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作者 | 黄强著 编者 |
---|---|
出版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63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2403462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6307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上篇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3
1经济增长要素分析3
1.1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4
1.1-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比较4
1.1-2 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6
1.2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
1.2-1 要素分析9
1.2-2 总体分析13
1.3经济发展阶段中各要素重要性的改变15
1.3-1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争论15
1.4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18
1.4-1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数量冲动与结构刚性18
1.4-2 我国经济增长特征的转化19
2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3
2.1经济体制的概念23
2.1-1 经济模式就是经济体制23
2.1-2 与经济体制相关的几个概念24
2.2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27
2.2-1 卫经济体制构成要素的决定27
2.2-2 经济体制构成要素的含义27
2.3经济体制的分类及各自特点30
2. 3-1 经济体制的分类30
2.3-2 计划经济体制与双重经济体制的特征35
2.4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8
2.4-1 经济增长状况制约经济体制38
2.4-2 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39
2.5日本经济增长的启示41
2.5-1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41
2.5-2 日本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41
3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44
3.1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回顾46
3.1-1 向计划经济过渡阶段(1949—1957年)47
3.1-2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57—1979年)49
3.1-3 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79—1992年)49
3.1-4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51
3.2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转换53
3.2-1 经济运行要素的改变53
3.2-2 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62
3.2-3 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变64
4我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67
4.1经济增长源泉67
4.1-1 利益机制68
4.1-2 技术进步与推广70
4.2企业活力与经济增长源泉的关系71
4.2-1 企业活力的界定71
4.2-2 企业活力与经济增长源泉的关系72
4.3国有企业的现状分析73
4.3-1 国有企业的困境74
4.3-2 对国有企业活力的反思75
4.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84
4.4-1 明晰产权关系84
4.4-2 转换政府职能86
4.4-3 建立宏观与微观层次的中介86
5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88
5.1我国经济波动的特征88
5.1-1 周期波动性89
5.1-2 大幅度波动性90
5.1-3 波动中的高增长速度93
5.1-4 波动深度渐缓性93
5.1-5 投资相关性94
5.1-6 摇摆不定性96
5.2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97
5.2-1 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的滞后性与计划的不完善性)100
5.2-2 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够合理103
5.3怎样防止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106
5.3-1 重视资源约束,努力使决策科学化106
5.3-2 重视价值约束,把企业推向市场107
5.3-3 研究并运用经济政策时滞107
5.3-4 控制货币发行的总闸门,并努力促使金融资产多样化107
5.4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预测108
5.4-1 近期预测108
5.4-2 中长期预测109
中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111
6货币政策的地位及取向113
6.1货币政策的地位113
6.1-1 几种典型的论述113
6、1-2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117
6.1-3 利率与价格的关系121
6.1-4 货币政策的地位121
6.1-5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123
6.2货币政策取向127
6.2-1 发展型货币政策128
6.2-2 抉择型货币政策128
6.2-3 发展抉择型128
6.3我国的货币政策近期选择130
6.3-1 短期内调节总量130
6.3-2 用信贷限额来适当地调节结构130
6.3-3 逐步实行由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可调整利率向利率市场化过渡131
7宏观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关系132
7.1弗里德曼与托宾的争论及其分析133
7.1-1 弗里德曼理论133
7.1-2 托宾的理论135
7.1-3 两种理论的评价136
7.2希克斯-汉森模型及其分析137
7.2-1 希克斯-汉森模型137
7.2-2 对希克斯-汉森模型分析140
7.3中国的经济运行与宏观金融140
7.3-1 直接调控阶段144
7.3-2 过渡调控阶段144
7.3-3 间接调控阶段147
8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与协调150
8.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150
8.1-1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51
8.1-2 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关系155
8.1-3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56
8.1-4 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7
8.1-5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8
8.1-6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8
8.2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58
8.2-1 双重目标的选择158
8.2-2 对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选择161
8.3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163
8.3-1 建立完整有效的国民经济目标体系163
8.3-2 货币政策与资金积累的关系166
9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170
9.1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论争170
9.1-1 对货币量的界定不一致171
9.1-2 对货币乘数稳定性的假设不一致172
9、1-3 对真实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假设不一致172
9.1-4 长期内总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程度174
9.1-5 两派的政策主张174
9.1-6 两派的共同点175
9.2货币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176
9.2-1 货币是内生的176
9.2-2 货币是外生的182
10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和调节范围186
10.1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187
10. 1-1 从总量上看187
10.1-2 从结构上看192
10.2货币政策调节的制约因素202
10.2-1 较弱的货币功能203
10.2-2 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的摩擦204
10.2-3 逐渐成熟的心理预期205
10.3货币政策调节的范围205
10.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调节结构的条件206
10.3-2 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率调节结构的条件206
10.3-3 货币政策结构调节的矛盾207
11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209
11.1通货膨胀的概念210
11.1-1 通货膨胀的定义210
11.1-2 通货膨胀与货币过度扩张的关系211
11.2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213
11.2-1 经济方面的原因214
11.2-2 金融方面的原因223
11.3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231
11.3-1 需求拉上须以货币供给增加为条件232
11.3-2 成本推进最终必表现为需求拉上才会有通货膨胀233
11.3-3 结构挤压233
11.3-4 国外输入236
11.4货币扩张度的掌握237
11.4-1 具备一定的闲置资源237
11.4-2 要健全市场机制238
11.4-3 要有一定的货币幻觉239
11.5停滞膨胀的治理239
11.5-1 停滞膨胀的表现239
11.5-2 停滞膨胀的原因240
11.5-3 治理停滞膨胀的对策240
12货币政策时滞的理性分析243
12.1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45
12.1-1 货币政策时滞的原因245
12.1-2 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45
12.2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的特点246
12.2-1 外在时滞短 内在时滞长246
12.2-2 货币紧缩的时滞略长于货币扩张的时滞247
12.2-3 价格时滞短于产出时滞252
12.2-4 外在时滞的长度不够稳定255
12.2-5 货币政策变动周期与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或超前256
12.3如何应付货币政策时滞257
12.3-1 内在时滞最小化257
12.3-2 中间时滞最小化259
12.3-3 外在时滞合理化260
下篇货币政策的操作263
13中外货币政策的历史性比较265
13.1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266
13.1-1 一般性的信用调节(又称量的调节)266
13.1-2 选择性的信用调节(又称质的调节)268
13.1-3 直接的信用管制268
13.1-4 间接的信用管制269
13.2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历史回顾269
13.2-1 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发展过程269
13.2-2 日本的低利率政策272
13.2-3 美国的利率政策273
13.3中国货币政策的回顾274
13.3-1 货币政策目标275
13.3-2 货币金融调控系统275
13.3-3 中介目标278
13.3-4 调节手段278
13.3-5 其它政策的配合279
1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280
14.1为什么要选择中介指标281
14.1-1 宏观经济变量的复杂性与多变性281
14.1-2 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局限性282
14.1-3 某些经济变量的即时可操作性和较高的目标相关性283
14.1-4 宏观间接调控的必要性283
14.1-5 货币政策传递的时差性284
14.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284
14.2-1 选择的标准284
14.2-2 选择的对象285
14.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292
14.3-1 选择的依据292
14.3-2 选择对象的比较293
14. 4日本经验的借鉴297
14.4-1中介指标的转变297
14.4-2由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转为预测值297
1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299
15.1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00
15.1-1 简要定义300
15.1-2 含义300
15.2货币政策传导的分析301
15.2-1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争论及评价301
15.2-2 货币政策传导的四大效应306
15.3不同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构与功能比较308
15.3-1 结构比较308
15.3-2 功能比较311
15.4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初探312
15.4-1 立足于间接融资市场,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312
15.4-2 努力开拓直接融资市场,健全宏观金融调控体系313
16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316
16.1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320
16.1-1 与中介指标的相关性320
16.1-2 与作用对象的配套性和一致性320
16.1-3 可操作性321
16.2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322
16.2-1 法定存款准备率322
16.2-2 再贴现利率324
16.2-3 公开市场业务326
16.2-4 再贷款327
16.2-5 信贷规模329
16.3货币政策工具的改进对策331
16.3-1 近期对策331
16.3-2 远期对策333
1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334
17.1宏观经济政策的多元性335
17.1-1 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是多元的335
17.1-2 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多元的336
17.2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性337
17.2-1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没有固定的模式337
17.2-2 坚持单一规则和始终的财政、信贷平衡是不可能的337
17.3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异质性与互补性338
17.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表现方面338
17.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补性340
17.4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342
17.4-1 卫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43
17.4-2 财政政策手段与货币政策手段的配合347
后记350
参考资料353
1994《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强著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政策
- 199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货币、贸易与经济成长
- 1976.08
-
- 中外货币政策
- 1931 神州国光社
-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对话
- 1980
-
- 国际金融英语教程
- 1998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 改革、增长、货币政策
- 1992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 迷人的货币 货币发行,经济增长与物价
- 198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
- 1995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199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 货币政策
- 1993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 中国货币政策论
- 199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美国货币政策和货币市场
- 1994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东方不败 通货紧缩与金融风暴后的中国
- 1998 北京:红旗出版社
-
- 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
- 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我国货币政策
- 198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