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研究》求取 ⇩

成就、优势、重点——长沙农业农村发展概述1

第一篇经济体制9

一、双层经营——农村经济的新细胞9

1、双层经营的困惑10

1.1艰难的历程:双层经营的历史足迹10

1.2认识的偏差:双层经营艰难的根源11

2、“三环带”:推进双层经营的新模式15

2.1走向起飞的近郊环带的双层经营16

2.2成长中的中郊环带的双层经营16

2.3起步中的远郊山区环带的双层经营17

二、全程扶农——建立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8

1、全程扶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18

1.1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需要18

1.2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19

1.3新时期政府对农村工作宏观管理与科学指导的需要20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21

2.1农业科研、教育体系21

2.2农业技术服务体系21

2.3农业金融、保险体系22

2.4农业流通体系22

2.5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等民间组织22

3、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途径23

3.1服务思路24

3.2建制与管理26

3.3加强队伍建设27

3.4解决经费问题28

三、稳固基础——加强和完善农业保护体系30

1、必须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30

1.1农村现代化必须以稳固的农业为基础30

1.2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来支撑30

1.3抑制物价上涨和保持社会稳定必须有农业的发展作保障31

1.4粮食安全必须以农业为基础31

1.5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必须有发达的农业和繁荣的农村31

1.6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必须进行系统保护32

2、农业现状不容乐观34

2.1后劲不足:农业资金短缺,投入结构失衡34

2.2非等价交换:农产品价格不合理36

2.3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36

2.4人均收入增长不稳定,农民负担反弹37

2.5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农业政策、农业法规难落实38

3、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迫在眉睫39

3.1加大投资力度,对农业实行收入性保护39

3.2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40

3.3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41

3.4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对农业实行价格性保护42

3.5以法治农,对农业实施法律性保护43

四、活而有序——构建农产品流通新体系44

1、农产品流通障碍44

1.1流通设施不足,信息不灵46

1.2市场功能不全,辐射不力46

1.3市场管理质量与市场违规问题突出47

1.4农产品流通政策多变47

1.5行政干预与地区封锁47

1.6缺乏有效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组织47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48

2.1完善市场法规,加强宏观调控48

2.2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市场观念49

2.3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占有额49

2.4吸收多渠道投资,加强流通“硬件”建设50

2.5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系统51

3、创新流通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52

3.1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组织52

3.2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代理商群体54

五、产权创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飞跃56

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56

1.1产权关系模糊57

1.2产权结构单一57

1.3产权流转呆滞58

1.4企业所有者承担无限责任58

2、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58

2.1使产权关系明晰化58

2.2使产权结构多元化59

2.3使产权转让市场化59

2.4使出资者承担的责任有限化59

3、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实现形式59

3.1股份合作制的功能60

3.2股份合作制的几种具体形式62

4、推行股份合作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5

4.1关于对改制的认识问题65

4.2关于资产评估问题66

4.3关于产权界定问题67

4.4关于股权设置问题70

六、综合消化——剩余劳动力不剩余71

1、消化剩余劳动力刻不容缓71

1.1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且呈加剧扩大之势71

1.2剩余劳动力阻碍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73

1.3剩余劳动力使农业效益难以提高73

1.4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74

2、盲目转移带来的无序74

2.1自发性,盲目性75

2.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75

2.3农村基层干部盲目外流76

3、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选择76

3.1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本要求76

3.2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本途径78

七、合作金融——农村聚资的新形式80

1、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点81

1.1起步较晚,发展较快82

1.2效果显著,农民欢迎82

1.3管理规范,健康发展83

1.4发展不平衡84

2、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84

2.1有利条件84

2.2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85

3、进一步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对策86

3.1统一认识,坚持宗旨86

3.2建立健全“三制”,加强组织制度建设87

3.3规模适度,防范保障88

3.4强化管理,提高素质90

3.5念好“农”字经,突出特色90

第二篇增长方式91

一、结构优化——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基础91

1、结构优化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基础91

2、农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92

2.1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93

2.2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94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举措97

3.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97

3.2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97

3.3加大投资力度,向重点产业倾斜98

3.4提高管理水平,改革经营体制99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99

4.1市场导向与因地制宜的关系100

4.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100

4.3种养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100

4.4分散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关系101

二、节约与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02

1、农业资源优势与开发潜力102

1.1农业资源优势102

1.2农业资源开发潜力103

2、农业资源节约与开发的经验和问题104

2.1经验:依托城市优势,增强农业资源开发效应104

2.2问题:多因制约,农业资源开发困难重重105

3、农业资源节约与开发的途径和方法108

3.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监督体系,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08

3.2大力开发名牌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开发规模和开发优势108

3.3一举多得,走“养殖—制沼—肥田”之路109

3.4开发耕地,走“保护—改良—开垦”并举之路110

3.5从长计议,走“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之路111

三、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的有力杠杆111

1、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112

1.1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增收中显示出巨大作用112

1.2许多农户依靠科技走上了致富之路114

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及原因分析115

2.1农业科技含量不高115

2.2原因分析118

3、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1

3.1深化思想认识121

3.2增加科技投入122

3.3健全农技组织123

3.4提高劳动者素质123

3.5加强科技开发124

3.6改革经营体制125

四、人才制胜——农业现代化的根本125

1、农业人才现状分析126

1.1人才危机与浪费并存126

1.2人才需求与分布错位127

1.3人才引进与流失同步127

1.4人才优势与效益失衡128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29

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129

2.2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抑制了农业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29

2.3比较利益的影响129

2.4培训机会少130

2.5后备力量跟不上130

3、树立正确的农业人才观念,提高农业人才效益130

3.1必须把杜绝人才浪费、提高农业人才效益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30

3.2要真正尊重知识,尊重农业人才131

3.3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农业人才资源131

3.4要正确对待农业人才价值132

3.5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引、挖、养、奖的激励机制133

3.6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133

3.7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人才市场133

3.8加强农业人才的管理134

4、处理好农业人才开发的“四个关系”,做到“四个并举”135

4.1开发农业人才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并举135

4.2知识开发、技能开发和道德开发并举135

4.3农业人才的内培与外引并举135

4.4选择发展良机与建立机制保障并举136

五、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36

1、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本条件136

1.1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已具雏形137

1.2基地建设加快,单体规模扩大137

1.3产业链条开始延伸138

1.4领导重视,政府行为主导139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制约因素139

2.1思想滞后139

2.2支柱不突出,特色不鲜明140

2.3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140

2.4基地建设存在“低、散”等问题140

2.5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能形成产业链140

2.6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141

2.7农工商分割,制约一体化经营的形成141

2.8政策支持不够142

3、农业产业化战略目标构想及推进机制142

3.1农业产业化目标构想142

3.2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机制及政策措施144

六、开放强农——发展战略的新选择150

1、开放:农业发展的大趋势150

1.1当今世界农业大趋势150

1.2开放型农业基本特征152

2、发展开放型农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153

2.1优势153

2.2制约因素156

3、发展开放型农业的思路与对策159

3.1转变观念,增强开放意识160

3.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160

3.3强化科技进步,增强实力161

3.4政策保护,提高抗险能力161

3.5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建立大外贸体系162

第三篇社会发展164

一、人口素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164

1、农村人口素质特点165

1.1文化程度提高较快165

1.2农业人口的劳动技能提高较快165

1.3人口素质很不平衡166

1.4人口素质与农村现代化不相适宜167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途径172

2.1改革农村教育172

2.2普及科学技术173

2.3重点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174

2.4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民引入市场175

2.5增强领导者的人口素质意识175

二、生活质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尺176

1、农民生活质量分析176

1.1劳动生活方式176

1.2消费生活方式176

1.3闲暇生活方式178

1.4家庭生活方式179

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途径181

2.1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181

2.2发展农村保险,增大保障系数182

2.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2

三、调整视角——开辟农村扶贫工作新思路184

1、复合因果:扶贫困境184

1.1“等、靠、要”的依赖思想184

1.2不利的地理环境184

1.3素质低下的人力因素185

1.4力度不够的政策因素185

2、多元联动:开辟农村扶贫工作的新思路186

2.1强化领导责任:落实扶贫目标量化管理责任制186

2.2加强班子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187

2.3选好脱贫带头人: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188

2.4培育人才,科技扶贫:加快脱贫步伐的必由之路189

2.5以工代赈:完善、落实造福人民的开发性扶贫政策190

2.6加强扶贫贷款和扶贫资金的管理191

2.7选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共同脱贫致富192

四、标本兼治——减轻农民负担的必然选择194

1、减负现状喜中有忧195

1.1教育负担过重196

1.2“三乱”屡禁不止196

1.3隐形负担加重197

2、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199

2.1认识偏差199

2.2政出多门199

2.3经济落后200

2.4监督乏力200

3、标本兼治:减轻农民负担的对策201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立“人民拥护不拥护”的评判标准201

3.2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2

3.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202

五、综合治理——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好转的根本途径203

1、成绩显著204

1.1以强化领导责任制为着眼点,初步落实了制度204

1.2以“严打”斗争为重点,促进了治安秩序的好转205

2、情况复杂205

2.1有的地方地痞、村霸横行乡里,欺压群众205

2.2路霸、车匪依然存在206

2.3盗窃案件频繁发生206

2.4群体械斗尚未绝迹206

2.5宗族势力和封建迷信有所抬头206

2.6黄、赌、毒时有发生206

3、对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206

3.1建立健全“治调”网络,强化整体“综治”功能207

3.2改革治安管理制度,增强群防群治能力210

3.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重在治本211

六、固本开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213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213

1.1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13

1.2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13

2、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状况214

2.1农民思想道德问题214

2.2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216

3、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216

3.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216

3.2宣传教育,营造气氛217

3.3开展活动,重在创建218

3.4保证投入,建好载体219

3.5以人为本,提高素质219

七、计划生育——农村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220

1、严峻的人口形势220

1.1人口数量增长惯性未减220

1.2计划生育工作的潜在压力不小221

1.3计划生育工作漏洞不少222

1.4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223

1.5计划生育工作险情不断223

2、建立健全新的计划生育运行机制225

2.1把握“三结合”的工作思路225

2.2完善县乡村“三位一体”网络,夯实农村“三结合”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227

2.3建立利益诱导机制,创新“三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形式229

八、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社区繁荣的客观要求231

1、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客观要求231

1.1农村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232

1.2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233

1.3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34

2、“大瑶经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之路235

2.1以地生财,坚持“五不准”,保证“五统一”235

2.2以财建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237

2.3以镇兴业,把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培育结合起来238

3、顺应潮流,勇于创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240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41

3.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241

3.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242

3.4大力发展小城镇产业242

第四篇组织建设244

一、村级党支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244

1、村党支部建设的主要成绩244

1.1支部班子整建,增强了整体功能245

1.2党员教育管理加强,提高了整体素质246

1.3村级经济发展,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247

2、村党支部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制约因素247

2.1党支部班子因素247

2.2集体经济因素248

2.3党员素质因素249

3、增强村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的基本途径249

3.1抓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249

3.2抓经济发展,增强党支部凝聚力253

3.3抓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56

二、自治组织——农民致富的龙头260

1、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260

2、农村自治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61

2.1自治功能的发挥很不平衡261

2.2监督机制不健全262

2.3队伍素质不高262

2.4管理行为不规范263

3、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的对策264

3.1加强党的领导264

3.2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265

3.3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66

3.4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266

三、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规模经营的纽带267

1、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分析268

1.1对原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268

1.2涌现了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269

2、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模式:股份合作制269

2.1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社会经济效应269

2.2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271

3、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的发展272

3.1发展股份合作制的制约因素272

3.2发展股份合作制的对策274

后记277

1998《长沙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向治铨,邹日新主编;任一平,刘国华,陈甲标副主编 1998 北京:海潮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