽金元史
- 1994 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 新编中国文学史 下 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
-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新编中国宋辽金夏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百卷本 中国全史 第12卷 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