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求取 ⇩

导言1

一 为什么要研究生产力理论1

(一)历史的反思:禁区·苦果1

(二)时代的呼唤:前科学·危机·契机3

(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4

生产力理论前沿问题的哲学探索6

(一)生产力的系统结构6

(三)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规律7

(二)由浅层到深层的动力网络7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9

(五)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相互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9

(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10

(七)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10

(八)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双向作用11

(九)人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11

(十)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11

研究的方法论1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12

全书逻辑结构12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13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14

第一章生产力发展规律:系统·动力·规律16

第一节 生产力的系统结构16

一 生产力系统这一概念能否成立16

二 生产力的系统结构19

三 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28

四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31

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35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35

二 生产力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系统37

生产力动力系统的合力41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规律44

一 生产力规律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44

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规律45

第二章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57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8

一 古代的科学观58

二 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59

三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60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思想的形成62

第二节 科学与物质生产力65

一 物质生产力包括科学65

科学在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66

第三节 科学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式70

一 广义生产力理论70

二 科学是精神生产力71

三 社会的科学能力72

社会生产的阶段性74

第四节 科学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和重要阶段74

物质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是一个完整过程76

第五节 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77

一 科学与物质生产力的区别78

二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和机制79

现代教育是生产力80

第三章 教育:劳动力的再生产84

第一节 教育的生产力属性84

一 教育的多质性84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8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88

第二节 教育的生产力功能89

一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部门89

二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92

教育是继承原有生产力和创造新生产力的手段94

第三节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95

一 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95

二 教育发展的超前地位96

中国教育发展的途径97

第一节 两种生产: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101

第四章 人口:劳动力的资源101

一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互为前提、互相渗透103

二 社会生产力对人口生产起决定作用104

人口对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反作用107

第二节 人口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的影响107

一 人口和劳动数量107

二 人口和劳动力质量108

三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资源112

生产力决定了人口的自然变动116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引起人口的变化116

二 生产力发展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120

生产力发展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121

第四节 人口经济效益124

第五节 我国人口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127

第五章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两重性·双效应136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科学界说136

一 学术界的分歧136

二 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外部存在138

从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环境的构成139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交互作用140

一 理论的回顾140

二 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恒定性与可变性142

三 自然环境作用于生产力的主要表现147

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正效应与负效应150

第三节 自然环境评价与有关协调原则152

一 自然环境的科学评价152

生产力发展的协调原则156

第四节 我国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158

一 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评价159

关于我国生产力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162

第六章 经济环境与生产力:区间·选择·机制165

第一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166

一 “区间”的含义167

“区间”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68

第二节 社会主体对生产关系的选择173

一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依据174

二 主体选择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176

三 实践是社会客观发展和主体能动选择统一的现实基础178

如何实现正确的选择179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181

一 一个认识问题181

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之一:劳动组织183

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之二:社会分工185

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机制:物质利益188

生产关系决定物质利益的性质和结构190

第七章 政治文化环境与生产力:折光·辐射·环境192

第一节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形式192

一 间接作用——拆光式193

二 直接作用——辐射式194

环境影响——普照式195

第二节 政治环境和生产力196

一 国家权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197

政治法律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198

第三节 思想环境和生产力199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对生产力的影响200

二 道德规范对生产力的影响201

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对生产力的影响202

第八章 生产力标准:衡量社会进步和一切工作的最高尺度205

第一节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206

一 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206

二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的逻辑必然性208

两个标准的不同针对性210

第二节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规定性211

一 生产力标准及其检验范围211

二 生产力标准的功能214

三 生产力标准的客观依据216

四 生产力标准的自身尺度——质化与量化指标218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220

第三节 运用辩证法,全面地把握生产力标准222

一 生产力标准和各部门具体工作标准222

二 生产力标准和生态环境224

三 生产力标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统一227

四 生产力标准——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227

五 生产力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28

六 生产力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230

人始终是主体231

第四节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231

二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233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过程中的反差和本质的统一236

结束语 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的环型联系239

一 社会生产是一个大系统——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239

二 三种生产力的环型联系242

三种生产的同一——分化——同一243

附录:生产力问题讨论观点综述247

后记299

1989《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光主编 198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与自然的对决(1999 PDF版)
人与自然的对决
1999 晨星出版社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新探( PDF版)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新探
自然与人生(民国35.05 PDF版)
自然与人生
民国35.05 正中书局
人与自然(1997.04 PDF版)
人与自然
1997.04 经济科学出版社
人与自然的系列  揭开大自然的面纱( PDF版)
人与自然的系列 揭开大自然的面纱
关于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1983 PDF版)
关于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
1983
大自然中的化学(1989 PDF版)
大自然中的化学
1989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自然人生(1990 PDF版)
自然人生
1990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自然与人生(1984 PDF版)
自然与人生
198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人与自然的奥秘-循环力(1994 PDF版)
人与自然的奥秘-循环力
1994 上海:学林出版社
人与自然(1950 PDF版)
人与自然
1950 时代出版社
人与自然的对话(1999 PDF版)
人与自然的对话
199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人与自然(1989 PDF版)
人与自然
198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与自然(1993 PDF版)
人与自然
199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自然科学哲学的探索(1983 PDF版)
自然科学哲学的探索
1983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