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
作者 | 张寿春,金鑫著 编者 |
---|---|
出版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89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1050112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6352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基础衰败及早准备1
一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1
(一)旧中国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前提1
(二)工业结构畸形技术基础很差2
(三)以农立国民不聊生4
(四)交通运输遭到严重破坏4
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政策准备6
(一)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及其经济主张6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萌芽8
(三)制定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12
(四)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和基本政策14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4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24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27
(三)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扩大29
第一编经济建设顺利起步(1949年10月至1957年)33
第一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49年10月至1952年)33
一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33
(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3
(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36
(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37
(四)国民经济生产构成起了很大变化37
(五)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改善38
二审时度势卓越领导的丰硕成果39
(一)坚定不移地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来抓39
(二)积极而又稳妥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43
(三)各项社会改革以有利于发展生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6
(四)在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前提下重视发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49
三在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急躁情绪57
(一)过早否定要用一段时间巩固并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58
(二)不适当地批评以“消极态度”对待农业互助合作运动60
(三)出现急于把革命斗争矛头指向民族资产阶级的苗头64
第二章计划建设初战告捷(1953年至1957年)68
一 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68
(一)基本建设成效显著68
(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70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71
(四)交通邮电发展迅速72
(五)内外贸易显著扩大73
(六)人民生活改善较大73
二决策正确指挥得当的宝贵经验74
(一)创造性地处理改变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75
(二)恰当地处理建设规模与财力物力的关系81
(三)较好地处理重点建设与兼顾其他的关系87
(四)妥善地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88
(五)正确地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90
(六)清醒地处理产量产值与经济效益的关系91
三顺利发展掩盖着的一些问题93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存在严重片面性93
(二)三大改造后期求成过急产生的偏差96
(三)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不协调的苗头100
第二编经济建设几经波折(1958年至1978年)103
第三章三年跃进得不偿失(1958年至1960年)103
一 国民经济的若干成就及巨大损失103
(一)基本建设突飞猛进103
(二)工业生产急剧增长106
(三)经济比例全面失调107
(四)损失浪费十分惊人110
(五)人民生活严重困难111
二探索建设道路发生重大失误113
(一)探索建设道路的最初成果及其局限113
(二)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忽视客观经济规律116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19
(四)“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延续更长时间123
(五)过多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助长盲目冒进129
三被迫改弦更张的重要措施131
(一)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132
(二)发出调整农村政策的紧急指示信133
第四章五年调整恢复元气(1961年至1965年)136
一 国民经济重新出现欣欣向荣局面136
(一)基本建设成效显著136
(二)工农业生产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38
(三)农轻重比例达到基本协调141
(四)积累与消费比例基本恢复正常142
(五)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转亏为盈143
二经济建设在调整中走上正确轨道144
(一)贯彻八字方针扭转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144
(二)调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使生产关系接近生产力的水平149
(三)调整工业生产建设改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155
(四)调整经济体制有利于发挥经济组织和经济手段的作用163
三建设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潜伏着新的波折172
(一)把各项工作纳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172
(二)对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错误批判174
(三)“四清”运动发生过火斗争175
(四)对孙冶方经济理论的粗暴扼杀176
(五)“突出政治”对经济建设的错误冲击177
第五章十年内乱濒临崩溃(1966年至1976年)179
一 经济建设在大动乱中遭受巨大损失179
(一)生产发展速度明显下降180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81
(三)经济建设效益显著滑坡182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中有降184
二“文化大革命”使探索建设道路步入歧途184
(一)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严重混乱185
(二)经济建设重点向备战偏移186
(三)经济体制盲目放权的大变动194
(四)经济发展动荡曲折199
三国民经济若干进展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213
(一)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取得一定进展213
(二)国民经济在逆境中有所进展的原因215
第六章两年徘徊又犯冒进(1977年至1978年)218
一 国民经济较快恢复和新的失误218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218
(二)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大搞“穷过渡”219
(三)工业生产重新出现高指标221
(四)基本建设规模急剧膨胀224
二国民经济在整顿中获得复苏226
(一)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和指导227
(二)局部调整经济管理体制229
(三)全面整顿工业交通企业232
(四)经济理论拨乱反正234
三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237
(一)继往开来必先端正党的指导思想238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40
(三)中央工作会议成为历史性转折的前奏243
第三编经济建设蓬勃发展(1979年至1991年)247
第七章拨正航向稳步前进(1979年至1983年)247
一 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成就247
(一)经济发展扭转了多年来的不稳定状态247
(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248
(三)农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248
(四)消费品工业扭转了长期落后局面249
(五)城乡市场改变了长期供应缺乏状况249
(六)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249
二国民经济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开始振兴250
(一)重新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25
(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257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75
(四)大力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试验283
(五)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286
三前进中的不足之处288
(一)对外开放还不够大胆288
(二)对农业投入有所削弱289
(三)单纯放权让利的局限性开始显露290
第八章扩大改革高速发展(1984年至1988年)292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92
(一)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加速发展势头292
(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93
(三)经济发展比较全面均衡293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94
二扩大改革和多方位开放结出硕果295
(一)“六五”、“七五”计划积极探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路子29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明确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309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入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阶段314
(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并全面展开321
(五)对外开放向多方位扩展328
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31
(一)经济几度过热331
(二)通货膨胀严重332
(三)产业结构失调333
(四)农业出现新的徘徊333
(五)农村体制改革也有欠缺之处334
第九章治理整顿求稳减速(1989年至1991年)335
一 治理整顿与经济发展同时奏效335
(一)通货膨胀得到控制336
(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338
(三)市场商品比较充足339
(四)国际收支显著改善340
二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41
(一)治理整顿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41
(二)深化体制改革出现良好势头348
(三)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354
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356
(一)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356
(二)宏观紧缩政策幅度过大357
(三)仍然存在通货膨胀危险358
(四)过于求稳思想形成困扰359
结语总结经验加快腾飞360
一 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360
(一)从纵向比较中坚信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361
(二)从横向比较中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64
(三)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69
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是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371
(一)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372
(二)必须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373
(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方针375
(四)必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377
(五)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382
三中国前途取决于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更好383
(一)我国经济建设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383
(二)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385
(三)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新路子386
后记389
1996《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寿春,金鑫著 1996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 198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经济建设
- 1981
-
- 中国第三产业 88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经济建设中之财政
-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
- 中国经济建设
- 青年军出版社
-
-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
- 199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
- 新中国五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
- 195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经济建设小百科
- 199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新中国经济建设史 1949-1995
- 199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 1993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 1990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浅析
- 199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经济问题评析
- 1998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 1989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 中国经济建设与经济政策
- 1993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